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友实学校
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3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全卷共3张10页,其中试卷8页,答题卡2页。
一、单选题
1.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表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西部地区( )
年代 地点 器物
春秋时期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 两件铁锸
战国时期 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 一件铁镭
战国时期 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 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
春秋时期 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 一批铁器,有镭、锋、刀等
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 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锋等
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 B.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井田制经济的发展
C.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D.私营冶铸业的发展促成小农经济瓦解
2.中国古代婚礼的仪式反映了婚姻的家族性。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程序,称为“六礼”。其中,男方要在宗庙占卜是否吉祥,如得吉卜,再往告女家,是为纳吉。据此可知,与“六礼”密切相关的是( )
A.内外服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
3.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在广大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由此可知当时( )
A.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 B.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C.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 D.汉代制度受到追捧
4.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5.唐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对归附的少数民族,设置羁縻府、州、县,封少数民族酋领为都督、刺史、县令,略微加以管束。元初,推行土官制,朝廷对归顺的西南各族首领授予原职,允许世袭,而在其境内派宗王率部驻守以进行监督。这一变化( )
A.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垂直管理 B.反映出当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意识 D.利于稳定西南边地的社会秩序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7.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大道(御街)两边准许商人买卖交易;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市镇人口规模扩大 B.市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政府商业政策放松 D.城市布局打破时空界限
8.明朝为防沿海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表明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海禁政策逐渐废除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影响社会局势
9.《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而黄宗羲却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由此,可知( )
A.明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经济政策 B.明清时期部分士大夫主动顺应时代变化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士人都关注现实,革新思想
10.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这些建议
A.营造了救亡图存的社会舆论 B.试图冲破传统文化体制桎梏
C.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D.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11.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地丁、漕粮由地方各级官吏按朝廷规定的税额和办法征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于军饷所需,督抚对地丁、漕粮千方百计截留或奏请移作军饷。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甚至径自改变征收办法,或以新的名目增加税额。这反映了( )
A.地方官吏不谙近代财政体制 B.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弱化
C.地方政权机构逐步发生变异 D.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
12.《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
13.下图是1912年8月《民权报》刊登的漫画《组织内阁》。漫画中一个穿着时尚衣服的猿猴正在用织机织出“内阁”。据此可知,该漫画意在( )
A.肯定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B.揭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C.支持国民党竞选组阁 D.激励广大民众积极参政
14.1913年至1919年间,民间改编红楼新剧共13部,一些从未在红楼戏曲舞台上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为剧情重心而被大规模编演,如《晴雯》《金钏儿投井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红楼梦》的艺术水平无法超越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C.袁世凯放松了对民间文化控制 D.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15.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称呼
16.十月革命后,时人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说明( )
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C.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7.《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目前革命之需要……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该决议( )
A.推动了工农联盟的建立 B.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C.促进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适应了革命发展的需要
18.1930年8月,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掌握中国共产党实际权力的李立三组织了全国总行动委员会,准备举行全国武装暴动。李立三还说:“忠实于共产国际是一回事,忠实于中国革命又是一回事。”这反映出
A.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B.党内“左”倾冒险思想一度发展
C.中共脱离共产国际指挥 D.中国革命尚无正确的指导理论
19.1945年 7月,一位民主人士对自己的延安之行深有感触:他们(中国共产党)知道贫农的要求,(贫农)不一定在乎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于是减轻租额;他们知道贫民要求有钱可借,于是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租保息。这可以印证,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
A.抛弃了“ 耕者有其田” 的纲领 B.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土地政策
C.维护了无产阶级利益 D.肯定并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
20.1938年2月蒋介石下令将重要钢铁厂择要迁移,由中心城市迁往重庆一带,并组建迁建委员会监督执行。据统计,从1938年8月到1940年12月底,迁移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约17万吨。这一举措
A.增强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实力
B.对民营企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C.为抗战大后方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D.加速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的进程
21.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22.历史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恰如其分,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全面建设的十年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期间成就辉煌
23.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此画反映的事件( )
《铲掉田坎,连成一片》
A.旨在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B.出于稳定全中国物价的需要
C.促进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有助扩大农民生产的自主权
24.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A.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C.建设者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D.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25.1979年首都钢铁公司试点改革,实行企业内部层层承包,责权利到人,并将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比例挂钩浮动。1990年,首钢在完成上交国家的任务后,剩余利润从1979年的2972万元上升到11.54亿元。据此可知,首都钢铁公司的改革( )
A.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B.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
C.凸显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效 D.注重科技研发与创新
26.1992年初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为中国的发展答疑解惑,还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实现了观念和体制的突破。据此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B.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 D.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
27.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1979年农村的景象,“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 B.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C.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D.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28.自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先后四次对宪法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1982年宪法 ( )
A.适应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B.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9.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属于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 )
A.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D.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30.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应对措施最合理的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D.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历年城镇化率
(单位:%)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镇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特点。(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如以1950年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6分)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党际交流属于执政党直接的对外组织传播,因此有很鲜明的特征和研究价值,如下表所示。
时段 时期 主要特征
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外交外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2012年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外交外事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8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湖北西部地区已在使用铁农具,且种类和数量呈现增多趋势,反映出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而非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是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并且材料不足以说明生产铁农具的是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婚礼仪式重视家族血缘色彩。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步瓦解,但宗法观念仍然存在。因此,中国古代婚礼仪式的家族色彩与宗法制相关,C项正确;商代的内外服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项;禅让制是王位传承制度,看中德行,与血缘联系不紧密,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以孝廉、明经等为选官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追尊蜀汉后主刘禅,目的是打起复兴汉室正统的大旗,争取中原地区汉族的支持,体现了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的加强,B项正确;仅根据刘渊起兵反西晋,不能断定西晋的统治分崩离析,排除A项;刘渊自称汉室子孙,实际上他是匈奴人,不能体现宗法传承得到维护,排除C项;刘渊追尊蜀汉后主刘禅,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政权是汉朝宗室的延续,并非单纯出于认同汉代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先后受到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器重,担任宰相,但最终因受到舆论的非议,被贬为太子少师,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舆论影响宰相的选任,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选官的情况,只是提到了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而被拜相,这与科举选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房琯因“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而被拜相,而非因恩荫制度被拜相,排除C项;佛道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由唐朝设置羁縻府、州、县到元朝派遣宗王率部驻守以进行监督,这表明朝廷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稳定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元朝虽在西南地区派宗王率部驻守,以便监督少数民族首领,但仍推行土官制,这说明当时首领还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朝廷对西南地区管理的加强,不能体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可知秦代之前,实行分封制,为贵族政治,秦代以后,实行郡县制,为贵族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不是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材料“北宋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体现的是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市民娱乐生活丰富,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商业政策的宽松,C项正确;材料与市镇人口规模扩大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市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时间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明朝海禁政策影响沿海人民生路导致其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平倭同时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使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表明政策影响社会局势,D项正确;东南沿海的私商并非“倭寇”主力,A项错误;海禁政策逐渐废除与“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政府失去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C项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这一观念直接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明清时期部分士大夫主动顺应时代变化,B项正确;明清政府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传统经济政策,排除A项;当时中国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主张,“士人都关注现实,革新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建议学习西方,这是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学习西方,并没有娱乐宣传,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文化的冲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肯定西方先进文明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据材料“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于军饷所需,督抚对地丁、漕粮千方百计截留或奏请移作军饷。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甚至径自改变征收办法,或以新的名目增加税额”,可知太平天国起义促使地方财权被地方官员控制,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弱化,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地方官员控制地方财政,无法体现其不谙近代财政体制,排除A项;地方权力扩大不等同于变异,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财权,并未提到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法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司法活动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材料中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项正确;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割让领土方面,材料不涉及领土主权的破坏,排除A项;《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主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协定关税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我国关税主权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领事裁判权,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而不是贸易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2年8月《民权报》刊登的漫画《组织内阁》”“猿猴正在用织机织出‘内阁’。”及所学可知,图片中作者将袁世凯画成一只猿猴,描述其打着立宪的幌子行专制独裁之实,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的进步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袁世凯支持国民党竞选组阁的信息。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广大民众积极参政的相关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一些从未在红楼戏曲舞台上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为剧情重心而被大规模编演,如《晴雯》《金钏儿投井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可得出改编剧以红楼中的小人物为重心,展现女性的形象,反映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们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袁世凯1916年去世,排除C项;广泛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可知,西方民主思潮传入中国之后,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民主、人人平等,B项正确;材料中称谓的变化是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的结果,近代中国封建经济也未被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排除A项;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而非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称谓的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在农村中传统的称呼仍被沿袭下来,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中国)。由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一词成为各种报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从而体现出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是在1924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与当时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影响力在提高,而非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因当时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需要联合国民党,共同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国民党,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A项;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而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排除B项;土地革命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材料反映了1930年李立三要准备举行全国武装暴动,这说明李立三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全国武装暴动的条件成熟,存在“左”倾冒险思想倾向,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故排除A;材料反映中共是忠实于共产国际的,脱离共产国际指挥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C;中国革命尚无正确的指导理论,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中共所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理论,故排除D。
19.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信息“1945年7月,……于是减轻租额;……但严定减租保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是抗战时期我党根据国情作出的对土地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并不是抛弃了“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排除A项;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没有体现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试题分析:据时间1938年,此时国共已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故A错误;题干说的是企业的内迁,与对民营企业的示范没有联系,故B错误;企业的内迁,为后方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21.C
【详解】根据题干 “20世纪50年代”和“国际会议”“亲美言论没有对会议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并结合所学判断该会议为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了这次这次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联系,故C项正确;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目的并非是两极格局,故A项排除;开始冲破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事件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排除;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由苏、美、英、法、中5国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美国并未参加题干中所描述的会议,故D项排除。
故选C
2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图1“公私合营”反映的是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此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图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图3“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反映的是1959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油的情况,这是全面建设时期的重要成就。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应是“全面建设的十年”,B项正确;过渡时期为1949-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为1956-196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指工业化的内容,还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等其他领域的成就,排除C项;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而1959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油,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新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农业上通过走合作社的道路变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制宣告结束,集体经济开始,材料中的漫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生产关系包含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正确;1950至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漫画与稳定全中国物价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助于扩大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依据材料“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可以看出王进喜身上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恢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至199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实行企业内部层层承包,责权利到人,并将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比例挂钩浮动。”“剩余利润从1979年的2972万元上升到11.54亿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钢将工资与利润挂钩按比例浮动,可以激发首钢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任务的完成量,A项正确;“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现代企业制度高效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科技研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深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过程中发表重要讲话,言论包括:“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百年不动摇;改革要打破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这些言论为之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以及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根据时间和会议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B项;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见邓小平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项;1978年我国社会进入历史新时期,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党在新时期工作的重点是实行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农村”“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C项正确;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革,现行全部土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无关,排除B项;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而不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先后四次对宪法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可得出,1982宪法是根据国情而修订的,适应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A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2021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D项正确;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是在1999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B项;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可知,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应该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故选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不能解决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只会加剧疫情的传播,排除C项;世界性贸易组织早已经成立,其主要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并不能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排除D项。
31.(1)下降:左倾错误路线;大跃进运动;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每点2分,共4分)
上升:八字方针的调整;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每点2分,共4分)
(2)特点:总体不断推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下降方面可以从左倾错误路线、大跃进运动、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等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升方面可以从八字方针的调整、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等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缓慢推进”“由慢到快过渡”“快速推进”“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可知总体不断推进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材料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可知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据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可知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据材料二“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可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据材料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可知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答案】
(1)意义:国家物价状况好转,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8分)
(2)举措:实行土地改革;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等。(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衡的新局面”“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物价状况好转,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据材料一“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可知,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2)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可知,实行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33.
【答案】(12分)
【示例】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推动了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分)
阐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对外关系新格局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与国家外交战略相互配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8分)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取得突出成就,为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说明: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和设问,拟定具体的论题,阅读材料可知,题目主旨是中共的对外党际交流,也就是党的外事工作,题目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时期拟定论题,如如选择1949—1978年这一时期,可以拟定的论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为新中国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选择表格中的最后两个时期,可以拟定的论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推动了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表格全部可以拟定的论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等等。然后,结合所学党在不同时期的外事活动,围绕论题进行阐述,注意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阐述的正确性,并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且不要直接重复论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