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47:33

文档简介

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下学期4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1—7课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者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全球通史》里提到“□□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促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采取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里应填(  )
A.狩猎 B.采集 C.畜牧 D.农业
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3.15世纪以后,欧洲市场出现烟草、可可等新商品,原来少见的食糖和大米逐渐成为大宗输入商品,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庄园经济发展 B.光荣革命的发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封建城市的兴起
4.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政治环境宽松 B.对外贸易发达 C.文化交流频繁 D.封建制度先进
5.公元6世纪与7世纪之交,中国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隋唐高度发达的文化对东亚产生了强烈影响。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说法的是(  )
A.笈多帝国的兴起 B.日本的“大化改新”
C.德里苏丹国建立 D.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下图说明全球物种交流具有(  )
A.双向性 B.长期性 C.单一性 D.独立性
7.在中世纪的西欧,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形式获得一定自治权。这种自治权(  )
A.维护了封建庄园的秩序 B.阻碍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束缚 D.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8.某学生在学习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的部分信息(如下图)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是(  )
A.大河文明,相对独立 B.相对独立,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9.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10.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11.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13.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14.下列四幅图片呈现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其中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甲骨文 D.玛雅文字
15.14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里夫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对此,一位英格兰修道院院长谴责道:“他把《圣经》变成了普通的物品。相比以前只对博学的神职人员开放,现在它对平信徒和妇女开放……教士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这表明,威克里夫的行为(  )
A.促进理性主义精神传播 B.旨在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C.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D.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16.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C.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D.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早期殖民侵略的突出特点。(2分)
(2)材料一中,马克思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哪些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7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殖民侵略“双重的使命”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西亚文明不仅开放、包容,与亚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由于其所处的东西方交通枢纽位置,使之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除了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的炼丹术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促进了欧洲近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摘编自王健、罗爱玲《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根据材料并运用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联系与交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高一级年级4月份月考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B A D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A D C
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农业发展的史实可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推动生产力提高,利于人口增长,采取定居生活,故选D项;狩猎是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之一,排除A项;采集与狩猎都是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畜牧也有利于生产力提高,但与农业相比,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是经济形态的差异,中国是封闭性的自然经济、西方是扩张性的资本主义经济,故选C项;中国人并不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排除A项;郑和缺乏政府支持确实是中国对外航海衰落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从当时实力对比来看,中国的武装力量和科学技术更加先进,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略
4.【答案】B【解析】略
5.【答案】B【解析】略
6.【答案】A【解析】略
7.【答案】D【解析】略
8.【答案】A【解析】略
9.【答案】D【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画面体现中古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封君封臣制度,因此骑士阶层逐渐衰落,这说明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故选D项;材料并无骑士阶层弃武从商的信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显示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的传统,并不是绘画风格变革,排除B项;材料并无抄本创作被商人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据题干“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可知《摩奴法典》认为要想获得“最好的幸福”,信徒们要遵奉高种姓群体和婆罗门教,据此可知,该条文旨在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地位,故选A项;“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好的幸福”,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而不是“打破”,排除C项;题干设问述及的是“该条文”,而不是“《摩奴法典》”这部法论文献,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针对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地范围的不同,两国依据“地图学和航海经验”,划分出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据此可知,该条约(《萨拉戈萨条约》)的签订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殖民地矛盾,并不能扩大为整个“欧洲”,并且最早推行均势外交政策的是英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教皇子午线的出台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不是“法律”,在“情理”高于“法律”的情况下,农民之间的纠纷会因“情理”而被感化和说服,说明该审判方式比较注重庄园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以维护庄园主的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庄园法庭裁决“农民之间”的纠纷,而不是“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排除B项;大陆法系比较强调法律条文,而题干所述判决强调“情理”而不是“法律”,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地区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了波斯帝国总税额的一半,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故选D项;“已转移至印度”不合史实,大流士一世将苏萨(位于伊朗境内)、爱克巴坦那(位于伊朗境内)、巴比伦(位于伊拉克境内)、帕赛波里斯(位于伊朗境内)作为首都,排除A项;“基层社会治理”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税收系统相悖,排除B项;“孤立发展”不合题意、史实,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略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英文……教土的神职变成了平信徒的游戏”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学者将《圣经》翻译成英文,普通人也有可能读《圣经》,而不需经过教会的神职人员,这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故选D项;近代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促进了理性主义精神传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理性主义精神传播”的结论,排除A项;威克里夫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减少教会的控制,对推动文化教育普及作用不大,排除B项;其行为仍是在传播宗教,不会打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西欧的农奴是封建领主的从属,要为领主“义务”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相应“权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领主,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古西欧庄园的确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但材料重在强调农奴的义务,排除B项;中古西欧庄园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物。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材料信息明显与之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交通便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不断出现新的城市。
(2)城市职能:唐朝都城长安的职能更为偏向政治职能,而北宋都城汴京更偏向于经济职能。
分布特点:由政治军事性城市转向综合性城市;由北方地区往南方地区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
影响: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促进了市民阶级人口的增加和市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话本和戏曲的发展。
【解析】略
18.【答案】(14分)
(1)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6分)
(2)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2分)
认识:古代文明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文明多元共存;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是平等的,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以包容心态推进不同文明相互吸收、借鉴,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加深对不同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开放意识、世界意识。(任意3点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不尽相同”得出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据材料一“古代希伯来人……苏美尔神话”“后通过史诗……古希腊人那里”得出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2)第一小问方式,据材料二“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得出暴力冲突;据材料二“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得出和平交往。 第二小问认识,从原因、态度、做法等角度来认识得出原因—古代文明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文明多元共存;态度—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是平等的,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做法—以包容心态推进不同文明相互吸收、借鉴,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加深对不同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开放意识、世界意识。
19.【答案】(13分)
(1)采用极其原始野蛮的手段,进行赤裸裸的劫掠。(2分)
(2)屠杀印第安人,对美洲和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贩卖黑人奴隶。(4分)
欧洲国家将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3)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及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体制,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所具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的使命”的论述是客观的和辩证的(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被剿灭、被奴役......征服和掠夺......猎获黑人”得出采用极其原始野蛮的手段,进行赤裸裸的劫掠。
(2)第一小问殖民主义的罪恶,据材料一“美洲......东印度......非洲”得出屠杀印第安人,对美洲和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贩卖黑人奴隶。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一“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可知,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得出欧洲国家将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据材料二“一是破坏的使命......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可知,利用唯物史观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辩证的对欧洲殖民侵略的“双重使命”进行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及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体制,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所具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的使命”的论述是客观的和辩证的。
20.【答案】
示例1
论题:西亚文明是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
阐释: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水利、冶铁技术也扩展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波斯帝国时期,中国 的丝绸通过此地到达地中海东岸,连接亚欧的商路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欧洲近代化学从中得到莫大启发,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总之,西亚文明成为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其他论题
示例2论题:古代文明间交流互鉴、融合发展。
示例3论题:不同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
【解析】
第一小问论题,紧扣设问“文明的联系与交流”并结合材料中古代西亚文明“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得出论题—西亚文明是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第二小问阐述,第一,据纲要下册第2课所学,从西亚文明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来分析得出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水利、冶铁技术也扩展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第二,据纲要下册第4课所学,从西亚文明融合东西方文明的角度来分析得出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通过此地到达地中海东岸,连接亚欧的商路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欧洲近代化学从中得到莫大启发,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第三小问总结,紧扣论题简明扼要地升华得出西亚文明成为亚洲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