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6 18:23:34

文档简介

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组成食物链环节一般不多于6个,其原因是( )
A. 环境资源有限
B. 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
D. ABC 3项均是
2. 下列对传统发酵技术中的“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指的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B. 发酵所用菌种都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C. 可以进行发酵的微生物都是原核细胞
D. 自然界中生成乳酸的过程一定是发酵
3.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
B. 甲状腺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通过导管分泌到体液中
C. 高等动物和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来协调的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4. 如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 丙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结构,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5.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只改变基因排列,不改变基因数量
B. 杂交育种的目的不一定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子
C. 无籽西瓜不可育,故其无籽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 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单倍体植株
6. 下图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已经能使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
B. 愈伤组织是由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再分化而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
C. 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等过程
D. “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 桑基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食性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
B. 蚕同化的能量中约有10%~20%通过蚕沙流动到鱼体内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8. 你在上课时有了尿意不是很急,可以憋尿到下课,而课间没有尿意也会主动排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排尿中枢在脊髓,但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B. 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C. 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膀胱缩小
D. 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能进行
9. 湖南省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每亩放养200条草鱼和600只青蛙,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关于这种立体种养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水稻、杂草可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 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C. 青蛙和草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D. 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0. 将枪乌贼的神经纤维置于模拟细胞外液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图乙中向下的竖箭头表示某刺激。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 适当增大环境中K+浓度,图甲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变小
C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该段神经纤维产生了兴奋
D. 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1. 真核生物转录形成前体RNA,再通过剪接成为成熟的mRNA。下图表示拟南芥F基因的转录及加工过程。当Fβ过多时,拟南芥响应高温开花的时间延后。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F基因和前体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
B. F基因结构改变导致转录出不同mRNA
C. 促进F基因表达Fγ拟南芥将提前开花
D. 开花时间受环境及RNA剪接形式的影响
12. 下列调查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组合是( )
①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②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没有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③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酵母菌细胞未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进行计数
⑤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3. 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某种灌木上,角蝉幼虫靠吸取灌木汁液为生,其分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灌木及其上栖息的动物未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 蚂蚁在该生态系统中为消费者并处于第三营养级
D. 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再趋于稳定
14. 某实验小组将小麦种子横切两部分:“含胚半粒”和“无胚半粒”,用清水浸泡后,分别把两部分及等量缓冲液加入4支试管中,并按下表中的操作进行实验。保温一段时间后,取各试管中等量的上清液,加碘检测,结果见下表。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半粒种子(10粒) 赤霉素(10-6g/mL) 赤霉素抑制剂(5×10-4mol/L) 检测结果(蓝色深浅)
1 有胚 - - +
2 无胚 - - +++
3 无胚 0.2mL - +
4 无胚 0.2mL 0.2mL +++
注:“-”为不添加相应物质,“+”为浅蓝色,“+++”为深蓝色。
A 1、2组结果可以说明小麦种子产生淀粉酶与胚有关
B. 3组与2、4组结果不同,说明赤霉素可以诱导无胚部分产生淀粉酶
C. 1、3组检测结果相同可能因为有胚部分的赤霉素诱导淀粉酶的合成
D. 根据表格可推测,小麦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逐渐增多
15. 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这种物质的是(  )
A. B. C. D.
16.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2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培养液体积(mL) 10 10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A. 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放盖玻片后滴加样品
B. 试管Ⅰ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相同
C. 长时间静置后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
D. 试管Ⅰ内的种群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60分)
17. 在20世纪初,科学家用植物细胞杂交方法,将白菜的原生质体和甘蓝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白菜﹣甘蓝”杂种植株,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b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要促进杂种细胞的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营养物质和激素,其中激素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植物激素。
(2)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株的过程中,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c涉及的分裂方式为____________。
(3)若白菜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甘蓝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白菜﹣甘蓝”细胞内含__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白菜﹣甘蓝”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几倍体植株?________。
18. 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____________(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________形式流向鱼。
(3)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____(是、否)能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
(4)以该生态系统中桑树来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健康人体的血糖浓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也可使下丘脑的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调节______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因此,血糖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2)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
①据图分析,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②结合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3)据研究,高糖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是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科研人员欲探索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选择新生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海马神经元凋亡率%
1 正常对照组 12.17
2 高糖组 20.64
3 胰岛素组 10.42
4 红景天苷组 13.08
5 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组 7.42
①表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的组别有__________。
②进行细胞计数时,每组需在显微镜下选取10个视野,至少计数500个细胞,且实验重复3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红景天苷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__________作用。
④依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0. 蚕豆是人类最早栽培的豆类作物之一,在其生长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调节。图甲表示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图乙是蚕豆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引起根向地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根的向地性体现了该激素的作用特点是 _______。
(2)蚕豆豆荚成熟变黄的过程中主要与________(激素)有关,最后脱离母体主要是________(激素)的作用。
(3)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________ 。
(4)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________ 。
(5)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z的范围为________。
21.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多于6个,其原因是( )
A. 环境资源有限
B. 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
D. ABC 3项均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随营养级升高而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流经6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2. 下列对传统发酵技术中的“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指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B. 发酵所用菌种都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C. 可以进行发酵的微生物都是原核细胞
D. 自然界中生成乳酸的过程一定是发酵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详解】A、发酵包括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如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和无氧呼吸(如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果酒),A错误;
B、传统发酵产品需要利用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发酵所用菌种都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B正确;
C、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都可以进行发酵,如酒精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是一种真核生物,C错误;
D、高等动物和人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生成乳酸,此过程不能称为发酵,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
B. 甲状腺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通过导管分泌到体液中
C. 高等动物和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来协调的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激素起调节作用。
【详解】A、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A错误;
B、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因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必须源源不断地产生,B错误;
C、高等动物和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完成的,C错误;
D、激素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D正确。
故选D。
4. 如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结构,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A、甲能增加种群密度,应是出生率或迁入率,乙能减少种群密度,应是死亡率或迁出率,A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只改变基因排列,不改变基因数量
B. 杂交育种的目的不一定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子
C. 无籽西瓜不可育,故其无籽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 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单倍体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基因重组既不改变基因排列,也不改变基因数量;染色体畸变可改变基因排列,也能改变基因数量,A错误;B、通过杂交育种能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不一定需要获得纯合子,有些具有杂交优势的品种需要杂合子,B正确;
C、无籽西瓜虽然不可育,但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所以无籽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最终获得正常植株,而不是单倍体植株,D错误。
故选B。
6. 下图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已经能使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
B. 愈伤组织是由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再分化而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
C. 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等过程
D. “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首先去壁获得原生质体;其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出新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最后才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详解】A、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还没有能使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A错误;
B、愈伤组织是由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初分化而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B错误;
C、 上述过程中发生了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但没发生有减数分裂,C错误;
D、 “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7. 桑基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食性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
B. 蚕同化的能量中约有10%~20%通过蚕沙流动到鱼体内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结构类型(空间结构)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
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分布或镶嵌分布
2、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形式为二氧化碳,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为含碳有机物。
3、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详解】A、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A错误;
B、蚕沙中的能量并没有被蚕同化,B错误;
C、该生态模式只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D。
8. 你在上课时有了尿意不是很急,可以憋尿到下课,而课间没有尿意也会主动排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排尿中枢在脊髓,但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B. 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C. 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膀胱缩小
D. 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能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A正确;
B、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B正确;
C、副交感神经使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引起排尿动作,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膀胱扩张,C错误;
D、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能进行,D正确。
故选C。
9. 湖南省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每亩放养200条草鱼和600只青蛙,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关于这种立体种养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水稻、杂草可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 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C. 青蛙和草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D. 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水稻、杂草不能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能量,A错误;
B、通过对粪便中能量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从题干信息并不能得出青蛙和草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几营养级,C错误;
D、稻田生态系统属于输出型生态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不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 将枪乌贼的神经纤维置于模拟细胞外液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图乙中向下的竖箭头表示某刺激。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 适当增大环境中K+浓度,图甲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变小
C.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该段神经纤维产生了兴奋
D. 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A正确;
B、适当增大环境中K+的浓度,静息时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峰值变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幅度会变小,B正确;
C、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C错误;
D、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故选C。
11. 真核生物转录形成前体RNA,再通过剪接成为成熟的mRNA。下图表示拟南芥F基因的转录及加工过程。当Fβ过多时,拟南芥响应高温开花的时间延后。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F基因和前体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
B. F基因结构改变导致转录出不同的mRNA
C. 促进F基因表达Fγ拟南芥将提前开花
D. 开花时间受环境及RNA剪接形式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F基因通过转录过程可形成前体RNA,前体RNA的剪接方式有两种,通过剪接可形成两种mRNA,Fβ mRNA和Fγ mRNA。
【详解】A、F基因为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前体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A错误;
B、导致转录出不同的mRNA的原因为前体RNA的剪接方式不同,F基因结构未改变,B错误;
C、影响拟南芥开花的因素还有温度,因此促进F基因表达Fγ拟南芥不一定会提前开花,C错误;
D、由题可知,前体RNA的剪接方式有两种,通过剪接可形成两种mRNA,Fβ mRNA和Fγ mRNA,当Fβ过多时,拟南芥响应高温开花的时间延后,说明开花时间受环境及RNA剪接形式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调查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组合是( )
①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②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没有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③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酵母菌细胞未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进行计数
⑤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沉淀在下层;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详解】①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①不符合题意;
②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应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个体,若将样方线上的个体都不统计,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②符合题意;
③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光)、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少,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小,③符合题意;
④酵母菌细胞未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进行计数会使计数值偏小,④符合题意;
⑤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调查,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调查使数量偏大,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3. 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某种灌木上,角蝉幼虫靠吸取灌木汁液为生,其分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灌木及其上栖息的动物未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 蚂蚁在该生态系统中为消费者并处于第三营养级
D. 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再趋于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详解】A、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中所有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的,只有灌木和动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正确;
B、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相互帮助,对彼此都有利,属于互利共生,B错误;
C、蚂蚁以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为食,属于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C错误;
D、捕食蚂蚁后,不能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跳蛛的数量增加,后来食物减少,数量下降,D错误。
故选A。
14. 某实验小组将小麦种子横切两部分:“含胚半粒”和“无胚半粒”,用清水浸泡后,分别把两部分及等量缓冲液加入4支试管中,并按下表中的操作进行实验。保温一段时间后,取各试管中等量的上清液,加碘检测,结果见下表。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半粒种子(10粒) 赤霉素(10-6g/mL) 赤霉素抑制剂(5×10-4mol/L) 检测结果(蓝色深浅)
1 有胚 - - +
2 无胚 - - +++
3 无胚 0.2mL - +
4 无胚 0.2mL 0.2mL +++
注:“-”为不添加相应物质,“+”为浅蓝色,“+++”为深蓝色。
A. 1、2组结果可以说明小麦种子产生淀粉酶与胚有关
B. 3组与2、4组结果不同,说明赤霉素可以诱导无胚部分产生淀粉酶
C. 1、3组检测结果相同可能因为有胚部分的赤霉素诱导淀粉酶的合成
D. 根据表格可推测,小麦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逐渐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遇碘液变蓝。
2、1、2组对照,说明有胚种子能产生淀粉酶;2、3、4组对照,说明赤霉素能诱导无胚种子合成淀粉酶。
【详解】A、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时,与1组对比,2组的半粒种子无胚,加碘后,溶液为深蓝色;1组中的半粒种子有胚,加碘后,溶液为浅蓝色,由此说明带胚的半粒种子能产生淀粉酶,A正确;
B、3组和2、4组比较,3组加入了赤霉素而未加入赤霉素抑制剂,加碘后溶液为浅蓝色,可说明赤霉素可以促进无胚部分产生淀粉酶,B正确;
C、1、3组比较,1组半粒种子有胚,3组半粒种子无胚,但加入了赤霉素,其它实验条件相同,两组检测结果相同,说明半粒有胚种子可产生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淀粉酶的合成,C正确;
D、根据表格信息,无法得知小麦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变化,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这种物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详解】A、图示为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说明胚芽鞘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并向光生长,A错误;
B、图中胚芽鞘的尖端被切除,不生长,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B错误;
C、图中用锡箔将胚芽鞘的尖端部位遮光,是为了证明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部位,C错误;
D、图中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然后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能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2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培养液体积(mL) 10 10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A. 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放盖玻片后滴加样品
B. 试管Ⅰ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相同
C. 长时间静置后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
D. 试管Ⅰ内的种群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液体环境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总数。
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K值主要取决空间和环境资源,如环境条件适宜,则K值增加,如环境条件不适宜,则K值减少。
【详解】A、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再滴加样品,待其自行渗入,A正确;
B、试管Ⅰ和试管Ⅱ中具有的培养液体积相同,因此K值也相同,B错误;
C、长时间静置后,酵母菌集中于培养液底部,在取样时为减少误差应振荡样品,C正确;
D、由于试管Ⅰ中起始酵母菌数较多,因此试管Ⅰ内的种群数量首先到达K值,由于营养物质耗尽和代谢废物积累,也必然是试管Ⅰ中的种群数量首先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60分)
17. 在20世纪初,科学家用植物细胞杂交方法,将白菜的原生质体和甘蓝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白菜﹣甘蓝”杂种植株,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b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要促进杂种细胞的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营养物质和激素,其中激素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植物激素。
(2)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株的过程中,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c涉及的分裂方式为____________。
(3)若白菜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甘蓝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白菜﹣甘蓝”细胞内含__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白菜﹣甘蓝”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几倍体植株?________。
【答案】(1) ①. 原生质体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②. 细胞分裂素 ③. 生长素
(2) ①.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 有丝分裂
(3) ①. )m+n ②. 单倍体
【解析】
【分析】1、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剩下的结构是原生质体;用物理法和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原生质体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2、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体器官或组织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植物体;培养基中含有水、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有机添加物和植物激素等。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涉及有丝分裂;脱分化过程需要遮光;将愈伤组织接种到再分化培养基上,可以获得幼苗。
【小问1详解】
过程b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原生质体再生出新的细胞壁,要促进杂种细胞的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营养物质和激素,其中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两大类。
【小问2详解】
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株需借助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手段,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涉及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d过程是再分化过程。
【小问3详解】
若白菜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甘蓝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白菜-甘蓝”细胞内含m+n条染色体;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做单倍体,故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
18. 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____________(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________形式流向鱼。
(3)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____(是、否)能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
(4)以该生态系统中桑树来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 ②. B ③.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 ①. A1+B1+C1+D1 ②. 大于 ③. 一 ④. (含碳)有机物
(3)否 (4)(桑树)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利用
(5)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其中A为总光合作用量,C为净光合作用量,C(净光合作用量)=A(总光合作用量)-B(呼吸消耗量),其中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为蚕的同化量,且D=A1+B1+C1+D1,D1为蚕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小问1详解】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总光合作用量。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和能量散失(包括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散失的能量),图中的C和B1+C1+D1均表示同化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的差值,故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小问2详解】
蚕同化的能量D=输入蚕的能量=A1+B1+C1+D1。能量在食物链上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正常情况下D/A为10%-20%,而C<A,故D/C的比值大于10%。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即属于桑树,所以将蚕沙 (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蚕沙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向鱼。
【小问3详解】
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数量有限,还不能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且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进行能量的供应。
【小问4详解】
桑树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获取能量,输入桑树的这部分能量,一部分在桑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另一部分为未利用留存着,只有少部分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而只有这部分能量可能流入下一营养级,故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因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
【小问5详解】
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以物质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利用率为目的。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及能从图示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19.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健康人体血糖浓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也可使下丘脑的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调节______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因此,血糖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2)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
①据图分析,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②结合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3)据研究,高糖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是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科研人员欲探索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选择新生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海马神经元凋亡率%
1 正常对照组 12.17
2 高糖组 20.64
3 胰岛素组 10.42
4 红景天苷组 13.08
5 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组 7.42
①表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的组别有__________。
②进行细胞计数时,每组需在显微镜下选取10个视野,至少计数500个细胞,且实验重复3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红景天苷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__________作用。
④依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胰岛B ②. 摄取、利用和储存 ③. 神经和体液
(2) ①. 含GLUT4的囊泡 ②. 细胞膜 ③. a、b
(3) ①. 2、3、4、5 ②. (避免偶然因素)减少实验误差 ③. 抑制 ④. 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能够抑制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胰岛素及红景天苷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小问1详解】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岛B分泌,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健康人体的血糖浓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也可使下丘脑的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调节血糖浓度,因此,血糖浓度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
【小问2详解】
①据图分析,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②a、结合图分析,若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导致蛋白M不能与胰岛素结合,不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a正确;
b、若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导致蛋白M不能与胰岛素结合,同理可能引起糖尿病,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会引发糖尿病,c错误。
故选ab。
【小问3详解】
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索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①其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3、4、5组为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组,应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2组为高糖组,所以表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的组别有2、3、4、5。
②进行细胞计数时,至少计数500个细胞,且进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③比较2组和4组结果可知,红景天苷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④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能够抑制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胰岛素及红景天苷。
20. 蚕豆是人类最早栽培的豆类作物之一,在其生长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调节。图甲表示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图乙是蚕豆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引起根向地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根的向地性体现了该激素的作用特点是 _______。
(2)蚕豆豆荚成熟变黄的过程中主要与________(激素)有关,最后脱离母体主要是________(激素)的作用。
(3)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________ 。
(4)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________ 。
(5)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z的范围为________。
【答案】(1) ①. 吲哚乙酸 ②. 具有两重性
(2) ①. 乙烯 ②. 脱落酸
(3)m<x<2m (4)小于m
(5)大于c(或C点右侧浓度)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小问1详解】
图乙中根向地性主要与生长素有关,该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根的向地性出现的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含量高于远地侧生长素含量,且近地侧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细胞的生长受到促进,因而表现为根向地生长,显然向地生长的出现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果,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小问2详解】
蚕豆豆荚成熟变黄的过程中主要与乙烯有关,因为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而最后脱离母体主要是脱落酸有关,因为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脱落。
【小问3详解】
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向光性的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x应大于m,小于2m,以保证背光侧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
【小问4详解】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y应小于m,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
【小问5详解】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从而表现为顶端优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z>c(或C点右侧浓度),此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点睛】熟知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是i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图示中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正确解释根的向地性、背地性和茎的向光性、顶端优势等现象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1.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①. 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②. 1:1:1 ③. 保持相对稳定 ④. 标志重捕法 ⑤. 活动能力
【解析】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比例1:1:1。
【详解】(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因此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这一湖泊中某鱼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