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43:18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唐山期末)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  )
A.稻、粟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2.(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3.(2024·)《前汉纪》记载:“秦钱文曰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4.(2022七上·龙岗期末)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5.(2023七上·三河月考)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收回铸币权
实行盐铁国有专卖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6.(2023七上·内江期末)在东晋,社会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历史现象。这说明(  )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社会动荡
C.北方长期战乱 D.南方经济开发
7.(2023七上·三河月考)由下列材料可知(  )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要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萧梁时,其仓……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储备处。”(豫章仓、钓矶仓都在江西) ——《江西通史》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南方战乱不断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8.(2023七下·通城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南北的分裂
9.(2023·东营)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10.(2023·赤峰)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1.(2023七下·汕尾期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唐诗是对下列哪一种瓷器的由衷赞美(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12.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简车 D.楼车
13.(2024七下·期中)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14.(2024七下·期中)“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耧车
15.(2023七下·通城期中)《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16.(2023七下·通城期中)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金属货币。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材料叙述了北宋四川地区“交子”(  )
A.产生的原因 B.发行的过程 C.产生的影响 D.消亡的结局
17.(2022七下·普宁期末)我国古代走向世界的名片有“丝绸”“瓷器”“茶叶”,其中与“瓷器”这张名片相关且被誉为“瓷都”的是(  )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18.(2024七下·期末)清朝规定出海商船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些规定体现清朝(  )
A.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B.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规范
C.限制中国商民出海贸易 D.严格约束外国商人活动
19.(2023七下·禅城期中)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社会安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20.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江西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放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河,北通涿郡。
——《通典》卷十《遭运》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北宋东京)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以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四: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的开通?结合材料概括,这一工程的开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材料二体现了什么观点?结合材料归的,为了“存百姓”应采取哪些措施?
(3) 结合材料三分析,宋代都市商业贸易不同于唐朝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4) 阅读材料四,说出清初的统治者为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5) 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探究,你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2.(2023七上·岳池期末)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如下图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三都江堰
材料三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并谈谈农业发展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1)材料二图一、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图三都江堰由谁主持修建?该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的治世统治局面的名称,并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
(3)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稻、粟,故A符合题意;
小麦原产于西亚,核桃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部、南部,是由张骞将核桃从这一带引进中原地区,排除B;
玉米原产于美洲,蚕豆 原产于北非和西南亚地区,排除C;
马铃薯和芝麻原产于美洲,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
2.【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说明表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农业生产;根据信息“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说明,铁制农具的出现,推动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崛起;根据信息“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说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反映了铁制农具的出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不能说明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的运用分析,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铁农具推广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统一度量衡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防止诸侯王和豪门大户实力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煮盐治铁技术,排除B项;
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政权,不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国有专卖;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符合题意;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北方人口南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南方社会动荡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北方长期战乱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东晋后期江南人民安居乐业、家给人足,说明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南方政权更迭频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南方战乱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庶,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
修建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隋朝衰亡,排除A项。
大运河的修建,滥用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衰亡,排除B项。
589年,隋朝灭亡南方陈朝,完成了国家统一,与运河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皇帝是隋炀帝。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C项正确;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秦始皇,排除A项;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排除B项;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唐玄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炀帝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
10.【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可知,从贞观二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唐朝人口数由1900万增加到4531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唐朝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的社会风气能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表格数据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局面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以此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11.【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越窑可知,赞美是青瓷。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A符合题意;
白瓷出自邢窑,排除B;
材料与唐三彩无关,排除C;
青花瓷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瓷器的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并结合图片可知是唐朝发明的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据材料“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可知,这是对唐朝出现的筒车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C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15.【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通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增加政府的收入,故选A项。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经济措施,与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B项。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涉及役钱征收与地税征收,无法得出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募役法》虽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但免役钱的征收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铁钱值低量重”“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可知,铜钱铁钱,体重,交易携带不便,说明金属货币的太多缺点,因此促使了纸币交子的诞生,材料反映了纸币“交子”出现的原因,故选A项。
材料叙述的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没有体现交子的发行流通,排除B项。
材料叙述的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没有体现交子流通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叙述的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没有提及到交子退出流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交子,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与“瓷器”这张名片相关且被誉为“瓷都”的是江西景德镇,选项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瓷都”景德镇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由材料“清朝规定出海贸易的商船每船只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可知,材料描述的这种现象说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分析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唐末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同时反映南方社会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
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中心完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B项;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表述不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0.【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故选C项。
推广高产作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高产农作物的引种与推广,没有体现改善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
材料中大面积耕地的开垦,从客观上讲不利于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沟通了南北河运路线,为沿线城市带来了运输便利。
(2)观点:以民为本;措施:节俭生活、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员,促用法律治理国家。
(3)表现: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和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更加自由。
(4)政策:开垦荒地;作用: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5)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富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国家的政策。
【知识点】“贞观之治”;大运河的开通;唐朝的建立;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
(1)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修筑大运河,所以材料一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作用:“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河运路线,为沿线城市带来了运输便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反映了以民为本的观点。
措施:根据材料二“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材料说明,唐太宗为了“存百姓”,提倡节俭生活、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员,促用法律治理国家。
(3)根据材料三“(北宋东京)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以开设商店……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材料说明宋代都市商业贸易打破了坊市的界限,空间上没有了限制,商业活动空间较为自由,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
(4)政策:根据材料四“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材料表明,清朝统治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开垦荒地。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垦荒使得大量荒地得以利用,进一步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5)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探究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等因素分析阐述。如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富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国家的政策。
故答案为:
(1)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沟通了南北河运路线,为沿线城市带来了运输便利。
(2)观点:以民为本;措施:节俭生活、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员,促用法律治理国家。
(3)表现: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和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更加自由。
(4)政策:开垦荒地;作用: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5)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富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国家的政策。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存百姓”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本题考查的是北宋商业发展。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垦荒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本题主要考查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2.【答案】(1)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李冰。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2)名称:“文景之治”。措施:减免田租、减徭役、减赋税。
(3)北方人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4)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来、船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农业发展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图一、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根据图三和结合所学可知,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5)综上所述,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影响: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主持:李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3)名称:“文景之治”。措施:减免田租、减徭役、减赋税。
(4)原因:北方人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5)因素: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图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都江堰、“文景之治”、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唐山期末)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  )
A.稻、粟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稻、粟,故A符合题意;
小麦原产于西亚,核桃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部、南部,是由张骞将核桃从这一带引进中原地区,排除B;
玉米原产于美洲,蚕豆 原产于北非和西南亚地区,排除C;
马铃薯和芝麻原产于美洲,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
2.(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说明表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农业生产;根据信息“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说明,铁制农具的出现,推动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崛起;根据信息“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说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反映了铁制农具的出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不能说明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的运用分析,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铁农具推广的相关历史知识。
3.(2024·)《前汉纪》记载:“秦钱文曰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统一度量衡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2七上·龙岗期末)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防止诸侯王和豪门大户实力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煮盐治铁技术,排除B项;
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政权,不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的认识。
5.(2023七上·三河月考)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收回铸币权
实行盐铁国有专卖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国有专卖;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符合题意;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内江期末)在东晋,社会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历史现象。这说明(  )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社会动荡
C.北方长期战乱 D.南方经济开发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北方人口南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南方社会动荡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北方长期战乱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东晋后期江南人民安居乐业、家给人足,说明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023七上·三河月考)由下列材料可知(  )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南朝)刘宋时,江西已成为江南稻米的重要产区之一,鄱阳湖流域更成为南朝著名粮仓。“萧梁时,其仓……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储备处。”(豫章仓、钓矶仓都在江西) ——《江西通史》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南方战乱不断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南方政权更迭频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南方战乱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庶,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下·通城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南北的分裂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
修建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隋朝衰亡,排除A项。
大运河的修建,滥用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衰亡,排除B项。
589年,隋朝灭亡南方陈朝,完成了国家统一,与运河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
9.(2023·东营)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皇帝是隋炀帝。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C项正确;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秦始皇,排除A项;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排除B项;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唐玄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炀帝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
10.(2023·赤峰)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可知,从贞观二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唐朝人口数由1900万增加到4531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唐朝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的社会风气能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但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表格数据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局面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以此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11.(2023七下·汕尾期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唐诗是对下列哪一种瓷器的由衷赞美(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越窑可知,赞美是青瓷。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A符合题意;
白瓷出自邢窑,排除B;
材料与唐三彩无关,排除C;
青花瓷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瓷器的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2.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简车 D.楼车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并结合图片可知是唐朝发明的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13.(2024七下·期中)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七下·期中)“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耧车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据材料“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可知,这是对唐朝出现的筒车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C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15.(2023七下·通城期中)《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通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增加政府的收入,故选A项。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经济措施,与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B项。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涉及役钱征收与地税征收,无法得出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募役法》虽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但免役钱的征收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6.(2023七下·通城期中)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金属货币。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材料叙述了北宋四川地区“交子”(  )
A.产生的原因 B.发行的过程 C.产生的影响 D.消亡的结局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铁钱值低量重”“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可知,铜钱铁钱,体重,交易携带不便,说明金属货币的太多缺点,因此促使了纸币交子的诞生,材料反映了纸币“交子”出现的原因,故选A项。
材料叙述的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没有体现交子的发行流通,排除B项。
材料叙述的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没有体现交子流通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叙述的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没有提及到交子退出流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交子,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7.(2022七下·普宁期末)我国古代走向世界的名片有“丝绸”“瓷器”“茶叶”,其中与“瓷器”这张名片相关且被誉为“瓷都”的是(  )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与“瓷器”这张名片相关且被誉为“瓷都”的是江西景德镇,选项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瓷都”景德镇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2024七下·期末)清朝规定出海商船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些规定体现清朝(  )
A.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B.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规范
C.限制中国商民出海贸易 D.严格约束外国商人活动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由材料“清朝规定出海贸易的商船每船只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可知,材料描述的这种现象说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3七下·禅城期中)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社会安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分析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唐末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同时反映南方社会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
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中心完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B项;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表述不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0.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故选C项。
推广高产作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高产农作物的引种与推广,没有体现改善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
材料中大面积耕地的开垦,从客观上讲不利于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江西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放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河,北通涿郡。
——《通典》卷十《遭运》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北宋东京)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以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四: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的开通?结合材料概括,这一工程的开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材料二体现了什么观点?结合材料归的,为了“存百姓”应采取哪些措施?
(3) 结合材料三分析,宋代都市商业贸易不同于唐朝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4) 阅读材料四,说出清初的统治者为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5) 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探究,你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沟通了南北河运路线,为沿线城市带来了运输便利。
(2)观点:以民为本;措施:节俭生活、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员,促用法律治理国家。
(3)表现: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和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更加自由。
(4)政策:开垦荒地;作用: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5)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富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国家的政策。
【知识点】“贞观之治”;大运河的开通;唐朝的建立;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
(1)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修筑大运河,所以材料一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作用:“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河运路线,为沿线城市带来了运输便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反映了以民为本的观点。
措施:根据材料二“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材料说明,唐太宗为了“存百姓”,提倡节俭生活、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员,促用法律治理国家。
(3)根据材料三“(北宋东京)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以开设商店……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材料说明宋代都市商业贸易打破了坊市的界限,空间上没有了限制,商业活动空间较为自由,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
(4)政策:根据材料四“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材料表明,清朝统治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开垦荒地。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垦荒使得大量荒地得以利用,进一步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5)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探究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等因素分析阐述。如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富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国家的政策。
故答案为:
(1)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沟通了南北河运路线,为沿线城市带来了运输便利。
(2)观点:以民为本;措施:节俭生活、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员,促用法律治理国家。
(3)表现: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和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更加自由。
(4)政策:开垦荒地;作用: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5)自然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富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国家的政策。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存百姓”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本题考查的是北宋商业发展。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垦荒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本题主要考查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2.(2023七上·岳池期末)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如下图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三都江堰
材料三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并谈谈农业发展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1)材料二图一、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图三都江堰由谁主持修建?该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的治世统治局面的名称,并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
(3)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李冰。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2)名称:“文景之治”。措施:减免田租、减徭役、减赋税。
(3)北方人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4)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来、船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农业发展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图一、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根据图三和结合所学可知,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5)综上所述,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影响: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主持:李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3)名称:“文景之治”。措施:减免田租、减徭役、减赋税。
(4)原因:北方人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5)因素: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图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都江堰、“文景之治”、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