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积累(21分)
1.(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下面是一位同学撰写的活动序言。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赤子之心】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革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lán( )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家国责任】彰显着奋斗者的顽强意志——无论遇到何等艰难,都能不折不挠:体现着奋斗者的奉献精神一无论作出何种牺牲,都能无怨无悔。浓郁的家国情怀,背后是深厚的家国责任。
【青年奋斗】强烈的家国担当。穿越世纪风云,踏上百年征程。新时代的青年,青春正当时,奋斗正当时,更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青春奋斗的鲜明印记。
(1)阅读“赤子之心”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卓( )绝 波lán( )壮阔
(2)请从以上活动序言中找出3个成语。
(3)解释“家国责任”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彰显
不折不挠
(4)第一小组承担了“对联中的家国情怀”的任务。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任务有关的一副对联,并按上下联顺序誊写在相应横线上。
①提笔四顾天地窄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 ③长啸一声山月高 ④万家忧乐到心头
上联:
下联:
(5)第二小组承担了“爱国诗词朗诵会”的任务。一位组员在朗诵会结束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请从文段中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十万家。
B.古典诗词里体现的家国情怀,无不令人为之感叹。它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不甘、是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昂壮志。
C.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报效祖国,也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报国之志的抒发。它是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是李贺“报君黄令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视死如归。
D.家国情怀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学习传统诗词那一刻起,就注定陪伴我们一生。
【答案】(1)zhuó;澜
(2)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不折不挠
(3)彰显;鲜明地显示出来。不折不挠;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诗歌对联;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卓绝”中的“卓” 读作“zhuó”,“波lán壮阔” 写作“波澜壮阔”。
⑵ 本题考查成语。以上活动序言中的成语有: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不折不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熠熠生辉。写出其中的3个即可。
⑶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语境可知,句中“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出来,“百折不挠”的意思是“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
⑷ 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四面湖山归眼底和‘“万 家忧乐到心头”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且与家国情怀有关;“提笔四顾天地窄”和“长啸一声山月高”结构不一致,不能组成对联。上联的末一 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底”是仄声,为上联,“头”是平声,为下联。
⑸ 本题考查句子的得体运用。根据“画线的句子作为过渡句”可知,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它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不甘,是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昂壮志,是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理想追求”可知,这是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报国之志的抒发;由“那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坚毅,是王昌龄‘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视死如归”可知,这是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表现。据此分析可知,画线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报国之志的抒发,也体现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报效祖国。
故答案为:⑴zhuó;澜
⑵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不折不挠
⑶彰显;鲜明地显示出来。不折不挠;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
⑷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⑸C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⑸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运用。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请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爱国忧民”的载载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请在空白处填写古诗词。
诸葛亮面对国家危急的情况,用“① , ② "表明自己临危受命的担当(《出师表》);苏轼用“③ ,④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明自己渴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辛弃疾用“⑤ , 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道尽了渴望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李贺引用典故“⑦ ,⑧ ”(《雁门太守行》)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白居易用“⑨ ,⑩ ”(《卖炭翁》)描写身着单衣的卖炭老人希望天气更加寒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这些古仁人,以人格魅力永垂史册,为后世景仰。
【答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遣、赢、携、炭。
故答案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阅读(39分)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桂陶
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目前,个国挖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之一。
【材料二】
钦州妮兴陶
①1920年,距钦州城东西35壬米处,出了一座古和一块中国讫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经专家考证,这块陶碑上文字的内容是唐代宁越郡第五世刺史宁道务的墓志铭,上面镌字1600多个。这说明在唐代以前,钦州制陶业就已十分成熟和发达。清代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妮兴陶茶具钦州制陶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民国,钦州陶器更是走出国门,在各种国内外博览会上层获大奖,名扬海内外,
②兴陶器不仅外观古雅,而且质地耐酸碱,无毒无味,透气而又不渗水,有利于食物长时间储存。用兴陶食具盛装食品,暑天也能隔夜不馊。将茶叶放入兴陶罐内密封保存,数年后拿出来冲泡,依然清香扑鼻。用现兴陶茶具泡茶味正香醇,茶水隔夜而色味不变,经久不用的空壶注入沸水仍有芳香茶味。用兴陶花器插花,花叶茂盛,色彩艳丽,经久不谢。
③经过长期的发展,妮兴陶的品种已十分丰富,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器型和各种功能的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茶具、咖啡具等饮具以及花盆、花瓶等装饰陈设用品为主,这些常用的器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妮兴陶的特点。
④栗色妮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此外,诸如亭台楼阁、荒野逸景、历史神话方面的题材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题材与古朴的器型和典雅的色泽十分协调。
【材料三】
北流陶瓷
①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制陶作坊。东汉时期,北流出现制陶民坊,制陶业成为北流有商业利润的产业。宋代是北流制瓷业的鼎盛时期,达到当时岭南乃至中国制瓷业的巅峰,出现了产品“施及外洋”的陶瓷窑群。
②北宋中期,北流生产的闻名中外的影青瓷(青白瓷),青中显白,白中闪青,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有“假不”之称,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
③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高级拓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光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和微波餐具九大系列,共两万多个品种。陶瓷产品90%以上出口,销往世界五大洲,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东等86个国家和地区。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点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点全国日用陶光出口量的7%。北流市是中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2011年9月,北流市获得了“中国陶瓷名城”的称号。
3.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35千米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
B.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
C.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
D.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出现了制陶作坊。
4.下列对划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作诠释)
B.栗色妮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样、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打比方)
C.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瓷、高级拓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分类别)
D.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列数字).9.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两则材料概括出“桂陶”的特点。
【答案】3.D
4.B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3.A.结合[材料二]第①段"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35千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碑”可知,“中国年代最早的陶碑表述有误;
B.结合[材料一]“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之一"可知, “旷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表述有误;
C.结合[材料三]③段“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旷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可知,“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表述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4.ACD.正确。
B.有误,由“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3级等”可知,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非打比方 。
故答案为:B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喘,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面的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会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有删改)
5.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 →② →陪母亲回老宅→③
6.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②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④段划线句子。
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7.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一人物形象。
8.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9.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5.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
6.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母亲拿到钥匙后珍爱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匙痕比作密码,匙痕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和那段在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7.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8.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9.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⑸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5.本题考查写作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题干中所给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从剩余的段落中找出事件,再分别概括。注意各情节事件表述的形式力求与示例一致。文章开篇先写母亲寻找钥匙,然后写了弟弟卖好老屋,而后来家乡的三婶又送来一把老屋的钥匙。再后来陪母亲回乡看了老宅,回来后虽然一直住在城里, 甚至后来老屋因为要建社区而拆迁,但母亲一直保管着那把钥匙。据此填写情节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 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
6.①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第⑧段划线句“母亲摩挚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可知,这里写出“我”把老宅钥匙交给母亲后的动作。这句话中的“摩挲”运用动作描写,“说: “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运用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拿到钥匙后珍爱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②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根据第④段划线句“那一 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可知,这句话将“匙痕”比作“密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匙痕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和那段在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 故土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母亲拿到钥匙后珍爱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匙痕比作密码,匙痕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和那段在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在文中的行为,文中写三婶买下了我家的老屋,但她却送给我们一把老屋的钥匙,并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而且我们回到老屋时,“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可见三婶收拾的干净,而且与原来的布局一样,只为我们再次回来看着舒心。这表现了三婶的善良,为他人着想。再从文中三婶叙述,自己明白母亲心思,并留着以往家中老屋钥匙的原因,“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等句子,都可以看出她为人的真诚与淳朴。
故答案为: 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表面来看,“老钥匙”寄托的是拥有者对老屋的一种眷恋。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来看,这把母亲一直保存着 ,“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还包含着我与弟弟偷偷卖掉老屋,面对母亲的愧疚。当然这其中也有对送来老钥匙,并一再称只要想回随时可回的三婶的感激之情。最后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看,结合三婶及母亲所说的话“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有家可归”表现了这把“老钥匙”寄托着人们对“根”的追寻。
故答案为: 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表面来看,“老钥匙”寄托的是拥有者对老屋的一种眷恋。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来看,这把母亲一直保存着 ,“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还包含着我与弟弟偷偷卖掉老屋,面对母亲的愧疚。当然这其中也有对送来老钥匙,并一再称只要想回随时可回的三婶的感激之情。最后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看,结合三婶及母亲所说的话“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有家可归”表现了这把“老钥匙”寄托着人们对“根”的追寻。
故答案为: 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
恐滩头说性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主要原因在于诗中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1.小川同学拍摄了一张横跨“零丁洋”(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夜景图,并配文“‘零丁洋里叹零丁',唯有吟诗才能表达我对国之重器的赞美之情”发到朋友圈。但语文老师评论说:“小川同学,图片很美,但配文闹了笑话。”请你说说配文闹了什么笑话。
【答案】10.B
11.“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用在这里赞叹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不合适,故而闹出了笑话。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0.ACD.正确;
B.有误,“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运用。“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文天祥兵败被俘,经过零丁洋,感叹自己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因此,“零丁洋里叹零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而小川同学发朋友圈的目的是赞美港珠澳大桥壮观的夜景图,两者意境不相符,因此闹出了笑话。
故答案为: “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用在这里赞叹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不合适,故而闹出了笑话。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要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武谓惠②等:“屈节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旗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勾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瓶⑤。燕乳⑥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施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②惠:人名,指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③煜火:微火。④幽:囚禁。⑤瓶:公羊。⑥瓶乳:公羊生了小羊。⑦廪食:配给的粮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便得一山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安陵君其许寡人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野芳发而幽香
D.须发尽白 强饮三大白
1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第一段由对比引出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紧接着阐述道理,孟子先从反面举例论证,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乙】文中苏武义不受辱,以死报国,他认为作为使节被扣受审,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朝廷的使命,因而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脱离生命危险。
D.【乙】文通过记叙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之人。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②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抵。
15.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16.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答案】12.C
13.B
14.①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这样的心。
②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15.语段(一)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6.苏武被匈奴扣押后,无论面对的是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严刑的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北海荒芜人烟的地方,苏武扒野鼠洞中的草实充饥,最后须发尽白回归汉朝,没有屈节辱命,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目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 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 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 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汊朝呢 ”(说着) 拔出佩带的刀自杀。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踩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呼吸。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给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配给的粮食不来,他就挖野鼠穴里藏的果实充饥。拿着汉朝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12.A.不同,同“德”,感激/看见;
B.不同,代词,他/可要;
C.相同,表顺承;
D.不同,白色/杯。
故答案为:C
13.ACD.正确。
B.有误,孟子先从正面举例论证,继而再从反面假设,提出质问。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非,不是;是,这。②中重点词语有:乃,就;使,让。
故答案为:①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这样的心。
②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来类比“生”和“义”,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选择“熊掌”,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物,在两者不能得兼的 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来论证“舍生取义”的道理。这样既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表达上看,既把深刻的道理论述得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并接受,又让说理富有文学色彩,增加了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答案为:语段(一)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首先判断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用“我认为苏,武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来回答。然后分析这样说的理由。根据“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以看出,孟子在文中阐明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告诫人民不能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 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 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文章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失羞恶之心,不做不符合“义”的事情。苏武被扣匈奴后,无论是面对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面对严刑砍头的威胁,即使是在“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掘野 鼠去草实而食之”艰难困苦的时候,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而能高擎汉节,忠于国家,表现了苏武傲岸不屈的民族大义。他坚守本心,决不投降,没有屈节辱命,这就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舍生取义”,苏武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故答案为: 苏武被匈奴扣押后,无论面对的是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严刑的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北海荒芜人烟的地方,苏武扒野鼠洞中的草实充饥,最后须发尽白回归汉朝,没有屈节辱命,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三、综合(10分)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作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班里开展了一次以“爱家国,明责任,勇担当”的研讨活动。
17.【我设计】为了使本次研讨活动丰富多彩,请你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爱国勇担当人物故事会
①
②
18.【我品读】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讨活动,班里制作了一份书籍推荐表格,希望同学们能从文学作品中学习担当精神,其中有几处信息需要补充。
书籍推荐表
作者 名著 主要人物/意象 推荐关键词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① 体会传奇经历,磨炼钢铁意志
② 《红星照耀中国》 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 目睹中国革命,感受奋斗精神
艾青 《艾青诗选》 太阳、土地等 ③,热爱祖国人民
施耐庵 ④ 鲁智深、武松等 满眼绿林好汉,体悟万丈豪情
19.【我感悟】在研讨活动中,有同学认为家国情怀是大人的事情,作为青少年,我们只需好好学习就行。如何看待“家国情怀”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就此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答案】17.举办爱国诗歌朗诵会;举办爱国歌曲演唱比赛
18.①保尔·柯察金②埃德加·斯诺③追求光明与正义④《水浒传》
19.示例一:家园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种担当。无数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视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所以,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用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示例二:家国情怀是青少年奋力前进的动力。青少年只有拥有家国情怀,才能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用理想和信念不断催促自己奋力向前,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刻不容缓。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⑶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17.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从常见的活动形式中选择两种,围绕“爱家国,明责任,勇担当”的主题,适合中学生开展即可。
故答案为: ①举办爱国诗歌朗诵会 ②举办爱国歌曲演唱比赛
18.本题考查名著知识。根据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主要人物保尔●柯察金可知此书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艾青诗选》是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借此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浓厚热爱之情。《水浒传》中的好汉大都有打抱不平的性格特点,嫉恶如仇、豪爽仗义,最典型的代表有鲁智深、武松、燕青、史进等人。
故答案为:①保尔·柯察金②埃德加·斯诺③追求光明与正义④《水浒传》
19.本题考查口语表达能力。此题可针对有些同学的负面言论,以有说服力的语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要求语言通顺,具有正能量。针对有些同学认为承担责任是成年人的事情,我们青少年还小,只需要专心学习就好,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说法,可从承担责任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在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等方面谈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不要超过80字的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一:家园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种担当。无数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视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所以,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用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示例二:家国情怀是青少年奋力前进的动力。青少年只有拥有家国情怀,才能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用理想和信念不断催促自己奋力向前,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刻不容缓。
四、写作(50分)
20.(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小小的物件燃起尘封的往事;一个豉励的眼神燃起高昂的斗志;一段隽永的文字燃起生命的感悟;滚滚黄河、巍巍长城,燃起我们对字乡和远方无限的热爱;“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国家领导人的话语燃起青年立志报国的豪情……“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情怀……请以“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等。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找到自己的燃点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 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 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勝、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是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进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流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 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搞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 停。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 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梁。“守 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 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保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 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 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我们要对“燃”这个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这里,“燃”并不仅仅指物理上的燃烧,更是指一种热情、激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来源于个人的内心激情,也可以是由外界事物所激发的集体热情。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这一点,确保整篇文章的基调和内容与“燃”这个词的内涵相符合。我们可以通过“燃”这个概念来深化对人生奋斗、激情与拼搏精神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将“燃”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团队的协作精神或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探讨在这些领域中“燃”是如何激发人们的潜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我们可以选取个人奋斗、团队合作、社会事件等实例来贴合“燃”的情境。这些实例可以是具体的案例、感人的故事或者具有启示意义的社会现象。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生动地展现“燃”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根据引导语来审题立意,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从立意角度可以分正面立意、反面立意。然后进行选材构思。注意列提纲,明确整篇作文的框架,最后调动积累的好词佳句,填充内容,完成习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丰富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积累(21分)
1.(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下面是一位同学撰写的活动序言。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赤子之心】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革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lán( )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家国责任】彰显着奋斗者的顽强意志——无论遇到何等艰难,都能不折不挠:体现着奋斗者的奉献精神一无论作出何种牺牲,都能无怨无悔。浓郁的家国情怀,背后是深厚的家国责任。
【青年奋斗】强烈的家国担当。穿越世纪风云,踏上百年征程。新时代的青年,青春正当时,奋斗正当时,更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青春奋斗的鲜明印记。
(1)阅读“赤子之心”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卓( )绝 波lán( )壮阔
(2)请从以上活动序言中找出3个成语。
(3)解释“家国责任”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彰显
不折不挠
(4)第一小组承担了“对联中的家国情怀”的任务。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任务有关的一副对联,并按上下联顺序誊写在相应横线上。
①提笔四顾天地窄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 ③长啸一声山月高 ④万家忧乐到心头
上联:
下联:
(5)第二小组承担了“爱国诗词朗诵会”的任务。一位组员在朗诵会结束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请从文段中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十万家。
B.古典诗词里体现的家国情怀,无不令人为之感叹。它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不甘、是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昂壮志。
C.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报效祖国,也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报国之志的抒发。它是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是李贺“报君黄令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视死如归。
D.家国情怀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学习传统诗词那一刻起,就注定陪伴我们一生。
2.(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请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爱国忧民”的载载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请在空白处填写古诗词。
诸葛亮面对国家危急的情况,用“① , ② "表明自己临危受命的担当(《出师表》);苏轼用“③ ,④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明自己渴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辛弃疾用“⑤ , 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道尽了渴望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李贺引用典故“⑦ ,⑧ ”(《雁门太守行》)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白居易用“⑨ ,⑩ ”(《卖炭翁》)描写身着单衣的卖炭老人希望天气更加寒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这些古仁人,以人格魅力永垂史册,为后世景仰。
二、阅读(39分)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桂陶
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目前,个国挖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之一。
【材料二】
钦州妮兴陶
①1920年,距钦州城东西35壬米处,出了一座古和一块中国讫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经专家考证,这块陶碑上文字的内容是唐代宁越郡第五世刺史宁道务的墓志铭,上面镌字1600多个。这说明在唐代以前,钦州制陶业就已十分成熟和发达。清代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妮兴陶茶具钦州制陶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民国,钦州陶器更是走出国门,在各种国内外博览会上层获大奖,名扬海内外,
②兴陶器不仅外观古雅,而且质地耐酸碱,无毒无味,透气而又不渗水,有利于食物长时间储存。用兴陶食具盛装食品,暑天也能隔夜不馊。将茶叶放入兴陶罐内密封保存,数年后拿出来冲泡,依然清香扑鼻。用现兴陶茶具泡茶味正香醇,茶水隔夜而色味不变,经久不用的空壶注入沸水仍有芳香茶味。用兴陶花器插花,花叶茂盛,色彩艳丽,经久不谢。
③经过长期的发展,妮兴陶的品种已十分丰富,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器型和各种功能的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茶具、咖啡具等饮具以及花盆、花瓶等装饰陈设用品为主,这些常用的器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妮兴陶的特点。
④栗色妮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此外,诸如亭台楼阁、荒野逸景、历史神话方面的题材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题材与古朴的器型和典雅的色泽十分协调。
【材料三】
北流陶瓷
①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制陶作坊。东汉时期,北流出现制陶民坊,制陶业成为北流有商业利润的产业。宋代是北流制瓷业的鼎盛时期,达到当时岭南乃至中国制瓷业的巅峰,出现了产品“施及外洋”的陶瓷窑群。
②北宋中期,北流生产的闻名中外的影青瓷(青白瓷),青中显白,白中闪青,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有“假不”之称,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
③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高级拓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光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和微波餐具九大系列,共两万多个品种。陶瓷产品90%以上出口,销往世界五大洲,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东等86个国家和地区。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点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点全国日用陶光出口量的7%。北流市是中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2011年9月,北流市获得了“中国陶瓷名城”的称号。
3.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35千米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
B.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
C.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
D.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出现了制陶作坊。
4.下列对划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作诠释)
B.栗色妮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样、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打比方)
C.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瓷、高级拓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分类别)
D.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列数字).9.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两则材料概括出“桂陶”的特点。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喘,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面的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会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有删改)
5.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 →② →陪母亲回老宅→③
6.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②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④段划线句子。
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7.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一人物形象。
8.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9.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
恐滩头说性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主要原因在于诗中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1.小川同学拍摄了一张横跨“零丁洋”(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夜景图,并配文“‘零丁洋里叹零丁',唯有吟诗才能表达我对国之重器的赞美之情”发到朋友圈。但语文老师评论说:“小川同学,图片很美,但配文闹了笑话。”请你说说配文闹了什么笑话。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要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武谓惠②等:“屈节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旗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勾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瓶⑤。燕乳⑥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施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②惠:人名,指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③煜火:微火。④幽:囚禁。⑤瓶:公羊。⑥瓶乳:公羊生了小羊。⑦廪食:配给的粮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便得一山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安陵君其许寡人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野芳发而幽香
D.须发尽白 强饮三大白
1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第一段由对比引出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紧接着阐述道理,孟子先从反面举例论证,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乙】文中苏武义不受辱,以死报国,他认为作为使节被扣受审,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朝廷的使命,因而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脱离生命危险。
D.【乙】文通过记叙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之人。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②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抵。
15.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16.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三、综合(10分)
(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作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班里开展了一次以“爱家国,明责任,勇担当”的研讨活动。
17.【我设计】为了使本次研讨活动丰富多彩,请你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爱国勇担当人物故事会
①
②
18.【我品读】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讨活动,班里制作了一份书籍推荐表格,希望同学们能从文学作品中学习担当精神,其中有几处信息需要补充。
书籍推荐表
作者 名著 主要人物/意象 推荐关键词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① 体会传奇经历,磨炼钢铁意志
② 《红星照耀中国》 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 目睹中国革命,感受奋斗精神
艾青 《艾青诗选》 太阳、土地等 ③,热爱祖国人民
施耐庵 ④ 鲁智深、武松等 满眼绿林好汉,体悟万丈豪情
19.【我感悟】在研讨活动中,有同学认为家国情怀是大人的事情,作为青少年,我们只需好好学习就行。如何看待“家国情怀”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就此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四、写作(50分)
20.(2024九下·南宁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小小的物件燃起尘封的往事;一个豉励的眼神燃起高昂的斗志;一段隽永的文字燃起生命的感悟;滚滚黄河、巍巍长城,燃起我们对字乡和远方无限的热爱;“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国家领导人的话语燃起青年立志报国的豪情……“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情怀……请以“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等。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zhuó;澜
(2)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不折不挠
(3)彰显;鲜明地显示出来。不折不挠;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诗歌对联;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卓绝”中的“卓” 读作“zhuó”,“波lán壮阔” 写作“波澜壮阔”。
⑵ 本题考查成语。以上活动序言中的成语有: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不折不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熠熠生辉。写出其中的3个即可。
⑶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语境可知,句中“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出来,“百折不挠”的意思是“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
⑷ 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四面湖山归眼底和‘“万 家忧乐到心头”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且与家国情怀有关;“提笔四顾天地窄”和“长啸一声山月高”结构不一致,不能组成对联。上联的末一 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底”是仄声,为上联,“头”是平声,为下联。
⑸ 本题考查句子的得体运用。根据“画线的句子作为过渡句”可知,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它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不甘,是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昂壮志,是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理想追求”可知,这是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报国之志的抒发;由“那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坚毅,是王昌龄‘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视死如归”可知,这是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表现。据此分析可知,画线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报国之志的抒发,也体现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报效祖国。
故答案为:⑴zhuó;澜
⑵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不折不挠
⑶彰显;鲜明地显示出来。不折不挠;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
⑷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⑸C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⑸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运用。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答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遣、赢、携、炭。
故答案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3.D
4.B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3.A.结合[材料二]第①段"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35千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碑”可知,“中国年代最早的陶碑表述有误;
B.结合[材料一]“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之一"可知, “旷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表述有误;
C.结合[材料三]③段“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旷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可知,“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表述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4.ACD.正确。
B.有误,由“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3级等”可知,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非打比方 。
故答案为:B
【答案】5.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
6.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母亲拿到钥匙后珍爱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匙痕比作密码,匙痕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和那段在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7.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8.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9.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⑸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5.本题考查写作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题干中所给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从剩余的段落中找出事件,再分别概括。注意各情节事件表述的形式力求与示例一致。文章开篇先写母亲寻找钥匙,然后写了弟弟卖好老屋,而后来家乡的三婶又送来一把老屋的钥匙。再后来陪母亲回乡看了老宅,回来后虽然一直住在城里, 甚至后来老屋因为要建社区而拆迁,但母亲一直保管着那把钥匙。据此填写情节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 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
6.①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第⑧段划线句“母亲摩挚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可知,这里写出“我”把老宅钥匙交给母亲后的动作。这句话中的“摩挲”运用动作描写,“说: “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运用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拿到钥匙后珍爱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②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根据第④段划线句“那一 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可知,这句话将“匙痕”比作“密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匙痕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和那段在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 故土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母亲拿到钥匙后珍爱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匙痕比作密码,匙痕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和那段在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在文中的行为,文中写三婶买下了我家的老屋,但她却送给我们一把老屋的钥匙,并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而且我们回到老屋时,“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可见三婶收拾的干净,而且与原来的布局一样,只为我们再次回来看着舒心。这表现了三婶的善良,为他人着想。再从文中三婶叙述,自己明白母亲心思,并留着以往家中老屋钥匙的原因,“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等句子,都可以看出她为人的真诚与淳朴。
故答案为: 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表面来看,“老钥匙”寄托的是拥有者对老屋的一种眷恋。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来看,这把母亲一直保存着 ,“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还包含着我与弟弟偷偷卖掉老屋,面对母亲的愧疚。当然这其中也有对送来老钥匙,并一再称只要想回随时可回的三婶的感激之情。最后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看,结合三婶及母亲所说的话“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有家可归”表现了这把“老钥匙”寄托着人们对“根”的追寻。
故答案为: 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表面来看,“老钥匙”寄托的是拥有者对老屋的一种眷恋。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来看,这把母亲一直保存着 ,“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还包含着我与弟弟偷偷卖掉老屋,面对母亲的愧疚。当然这其中也有对送来老钥匙,并一再称只要想回随时可回的三婶的感激之情。最后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看,结合三婶及母亲所说的话“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有家可归”表现了这把“老钥匙”寄托着人们对“根”的追寻。
故答案为: 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答案】10.B
11.“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用在这里赞叹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不合适,故而闹出了笑话。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0.ACD.正确;
B.有误,“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运用。“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文天祥兵败被俘,经过零丁洋,感叹自己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因此,“零丁洋里叹零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而小川同学发朋友圈的目的是赞美港珠澳大桥壮观的夜景图,两者意境不相符,因此闹出了笑话。
故答案为: “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用在这里赞叹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不合适,故而闹出了笑话。
【答案】12.C
13.B
14.①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这样的心。
②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15.语段(一)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6.苏武被匈奴扣押后,无论面对的是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严刑的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北海荒芜人烟的地方,苏武扒野鼠洞中的草实充饥,最后须发尽白回归汉朝,没有屈节辱命,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目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 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 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 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汊朝呢 ”(说着) 拔出佩带的刀自杀。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踩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呼吸。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给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配给的粮食不来,他就挖野鼠穴里藏的果实充饥。拿着汉朝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12.A.不同,同“德”,感激/看见;
B.不同,代词,他/可要;
C.相同,表顺承;
D.不同,白色/杯。
故答案为:C
13.ACD.正确。
B.有误,孟子先从正面举例论证,继而再从反面假设,提出质问。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非,不是;是,这。②中重点词语有:乃,就;使,让。
故答案为:①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这样的心。
②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来类比“生”和“义”,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选择“熊掌”,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物,在两者不能得兼的 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来论证“舍生取义”的道理。这样既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表达上看,既把深刻的道理论述得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并接受,又让说理富有文学色彩,增加了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答案为:语段(一)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首先判断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用“我认为苏,武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来回答。然后分析这样说的理由。根据“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以看出,孟子在文中阐明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告诫人民不能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 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 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文章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失羞恶之心,不做不符合“义”的事情。苏武被扣匈奴后,无论是面对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面对严刑砍头的威胁,即使是在“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掘野 鼠去草实而食之”艰难困苦的时候,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而能高擎汉节,忠于国家,表现了苏武傲岸不屈的民族大义。他坚守本心,决不投降,没有屈节辱命,这就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舍生取义”,苏武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故答案为: 苏武被匈奴扣押后,无论面对的是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严刑的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北海荒芜人烟的地方,苏武扒野鼠洞中的草实充饥,最后须发尽白回归汉朝,没有屈节辱命,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答案】17.举办爱国诗歌朗诵会;举办爱国歌曲演唱比赛
18.①保尔·柯察金②埃德加·斯诺③追求光明与正义④《水浒传》
19.示例一:家园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种担当。无数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视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所以,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用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示例二:家国情怀是青少年奋力前进的动力。青少年只有拥有家国情怀,才能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用理想和信念不断催促自己奋力向前,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刻不容缓。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⑶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17.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从常见的活动形式中选择两种,围绕“爱家国,明责任,勇担当”的主题,适合中学生开展即可。
故答案为: ①举办爱国诗歌朗诵会 ②举办爱国歌曲演唱比赛
18.本题考查名著知识。根据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主要人物保尔●柯察金可知此书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艾青诗选》是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借此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浓厚热爱之情。《水浒传》中的好汉大都有打抱不平的性格特点,嫉恶如仇、豪爽仗义,最典型的代表有鲁智深、武松、燕青、史进等人。
故答案为:①保尔·柯察金②埃德加·斯诺③追求光明与正义④《水浒传》
19.本题考查口语表达能力。此题可针对有些同学的负面言论,以有说服力的语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要求语言通顺,具有正能量。针对有些同学认为承担责任是成年人的事情,我们青少年还小,只需要专心学习就好,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说法,可从承担责任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在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等方面谈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不要超过80字的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一:家园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种担当。无数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视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所以,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用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示例二:家国情怀是青少年奋力前进的动力。青少年只有拥有家国情怀,才能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用理想和信念不断催促自己奋力向前,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刻不容缓。
20.【答案】参考例文:
找到自己的燃点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 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 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勝、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是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进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流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 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搞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 停。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 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梁。“守 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 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保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 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 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我们要对“燃”这个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这里,“燃”并不仅仅指物理上的燃烧,更是指一种热情、激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来源于个人的内心激情,也可以是由外界事物所激发的集体热情。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这一点,确保整篇文章的基调和内容与“燃”这个词的内涵相符合。我们可以通过“燃”这个概念来深化对人生奋斗、激情与拼搏精神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将“燃”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团队的协作精神或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探讨在这些领域中“燃”是如何激发人们的潜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我们可以选取个人奋斗、团队合作、社会事件等实例来贴合“燃”的情境。这些实例可以是具体的案例、感人的故事或者具有启示意义的社会现象。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生动地展现“燃”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根据引导语来审题立意,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从立意角度可以分正面立意、反面立意。然后进行选材构思。注意列提纲,明确整篇作文的框架,最后调动积累的好词佳句,填充内容,完成习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丰富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