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1)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武昌期中)某同学在研究某项历史课题时搜集了以下资料,他在研究的课题是( )
1953 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 年 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 年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 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 年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B.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D.“大跃进”运动的工业腾飞
2.(2023八下·双峰期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反映了我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祖国统—大业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3.(2023八下·双峰期中)“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的是( )
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机床厂 D.南京长江大桥
4.(2024八下·高州月考)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5.(2024八下·高州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着重发展农业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6.(2024八下·厚街)据统计,1952年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沿海各省,“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导致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改变了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D.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7.(2024八下·厚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有(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小明将 1952—1957年间我国部分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情况(见下表)汇总后,分享给本班同学用于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该材料可直接用于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
名 称 1952年 1957 年 1957 年比 1952年增长的百分比(%)
钢 135 万吨 535万吨 296
生铁 193万吨 594万吨 208
发电量 72.6亿度 193亿度 166
煤炭 6649万吨 13000 万吨 96
原油 43.6万吨 146万吨 235
水泥 286 万吨 686万吨 140
A.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9.(2023八上·临湘期中)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
A.改善了人民生话 B.完善了工业布局
C.清灭了地主阶级 D.忽视了经济规律
10.(2023八下·麻阳期末)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 )
A.土地改革完成以后 B.中共八大以后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中共十八大以后
11.(2024八下·厚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2.(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1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卷——阶段检测卷四(中国现代史))根据下图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B.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C.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D.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14.(2023八下·武昌期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以下属于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举措的是( )
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②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③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2023·汕尾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如表所反映的信息是( )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78年 3678.7
1990年 18872.9
2000年 100280.1
2010年 413030.3
2017年 827121.7
A.我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B.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C.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迅速
D.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排在世界前列
16.(2023八下·福田期末) 1983年7月,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这表明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17.(2023八下·南海月考) 如表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表中占比变化可以反映出( )
时间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非公有制
1978 54.6% 43.3% 2.1%
1987 38.7% 35.7% 25.6%
A.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实现 B.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
18.(2023八下·蕲春期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国外市场的拓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外交环境的改善 D.体制改革的深入
19.(2023八下·蕲春期末)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20.(2023八下·双峰期末)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工作内容是绝密的,有的人甚至隐姓埋名20余载;他们扎根戈壁草原、奋战深山峡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铸就了一座座无言的丰碑。这体现了科学家( )
A.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B.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C.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 D.为国捐躯、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下·麻阳期末)【反馈: 第(2)问的解析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对影响的这一问的解析和答案。第(2)问的答案不全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平均增长速及比重 1953年 1957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 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指导方针和中心工作分别是什么?此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
22.(2024八下·高州月考)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落后局面】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宏伟蓝图】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哪一年胜利完成的?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3)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请你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53-1957年”,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相继建设成功了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生产基础,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等,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与材料展示一五计划成果不符合,排除B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
1958年,中央发起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时是指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所以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排除B;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结合所学分析:
A:鞍山钢铁公司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不合题意,排除B项。
C:沈阳机床厂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不合题意,排除C项。
D: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过,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内容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A符合题意;
冷战加速美英工业发展,排除B;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符合题意;
着重发展农业不是改变工业落后的主要措施,排除B;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根据题干“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投资在中部西北部的总额多于东北部,有利于中部、西北部工业的发展,因此可知改变了我国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符合题意;
题干是投资比例,不是国民经济比例,排除A;
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而东北地区的投资占比高于中部和西北部,排除B;
题干中是投资额比例,没有涉及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①②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D符合题意;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七十年代后期建成的,与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排除带有④的选项,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出现了材料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开始于1956年,排除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
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等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使工人工资、农民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民生得到改善。 A符合题意;
完善了工业布局,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C;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经济规律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符合题意;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以后还未步入社会主义,排除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排除C;
中共十八大以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的探索。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八大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966-1976年。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符合题意;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A;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B;
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难度较低,掌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成就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60年春,大庆石油大会战”“王进喜‘铁人’”,结合所学分析:
A:文革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展开了英勇斗争,排除A项。
B:1960年,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铁人”称号,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C: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发展,排除C项。
D:材料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体现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铁人”精神。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图中信息充分体现了这一状况,D项正确;
图中信息代表当时的部分成就,不能说明“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排除B项;
“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由此可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符,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78年至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得到不断提升,C项正确;
“我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排在世界前列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 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 ”,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198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提出来,不符合题意;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题干中没有显示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题干中没有显示可持续发展攻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题干表格内容反映出集体所有制经济占比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上升,表中占比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B项正确;
表格内容不能反映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实现,排除A项;
表格内容不能反映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排除C项;
表格内容不能反映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18.【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改善,推动了经济上的交流,C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为进口西方大国的设备原料等,并没有体现出口,不能反映国外市场的拓展,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进口西方的设备,没有体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排除B;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20世纪70年外交环境改革对我国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频繁的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D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国际会议不仅只有经贸的,表述不完整,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我国主导建立国际秩序,排除B;
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全方位外交。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的人甚至隐姓埋名20余载”“他们扎根戈壁草原、奋战深山峡谷”等信息可知,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隐姓埋名工作20年,体现了他们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的地位,即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勇担责任的精神,B符合题意;
精准是对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务实是对工作的态度,是敬业的主要表现,开拓创新主要是指勇于创新的精神,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A;
助人为乐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隐姓埋名工作20年,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材料只是一定程度上为国捐躯、勇往直前的精神,但不能主要体现材料主旨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最快:重工业。主要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这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正常秩序,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
(3)事件:文化大革命。
(4)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心工作:经济建设。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5)结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循序渐进,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图表中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在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造成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4)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指导方针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此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与时俱进等。
故答案为:
(1)最快:重工业。主要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事件:文化大革命。
(4)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心工作:经济建设。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5)结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循序渐进,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状况:工业水平非常低下。
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
(3)初步改变了我国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4)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根据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十分落后。为实现工业化,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中共中央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根据材料二“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意义。根据材料三“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数据表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本题考查工业化建设时的注意事项。可从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状况:工业水平非常低下。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
(3)初步改变了我国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4)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工业化建设的注意事项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1)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武昌期中)某同学在研究某项历史课题时搜集了以下资料,他在研究的课题是( )
1953 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 年 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 年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 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 年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B.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D.“大跃进”运动的工业腾飞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53-1957年”,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相继建设成功了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生产基础,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等,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与材料展示一五计划成果不符合,排除B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
1958年,中央发起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2023八下·双峰期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反映了我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标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祖国统—大业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时是指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所以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排除B;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3八下·双峰期中)“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的是( )
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机床厂 D.南京长江大桥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结合所学分析:
A:鞍山钢铁公司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不合题意,排除B项。
C:沈阳机床厂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不合题意,排除C项。
D: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过,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4.(2024八下·高州月考)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内容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A符合题意;
冷战加速美英工业发展,排除B;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八下·高州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着重发展农业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符合题意;
着重发展农业不是改变工业落后的主要措施,排除B;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八下·厚街)据统计,1952年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沿海各省,“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导致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改变了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D.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根据题干“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投资在中部西北部的总额多于东北部,有利于中部、西北部工业的发展,因此可知改变了我国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符合题意;
题干是投资比例,不是国民经济比例,排除A;
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而东北地区的投资占比高于中部和西北部,排除B;
题干中是投资额比例,没有涉及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八下·厚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有(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①②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D符合题意;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七十年代后期建成的,与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排除带有④的选项,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即可作答。
8.小明将 1952—1957年间我国部分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情况(见下表)汇总后,分享给本班同学用于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该材料可直接用于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
名 称 1952年 1957 年 1957 年比 1952年增长的百分比(%)
钢 135 万吨 535万吨 296
生铁 193万吨 594万吨 208
发电量 72.6亿度 193亿度 166
煤炭 6649万吨 13000 万吨 96
原油 43.6万吨 146万吨 235
水泥 286 万吨 686万吨 140
A.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出现了材料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开始于1956年,排除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
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等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3八上·临湘期中)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
A.改善了人民生话 B.完善了工业布局
C.清灭了地主阶级 D.忽视了经济规律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使工人工资、农民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民生得到改善。 A符合题意;
完善了工业布局,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C;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经济规律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3八下·麻阳期末)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 )
A.土地改革完成以后 B.中共八大以后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中共十八大以后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符合题意;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以后还未步入社会主义,排除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排除C;
中共十八大以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的探索。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八大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024八下·厚街)“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966-1976年。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符合题意;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A;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B;
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难度较低,掌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成就即可作答。
12.(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60年春,大庆石油大会战”“王进喜‘铁人’”,结合所学分析:
A:文革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展开了英勇斗争,排除A项。
B:1960年,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铁人”称号,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C: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发展,排除C项。
D:材料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体现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铁人”精神。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卷——阶段检测卷四(中国现代史))根据下图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B.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C.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D.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图中信息充分体现了这一状况,D项正确;
图中信息代表当时的部分成就,不能说明“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排除B项;
“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14.(2023八下·武昌期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以下属于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举措的是( )
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②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③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由此可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符,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3·汕尾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如表所反映的信息是( )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78年 3678.7
1990年 18872.9
2000年 100280.1
2010年 413030.3
2017年 827121.7
A.我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B.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C.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迅速
D.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排在世界前列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78年至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得到不断提升,C项正确;
“我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排在世界前列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八下·福田期末) 1983年7月,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这表明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股票”“ 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者纷纷前来认购,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 ”,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198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提出来,不符合题意;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题干中没有显示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可持续发展攻略全面贯彻落实 ,题干中没有显示可持续发展攻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2023八下·南海月考) 如表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表中占比变化可以反映出( )
时间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非公有制
1978 54.6% 43.3% 2.1%
1987 38.7% 35.7% 25.6%
A.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实现 B.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题干表格内容反映出集体所有制经济占比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上升,表中占比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B项正确;
表格内容不能反映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实现,排除A项;
表格内容不能反映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排除C项;
表格内容不能反映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18.(2023八下·蕲春期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国外市场的拓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外交环境的改善 D.体制改革的深入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改善,推动了经济上的交流,C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为进口西方大国的设备原料等,并没有体现出口,不能反映国外市场的拓展,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进口西方的设备,没有体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排除B;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20世纪70年外交环境改革对我国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3八下·蕲春期末)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频繁的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D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国际会议不仅只有经贸的,表述不完整,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我国主导建立国际秩序,排除B;
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全方位外交。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3八下·双峰期末)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工作内容是绝密的,有的人甚至隐姓埋名20余载;他们扎根戈壁草原、奋战深山峡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铸就了一座座无言的丰碑。这体现了科学家( )
A.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B.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C.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 D.为国捐躯、勇往直前的精神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的人甚至隐姓埋名20余载”“他们扎根戈壁草原、奋战深山峡谷”等信息可知,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隐姓埋名工作20年,体现了他们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的地位,即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勇担责任的精神,B符合题意;
精准是对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务实是对工作的态度,是敬业的主要表现,开拓创新主要是指勇于创新的精神,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A;
助人为乐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隐姓埋名工作20年,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材料只是一定程度上为国捐躯、勇往直前的精神,但不能主要体现材料主旨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下·麻阳期末)【反馈: 第(2)问的解析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对影响的这一问的解析和答案。第(2)问的答案不全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平均增长速及比重 1953年 1957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 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指导方针和中心工作分别是什么?此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
【答案】(1)最快:重工业。主要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这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正常秩序,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
(3)事件:文化大革命。
(4)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心工作:经济建设。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5)结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循序渐进,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图表中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在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造成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4)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指导方针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此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与时俱进等。
故答案为:
(1)最快:重工业。主要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事件:文化大革命。
(4)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心工作:经济建设。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5)结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循序渐进,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4八下·高州月考)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落后局面】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宏伟蓝图】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哪一年胜利完成的?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3)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请你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1)状况:工业水平非常低下。
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
(3)初步改变了我国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4)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根据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十分落后。为实现工业化,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中共中央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根据材料二“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意义。根据材料三“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数据表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本题考查工业化建设时的注意事项。可从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状况:工业水平非常低下。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
(3)初步改变了我国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4)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工业化建设的注意事项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