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8:10:22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4月月考(一)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于文无据)
2.A(“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于文无据)
3.C(此项说的是诗歌与戏曲的区别)
4.D(“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错,与原文意思不符,这应是人们为了提高词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
5.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弱女子,无端受难,长途跋涉,又遇到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心中悲苦已是难禁,而此时她呼天不应,告地无门,让读者似平看到了她在风雨之中的无助与凄苦。(3分)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现了主人公无助凄苦的形象),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3分)
6.D【D.“刻意与世人保持着距离”错误。“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说明庄子精神和思想是自由的,他没有刻意与世人保持距离。】
7.C【C.“他民间、本质、散淡的生命状态改变了”错误,这句话批评了人们错误的观念。】
8.不可以。(1分)(1)“庄子的草帽”是本文中心意象,用它来表达庄子抽象的思想,视角独特,内蕴深刻,庄子真正的思想在草帽上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2)草帽具有乡野性,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使庄子能自由呼吸自然的气味,是庄子悠闲散淡人生方式的象征。(3)“葵扇”“濠中之鱼”代表不了他的思想,只有草帽使庄子思想有了依托。(3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首先回答:不可以。 (1)结合“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庄子的草帽”“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是那个月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可知,草帽是本文中心意象,用它来表达庄子抽象的思想,视角独特,内蕴深刻,庄子真正的思想在草帽上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2)结合“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可知,草帽具有乡野性,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使庄子能自由呼吸自然的气味,是庄子悠闲散淡人生方式的象征。(3)“葵扇”“濠中之鱼”只是文中出现与庄子有关的物象,代表不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只有草帽使庄子思想有了依托。】
9.(1)运用比喻修辞,把庄子青色的草帽比作平原上的青草、青色鸟窝,既突出了庄子草帽的特点,又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庄子思想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3分)(2)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事应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庄子的这种思想千百年后依然葱龙着旺盛的生命气息,对于我们今天该如何思考,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3分)
解析:【(1)“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运用比喻修辞,把庄子青色的草帽比作平原上的青草,突出了庄子草帽的特点,青色象征了旺盛的生命力:把庄子青色的草帽比作“青色鸟窝”,青色的草帽象征庄子的思想,“孵化原始思想”凸显庄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庄子思想经久不衰、历久弥新。(2)《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批大邵,导大寂,因其固然”,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事应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凡事要顺应自然,也就是要遵循规律。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庖丁,社会就像牛一样,有肌肉,有骨头,有脉络。如果没有掌握规律的话,就会碰到骨头上去了,到处碰壁,头破血流。如果认识这个世界,掌握它的规律。避开锋芒,因势利导,就会游刃有余。可见,庄子的这种思想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气息,对于我们今天该如何思考,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CEH
11.(3分)C
12.(3分)B
13.(8分)
(1)桓公知道诸侯归附自己,因此让他们减轻进奉的礼物,而增加给他们的回礼。(关键词“归”“币”“轻”“重”各1分)
(2)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关键词“鄙”“远”“焉”“陪”各1分)
14.(3分)①对外:施行忠信和礼义,用利益笼络,用诚信结交,用武力威慑。②对内:轻征赋税,宽缓刑法政令,减轻劳役。(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担忧天下诸侯。鲁国发生了国君夫人和庆父的内乱,两位国君先后被杀,鲁国没有继承人。桓公昕到这件事,派高子使鲁国得以保存。天下诸侯称赞他仁义。在这时天下诸侯知道桓公不是为了自己而行动,因此诸侯都归附他。桓公知道诸侯归附自己,因此让他们减轻进奉的礼物,而增加给他们的回礼。所以天下诸侯把劣马作为礼物,用麻线织成的粗布作为托玉器的衬垫:诸侯的使者空着口袋进入,满载而归。柜公用利益笼络他们,用诚信结交他们,用武力威慑他们,因此天下小国诸侯已经许诺臣服桓公,没有人敢背叛他,接受他给予的利益,相信他的仁义。畏惧他的武力。桓公知道天下诸侯大多跟随自己,因此又大力施行忠信。可以为他们行动的就行动,可以为他们谋划的就谋划,派军队消灭了遭、遂二国却不占为己有,诸侯称赞他宽厚。把齐国的鱼盐流通到东莱,让关市稽查而不征税,以此为诸侯谋利,诸侯称赞他广施恩惠。教化大获成功,穿着朝服渡过黄河与强大的晋国打交道也无需恐惧警惕,这是文德教化的胜利。因此大国感到惭愧,小国纷纷归附。只因为(齐桓公)能任用管夷吾、宁戚、鲍叔牙等人而霸业确立。
材料二:
齐桓公坐在君位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感叹说:“仲父,现在那些鸿雁想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还不是因为有羽翼的缘故,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 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像过大河有船只。”管子回答说:“您想要成就霸王之业做成大事吗 那么一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发问:“敢间什么是根本的事情 ”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是您的根本。您若轻征赋税,那么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法政令,那么百姓就不怕死罪;按照时间兴举大事,那么百姓就不怕劳役。”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接受教导了,我不敢专享这些话,将要敬告先君。”于是桓公命令百官有司,削好版牍备好笔墨。第二天,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向百官确立法令:让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对孤儿幼女不准处刑,山林水泽按时开放。近处以忠信对待他们,远处以礼义对待他们。这样做几年后,百姓像流水一样归附他。
15.B【B.“侧面的嘲讽"错,“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写项羽也是正面,内容上对项羽既含有批评之意,又有对其错失天下的劝慰。】
16.①胡诗通过沛公辛苦征战、善于招揽俊杰的事,赞赏了他善用人才、渴求人才的襟怀与胆识;(3分)②张诗概述沛公经过多年征战,攻入咸阳、保护百姓之事,赞赏了他的那种能降服暴强者的仁义之心。(3分)
17.(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获花秋瑟瑟
(3)示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每空1分,若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均不得分。若第(3)小题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亦可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①熠熠生辉(璀璨生辉/光彩夺目)②油然而生③翩翩起舞(载歌载舞)(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亦可得分)
19.(3分)D(文中加点的“人”泛指“人”。A指“人品”;B特指“某个不在身边的人”:C特指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D泛指“人”)
20.(5分)①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运用拟人(比拟)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②原句“变幻”一词表现“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 (每答一点2分,答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七个字独立成段突出下午时光的沉静和停滞,(2分)与后文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和看到的大雨滂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天气的变化之快。(3分)
22。运用拟人(比拟)手法,把月亮当成刚离开病床的虚弱病人,但笑着在天空漫步,(2分)突出作者所见景物的美丽和活力。(2分)
四、写作(60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析
材料内容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才与德是一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写作时这一点要在作文中有所体现。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写作能力,写作过程中重在论述德与才的思辨关系,应侧重写德的根本作用,不宜空喊口号谈做法。
(二)参考立意
(1)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2)筑品德之根基,建才能之大厦;
(3)德才兼备担重任。
(1)(2)为最佳切题立意,(3)为符合题意立意。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4月月考(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
(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因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
(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
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
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
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
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
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
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
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
C.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这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
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
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的内容及表达效果。(6分)
[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凝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
(节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
[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①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②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月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③人们往往爱犯这类的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④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选自《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暗示着他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B.让庄子大笑不止的是,他留下的只言片语被后人抬高为神圣的经典,被圣哲化了。
C.庄子糊涂的是在庄周梦蝶中分辨不清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D.庄子一直把自己寄存在精神和思想庄园里,用散淡的人生方式,刻意与世人保持着距离。
7.对于文章横线处句子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还原了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的现场情境,二人对话简短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B.②处野草、炊烟、泥土、狗等一系列意象行云流水般出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
C.③处用批评口吻表现了庄子成为圣哲后,他民间、本质、散淡的生命状态改变了。
D.④处“活着的鱼和蝴蝶”指的是庄子式的思想和灵魂得以继承下来,没有被人们抛弃。
8.文章标题是“庄子的草帽”,可否换成“庄子的葵扇”或者“庄子眼中的濠中之鱼”,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5分)
9.请赏析文章尾段,并结合《庖丁解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桓公知诸侯之归已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诸侯之使垂橐而入,满载而归。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教大成,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霸形》)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天下小国A诸侯既许B桓公C莫之D敢背E就其利F而信G其仁H畏其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服,指穿着朝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朝服”意思不同。
B.属,指类、等,与《琵琶行(并序)》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思不同。
C.有间,指不久,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的“有间”意思相同。
D.席,指用草或竹篾等编织而成的坐卧用具,与成语“座无虚席”的“席”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国发生夫人和庆父之乱,两位国君相继被杀,没有了继承人,桓公听说这件事后,帮鲁国渡过危机,天下诸侯都称赞桓公仁义。
B.桓公派军队消灭了谭、遂两国却不占为己有,把齐国的鱼和盐流通到东莱,让关市稽查并征收赋税,用这些方法为诸侯谋求利益。
C.桓公对管仲非常倚重,在管仲和隰朋拜见时,看到有鸿雁飞过,他感叹自己有了管仲,就像飞鸿有了羽翼、过河有了船只一样。
D.桓公接受管仲提出的建议,但要敬告先君然后再实行,他命令百官有司削好版牍、备好笔墨,第二天在太庙朝见,向百官确立了法令。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4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4分)
14.为成就霸业,齐桓公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沛宫
唐·胡曾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项羽
宋·张耒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15.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胡曾瞻仰沛宫古迹,思接千载,想到高祖得胜还乡、吟《大风歌》的情形。
B.张耒诗虽题为“项羽”,但诗句是从正面写沛公,对项羽却只有侧面的嘲讽。
C.两首诗都写到了“恨”,有高祖之恨和项羽之恨,其“恨”的内涵也不相同。
D.两首诗语言明白晓畅、浅显易懂,借吟咏、评价历史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16.两首诗都写到刘邦,但其表达的情思并不一样,请你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动物的声音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开篇仅用“ ”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
(3)“鹿”因其恬淡、惬意且安静的生活习性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提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汇”处的县城。从县城向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政景区。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 ① ;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
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 ② 。被原始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
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欢快的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由得手挽手 ③ 。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最后一段首句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C.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D.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山中色彩变换,一日间四季轮转”,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2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5分)
2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以上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