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20:50: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7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2、通过悟作者之志,感悟作者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通过品文章之美,学习白描、直抒胸臆、衬托、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及题解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教师补充:(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2、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3、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写的。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老百姓的赞赏。他曾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初步感知
听范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行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与前后同学讨论。
(2)抢答检测
重点字词检测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可爱者甚蕃:多。
③予谓菊:认为
④陶后鲜有闻:少。
⑤宜乎众矣:应当。
课文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深入探究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喜欢莲花的句子,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净端庄,单纯——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内空外直
不蔓不枝——不牵连攀附——外形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香气
亭亭净植——洁净、雅致 —— 姿态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端庄
2.文中“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高洁纯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莲虽生长在淤泥中,但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不被污染。
正直不阿:“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描述了莲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没有多余的枝蔓,象征着莲的正直。
优雅美好:“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描绘了莲的香气远播,姿态端庄优美。
庄重自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莲只可远观,不可亵渎,体现了其庄重和自尊。
这些特点使“莲”成为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作者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崇尚和追求。
3.从作者的描写中,莲和君子有什么共性的地方?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孤高自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行高洁、自尊令人敬重
4.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对它们分别是什么态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菊————离世隐居(隐逸者)————惜
牡丹————追名逐利(富贵者)————厌
莲————洁身自好(君子)————爱
作者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5.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菊象征隐居避世者;
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利禄者;
莲象征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6.最后一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为什么?
读得自得高亢:对自己坚守洁身自好、正直高洁人格的骄傲。
读得低沉忧愁:对像自己一样追求洁身自好、正直高洁人格的人很少而遗憾哀愁。
7. 通过比较《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总结全文。
相同点:
第一,二者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借某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两篇短文都托所写之事物,表明自己的思想。
第二,两文都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如《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又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语言优美,形式灵活。
不同点:
这两篇短文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陋室铭》依托“陋室”来表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将自己的独特爱好表现无遗,表达自己的志向。
(五)课堂小结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以某种植物为例,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