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仁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仁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21:22:05

文档简介

仁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看似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材料三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也在现场,但这三人的神态“缺席”,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这一段的“不写之写”。(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京人(节选)
曹禺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主要描写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家庭如何从“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
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是曾皓的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姨侄女愫方,女儿曾文彩,女婿江泰;第三代人是孙子曾霆和他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圆。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帮他们赶走了讨债人。
外面男人声音 (带着笑)小猴儿,你到哪儿去了?
袁圆 (顽皮地)老猴儿,我在这儿呢!(圆儿笑着,跳着,由通大客厅的门跑出去,小柱儿连忙也跟出去。)
曾皓 (对思懿)你看,这种家教怎么配得上愫方?(转身对霆)刚才是你泼了她一桶水?
曾霆 (怯惧地)她,她叫我泼她的。
曾皓 跪下。
曾思懿 我看,爷爷——
曾皓 跪下!(曾霆只得直挺挺跪下)也叫袁家人看看我们曾家的家教。(圆儿拉着她的“老猴儿”人类学者袁任敢兴高采烈地走进来。)
袁圆 (一路上谈)爹,小柱儿就给我拿来一根香,我就把鞭点上,爹,我就追,我就照他的腿上——
袁任敢 (点头,笑着听着)嗯,嗯,哦——(望见曾皓已经立起来欢迎他)曾老伯,真是谢谢,今天我们又来吃你来了。
曾皓 过节,随便吃一点。(让坐)请袁先生上坐,上坐,上坐。
袁圆 (望见了霆儿突然矮了一截,大喊)爹,你看,你看,他跪着呢!
曾皓 别管他,请坐吧!
袁任敢 (望着霆儿,大惊)怎么?
曾皓 我这小孙儿年幼无知,说是在令嫒头上泼了一桶水——
袁任敢 (歉笑)哎呀,起来吧,起来吧,那桶水是我递给他泼的——
曾皓 (惊愕)你?——
曾思懿 (忍不住)起来吧,霆儿,谢谢袁老伯!
曾霆 (立刻站起)谢谢袁老伯。
袁任敢 (对曾霆)对不起,对不起,下次你来泼我!
曾皓 袁先生的客人呢?
袁圆 (惊呼)爹,“北京人”还在屋里呢。
袁任敢 您叫我们的时候,我正在画,——哦,原来要他换好了衣服来的,可(指曾霆)他说您——
曾皓 (又客气地)我就说吃便饭,换什么衣服,真是太客气了,太客气了。
袁任敢 是啊,所以我就没有——
(圆儿由通大客厅的门——这门已关上的——跳出来。)
袁圆 (仿佛通报贵宾,大喊)“北京人”到!(大家都莫名其妙地站起探望。)
曾皓 啊。(对着门,满脸笑容)请,请,(话犹未了——)
(蓦然门开,如一个巨灵自天而降,陡地出现了这个“猩猩似的野东西”。)
曾皓 (没想到,几乎吓昏了)。啊!(退后)
袁任敢 (忙走上前介绍)这是曾老太爷。(“北京人”点头。)
曾皓 这位是——
袁任敢 (笑着)这是我的伙伴,最近就要跟我们一块到蒙古去的。
(“北京人”走到台中,森森然望着曾皓和曾皓的子孙们。)
袁圆 (同时指着)曾爷爷,他是人类的祖先,曾爷爷,你的祖先就是这样!
袁任敢 (笑着)别胡扯,圆儿!(对曾皓)曾老伯,您不要生气!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倒是这样: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喝鲜血,吃生肉,不像现在的北京人这么文明。
曾皓 (惊惧)怎么这是北京人?
袁任敢 (有力地)真正的“北京人”!(忽然笑起来)哦,曾老伯,您不要闹糊涂了。这是假扮的,请来给我们研究队画的。他原来是我们队里一个顶好的机器工匠,因为他的体格头骨有点像顶早的“北京人”——
曾皓 (清醒了一点)哦,哦,哦,那么请坐吧!(硬着头皮对“北京人”)请坐吧。
袁任敢 对不起,他是个哑巴,不会说话。(这时大家均按序入座,低声)他脾气有点暴躁,说打人就打人,还是不理他好。
曾皓 (毛骨悚然)哦,哦,(忙对瑞贞、霆儿)瑞贞,你们这边点坐,这边点坐!
(“北京人”了无笑容地端坐在上首,面对观众。)
(张顺端进来一碗热菜,搁好即下。)
曾皓 (举杯)今天一则因为过节,二则也因为大小儿要离开家,一直没跟袁先生领教,也就乘这个机会跟袁先生多叙叙,来,请,请。(望“北京人”)呃,令友——
袁任敢 多谢!(“北京人”望一望,一饮而尽,大家惊讶。)
袁任敢 我听说曾大先生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外面争吵声。)
曾皓 瑞贞,你看看,这是谁?吵什么?
袁圆 (对瑞贞)我替你看看去!
(曾思懿对曾文清耳语,曾文清站起执酒壶,思懿随后向曾皓身边走来。袁圆早放下筷子
由通大客厅的门跑下。)
曾思懿 (持杯)媳妇给爹敬酒。
曾皓 (仍坐)不用了。
曾思懿 (恭顺的样子)文清跟爹辞行啦。
曾文清 (低声)爹,跟您辞行。
(文清跪下三叩首,瑞贞和霆儿都立起。“北京人”与袁任敢瞪眼,互相望着。外面在他们一个端坐一个跪叩的时候,又讥诮地怒骂起来。)
外面三四个人诮骂声 (你一句,我一句)你们给钱不给钱。大八月节,等了一大清早上了。这么大门口也不是白盖的。有钱还再欠账,没有钱,你欠的什么账,别丢人!……
(节选自《北京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猴儿”“老猴儿”的称呼,表明袁任敢对女儿袁圆非常疼爱,父女之间亲密无间。
B.曾皓让孙儿曾霆“跪下”是因为曾霆泼了袁圆一桶水所以惩罚他,以此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
C.文清跪下向他父亲曾皓行礼时,“北京人”与袁任敢瞪眼相望,表明他们对这样的举动很不理解。
D.节选部分展现了曾袁两家完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比中让读者感受到曾家压抑沉闷的家庭氛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剧本中“怯惧地”“曾霆只得直挺挺跪下”属于舞台说明,写出了曾霆的神态以及动作,凸显出曾霆对祖父既惧怕又不满的心理。
B.曾皓与袁任敢两人交谈的语言体现了戏剧个性化的语言特点,曾皓用词讲究注重繁文缛节,袁任敢言辞风趣,不拘小节。
C.剧本人物语言中多处使用破折号,“说是在令嫒头上泼了一桶水——”和“那桶水是我递给他泼的——”这两处破折号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
D.剧本选取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家务琐事,在貌似平静的生活画面下涌动着多重矛盾冲突,在冲突中揭示主题。
8.“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对于戏剧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这篇戏剧的矛盾冲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并分析。(4分)

话剧以“北京人”为题,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北京人”有哪些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孟。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①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 ”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没,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人能殄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壹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睱。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予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予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宋国国君是商王室的后代。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殄:弯转,扭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
何常A言与B必如C公言D即奴事之E尔F又何战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三年”古代纪年法,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文中指宋襄公即位十三年。
B.“济”和《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一句中的“济”用法和词义都相同。
C.“情”和《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情”用法不同。
D.“当”和《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中“当”的用法和词义相同。
12.下列对选文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宋襄公不听劝谏,凭借一小国,却想争夺霸主身份,却反为楚人所执,不可谓明智。
B.宋襄公欲盟诸侯而求楚,楚先许之后执之,其诈伪手段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C.苏轼对宋襄公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统治者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苏轼将宋襄公的行为和齐桓公进行了对比,批评了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
14.司马迁和苏轼对宋襄公都持批评的态度,两人批评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①】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②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③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④宽三寸。
【注】①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②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家。③内阁:深闺,内室。④搂带:裙带。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自别后”点明了词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作者从与别情相关的遥山、远水、杨柳、桃花入手写景,为下面定下了感情基调。
B.“见杨柳……雨纷纷”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等展现出一副凄清冷落的景色,增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
C.“怕黄昏”四句一口气连用四个连环句,其格调和谐美妙,深入事理,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孤独伤感的心情。
D.曲中用了较多的叠音词,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词曲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又加倍的渲染了景色,表达了一种绝望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16.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指出,“虚”“实”结合,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请结合本曲对此做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读《三国演义》时,很喜欢开头的《临江仙》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看淡成败的超脱让他想起了苏轼《赤壁赋》的两句话:“ , ?”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 , ”,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3)《庖丁解牛》一文中,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毫不费事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已成为一个 A 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 B 。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发展了新的活力。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 ① ,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从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等。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②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性格各不相同,诗词风格也 C ,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我们品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更能体会中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韵。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D ,这部文学巨著中的诗词也令人口齿噙香,发人深省。有人问叶嘉莹先生:“ ③ ?”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18.依次在文中横线ABCD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加点字“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站在门口的人是谁? B.我好像记得谁是有这本书的。
C.大家比着干,谁都不甘落后。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因她恪守礼教、城府深沉;史湘云的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因其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林黛玉诗文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则因她孤高自诩、多愁善感。
B.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C.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的诗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则因她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D.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潇洒风流;史湘云性格大度、格调清新,其诗则积极向上、风流别致;林黛玉则因性格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豪放不羁。
22.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对于已经完成的事,没有必要再去评论,劝谏;对过去犯的错误,不再责备。《战国策》又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于过去的事,你认为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2023级语文答案
1. C
【解析】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D.“‘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故选C。
2. C
【解析】“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故选C。
3.A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比喻、象征。
4.首先,指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不写之写”。其次,应从美学修辞的角度理解“不写之写”,对“不写之写”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最后,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三十五回的中的“不写之写”,并重申了“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共4点,每点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答案示例: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
①薛宝钗是一位封建正统教养所陶铸的“冷”美人,时时处处以礼教道德来规范和压抑自己,罕言寡语,稳重平和,冷静克制,随分从时,自守身份。②贾迎春在贾府中的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二木头”的诨名和“懦小姐”的定评生动准确的道出了迎春的性格特点。③李纨是性格随和、“心如槁木”的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平时不苟言笑,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循规蹈矩,越表现的端庄持重。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以此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错误。本处曾皓通过罚曾霆跪下,显示自己作为一家之长的威严,以此让袁家看看曾家的家教家风。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两处破折号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错误。结合文本“曾皓我这小孙儿年幼无知,说是在令媛头上泼了一桶水——”“袁任敢(歉笑)哎呀,起来吧,起来吧,那桶水是我递给他泼的——”分析可知,此处的破折号是表示说话被打断。故选C。
8.【答案】①祖父与孙子的矛盾冲突。看重礼教教养的祖父曾皓与向往自由的孙子曾霆之间的矛盾。②曾家与袁家的矛盾冲突。曾皓注重礼教教养的教育观念与袁任敢开明自由的教育观念的矛盾。③曾家与讨债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曾家过八月节宴请客人却让讨债人久等无人搭理的矛盾。④曾霆内心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心里不满礼教森严的旧式家庭,一方面又不敢违逆爷爷曾皓。(答对任意三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冲突的能力。①②袁圆因被曾霆泼了一桶水而和曾霆追赶打闹,追赶至曾皓面前时,曾皓很不喜欢这样的行为,认为袁圆缺少教养,并罚跪曾霆,曾霆解释辩解,还是被罚。此处情节有展示看重礼教教养的祖父曾皓与向往自由的孙子曾霆之间的矛盾,以及曾皓注重礼教教养的教育观念与袁任敢开明自由的教育观念的矛盾。③“外面三四个人诮骂声(你一句,我一句)你们给钱不给钱。大八月节,等了一大清早上了。这么大门口也不是白盖的。有钱还再欠账,没有钱,你欠的什么账,别丢人!……”这几句舞台说明了曾家与债权人有矛盾冲突。④曾皓命令曾霆跪下,曾霆虽有不满,但还是直挺挺地跪了。这几句内容体现了曾霆内心与自己的矛盾。
9.【答案】①长得像原始“北京人”的机器匠。这位机器匠因为体格头骨有点像顶早的“北京人”而成了袁任敢研究队里的模特,被袁家父女称作“北京人”。②率性自由的始祖“北京人”。袁任敢提到的四十万年前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束缚,没有文明捆绑的“北京人”。③思想禁锢守旧的老一代“北京人”,以三代生活在北京的曾家人为代表。曾皓用封建礼教来展现家长威严,曾霆虽向往自由但性格懦弱不敢反抗。④思想开放进步的现代“北京人”,以暂时租住在北京的袁氏父女为代表。他们体格上强健有力,精神上自由无拘,富有个性,真诚且真实。他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中,并保有着原始北京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他们是作者心中真正理想的现代“北京人”。(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北京人”这一名词是戏剧里的关键词,它既是戏剧题目,又是戏中人物。在剧中代指多个意象,有多重含义。节选内容里最先提到的“北京人”是袁先生的客人,原来是袁先生队里的机器工匠,因为他的体格头骨有点像顶早的北京人给我们研究队当模特。接着袁先生提到了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喝鲜血,吃生肉,不像现在的北京人这么文明。剧中几代人都住在北京的曾家人,是现实北京人的代表,他们有的精神僵死禁锢,有的虽然成长的家庭环境压抑但因为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开始向往自由,但性格懦弱不敢反抗。剧中还有租住在曾家的袁家父女,虽是暂住也可以视为北京人。通过袁任敢对袁圆的教养和曾皓对曾霆的教养对比,他们见到曾霆被罚跪时的言行,袁任敢对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的评价,袁圆提到“北京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内容可以解读出他们是作者心中真正理想的现代“北京人”。
BDF 11.D 12.D
13.(1)祸患大概就在于这件事了!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百姓)怎么能忍受?
(2)(齐桓公)放弃了牛,换上一头羊,对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赞许他。
14.①司马迁借子鱼之言,指出宋襄公死守礼义而错过了进攻对方的机会,批评的是宋襄公的迂腐。②苏轼从两个角度批评了宋襄公:第一,不仁,欺世盗名;第二,不知用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与”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欤”,其后B处断开;
“如公言”是介宾结构,“即”意思是“就”,一般放在句首,D处断开;
“尔”,是语气词,不是人称代词,文中子鱼是下属,对上级说话,不会用“尔”这个人称代词,“尔”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通“阵”,指“军阵”,是名词;“陈设”,是动词。句意: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攻打他们。/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C.正确。“不合实情”或“不合情理”,名词作动词用;“诚,诚实,诚心”,作名词用。句意: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用诚心合理裁决。
D.错误。两句中的“当”的词性一样,但词义不同。文中的“当”意为“抵挡”,“抵抗”;“一夫当关”的“当”,意为“把守”。句意: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批评了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错,苏轼不是要批评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而是要批判他的伪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大概;“已甚”,太过分;“堪”,承受,忍受。
(2)“舍”,放弃;“易”,换;“与”,赞许。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司马迁借子鱼之言,指出宋襄公死守礼义而错过了进攻对方的机会,批评的是宋襄公的迂腐。
②原文“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齐桓、晋文得管仲、予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苏轼从两个角度批评了宋襄公:第一,不仁,欺世盗名;第二,不知用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想主持诸侯盟会。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子鱼)向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襄公不听其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孟地会盟。目夷说:“祸事大概就在于这件事了!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百姓怎么能忍受?”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
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这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子鱼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子鱼又说:“可以攻打了。”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攻打他们。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材料二 
宋襄公不是独行仁义而不能善终之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齐桓公)放弃了牛,换上羊,对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D
①虚写指“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遥山”“远水”是女子想象之景,寄寓她对远行人的牵挂之情。/“断肠人忆断肠人”一笔两写,写自己思念远人,同时想象远行人也在思念自己。
②“见杨柳飞绵滚滚”到“掩重门暮雨纷纷”是实写暮春清冷黯淡之景,寄寓着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既有想象中远行人的远行的场景,又有女子在家中无处不在的相思场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也让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表达了一种绝望之情”错误,不是“绝望之情”,写的是少妇相思之苦。这首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衣带宽松。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选项“绝望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先看曲中的虚写,“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是女子设想远行人路上经过的山山水水,仿佛自己的心也随着他远去了。“断肠人忆断肠人”一笔两写,写自己思念远人,同时想象远行人也在思念自己。这都是想象的画面,是虚写,表现了女子对远行人的不舍与牵挂。两处前后暗合,使得诗歌结构与情感抒发更贴合自然。
再看实写,“见杨柳飞绵滚滚”到曲末是实写,写女子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下片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这部分实写暮春清冷黯淡之景,实写眼前之景,和女子掩门哭泣之举,表达思念忧愁痛苦之情,寄寓着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最后看效果,既有想象中远行人的远行的场景,又有女子在家中无处不在的相思场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也让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17.(1)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2)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8.示例:长盛不衰/叹为观止/各有千秋/毋庸置疑(举足轻重、首屈一指) 19.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0.D 21.B 22.示例:①从诗的形式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红楼梦》问世时间久,研究时间长,但是这种“文化现象”始终保持着热度,根据语境可填“长盛不衰”。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
第二处,横线前面“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可知,《红楼梦》达到的艺术高度应该是令人赞叹的,故可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一般与“令人”搭配。
第三处,横线前面“性格各不相同”可知,大观园女子的诗作风格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长处,故可填“各有千秋”。各有千秋: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第四处,根据前面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知,应该填一个可以独立做谓语的成语,《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是两大显学之一,这点没有人会怀疑。提到中国名著,人们首先会想到它。可填“毋庸置疑”或“举足轻重”“首屈一指”。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举足轻重: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首屈一指:屈指计算时,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居首位。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搭配不当,把“在……为代表”改为“以……为代表”;
第二处,“新的活力”,成分残缺,缺少与之搭配的动词,在“了”前补充动词“注入”。
20.原句为定指,确定某一个。A.疑问代词;B.虚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C.任指,表示无论哪一个。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面的“性格各不相同,诗词风格也各具特色”可知,括号里面的内容,先介绍人物性格,再分析诗词风格,所以排除AC。
再从人物性格与诗词风格对应上看,“格调清新”不是性格,而是诗歌风格,排除D。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从整个句子的关系看,前后以分号隔开的三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后两个分句对应位置的是“从诗的内容看”“从诗的创作方法看”,横线处可填“从诗的……看”,根据紧随的“有古体诗、近体诗等”的提示,“古体诗、近体诗”属于诗歌体裁,或者说是形式,故填“从诗的形式看”。
第②处,根据横线前面“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可填“而是为……而写”,搭配“不是”,表示转折。再根据下一句的“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性格各不相同”,可填“小说中性格不同(各异)的人物”,整理后,填“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第③处,根据答案“我以为不会”,应填“会怎样吗”。再根据具体分析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可填“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和《战国策》中的句子,说明对“前事”的不同态度。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表达的是放下“前事”的洒脱;《战国策》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是要铭记“前事”并以之为鉴。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对立,但又辩证统一,前者表达的是对于已经完成的事和犯错误的事的态度,后者表达是对于经验教训的态度。两种态度针对不同情境,并没有对错之分,考生围绕任意一种观点写作都符合题目要求。如果能够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体现辩证的思维,那么立意会更加深刻。
本题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认识和思考。考生在具体写作时应该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如果写成记叙文,应该写清“过去的事”,并交待自己是怎样面对或处理的,可以适当运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叙述得更为生动具体。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表达对材料两种态度的看法和思考。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先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如既要铭记教训,也要懂得放下过去。接着阐述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结合孔子的话,论证为什么要学会放下过去,毕竟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再事后评论劝诫已经于事无补;对于犯下的错误,也就更不必耿耿于怀。然后阐明,对于过去犯下的错误,与其追究责任,求全责备,不如引以为鉴。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教训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才能减少犯错的遗憾,比如那些实验失败的科学家要从以往的实验中总结教训,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王要从过往被灭国的王朝中吸取教训,才能让自己的王朝走得更久远等等。最后,再次表达对于“过去的事”的态度,重申观点。
立意:
1.放下过去,专注于现在的生活。
2.善于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行。
3.既要铭记教训,也要有放下过去的洒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