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人民版必修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人民版必修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3 15:5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高中人民版必修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广告的位置 ②人物的服饰 ③建筑的风格 ④出行的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该纪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纪事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年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香港版出刊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4.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使人民“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6.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盎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8.“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9.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10.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C.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11.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C.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D.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12.《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C.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13.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15.1862年6月26日,《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前,“女子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馀,刺绣旨蓄,靡不精好。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
材料二 有人抱怨:“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民国《川沙县志>卷14“风俗”
材料三 《1892年至1902年海关报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在毗邻厂区的农村,“村民衣着和一般外表有了显著改善。这些村民在走向进步的历程中,已从贫困和不足的状态逐渐改变为中等程度的舒适和富裕状态,特别是妇女和少女更是如此。”
一个女子曾说:“假如我们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够自营生计,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我们不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呀。”另一女子说:“现在男子们不能骄傲了,因为我们能够谋生,不再似从前的妇女般依赖男子了。”
“因为工厂方面不需要缠足的女子,所以女子缠足的陋习也渐次革除了”。
材料四 她们对于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好发议论,与村中的男子很自由地谈话,穿时髦衣服,发型与其他村姑不同。她们每天与其他工人及城市中工业生活接触,耳濡目染,自会发生思想的变化,结果有些女子不再完全听命于家长。农村的精神生活也较前活跃,“社会新闻与笑谈,均由工厂女工带回家中,否则各种消息实无法传至农村社会的”。
——以上材料摘自《租界与上海城郊农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上海开埠前女性的地位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影响。(6分)
18.(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载,到光绪末年,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公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上海居民职业分布为:农民4.14%,工业18.7%,商业、交通运输业、公务、人事服务、自由职业等为34.8%。
材料二 以下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注:“爱皮西地”即ABCD)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相关内容。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③项“建筑的风格”,题干图片无从体现出,排除。①②④三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Sandwi”反映了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喝啤酒等反映了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引擎”即机器反映的是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而每一个现象则在整体上则反映了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3.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可知A符合题意;《申报》只是反对国民政府具体的“剿匪”政策,体现不出对中共的支持,故B符合题意;材料“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说明C正确;作为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D正确。所以应选B。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以及《新潮》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其主要撰稿人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故,A项具有片面性;C项的“国人”态度,具有片面性,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 D项,题干只是说明部分人的婚姻受到八字、命书,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而B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社会习俗·传统婚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
5.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看看欧美各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以排除广播和报纸。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是在1958年。所以本题中使人民“开眼界”的是电影,正确答案是B。
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结婚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其原因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得到解放,近代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①②③正确。④中封建制度结束错误,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本题选B。
7.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它有五粒纽扣,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可知,这种服装是中山装。五个口袋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8.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天津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经历了沿河流到沿铁路再到沿电车道的历程,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所以本题选B。
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应该是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报》出版于1905年,“先生”的称呼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流行的,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而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则是在1920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注意本题设问是“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体现的是清朝前期的情况,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注意本题的设问是否定式的。材料中体现的新现象是近代工业文明和西方思想以及近代文化教育的结果,因此A、B、C项可以排除;中国封建制度结束于1949年,因此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体现的是由于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所以汽车被弃之不用。此新题体现了封建观念阻碍了近代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其余三个选项均不符合材料息。
15.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变迁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此时的中国市面上有很多外来商品流通,所以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只是强调外国商品在国内的流通,未指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国人办报事业材料中无法体现,B错误。因为材料只是强调了饮食的变化 ,不能体现出衣,住,行。综上,本题选C.
16.(1)现象:服饰(装);婚姻礼俗。(2分)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本国历届政府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后果(4分)
(2)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任答其中2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男装”到“中山装”反映了服饰的变迁;“旧时婚礼”到“新式婚礼”反映了婚礼习俗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引导等。
(2)材料二通过五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近代化。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打破落后观念,传播先进观念和知识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封闭的自然经济的束缚;有利于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17.(1)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处于附庸地位;遵循封建礼教,不轻易外出,做家务和纺织。(2分)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闭塞守旧的传统观念及生活习俗。(2分)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机器工业兴起,中外近代企业增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市文化的吸引;谋求更好的生路。(任答两点得4分)
(3)冲击了闭塞守旧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安土重迁”观念减弱,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扩大了商品消费者队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妇女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独立自由和婚姻自主意识增强;缠足等陋习逐渐革除;在农村传播新思想。(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作答本题时要按步骤来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角度作答。首先就地位问题进行作答。从宋代开始,由于程朱等理学家的提倡“贞洁”等问题,使这些封建礼教开始严重的束缚女子。所以女权主义受到打击,女子开始遵循封建礼教。同时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家庭性、封闭性。故本题综上作答即可。
(2)本题首先要联系时代背景,中英于184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方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口通商。由此清政府开始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这些都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前奏,在中国古代经济解体时,机器生产取而代之,产生了机器工业。同时鸦片战后,尤其是甲午战后,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创办企业,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促进了上海等一批大城市的繁荣。按照此思路作答即可得分。
(3)资本主义文明的开放性对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造成了冲击,促使了社会风俗的改变。外商经济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扩大消费者、提供劳动力市场、改变妇女的生活状况等等。由于妇女生活状况的改变,使得婚姻缠足等习俗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18.
(1)特点:近代化(开始了工厂制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作习惯和生活作息)、西洋化(崇拜西方生活方式和全盘西化)、世俗化(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平等化(女权的伸张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等。(8分)
(2)原因: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的推动;上海较早开辟为通商口岸,深受西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新式教育和大众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等。(8分)
(3)近代上海民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促进了上海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有利于政治改革、思想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3分);近代上海民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发挥上海作为中国较早近代化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3分);在近代上海民众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歧视华人、盲目崇洋、城市管理混乱等社会问题,这是上海迈向近代化的负面影响。(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及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注:“爱皮西地”即ABCD)、“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进行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主要要联系所学的知识,从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原因。实际上就是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分析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从社会生活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回答时主要应把握住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点,从近代化的角度归纳解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