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广东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据材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面对社会的动荡,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故选B项。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相关史实。
2.(202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2022七上·龙岗期中)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孔子( )
A.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推崇西周的宗法制,主张以德治国
C.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撰写《论语》,为后世留下了经典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C项正确;
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属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排除A项;
推崇西周的制度不符合“中国之教”的内涵,排除B项;
《论语》并非是孔子编写的,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的认识。
4.(2023七上·岳池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教育公平”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不管什么样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体现出教育公平,B项符合题意;
C:以德治国与教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仁者爱人与教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原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七上·南明期末)某校七年级同学进行历史人物的课本剧,课本剧中有“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道德教育”、“文献整理”等描述。由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道德教育”、“文献整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B项符合题意;
C: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C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及其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6.(2023七上·成华期末)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 “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
ABC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D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表达了对百家争鸣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7.(2024七上·潮南期末)一位学者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列选项中的思想主流与儒、法、墨、道四家学派有关,其中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是( )
A.关注社会——提出社会规则:平等、互利、兼爱
B.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法令、权术、威势
C.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D.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平等、互利、兼爱体现了墨家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令、权术、威势体现了法家思想,B项符合题意;
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真实、自由、宽容体现了道家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仁爱、正义、自强体现了儒家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法家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8.(2023七上·月考)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折”是指( )
A.建立西汉 B.无为而治 C.盐铁专卖 D.尊崇懦术
【答案】D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人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可知“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D项正确;
刘邦建立西汉,与汉武帝不符,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道家思想相关,与汉武帝没有联系,排除B项;
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经济措施,与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没有联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
9.(2023七上·会同期末) 西汉建立后,延续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下两幅图片反映出秦汉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共同措施是( )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A.加强思想控制 B.重视发展教育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坑儒,汉代讲经显示的是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汉朝提高儒学地位,他们的做法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统一人们的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重视发展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发展教育,而是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做法,秦朝时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D.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汉代的提高儒学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0.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推恩令”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D.民族政策的演变
【答案】C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势力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进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11.(2022七上·龙岗期末)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附会中国本土的文化 B.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
C.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 D.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可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雕塑、绘画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国艺术内容和形式,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佛教附会中国本土文化、迎合民众道德观念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佛教传人的认识。
12.(2023七上·成都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既继承了秦汉的艺术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代表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既继承了秦汉的艺术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为了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即继承了秦汉雕塑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而选项D显示的就是云冈石窟的佛像,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
B.《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
C.《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由于备选项没有显示作品名称,这就需要学生分析辨别出备选项的作品及内容和风格回答。
13.(2022七下·柳江月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为“诗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说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地主阶级的贪婪,故B符合题意;
李白生活在盛唐,因此他的诗歌大多气势宏伟,磅礴壮观,主要以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为主,故A不符合题意。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房玄龄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的反应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动荡。
14.唐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后人所说的“颜筋柳骨”两位书法家是( )
A.颜真卿、柳公权 B.颜真卿、吴道子
C.柳公权、吴道子 D.柳公权、阎立本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后人所说的“颜筋柳骨”两位书法家是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被后人称为“颜筋柳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颜真卿、吴道子,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C.柳公权、吴道子,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D.柳公权、阎立本,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5.(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忧国忧民的情怀”“取材于政治兴亡”“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三个特征并且其诗被誉为“诗史”的唐代诗人是( )
A.王维 B.李白 C.白居易 D.杜甫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忧国忧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反映唐朝的衰亡,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D项正确;
王维被称为“诗佛”,排除A项;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B项;
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杜甫相关知识的掌握。
16.(2023·泰兴模拟)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王朝。”下列选项不属于宋朝“发展、创新”的是( )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指南针的发明
C.词的兴盛 D.活字印刷术发明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罗盘针广泛用于航海;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由词开始兴盛,由此分析BC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指南针的发明,不符合题意;
C.词的兴盛,不符合题意;
D.活字印刷术发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不属于宋朝”字样,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造纸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火药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C项符合题意;
D:指南针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活字”,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8.(2021·齐齐哈尔)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并结合所学,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南宋辛弃疾把北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八声甘州》、《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C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宋词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9.(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罗盘”导航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C.根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技术是印刷技术,再根据“每字为一印”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造纸术,不符合题意;
B.雕版印刷术,不符合题意;
D.“罗盘”导航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毕昇”“活板”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0.(2024·毕节模拟)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通过配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左图是农业生产的场景,右图描绘了明代旷工在井下采矿的情景。故可以推测这些插图出自一部记叙总结明代农业、工业生产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我国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撰写而成的。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合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这部书后被译成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撰写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排除A;
《农政全书》是农业学著作,排除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天工开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什么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 文中“释”于何时传入中国
(3) 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是谁 他写了哪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4) 材料四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5) 根据材料五,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繁荣局面。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释”指的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中“释”于传入中国时间是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人物及著作:根据材料“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指的是张仲景,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4)作者:根据材料“《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这幅作品是《兰亭集序》,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5)如何对待: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选择性的继承、发扬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意1点,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2023七上·游仙月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源远流长】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材料二 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讨论文集》第1集
【博大精深】
材料三 如下。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4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36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42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46
﹣﹣《中国历史(必修三)》
【中西交融】
材料四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百家”中的两家。
(2)材料二体现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再写出孔子的一项主张。(不得照抄材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一发明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哪一部?被称为“书圣”的是谁?
(4)依据材料四,谈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2)“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指南针。《西游记》。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展开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2)根据材料二“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4)根据材料四“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所以推崇孔子思想。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任意两个即可)
(2)核心:“仁”。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发明:指南针。小说:《西游记》。书圣: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态度: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广东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2.(202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3.(2022七上·龙岗期中)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孔子( )
A.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推崇西周的宗法制,主张以德治国
C.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撰写《论语》,为后世留下了经典
4.(2023七上·岳池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5.(2023七上·南明期末)某校七年级同学进行历史人物的课本剧,课本剧中有“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道德教育”、“文献整理”等描述。由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6.(2023七上·成华期末)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 “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7.(2024七上·潮南期末)一位学者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列选项中的思想主流与儒、法、墨、道四家学派有关,其中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是( )
A.关注社会——提出社会规则:平等、互利、兼爱
B.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法令、权术、威势
C.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D.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8.(2023七上·月考)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折”是指( )
A.建立西汉 B.无为而治 C.盐铁专卖 D.尊崇懦术
9.(2023七上·会同期末) 西汉建立后,延续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下两幅图片反映出秦汉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共同措施是( )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A.加强思想控制 B.重视发展教育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10.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推恩令”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D.民族政策的演变
11.(2022七上·龙岗期末)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附会中国本土的文化 B.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
C.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 D.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
12.(2023七上·成都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既继承了秦汉的艺术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代表是( )
A. B.
C. D.
13.(2022七下·柳江月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14.唐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后人所说的“颜筋柳骨”两位书法家是( )
A.颜真卿、柳公权 B.颜真卿、吴道子
C.柳公权、吴道子 D.柳公权、阎立本
15.(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忧国忧民的情怀”“取材于政治兴亡”“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三个特征并且其诗被誉为“诗史”的唐代诗人是( )
A.王维 B.李白 C.白居易 D.杜甫
16.(2023·泰兴模拟)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王朝。”下列选项不属于宋朝“发展、创新”的是( )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指南针的发明
C.词的兴盛 D.活字印刷术发明
17.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8.(2021·齐齐哈尔)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19.(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罗盘”导航技术
20.(2024·毕节模拟)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什么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 文中“释”于何时传入中国
(3) 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是谁 他写了哪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4) 材料四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5) 根据材料五,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2.(2023七上·游仙月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源远流长】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材料二 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讨论文集》第1集
【博大精深】
材料三 如下。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4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36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42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46
﹣﹣《中国历史(必修三)》
【中西交融】
材料四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百家”中的两家。
(2)材料二体现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再写出孔子的一项主张。(不得照抄材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一发明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哪一部?被称为“书圣”的是谁?
(4)依据材料四,谈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据材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面对社会的动荡,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故选B项。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C项正确;
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属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排除A项;
推崇西周的制度不符合“中国之教”的内涵,排除B项;
《论语》并非是孔子编写的,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的认识。
4.【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教育公平”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不管什么样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体现出教育公平,B项符合题意;
C:以德治国与教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仁者爱人与教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原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道德教育”、“文献整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B项符合题意;
C: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C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及其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
ABC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D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表达了对百家争鸣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7.【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平等、互利、兼爱体现了墨家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令、权术、威势体现了法家思想,B项符合题意;
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真实、自由、宽容体现了道家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仁爱、正义、自强体现了儒家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法家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人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可知“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D项正确;
刘邦建立西汉,与汉武帝不符,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道家思想相关,与汉武帝没有联系,排除B项;
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经济措施,与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没有联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
9.【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坑儒,汉代讲经显示的是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汉朝提高儒学地位,他们的做法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统一人们的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重视发展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发展教育,而是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做法,秦朝时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D.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汉代的提高儒学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势力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进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11.【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可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雕塑、绘画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国艺术内容和形式,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佛教附会中国本土文化、迎合民众道德观念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佛教传人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既继承了秦汉的艺术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为了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即继承了秦汉雕塑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而选项D显示的就是云冈石窟的佛像,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
B.《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
C.《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由于备选项没有显示作品名称,这就需要学生分析辨别出备选项的作品及内容和风格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为“诗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说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地主阶级的贪婪,故B符合题意;
李白生活在盛唐,因此他的诗歌大多气势宏伟,磅礴壮观,主要以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为主,故A不符合题意。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房玄龄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的反应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动荡。
14.【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后人所说的“颜筋柳骨”两位书法家是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被后人称为“颜筋柳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颜真卿、吴道子,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C.柳公权、吴道子,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D.柳公权、阎立本,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忧国忧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反映唐朝的衰亡,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D项正确;
王维被称为“诗佛”,排除A项;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B项;
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杜甫相关知识的掌握。
16.【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罗盘针广泛用于航海;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由词开始兴盛,由此分析BC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指南针的发明,不符合题意;
C.词的兴盛,不符合题意;
D.活字印刷术发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不属于宋朝”字样,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造纸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火药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C项符合题意;
D:指南针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活字”,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并结合所学,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南宋辛弃疾把北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八声甘州》、《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C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宋词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C.根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技术是印刷技术,再根据“每字为一印”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造纸术,不符合题意;
B.雕版印刷术,不符合题意;
D.“罗盘”导航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毕昇”“活板”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0.【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通过配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左图是农业生产的场景,右图描绘了明代旷工在井下采矿的情景。故可以推测这些插图出自一部记叙总结明代农业、工业生产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我国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撰写而成的。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合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这部书后被译成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撰写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排除A;
《农政全书》是农业学著作,排除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天工开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繁荣局面。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释”指的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中“释”于传入中国时间是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人物及著作:根据材料“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指的是张仲景,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4)作者:根据材料“《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这幅作品是《兰亭集序》,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5)如何对待: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选择性的继承、发扬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意1点,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答案】(1)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2)“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指南针。《西游记》。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展开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2)根据材料二“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4)根据材料四“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所以推崇孔子思想。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任意两个即可)
(2)核心:“仁”。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发明:指南针。小说:《西游记》。书圣: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态度: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