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月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传统观念认为,农具从石制直接过渡到铁制,青铜农具从未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历年考古发掘资料与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调查成果,提出商周时期曾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由此可见
A. 青铜农具的质地优于铁质农具 B. 商周农具的使用无法考证
C. 商周私营青铜铸造业获得发展 D. 考古发现更新人们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传统观念认为,农具从石制直接过渡到铁制,青铜农具从未普遍使用”“有学者根据历年考古发掘资料与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调查成果,提出商周时期曾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及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及文献记载提出了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被大量使用的历史观点,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认识,D项正确;铁质农具的质地优于青铜农具,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对商周农具使用情况的考证,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商周私营青铜铸造业获得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 “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 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 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 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及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外朝御史的权力逐渐被中朝的尚书所夺取,提高了尚书的地位,这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只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与原始民主遗风无关,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 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
A. 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 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 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题干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介绍的是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即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对地方诸侯的态度,而且观点本身不能削弱诸侯国实力,排除C项;董仲舒承认夷夏之辨,说明其继承了先秦的民族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 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 中央集权日趋加强趋势 D. 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约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这表明在当地
A. 小农经济逐步走向了解体 B.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 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 D. 人地矛盾的状况日益突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因为种植的经济作物必须到市场上销售,故答案为C项;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种植经济作物与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6. 19世纪60年代初,江浙官绅士庶丛集沪上,租界内所有房屋顿时人满为患,外商大肆兴建房屋,高价租给中国人居住,出现了“新建筑纵横十余里,地价至亩数千金……商家辐辏厘税日旺”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农民战争的影响 B. 西方列强的侵略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政府的招商引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席卷整个南方地区,因此导致当时的江浙官绅士庶前往上海租界避难,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7. 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500 27.3
促成当时农运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26年,农会会员主要集中在广东,因为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成立,随着北伐的进行,革命进行到长江流域,湖南和湖北的农会会员大增,因此,农运地域变化的原因是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A项正确;从1926到1927年,仅一年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会突然加大,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提出的,排除C项;井冈山根据地时期,中共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A项。
8.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 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改革,调动其他阶层积极参加,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并不是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此时是抗战时期,并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为1954年画家杨之光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B.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C. 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图片信息“选民证”“一辈子第一回”,可知图片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建国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土地改革强调农民获得土地,与选民证无关,排除B项;扫盲教育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与选民证无关,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转变为公有,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 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集体工业比重不断减少,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逐渐增多,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C正确;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是21世纪初,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轻工业,故B错误;题干说明的是工业部门所有权占比情况,与工业结构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由材料图表可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集体工业比重不断减少,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逐渐增多,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11. 公元前21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致信色萨利城市拉瑞萨当局说,你们或许可以看看罗马人的做法,“在奴隶获得解放时,把他们纳入公民队伍,让他分享官职。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不仅扩展了他们的国家,而且建立了大约70个殖民地”。腓力五世意在说明
A. 开放公民权有利于国家发展 B. 城市管理要加强公民参政意识
C. 解负令有助于扩大公民基础 D. 罗马帝国建立得益于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腓力五世肯定了罗马人开放公民权的做法,重在强调开放公民权,增加公民人口数量、鼓励公民参与政权,以增强国家力量,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城市管理加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扩大公民基础,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 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 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 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 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据材料“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封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欧洲存在多元权力主体,社会结构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俄罗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排除B项;不仅仅是基督教阻碍着欧洲的统一,C项片面,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 西方传统宗教认为“宗教事是圣事,世俗工作是俗事”,世俗职业不能称“天职”,不具神圣性。马丁·路德指出,鞋匠、农民等和受了圣职的牧师一样,承担了工作的责任。加尔文进一步强调,努力劳作就是履行“天职”,就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天职”一词内涵的变化
A.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体现了民众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C. 反映了西方职业观宗教色彩浓厚 D. 表明罗马教会思想专制的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相较传统“天职”观,路德“天职劳动”观破除了圣、俗的界限,将世俗职业神圣化,使世俗职业的地位在社会上得到了提升。加尔文在先定论基础上,鼓励人们为荣耀上帝而努力劳作,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天职”内涵的变化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从传统宗教到路德和加尔文,对“天职”的解读,均有浓厚的宗教色彩,C项不能体现“变化”,排除;“天职观”的变化冲击了罗马教会的思想专制,但不能表明罗马教会思想专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其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 )
A. 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 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 D. 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18世纪初,法国城市“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不及城市,随着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说明法国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D项正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推动政体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乡差别,与物种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据此可知
A.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B. 一战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
C. 列强放弃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D. 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体现的是一战推动了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D正确;一战前民族解放运动就已经出现,A排除;材料未涉及一战对欧亚政治版图的影响,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6.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4年前的主题 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 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 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D. 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后的主题强调非洲历史,这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D项正确;教学大纲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并不是英国对殖民的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恩威并施;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因俗而治;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背景: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边疆理念的变化;疆域辽阔和各民族习俗的不同;儒学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
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可以归纳为恩威并施;根据材料“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以归纳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因俗而治;根据材料“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归纳为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历史背景:可以从唐代的民族政策、军事实力、思想治国理念等角度作答,具体阐述为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边疆理念的变化;疆域辽阔和各民族习俗的不同;儒学的影响。
(2)变化:根据材料“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可以归纳为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可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答案】(1)积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经济类型;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传统等级观念松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任答4点即可)消极: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特征:经济功能占主导,由封建领主统治逐渐发展到城市自治等。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城市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任答2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店铺日夜均可经营”“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城市经济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可知,丰富了城市经济类型;根据“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可知,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根据“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可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可知,传统等级观念松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根据材料“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可知,带来了大量劳动力的迁入。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可知,随着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特征:根据材料“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可知,经济功能占主导。根据材料“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可知,由封建领主统治逐渐发展到城市自治。原因:根据材料“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可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可知,阶级冲突日益尖锐;根据“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可知,城市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原产于亚洲,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到公元11世纪都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一个世纪后,法国和英国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已经嗜糖成癖。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据【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砂糖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近代世界砂糖贸易的兴起。
(2)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适应工业化的需求;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可得出,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知砂糖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据材料“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可得出近代世界砂糖贸易的兴起。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可知,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有所改善;据材料“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可知,适应工业化的需求;根据材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可得出,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以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四个大陆及其附属岛屿内部及其之间人口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平台,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会形成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
——摘编自施诚《方兴未艾的大西洋史》
选择15世纪后大西洋沿岸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这一变化对大西洋沿岸及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要求:选择的变化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示例一:
新变化:17、18世纪英法等国出现了启蒙运动。
阐述: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这一变化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鼓舞了拉美及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将自由平等思想扩展到女性群体及美洲黑人,促进民权运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17、18世纪英法产生启蒙思想,不仅在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了推动作用,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成为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示例二:
新变化:16世纪以来大西洋沿岸出现物种交换和人口迁移。
阐述:全球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联系。16世纪以来大西洋沿岸的物种交换,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欧亚等地区,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加全球粮食产量,促使世界人口激增。随着欧洲人的入侵,病菌在美洲传播,造成原住民的大量死亡,由此而引发的“三角贸易”,为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其社会转型,客观上也利于美洲经济开发,促使其传统社会解体。人口迁移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新的族群出现,并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同时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但也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导致长期贫困落后。
综上所述,16世纪以来大西洋沿岸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大西洋大范围的传播与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首先,依据材料,确定主题。如选择西欧地区,根据材料“15世纪以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四个大陆及其附属岛屿内部及其之间人口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平台,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会形成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西欧地区,其新变化是17、18世纪英法等国出现了启蒙运动。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与所选主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四个大陆及其附属岛屿内部及其之间人口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平台“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根据材料“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会形成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鼓舞了拉美及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将自由平等思想扩展到女性群体及美洲黑人,促进民权运动的发展。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综上所述,17、18世纪英法产生启蒙思想,不仅在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了推动作用,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成为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月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传统观念认为,农具从石制直接过渡到铁制,青铜农具从未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历年考古发掘资料与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调查成果,提出商周时期曾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由此可见
A. 青铜农具的质地优于铁质农具 B. 商周农具的使用无法考证
C. 商周私营青铜铸造业获得发展 D. 考古发现更新人们的认知
2. “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 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 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 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3. 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
A. 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 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 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4.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 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 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 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5.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约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这表明在当地
A. 小农经济逐步走向了解体 B.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 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 D. 人地矛盾的状况日益突出
6. 19世纪60年代初,江浙官绅士庶丛集沪上,租界内所有房屋顿时人满为患,外商大肆兴建房屋,高价租给中国人居住,出现了“新建筑纵横十余里,地价至亩数千金……商家辐辏厘税日旺”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农民战争的影响 B. 西方列强的侵略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政府的招商引资
7. 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500 27.3
促成当时农运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8.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 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 下图为1954年画家杨之光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B.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C. 扫盲教育带来巨大变化 D.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10.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 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11. 公元前21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致信色萨利城市拉瑞萨当局说,你们或许可以看看罗马人的做法,“在奴隶获得解放时,把他们纳入公民队伍,让他分享官职。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不仅扩展了他们的国家,而且建立了大约70个殖民地”。腓力五世意在说明
A. 开放公民权有利于国家发展 B. 城市管理要加强公民参政意识
C. 解负令有助于扩大公民基础 D. 罗马帝国建立得益于殖民扩张
12. 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 西欧社会结构多元特征 B. 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 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 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13. 西方传统宗教认为“宗教事是圣事,世俗工作是俗事”,世俗职业不能称“天职”,不具神圣性。马丁·路德指出,鞋匠、农民等和受了圣职的牧师一样,承担了工作的责任。加尔文进一步强调,努力劳作就是履行“天职”,就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天职”一词内涵的变化
A.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体现了民众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C. 反映了西方职业观宗教色彩浓厚 D. 表明罗马教会思想专制的瓦解
14. 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其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 )
A. 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 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 D. 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15. 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据此可知
A.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B. 一战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
C. 列强放弃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D. 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16.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4年前的主题 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 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 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D. 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原产于亚洲,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到公元11世纪都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一个世纪后,法国和英国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已经嗜糖成癖。17世纪末,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据【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在欧洲逐渐日常化产生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以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四个大陆及其附属岛屿内部及其之间人口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平台,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会形成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
——摘编自施诚《方兴未艾的大西洋史》
选择15世纪后大西洋沿岸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这一变化对大西洋沿岸及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要求:选择的变化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