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发疯文学,指的是出于某种目的用文字宣泄情绪,语序混乱,透露出强烈的气愤和不满,让对方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
今日热点
图片来自百度
《哈姆莱特》:
疯狂王子的背后
[英] 莎士比亚(Shakespeare)
目录
一 冲突造就的疯狂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一 冲突造就的疯狂
活动一 梳理人物关系
请用图或表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课文中人物与哈姆莱特的关系。
图片来自百度
王后
(哈之母)
克劳狄斯
(丹麦国王)
雷欧提斯
(波之子奥之兄)
霍拉旭
(哈之友)
老国王
(哈之父)
奥菲利亚
(哈女友)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
毒酒误杀
借刀杀人
激愤
杀父霸母
杀父“害”妹
心怀愧疚
误杀
共谋复仇
托梦复仇
发疯落水而亡
父子
父女
活动一 梳理人物关系
图片来自百度
一 冲突造就的疯狂
活动二 概括矛盾冲突
第一部分:试探前
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失恋而疯狂”。
第二部分:试探时
奥菲利娅被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试探后
国王与波洛涅斯试探后的密谋。
一 冲突造就的疯狂
活动二 概括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全剧主要围绕什么冲突展开?
学习支架:
戏剧冲突:
人与人的冲突
人与自我的冲突
人与非人(他者)的冲突
一 冲突造就的疯狂
活动二 概括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全剧主要围绕什么冲突展开?
冲突一 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冲突二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冲突三 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冲突四 哈姆莱特与黑暗社会之间的冲突
主要矛盾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选文中哈姆莱特的对白和独白部分,结合对象和语境,找一找其中的看似荒谬之处,聚焦人称,剖析背后真言。
图片来自百度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一 品读对白中的人称“你们”
哈姆莱特应对奥菲利亚的试探,反而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贞洁吗?
你美丽吗?
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提问:这里的“你”究竟是谁?
此处对贞洁与美丽发出的质问很明显不是指向奥菲利亚的,而是让哈姆莱特失望的母亲。
解读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一 品读对白中的人称“你们”
哈姆莱特应对奥菲利亚的试探,反而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贞洁吗?
你美丽吗?
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只有一个月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补充
提问:这里的“你”究竟是谁?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一 品读对白中的人称“你们”
“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天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
提问:这里的“你们”究竟是谁?
你们:奥菲利亚、母亲、叔父等等虚伪造作的人。
解读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二 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在独白部分,哈姆莱特并没有规划详细的复仇计划,反而想到了一系列的“我们”,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两个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
行动还是思考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二 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现世的一切让青年王子痛不欲生,备受煎熬,死亡始终在诱惑着他。
解读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二 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出于对未知死亡的恐惧,也由于自身治国安邦的责任,哈姆莱特在死亡面前踌躇犹豫。
解读
“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二 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揭示了哈姆莱特性格上深刻的弱点,他缺乏英雄所需要的坚强的精力,耽于沉思、犹豫不决,这也解释了他迟迟无法行动的原因。
解读
“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二 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这段独白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人的痛苦思索过程,展现了他在遭受生命的沉重打击后再次坚强地站起来的蜕变史。
解读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给的意义。
二 疯语背后的真言
活动二 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多次出现的“我们”,说明哈姆莱特对于生命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单薄的个人,而是人类面对生存的意义、生的痛苦、死的疑惧、思与行的矛盾等人生问题的诘问,充满了哲理色彩,闪耀着崇高人文主义的理性光辉。
解读
提问:独白中为什么频频出现“我们”而非“我”?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一 联系时代,探究“疯语”背后的作者
提问:作者想借哈姆莱特的“疯语”传达哪些创作意图?
①无尽背叛,永恒孤独
②矛盾犹豫,英雄死亡
③时代混乱,理想破灭
④个体渺小,反抗艰难
⑤罪恶蔓延,全员毁灭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一 联系时代,探究“疯语”背后的作者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3世纪《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与此同时,“人文主义”思潮盛行,“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宣扬个性自由,倡导天性解放,追求现实幸福,肯定个人欲望。但过分强调天性自由而不加约束,必然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秩序的崩坏。
背景资料卡片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一 联系时代,探究“疯语”背后的作者
提问:作者想借哈姆莱特的“疯语”传达哪些创作意图?
莎士比亚不仅借哈姆莱特的眼睛看到了人文主义与严峻现实的巨大反差,也借他的疯癫之语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真伪、美丑、文明与野蛮的清醒思考。
解读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二 联读经典,深挖疯子映射的“我们”
傅斯年:“疯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联读《狂人日记》,结合两部作品中的疯子的共同点,
如何理解这句话?
图片来自百度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二 联读经典,深挖疯子映射的“我们”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
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解读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二 联读经典,深挖疯子映射的“我们”
疯子
我们
疯子不仅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类特殊的形象,更是探究人类精神疆域的窗口,他们不合世俗,却常常能以独特的目光洞见人性幽微、指斥社会弊端,发出了代表人类探索未来的先声。
图片来自百度
三 疯子映射的“我们”
名家眼中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 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