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开国大典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开国大典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7课 开国大典
一、看拼音,写词语。
diàn niǔ( ) zhān yǎng( ) pái shān dǎo hǎi( )
huì jí( ) jiǎn yuè( ) xiōng táng( )
xuān dú( ) piāo fú( ) sù lì( )
二、辨字组词。
杆____ 防____ 爆____ 帜____
竿____ 仿____ 瀑____ 织____
三、选词填空。
宣布 宣告 宣读
①这庄严的____,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欢呼起来。
②毛主席庄严地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③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陆续 持续 连续
④开国大典阅兵式____进行两个半钟头。
⑤步兵、炮兵、骑兵____不断地经过主席台。
⑥天安门广场一万只礼花____射入天空。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举:A. 提出 B. 选,选举 C. 全 D. 往上托,往上伸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腾。____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都有选举权。____
③我知道上课时想发言先举手的纪律。____
④举例子可使问题更容易理解。____
扎:A. 刺 B. 钻(进去) C. 驻扎
⑤明明不小心被钉子扎了手。____
⑥我们安营扎寨,开发北大荒。____
五、按课文进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____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____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____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____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____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____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____接着,升国旗。
____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____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安门广场站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后____的手法,重点写了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缩影。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选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加点的“直奔”能否换成“走向”,分析正确的是( )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 “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 “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4)这段话可分为三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第一层: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拓展。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 )
A. 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 .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 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_____
菡萏:_____________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
电钮 瞻仰 排山倒海
汇集 检阅 胸膛
宣读 飘拂 肃立
二、辨字组词。
栏杆 预防 爆发 旗帜
鱼竿 仿佛 瀑布 编织
三、选词填空。
①宣告 ②宣布 ③宣读
④持续 ⑤连续 ⑥陆续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C ②B ③D ④A
⑤A ⑥C
五、按课文进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6 9 3 1 8 2 5 7 4
六、按要求写句子。
(1)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
(2)天安门广场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3)老师的爱心给了我们春天般的温暖。
七、阅读理解。
1.(1)概括 具体 工人队伍 农民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3)B
(4)广场上汇集了群众队伍。
群众到会情况
正午,广场上聚满了人。
2.(1)对象是母亲!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
(2)D
(3)顺应 含苞待放
(4)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