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人民版必修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表为 1962 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对此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
C.困难局面得到遏制,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D.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2.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
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
3.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D.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4.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网”
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D.“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5.1953年,我国开始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对这两项举措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6.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7.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1.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 ( http: / / www.21cnjy.com )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 %。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12.以下可能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拨乱反正”时期言论的是
A.“要大鸣大放,大辩论”
B.“革命有理,造反无罪”
C.“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13.“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150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省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北京 河北 湖北 山西 江西 云南 内蒙古
项目数 24 11 22 3 8 6 6 3 5 5
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
D.片面发展重工业
15.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0分)
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特点和历史作用。(9分)
1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座,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管他业时应退还集体。
——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管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第三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利害关系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年3月15日
(1)据材料一、二,比较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6分)
1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材料二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后果。(5分)
(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8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1962年时间;C项由农业和工业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开始回升,故本题选C项;D项材料中没有比较。
2.B
【解析】
试题分析:很显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明显违背了公平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效率的提高。所以应选B。
3.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改革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实现政企分开、解放生产力的目标,顺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潮流。所以应选D。
4.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1978—1988年的十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初期阶段,即“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88—2002年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3—2007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实施,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5.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合作化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不改变所有制,但是改变经营权和调整产品分配方式,也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应选D。
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实践相关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化”(即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均不能够成为“主要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因此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经济特区仍归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独立”不符合史实,且管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而经济特区是“特”在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因此②错误,排除。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公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所以①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始终起主导作用,④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选A。
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确理解。材料大跃进“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说明当时认为大跃进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主要原因是1978年底左倾错误思想仍然严重,故C项是正确的;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左倾错误正确认识,故ABD项不符合题意。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国家定价的比重”在材料中明显下降,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为1997年,当时我国已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B。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阶段特征的掌握。不同时期的言论、口号和标语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项是文革时期。所以答案选C。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所学知识,A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影响;BD项不符合题意;“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巡讲话都打破了崇拜,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表信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取和解读能力。从表格中可以得出的信息,一五计划后,我国只是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AC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所以答案选B。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建设。分析选项,A说法错误,1992年中国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D说法错误,公有制依然是我国所有制的主体。所以应选B。
16.(1)(6分)原因:完成民主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任务(或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要求;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9分)特点:制定《土地改革法》,依法进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保护富农和中小土地所有者。(5分)
作用: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业化创造条件。(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此题需要明白中国抗日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情的变化。抗日战争期间我 国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而解放战争期间是阶级矛盾, 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我党的 政策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2)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进行了土地改革,这一次土地 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以后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7.
(1)同: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有使用权、经营权;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异:前者严禁土地转让,后者允许土地流转。(9分)
(2)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土地资源的集中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率;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进程。(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政策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可以直接得出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即同: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有使用权、经营权;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异:前者严禁土地转让,后者允许土地流转。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归纳能力。回答此题主要需要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举措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归纳总结。
18.(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3分)
后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2分)
(2)特点: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4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4分)
(3)启示: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后果主要包括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2)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包括方式不同、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不同。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例如,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例如,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3)不论是英国的暴力方式还是日本的和平方式,不论是英国的流向城市还是日本的在农村就地转移劳动力问题,都是两个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所以对我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主要包括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实事求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安置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