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春 市 第 五 中 学
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 (2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周恩来总理宵衣旰食,日理万机,得到人民的爱戴。
B.恒大集团由于疏于管理,集团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了。
C.三月进入学雷锋月,我们学校好人好事罄竹难书。
D.这时,我的目光越过司机的头部,看见一排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朦朦胧胧地出现在挡风玻璃的那一边。
2. 下列各句画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是( ) (3分)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 思厥先祖父
C. 行李之往来
D.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善刀而藏之
B.不霁何虹
C.莫春者
D.当与秦相较
4. 下列各句相关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唯君图之 唯:只有。
B.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同盟。
C.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D.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5. 下列对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把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B. 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 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周礼·秋官》:“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D.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红色。据说秦尚红色,当时平民皆用红布包头,故名。
6.下列各句中的感叹号,和文中感叹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老松用有力的根须紧紧地攀抓着巨岩,巨岩以稳稳的根基牢牢地抓着崖壁,这幅景象使人想到:啊,当年那些开路英雄们在这里开凿道路时,老松与奇岩,曾熬过多少霜雪的冰冻,曾熬过多少硝烟的熏烤,曾熬过多少炸药的震悸!而它们,却依然能够稳稳实实地站立。
A.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得以控制,武汉人民真坚强啊!
B.在山洪暴发前,他喊道:“同学们,赶快离开这里!”
C.母亲说:“女儿,你要力求追上赵芳。”小丽回答:“我哪里追赶得上她呀!”
D.你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
B.学生倘若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能力,更可能拙于理性表达。
C.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出台。
D.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8.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露珠驮着阳光/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
B.芦苇是虛怀若谷的/它低下谦卑的头颅
C.雨一直落,每朵云/都是失去速度的降落伞
D.柳树已亭亭玉立/生在河边,饮水却成了一辈子的难题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小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
B.费孝通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C.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在直接接触中,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不够了解乡村人。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陷,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
B.在写作时我们应尽量依着文法,不合文法的字词会引起误会;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则显得迂阔可笑。
C.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因此,我们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D.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陈心想则认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
1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12.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角度有何不同。(6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守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于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指因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B. 益,指更加,与《师说》中“圣益圣”的“益”意思相同。
C. 军,指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意思相同。
D. 方,指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同。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并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
B.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前往南方平定盗贼。他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便借机赦免了一个老仆隶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C. 朝臣张忠曾经接受过反贼朱宸濠的贿赂,害怕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其射箭,没想到王守仁三发全中。
D. 王守仁虽是文臣,但能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他还在阳明洞建筑屋舍,授徒教学,专以传授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追随他。
16. 与文中“忠扬言于帝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何厌之有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 以其无礼于晋D. 是寡人之过也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
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4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1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①,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汉书.终军传》载:“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再回到眼前描写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想象未来之景。
B. 下片开头几句,描绘了将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的景象,为下文表达“请缨提锐旅”的愿望做铺垫。
C. 下片最后三句写词人想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不禁涌上悲观情绪,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的生活。
D. 这首《满江红》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
20. 这首词中“万岁山前珠翠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分)
A. 借代 B.夸张 C.拟人 D. 通感
21.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6分)
22. 默写填空(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7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
1、C
2、D
3、B
4、A
5、D
6、A
7、选A。【B项,语序不当,“倘若”应放在“学生”之前。C项,搭配不当,“高考改革……出台”,应在“高考改革”后加“方案”。D项,主客颠倒,应该 “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苏轼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8、选C。A项,用“驮着”“奔跑”形容露珠灵活,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B项,用“低下谦卑的头颅”形容芦苇谦虚,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C项,把“云”比作“降落伞”,突出云遮挡雨的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用“亭亭玉立”形容柳树挺拔,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9、选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可知,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在这一点上“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而不是说,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
10、选B。A.“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理解错误,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原文“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知,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可以“减少”文字的“走样”,而不是“避免”文字的“走样”。C.“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可知,象征包含“多数人”而不是“所有人”共识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而不是“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D.“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理解错误,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原文“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由此可知,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有说乡下人不想学习文字。故选B。
11、选A。材料一第四段的观点是: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只用语言表情达意即可,不必使用文字。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剪烛共话,讲述这巴山夜雨中的情景。这里讲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说的是:收到了远方友人寄来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这不属于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不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该句所表达的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不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说的是:我家远在三千里外的江南水乡,今天接到一封家书,信上写满了十五行。该句所表达的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不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故选A。
12、材料一: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述文字在乡土社会会的非必要性。文字传情达意是不完全的,要讲究文法和艺术,而在乡土社会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采用比较完善的语言即可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不必使用文字;
材料二:从文字的优点论述文字是被需要的。文章从认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可以作为一门技艺,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等方面来说明文字是被需要的。
答案选择B,解析:“四十”修饰“廷杖”,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夷人喜”是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必带宾语,在“喜”后断开,排除C.“伐木”的目的是“为屋”,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译文:王守仁刚正不阿地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对王守仁杖责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僚错杂居住。王守仁根据习俗教化引导他们,夷人欣喜,纷纷伐木造屋,来让王守仁居住。故选:B。
C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王守仁“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不正确,结合原文“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可知,应该是“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
故选A。
C
5分,5个采分点
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易:换;遁:逃跑;平:被平定;闻:听到;诸:各,众
①忠于朝廷。②坚守道义。③关心夷人。④正直,有气节。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由“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可得出:忠于朝廷。
②由“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可得出:坚守道义。
③由“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可得出:关心夷人。
④由“守仁以直节著”可得出:正直,有气节。
19、C
20.A
21.①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叹。②对外敌入侵国土的愤恨。③对统治者奢侈误国的痛心。④对军民的深切同情。⑤诗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⑥诗人想象战胜归来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
22.(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因而(为他)取名云。王守仁五岁还不能说话,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为他改名为守仁,于是他就能说话了。十五岁的时候,王守仁访游山海关,观赏山川壮美之地。王守仁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更加喜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仁条列八件事上奏。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错杂居住。王守仁根据习俗教化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正德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病避去。王守仁到达,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就召来老而狡黠的仆隶诘问。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王守仁统率的都是文吏和偏裨小校,平定为患几十年的大贼寇,远近的人都惊异地认为他是神人。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吏士护卫皇帝。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大败。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草,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射了三支箭都射中目标,京城的军士们都欢呼不已。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王守仁就进入九华山,每天在僧寺里安坐。皇帝探查(或暗中察看)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披麻戴孝哭着送别的。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游九华山返回,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他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王守仁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逃亡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文臣用兵,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