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测试
语文科试题 2024.4
本试题 共 6 页, 16 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班级、考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不能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7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被发行吟泽畔 是以见放
B. 梁,吾仇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C.铸以为金人十二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单于壮其节 追亡逐北
B.尊贤而重士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流血漂橹
D.函梁君臣之首 据崤函之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C.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羝乳乃得归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请其矢,盛以锦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8.解释下列字的意思(10分)
明年( )因( )素( )足下( ) 亡( )
恨( )诚( )卒( )图( )所以( )
9.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分)
而妨功害A能之臣B尽为万C户侯D亲戚贪E佞之F类G悉为廊H庙宰。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和苏武感情“素厚”:李不仅对苏家的变故关心了解,而且亲自为苏母送葬。如今又为了劝降苏武而 “置酒设乐”。
B.选文一李陵劝说苏武的话既事实清楚又入情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来答复李陵。
C.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不死”是为报恩,但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却遭受刑罚,以致于他面对苍天椎心泣血。
D.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12分)
(1)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2.请翻译白居易《咏史》全诗。(4分)
13.《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2)自胡马窥江去后, , 。(姜夔《扬州慢》)
(3) ,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
(4)“酒”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常以此表达情感。比如杜甫在《客至》中用“ ”表达待客时的真诚客气,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 ”来暂时抒怀。
(5)《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义大军的句子是:“ , 。”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标准文段写作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功。因其小而精的特点,利于写作者在审题立意,概念阐释,思维逻辑,材料选择与叙述,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进行深度锤炼,有效提升写作品质。一个标准文段由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材料句,④分析句,⑤结论句五部分组成。
请你以“成就皆从辛苦来”为观点句,写一个标准文段。
要求:(1)文段结构完整,要求标明序号,便于识别。(4分)
分析与举例紧扣观点(4分)
运用2种以上论证方法,如假设,引用,比喻,对比,因果等论证法。(4分)
书写,病句,错别字,标点等,酌情给分(4分)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科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错误,原文是说“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没有提到“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
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说“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
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
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具有古文特点;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对仗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无古文特点;
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具有古文特点。
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
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
5.选A。A.第一句为省略句,省略“于”;第二句为被动句B.均为判断句C.均为定语后置D.均为状语后置。
6.选C。 A.壮,意动用法;亡,动词活用作名词。B.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C.斗,漂,均为使动用法。 D.函,名词活动用动词;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7.选B。 A.而 第一句表并列,第二句表转折 B.于,两句均表被动。C.乃,第一句表顺接,于是;
第二句表条件,才。D.其,第一句表祈使,一定;第二句表指示代词,那。
明年(第二年 )因( 趁机 )素( 一向,向来 )足下( 您 ) 亡( 通“无’没有 )
恨(遗憾 )诚( 实在 )卒( 最终,终于 )图( 料到,想到 )所以(......的原因 )
9. BDG
10.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答复李陵”错误。苏武并没有被李陵的话震动,他非常坚定的忠诚于汉朝,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答复李陵更说明他不是无言以对。
11.(12分)(1)现在能够牺牲生命贡献自己(以效忠国家),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的确也心甘情愿。(得分点:“自效”,贡献自已效忠国家;“虽”,即使;“诚’,的确;全句意)
(2)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时出使,等回国时,胡须和头发都已变白了。
(得分点:“凡”,一共;“以”,在;“及”,等到;全句意)
(3)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得分点:“孤恩”,辜负了汉朝的恩情;“负”,对不起,亏对;“望陵”,盼我;全句意)
参考译文:
苏武传(节选)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答苏武书(节选)
然而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12.先生藏匿踪迹隐居山林,圣明的君主三次寻访才逢见先生。鱼只有到了南阳才能得到水,龙只有飞上天空才能成为甘霖。接受托孤的重任时,已经是鞠躬尽瘁,竭忠尽智,为国效力时,也是倾尽忠心。前后出师表还在,读来令人热泪盈眶。(诗歌翻译遵守调,补,直译原则,酌情给分,重点关注晦,方,霖,既,倾等字词,及第二句要调序。)
13.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汉丞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2分)
②不同点:《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诗人怀人伤已,饱含自已及天下众多仁人志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咏史》中“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通过写后人再读《出师表》,集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感天动地、历久不变。(2分)
14.(1)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2)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3)酌酒以自宽 心非木石岂无感 (4)樽酒家贫只旧醅 青眼聊因美酒横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5.(16分)按语言运用题标准给分,完成指令即得分,得分点如下:
(1)文段结构完整,要求标明序号。(4分)
分析与举例紧扣观点(4分)
运用2种以上论证方法,如假设,引用,比喻,对比,因果等论证法。(4分)
书写,病句,错别字,标点等,酌情给分(4分)
16.作文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