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33:27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对下面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①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②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③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④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又趋向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三国鼎结束了东汉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②解读正确;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③解读正确。示意图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最后统一于隋朝,④解读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解读正确,D项正确;
图中的“汉末”指的是东汉末年,①解读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024·)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西周社会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3.(2021七上·长春月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B符合题意;
西周实行分封制,A不合题意;
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是中央的制度,C不合题意;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本题重在对材料的理解,中国几千年能够维护大一统,重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而这种管理就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
4.(2023七上·姑苏期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5.(2023七上·内江期末)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6.(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政权建立者和都城方位可知,A项符合题意;
B: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
D:袁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7.(2024九下·广东月考)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以下关于科举制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唐太宗创立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
C.宋朝大幅减少科举取士名额,降低进士地位
D.明朝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为八股文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科举制发展”,结合所学分析:
A: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A表述错误,排除A项。
B:武则天创立了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B表述错误,排除B项。
C: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C表述错误,排除C项。
D: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表述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下·南山期末) 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选择了长安作为王朝的都城 B.都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
C.都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 D.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隋朝和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二世时期,因暴政发生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所以隋朝与秦朝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D项正确;
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
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的是秦朝,排除B项;
隋朝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和隋朝的认识。
9.(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答案】A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方式架空、剥夺尚书的权力,最后直接废除尚书这一职位,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
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而并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本题掌握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进行分析解答。
11.(2024九上·娄底月考)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构成了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的政治制度名称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答案】C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之下设置三省,尚书之下是六部,由此得出图示政治结构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故选C项。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
科举制,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排除B项。
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省六部制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
12.(2024九上·娄底月考)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军机处的设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君臣礼仪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秦汉隋唐,君臣坐而论道,宋朝大臣站着论道,清朝大臣跪着上奏,由此说明,皇权越来越加强,体现出君主权力的强化,故选D项。
君臣礼仪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强化,封建制度的完善只是表象,排除A项。
君臣礼仪的变化体现了皇权逐渐强大,与生活习惯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
朝臣跪而议事,反映了皇权增强,不能体现社会进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下·通城期中)某同学绘制了以下辽宋金夏时期的政权更替图,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国家大一统的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据材料“辽宋金夏时期的政权更替”并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至13世纪,我国境内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所以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故选C项。
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大,形成地方军阀割据状态,排除A项。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B项。
秦汉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的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辽宋金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辽宋金夏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14.(2024七下·高州月考)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实现官僚与平民的平等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是针对北宋’积贫”可知,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符合题意;
题干不是针对“积弱”采取的措施,与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无关,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
在封建社会,官僚不可能与平民平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即可作答。
15.(2024七下·高州月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从集中军权开始,其原因不包括(  )
A.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B.他本人经历的切身体会
C.对前朝历史经验的借鉴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北宋建立与农民战争无关。D项符合题意;
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排除A;
他本人经历的切身体会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排除B;
对前朝历史经验的借鉴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3七下·禅城期中)下表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典型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设路、府、州、县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边远地区的开发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过程中,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有削弱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体现了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反映的主题是中央集权的发展,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变迁,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边远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17.(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行政区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创设的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B.刺史制度,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8.(2023七下·本溪期末)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
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郡”“推恩令”“地方长官”等信息可得出图示反映的是地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明朝在地方设“三司”,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郡”“推恩令”“地方长官”等信息,然后联系元朝的地方制度,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9.(2023·泗阳一模)“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议会, 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 ,A项不正确;
行省制,是元朝有效管理地方的制度,B项不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的理解。
20.(2023·揭阳模拟)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依次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这些都是加强皇权的体现,B项正确;
秦朝时期,已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未说明地方行政机构精简问题,排除C项;
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不断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九下·德庆月考)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材料二
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货币和文字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来统一思想?
【答案】(1)制度:郡县制;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文字:小篆
(3)上:汉武帝;
措施:实施“推恩令”
(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制度:据材料一“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管理地方。
目的:据材料一“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的目的是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据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将小篆推行全国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针对"币制的混乱状况”,秦朝使用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推行的货币。
(3)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其计”,结合所学可知,“平津侯主父”指的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上指汉武帝;措施是实施“推恩令”。
(4)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融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尊崇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制度:郡县制;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文字:小篆。
(3)上:汉武帝;
措施:实施“推恩令”。
(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文字与货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相关史实。
22.(2023七下·覃塘期末)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图1是唐朝的什么制度?图2描述的是哪个朝代的制度?其中御史台的职责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如何做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3)材料三中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哪一措施?明太祖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4)阅读材料四,戴逸先生评价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立的?综上所述,简要说明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三省六部制;元朝。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君弱臣强),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4)军机处;雍正帝。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图1是三省六部制;图2元朝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此非他故,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根据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和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了锦衣卫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4)根据材料四“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和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综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
(1)图1:三省六部制;图2:元朝;职责:负责监察事务。
(2)原因: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措施: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机构:锦衣卫。
(4)机构:军机处;皇帝:雍正帝;趋势: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对下面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①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②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③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④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又趋向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4·)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2021七上·长春月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央集权制
4.(2023七上·姑苏期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5.(2023七上·内江期末)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6.(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7.(2024九下·广东月考)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以下关于科举制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唐太宗创立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
C.宋朝大幅减少科举取士名额,降低进士地位
D.明朝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为八股文
8.(2023七下·南山期末) 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选择了长安作为王朝的都城 B.都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
C.都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 D.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9.(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10.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1.(2024九上·娄底月考)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构成了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的政治制度名称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2.(2024九上·娄底月考)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13.(2023七下·通城期中)某同学绘制了以下辽宋金夏时期的政权更替图,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国家大一统的时代
14.(2024七下·高州月考)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实现官僚与平民的平等
15.(2024七下·高州月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从集中军权开始,其原因不包括(  )
A.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B.他本人经历的切身体会
C.对前朝历史经验的借鉴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16.(2023七下·禅城期中)下表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典型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设路、府、州、县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边远地区的开发
17.(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8.(2023七下·本溪期末)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
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
19.(2023·泗阳一模)“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20.(2023·揭阳模拟)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九下·德庆月考)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材料二
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货币和文字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来统一思想?
22.(2023七下·覃塘期末)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图1是唐朝的什么制度?图2描述的是哪个朝代的制度?其中御史台的职责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如何做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3)材料三中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哪一措施?明太祖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4)阅读材料四,戴逸先生评价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立的?综上所述,简要说明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三国鼎结束了东汉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②解读正确;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③解读正确。示意图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最后统一于隋朝,④解读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解读正确,D项正确;
图中的“汉末”指的是东汉末年,①解读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西周社会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3.【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B符合题意;
西周实行分封制,A不合题意;
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是中央的制度,C不合题意;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本题重在对材料的理解,中国几千年能够维护大一统,重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而这种管理就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
4.【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政权建立者和都城方位可知,A项符合题意;
B: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
D:袁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7.【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科举制发展”,结合所学分析:
A: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A表述错误,排除A项。
B:武则天创立了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B表述错误,排除B项。
C: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C表述错误,排除C项。
D: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表述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隋朝和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二世时期,因暴政发生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所以隋朝与秦朝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D项正确;
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
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的是秦朝,排除B项;
隋朝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和隋朝的认识。
9.【答案】A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方式架空、剥夺尚书的权力,最后直接废除尚书这一职位,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
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而并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本题掌握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之下设置三省,尚书之下是六部,由此得出图示政治结构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故选C项。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
科举制,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排除B项。
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省六部制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军机处的设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君臣礼仪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秦汉隋唐,君臣坐而论道,宋朝大臣站着论道,清朝大臣跪着上奏,由此说明,皇权越来越加强,体现出君主权力的强化,故选D项。
君臣礼仪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强化,封建制度的完善只是表象,排除A项。
君臣礼仪的变化体现了皇权逐渐强大,与生活习惯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
朝臣跪而议事,反映了皇权增强,不能体现社会进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据材料“辽宋金夏时期的政权更替”并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至13世纪,我国境内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所以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故选C项。
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大,形成地方军阀割据状态,排除A项。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B项。
秦汉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的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辽宋金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辽宋金夏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是针对北宋’积贫”可知,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符合题意;
题干不是针对“积弱”采取的措施,与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无关,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
在封建社会,官僚不可能与平民平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北宋建立与农民战争无关。D项符合题意;
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排除A;
他本人经历的切身体会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排除B;
对前朝历史经验的借鉴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过程中,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有削弱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体现了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反映的主题是中央集权的发展,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变迁,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边远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17.【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行政区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创设的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B.刺史制度,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8.【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郡”“推恩令”“地方长官”等信息可得出图示反映的是地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明朝在地方设“三司”,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郡”“推恩令”“地方长官”等信息,然后联系元朝的地方制度,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9.【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议会, 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 ,A项不正确;
行省制,是元朝有效管理地方的制度,B项不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的理解。
20.【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依次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这些都是加强皇权的体现,B项正确;
秦朝时期,已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未说明地方行政机构精简问题,排除C项;
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不断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认识。
21.【答案】(1)制度:郡县制;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文字:小篆
(3)上:汉武帝;
措施:实施“推恩令”
(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制度:据材料一“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管理地方。
目的:据材料一“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的目的是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据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将小篆推行全国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针对"币制的混乱状况”,秦朝使用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推行的货币。
(3)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其计”,结合所学可知,“平津侯主父”指的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上指汉武帝;措施是实施“推恩令”。
(4)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融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尊崇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制度:郡县制;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文字:小篆。
(3)上:汉武帝;
措施:实施“推恩令”。
(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文字与货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相关史实。
22.【答案】(1)三省六部制;元朝。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君弱臣强),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4)军机处;雍正帝。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图1是三省六部制;图2元朝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此非他故,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根据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和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了锦衣卫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4)根据材料四“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和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综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
(1)图1:三省六部制;图2:元朝;职责:负责监察事务。
(2)原因: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措施: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机构:锦衣卫。
(4)机构:军机处;皇帝:雍正帝;趋势: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