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Ⅰ湘教版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0-23 14: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非标准
下图为我国近5 000年来的气温距平(平均值)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2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图中反映的信息表明(  )
A.该图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
B.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变化波动范围在4 ℃以内
C.公元前,我国有一次寒冷期,一次温暖期
D.从总体上讲,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温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
2.今后,若全球各地气温持续上升,则会导致(  )
A.我国亚热带范围将向南扩展
B.我国的蒸发量将会减少
C.喜马拉雅山冰雪覆盖的下界将进一步下移
D.海平面上升,大陆沿海低地被淹没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 00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来,我国气温变化最高值2 ℃左右,最低值不到-2 ℃,所以其波动范围在4 ℃以内。其他选项认真读图即可判断。第2题,全球变暖将会使亚热带范围扩大,我国亚热带范围将向北扩展;温度升高,将会使蒸发量加大;同时雪线上移;而沿海低地则将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答案:1.B 2.D
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第3~4题。
分期 植被 分期 植被
初期 以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 中期后 以栎等阔叶为主的森林草原
续表
分期 植被 分期 植被
早期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
中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后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3.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寒冷湿润
4.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  )
A.趋向于干旱 B.趋向于湿润
C.存在某种周期性 D.趋向于温暖
解析:第3题,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疏林草原相对干旱。以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第4题,从初期到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
答案:3.B 4.C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第5~6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5.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6.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水灾发生频繁
解析:温暖湿润的气候,树木生长快,年轮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宽;寒冷干燥的气候,树木生长慢,年轮比较窄。图中由外围—M—内层的年轮呈现出宽—窄—宽的变化,反映出气候暖—冷—暖的交替变化。M时期为气候寒冷期,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水灾少发。
答案:5.B 6.C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7.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次生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小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第7题,土壤次生盐碱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主要是由地下水中盐类物质增加和地下水位升高造成的。该地农田地势低,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倒灌不仅使地下水盐度升高,还增高了地下水位,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该地滩涂的海拔低,海平面上升后将淹没部分滩涂,导致滩涂面积减小。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保温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是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的结果。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它的增加不仅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有关,还与植被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有关。
答案:7.A 8.B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9~10题。
9.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有(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第9题,全球变暖,温度升高,使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线上升。第10题,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使得裸露的陆地面积增大,羊八井地热温度会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答案:9.A 10.D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甲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2 ℃)。读图,完成第11~12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1.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降水量的变化 B.城市规模扩大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全球气候变化
12.上题所述地区的工业区最有可能位于(  )
A.西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气温距平增高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大于全球平均值,且增幅从甲向外降低,结合半径15千米可推断图中气温距平增高为城市热岛效应。图中东北部气温增高最明显,应为废热排放较多的工业区。
答案:11.B 12.B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是全球气温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3.有关全球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
14.如果全球气温升高3 ℃,下列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解析:第13题,依据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球升温3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低纬度和南半球粮食产量有小幅减产。第14题,图中西亚、俄罗斯等地因雨水增加而粮食增产幅度最大,故降水量增幅最大。
答案:13.B 14.B
15.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严格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 ⑤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多使用天然气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
解析: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部,对减少二氧化碳并无改善。将石油、煤炭气化及使用天然气仍然是使用矿物燃料。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起步和加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严格限制重工业发展不符合国情。
答案:D
16.读材料和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亚洲中部以及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现象明显。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由材料一可知,全球气温升高;由材料二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
(2)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使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率提高
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
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21世纪后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3)(多选)按材料二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第(1)题,由材料二全球气温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波动上升。第(2)题,重在分析图,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大。海平面上升情况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越早转变能源利用结构,越早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小。对照图表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第(3)题,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
答案:(1)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2)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
(3)ACE
17.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由材料一知,近30年来,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尤为明显。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增温明显,南方地区增温幅度较小。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