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23:31:28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3.(2024·)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 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南方土地开发 B.地方治理强化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4.(2022七上·龙岗期末)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以德化民 D.打击土地兼并
5.(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6.(2023七上·雷州期末)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
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
7.(2023七上·桑植月考)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除旧的钱币,改铸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铲形币 D.人民币
8.(2023七下·禅城期中)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统一全国
9.(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10.(2023八上·期末)《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A.实行分封制 B.设立市舶司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实行闭关锁国
11.(2023七下·本溪期末)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解读如图中国历史时间轴,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秦汉时期,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②是隋唐时期,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③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④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
12.下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唐代制度,在下有 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下有”和“在上有”的制度分别指的是(  )
A.度量衡制度; 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科举选官制
C.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 D.科举选官制;三省六部制
14.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设置转运使
C.废除宰相 D.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15.(2023·泗阳一模)“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16.(2023·揭阳模拟)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7.图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锦衣卫印 军机处外景 八股文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军事决策的优化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19.(2023·德庆模拟)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  )
A.明成祖设内阁 B.明朝设厂卫制度
C.雍正设军机处 D.乾隆大兴文字狱
20.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为吴王时本如元制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之长,先尚右,后尚左。洪武元年(1368)改为左右丞相,或居内辅政,或统军征伐。其居内负行政责任者先后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权力甚大。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诛胡惟庸后,“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 史纲》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五十七年(1792),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摘编自[清]爱新觉罗 ·昭裢《啸亭杂录》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在思想文化领域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22.(2023七上·都昌月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崛起篇】
材料一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建立篇】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巩固篇】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如图
材料五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朝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又派人开凿大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为了抵御匈奴,秦朝修筑长城,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亡国篇】
材料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启示篇】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的是谁 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哪一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为了巩固大一统,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图中①处设置的官职的名称是什么 请写出这个官职的职能。
(4)上图反映了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
(5)材料五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改为②改为
(6)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全国度量衡、 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
汉武帝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而秦始皇不是,排除B项;
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与汉武帝相关,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朝对地方治理的强化,B项正确;
本题涉及的是政治,未涉及到土地开发,排除A项;
本题讲述的是对各县长官的管理,并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
本题是对地方的治理,并没有涉及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A项正确;
提倡勤俭治国、 重视以德化民、 打击土地兼并,都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5.【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项正确;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
题干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相关知识的掌握。
6.【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汉朝统治,B项正确;
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是现象,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思想方面,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C项;
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为背景,考查的是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他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符合题意;
CD两项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符合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建立的事件及时间。
9.【答案】A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方式架空、剥夺尚书的权力,最后直接废除尚书这一职位,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
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而并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属于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修正”,C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
宋朝设立市舶司,排除B项;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时间轴及所学可判断出②是隋唐时期,其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①是秦汉时期,主要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③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④是处在1368——1840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840年是鸦片战争,这一阶段是明清时期,主要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去分析归纳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隋朝时期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
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 三公九卿制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3.【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赵普建议将行政权、财权、兵权等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 、 B 、 D 属于宋朝在军事、财政、行政方面采取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5.【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议会, 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 ,A项不正确;
行省制,是元朝有效管理地方的制度,B项不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的理解。
16.【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依次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这些都是加强皇权的体现,B项正确;
秦朝时期,已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未说明地方行政机构精简问题,排除C项;
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不断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认识。
17.【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科举制度的发展只体现了“八股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军事决策的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监察体系的完善只体现了“锦衣卫”,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锦衣卫印、军机处外景、八股文”和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设锦衣卫,皇帝通过锦衣卫加强了对臣民的监视,使皇权高度集中。雍正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图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清朝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体现了中央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C项不符合题意;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难度不大。
19.【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
B: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制度,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符合题意;
D:乾隆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0.【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 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
化。
(3)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的政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故答案为: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政治、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2.【答案】(1)商鞅变法。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地。
(2)嬴政。中央集权制度。
(3)御史大夫。监察(或监察百官)。
(4)小篆、形方孔半两钱。
(5)大运河 灵渠,咸阳 临
(6)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7)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根据所学可知,①处设置的官职的名称是御史大夫,监察(或监察百官)。
(4)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促进了文化交流。
(5)根据材料五和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6)根据材料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故答案为:
(1)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秦王:嬴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3)名称:御史大夫。职能:监察(或监察百官)。
(4)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①大运河改为灵渠;②咸阳改临洮。
(6)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7)认识: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谈兴与亡都可,言之有理,一条即可)
【点评】本题以六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全国度量衡、 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
汉武帝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而秦始皇不是,排除B项;
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与汉武帝相关,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2024·)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 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南方土地开发 B.地方治理强化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朝对地方治理的强化,B项正确;
本题涉及的是政治,未涉及到土地开发,排除A项;
本题讲述的是对各县长官的管理,并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
本题是对地方的治理,并没有涉及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4.(2022七上·龙岗期末)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以德化民 D.打击土地兼并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A项正确;
提倡勤俭治国、 重视以德化民、 打击土地兼并,都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5.(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项正确;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
题干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相关知识的掌握。
6.(2023七上·雷州期末)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
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汉朝统治,B项正确;
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是现象,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思想方面,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C项;
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为背景,考查的是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2023七上·桑植月考)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除旧的钱币,改铸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铲形币 D.人民币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他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符合题意;
CD两项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
8.(2023七下·禅城期中)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统一全国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符合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建立的事件及时间。
9.(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答案】A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方式架空、剥夺尚书的权力,最后直接废除尚书这一职位,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
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而并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3八上·期末)《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A.实行分封制 B.设立市舶司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C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属于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修正”,C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
宋朝设立市舶司,排除B项;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1.(2023七下·本溪期末)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解读如图中国历史时间轴,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秦汉时期,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②是隋唐时期,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③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④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时间轴及所学可判断出②是隋唐时期,其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①是秦汉时期,主要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③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④是处在1368——1840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840年是鸦片战争,这一阶段是明清时期,主要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去分析归纳即可。
12.下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隋朝时期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
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 三公九卿制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唐代制度,在下有 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下有”和“在上有”的制度分别指的是(  )
A.度量衡制度; 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科举选官制
C.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 D.科举选官制;三省六部制
【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设置转运使
C.废除宰相 D.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赵普建议将行政权、财权、兵权等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 、 B 、 D 属于宋朝在军事、财政、行政方面采取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5.(2023·泗阳一模)“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
议会, 常用来指称民主国家的立法机关 ,A项不正确;
行省制,是元朝有效管理地方的制度,B项不正确;
郡县制,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的理解。
16.(2023·揭阳模拟)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依次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这些都是加强皇权的体现,B项正确;
秦朝时期,已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未说明地方行政机构精简问题,排除C项;
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不断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认识。
17.图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锦衣卫印 军机处外景 八股文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军事决策的优化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科举制度的发展只体现了“八股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军事决策的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监察体系的完善只体现了“锦衣卫”,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锦衣卫印、军机处外景、八股文”和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设锦衣卫,皇帝通过锦衣卫加强了对臣民的监视,使皇权高度集中。雍正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图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清朝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体现了中央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C项不符合题意;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难度不大。
19.(2023·德庆模拟)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  )
A.明成祖设内阁 B.明朝设厂卫制度
C.雍正设军机处 D.乾隆大兴文字狱
【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
B: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制度,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符合题意;
D:乾隆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0.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为吴王时本如元制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之长,先尚右,后尚左。洪武元年(1368)改为左右丞相,或居内辅政,或统军征伐。其居内负行政责任者先后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权力甚大。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诛胡惟庸后,“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 史纲》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五十七年(1792),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摘编自[清]爱新觉罗 ·昭裢《啸亭杂录》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在思想文化领域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 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
化。
(3)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的政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故答案为: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政治、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2.(2023七上·都昌月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崛起篇】
材料一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建立篇】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巩固篇】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如图
材料五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朝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又派人开凿大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为了抵御匈奴,秦朝修筑长城,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亡国篇】
材料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启示篇】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的是谁 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哪一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为了巩固大一统,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图中①处设置的官职的名称是什么 请写出这个官职的职能。
(4)上图反映了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
(5)材料五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改为②改为
(6)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地。
(2)嬴政。中央集权制度。
(3)御史大夫。监察(或监察百官)。
(4)小篆、形方孔半两钱。
(5)大运河 灵渠,咸阳 临
(6)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7)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根据所学可知,①处设置的官职的名称是御史大夫,监察(或监察百官)。
(4)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促进了文化交流。
(5)根据材料五和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6)根据材料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故答案为:
(1)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秦王:嬴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3)名称:御史大夫。职能:监察(或监察百官)。
(4)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①大运河改为灵渠;②咸阳改临洮。
(6)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7)认识: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谈兴与亡都可,言之有理,一条即可)
【点评】本题以六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