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 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 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农业产生后,定居生活导致人口数量增加,为了生存,人们会努力将农业生产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钱乘旦在此强调是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农业对文明出现的意义,排除B项;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 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 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 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 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诞生了基督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则材料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推动了基督教的诞生与传播;第二则材料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推动了拉丁文的传播;第三则材料表明东罗马帝国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起到过积极作用。三者都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D项正确;材料中的“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未涉及帝国起源问题,A项并非是从读书笔记中得出的结论,排除A项;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与读书笔记的“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不符,排除B项;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且奴隶主民主政治在材料“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
A. 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 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 城市获得自由和自治 D. 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中,“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反映了中世纪市民阶层对社会各阶层的评判,歌颂了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中古西欧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人们普遍认可王权强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 )
A. 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 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C. 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掌握着国家实权,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项;C项与大化改新有关,排除。故选D项。
5.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可得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不等于没有任何交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印第安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6.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 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 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 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辟之后,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故A项正确;“同根同源”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翻译阿拉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排除C项;阿拉伯人传播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而不是创造,并且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7. 1070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1086年威廉召集所有等级的领主和贵族成了“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该誓约( )
A. 促使英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 强化了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C. 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
D. 导致英国陷入长期的割据和混战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可知,这一誓约规定封建领主都要向国王效忠,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C项正确;英国在476年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A项;这一誓约加强了国王与各级领主的关系,不是强化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英国王权加强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8. 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 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 导致了物价下跌 D. 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大量金银流入后,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农奴使用倾向支付地租,这导致传统征收固定地盘的封建地主阶级走向衰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项正确;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引起了欧洲市场上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这种现象是价格革命,而商业革命指的是欧洲市场上能够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排除A项;价格革命并不意味着农奴制的废除,排除B项;价格革命导致了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而不是物价下跌,排除C项。故选D项。
9. 有学者说:“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 )
A. 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 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C. 提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影响下,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在思想主张中,勾画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C项正确;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项;使人类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的是文艺复兴,排除B项;牛顿经典力学的发明标志着近代科学时代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人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联系在了一起,纽带是殖民贸易,A项正确;亚洲此时还不是西方工业品的市场,材料涉及的是欧洲人用白银换取香料等产品,排除B项;殖民扩张是西欧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掠夺非洲太片面,排除C项;欧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早期殖民掠夺中,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的国家是
A. 葡萄牙 B. 俄国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建立商站、垄断商路为主要侵略手段的是葡萄牙,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都曾经受到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侵略扩张行为不是俄国、英国和法国的活动,排除B、C、D项。
12. 英国的发展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英国方式”的是
A. 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B. 热衷扩张确立了全球优势
C. “光荣革命”巩固革命成果 D. 参加协约国集团对抗德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可知“英国方式”最典型的特点是通过妥协达成目标,因此最能体现“英国方式”的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实行了对革命成果的巩固,故选C;ABD都不能体现通过妥协达成目标的特点,不能体现“英国方式”,排除。故选C。
13. 如图为178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十周年之际,法国人创作的漫画《美国的独立》。作者旨在( )
(注:大批民众聚集在美国波士顿港口,欢迎英国船只将和平条约带到美国。大船前方的两位女神,寓意“自由”“平等”)
A. 讴歌美国的独立战争 B. 反对法国的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
C. 抨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D. 宣扬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漫画和注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斯,法国画家创作漫画,纪念美国独立战争,强调独立战争为美国带来了“自由”“平等”与和平,影射法国政治黑暗,旨在反对法国的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B项正确;讴歌美国的独立战争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漫画主题,排除A项;法国画家绘制漫画《美国的独立》的目的并非抨击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1786年法国大革命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 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 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 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排除D。
【点睛】
15.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的第二天,制宪议会上竟然出现“颂扬(国王)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有偶然性 B. 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C. 议员尚不具备民主政治意识 D. 建立民主政治道路任重道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制宪议会居然在颂扬国王,部分议员也追随国王的脚步,这说明当时法国封建专制势力依然强大,也表明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任重道远,故选D项;法国大革命是当时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依然保留君主制,故B项“恢复君主制”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中世纪早期(均500一1000年)指成形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离折,延续到校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成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头,成也在扩张。中世纪晚期(约1300一1500年)则见泛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释这一观点。
【答案】(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观点: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可怕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释:王权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经济增长,城市繁荣,商业发展;教育振兴;人文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一图片一信息国王与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与小封建主之间的关系可分析出封君封臣制度、结合材料图片二中的生产方式可分析出庄园与农奴制度。
(2)观点:结合材料“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信息可知观点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阐释:结合材料二信息王权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成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头,成也在扩张。”可分析出经济增长,城市繁荣,商业发展、教育振兴;根据材料“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可分析出人文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观点:卢梭,主权在民;孟德斯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意义: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解析】
【详解】(1)思想主张: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可知,强调人性;据材料“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可知,反对神学束缚;据材料“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可知,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等方面回答。
(2)思想主张:据材料“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可知,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据材料“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可知,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进步:据所学可从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等角度回答。
(3)观点:卢梭:据材料“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可知,卢梭强调主权在民;孟德斯鸠:据材料“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可知,孟德斯鸠强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等方面回答。
18. 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
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四、赶超:德国为什么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十七、个人:现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十九、未来:西方正在衰败?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答案】我选择的问题是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吗?
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
历史依据大航海是世界列强确实在殖民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实行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和经营掠夺,导致了当地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然而大航海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欧洲列强的教育方式和欧洲的科技文化思想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他们也从殖民地学到了知识和与技术,如烟草,咖啡,玉米等食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的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大航海运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航海时代确实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其影响,不能从单方面的强调其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大航海时代残酷与破坏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对世界文明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根据题意要求,选择问题: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可拟定观点:大航海不仅带来了血与火,也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融合。其次,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辨证评价大航海的作用和影响,如消极方面:可从殖民掠夺和压迫、残酷的奴隶制度、落后地区社会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等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从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物种交流、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19.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从曼彻斯特看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了如下几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摘编自詹姆士·利奇《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
材料二 1842年,曼彻斯特一份新闻报道描述:“黑烟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经久不散,人们抬头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的黑烟,低头可以看到厚厚的煤灰覆盖着大地,到处都是黑灰色的建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了。”
——摘编自吴洋、卜风贤《19世纪以来伦敦和曼彻斯特雾霾的治理》
材料三 曼彻斯特人口由1750年的18000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多数人口属于工人阶层和移民。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1)材料一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须的吗?请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三从哪些视角拓展我们对该主题的研究?
(3)我们在选用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案】(1)是必须的;理由:工厂的规章制度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生产和生产关系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研究曼彻斯特城市化和英国工业化等主题是必须的史料。
(2)视角:生态或环境视角;社会视角;城市化视角。
(3)原则:典型性;可靠性;针对性;多角度性等原则。
【解析】
【详解】(1)地位与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出自《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曼彻斯特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生产和生产关系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曼彻斯特的城市化和英国工业化等主题是必须的史料,得出材料一为必须史料后,将分析过程说明即可。
(2)视角:根据材料二中“厚厚的煤灰覆盖着大地,到处都是黑灰色的建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了”可知,其研究的视角为生态或环境;根据材料三中“曼彻斯特人口由1750年的18000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多数人口属于工人阶层和移民。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对比“1750年曼彻斯特俯瞰图”“1850年的曼彻斯特俯瞰图”可知,其研究增加了社会视角和城市化视角。
(3)原则:综合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用史实进行学习时应坚持典型性、可靠性、针对性,多角度性等原则。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 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 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2. 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 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 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 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 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3. 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
A. 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 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 城市获得自由和自治 D. 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 )
A. 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 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C. 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5.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6.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 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 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 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7. 1070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1086年威廉召集所有等级的领主和贵族成了“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该誓约( )
A. 促使英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 强化了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C. 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
D. 导致英国陷入长期的割据和混战状态
8. 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 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 导致了物价下跌 D. 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9. 有学者说:“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 )
A. 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 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C. 提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
10.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主要途径 D. 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11. 早期殖民掠夺中,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的国家是
A. 葡萄牙 B. 俄国 C. 英国 D. 法国
12. 英国的发展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英国方式”的是
A. 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B. 热衷扩张确立了全球优势
C. “光荣革命”巩固革命成果 D. 参加协约国集团对抗德国
13. 如图为178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十周年之际,法国人创作的漫画《美国的独立》。作者旨在( )
(注:大批民众聚集在美国波士顿港口,欢迎英国船只将和平条约带到美国。大船前方的两位女神,寓意“自由”“平等”)
A. 讴歌美国的独立战争 B. 反对法国的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
C. 抨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D. 宣扬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
14. “日前,无可争辩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 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 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 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15.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第二天,制宪议会上竟然出现“颂扬(国王)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有偶然性 B. 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C. 议员尚不具备民主政治意识 D. 建立民主政治道路任重道远
二、非选择题(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中世纪早期(均500一1000年)指成形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离折,延续到校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成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头,成也在扩张。中世纪晚期(约1300一1500年)则见泛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释这一观点。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18. 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
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四、赶超:德国为什么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十七、个人:现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十九、未来:西方正在衰败?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19.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从曼彻斯特看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了如下几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摘编自詹姆士·利奇《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
材料二 1842年,曼彻斯特一份新闻报道描述:“黑烟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经久不散,人们抬头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的黑烟,低头可以看到厚厚的煤灰覆盖着大地,到处都是黑灰色的建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了。”
——摘编自吴洋、卜风贤《19世纪以来伦敦和曼彻斯特雾霾的治理》
材料三 曼彻斯特人口由1750年的18000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多数人口属于工人阶层和移民。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1)材料一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须的吗?请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三从哪些视角拓展我们对该主题的研究?
(3)我们在选用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