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
A 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 B. 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 西亚与埃及间存在文明冲突 D. 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两个区域的大河泛滥的不同特点促成了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对于洪水之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对于洪水的态度,不能说明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没有提及文明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发展与大河流域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 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明( )
A. 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B.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C.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 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可知,随着考古学及文献研究的发展,学者对古希腊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这说明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D项正确;只要史料充足,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也可以考证,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综合多种史料与历史结论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 某同学梳理了“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日本大化改新”“ 南美印加文明”等内容。其确立的主题应是( )
A. 轴心时代的文化扩散 B. 帝国勃兴与文明拓展
C.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D. 封建社会的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该主题的内容包括“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日本大化改新”“ 南美印加文明”等,涉及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和政治制度、政治改革等领域,可知该主题是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C项正确。轴心时代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古西欧是封君封臣制度,没有建立帝国,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 政治环境宽松 B. 对外贸易发达 C. 文化交流频繁 D. 封建制度先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阿克苏姆、马里、摩加迪沙的经济繁荣,贸易发达,甚至有些国王亲自参与对外贸易,可得出对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材料只有马里涉及到了国王的做法,不能得出政治环境宽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往来,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得出封建制度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5.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热衷航海,于15世纪早期创办水手学校,用来培养优秀的水手,并把他们一批批送到海上,每批海员的任务就是向南多推进一段距离。材料可以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满足了寻求财富的欲望
C. 得到王室成员的支持 D. 达成了传播宗教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葡萄牙王子热衷于航海,创办水手学校,进行着新航路开辟的前期准备,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得到王室成员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王室的支持,没有描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满足了寻求财富的欲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达成了传播宗教的目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
A. 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C. 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 D. 价格革命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和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西欧出现了多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说明的是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而非贸易中心转移,排除B项;当时世界贸易由欧洲主导,非多中心化,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商业革命并非价格革命引起,排除D项。故选A项。
7. 马尼拉大帆船是指从1565年到1815年250年中,西班牙的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上述现象有利于
A. 人类地域性分散发展的历史开始改变 B.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市镇经济较快发展
C. 确立菲律宾东西弦易枢纽地位 D.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565-1815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市镇经济的发展,故选B;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由分散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故排除A;菲律宾当时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并不具有东西弦易的枢纽地位,故排除C;明清时期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趋于衰落,故排除D。
8. 16世纪末,欧洲“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其主要原因是
A. 海外贸易的不断 B. 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C. 价格革命发生 D. 天主教会统治的腐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16世纪,新航路已经开辟,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获利最大的是工商业者(即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实力上升,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这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项;天主教会统治的腐败,与16世纪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工商业者实力上升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 13至15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以下观点与上述材料中的“新文化、新思想”对应准确的是 ( )
A. 反对王权与神权,提出资本主义构想 B. 以实验为依据,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C. 挑战教皇的权威,信徒获得信仰自主 D. 反对禁欲蒙昧,追求人生现世的幸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3至15世纪,佛罗伦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它反对禁欲蒙昧,追求人生现世的幸福 ,D项正确;A项是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排除A项;B项是16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兴起,排除B项;C项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 以下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由此可推导出的结论是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A. 法国大革命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C.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这就有利于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表格信息体现的是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故B项错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是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故选: D。
12.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批判了教会的腐败 B. 强调社会公平
C. 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封建斗争的基础上,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表现为把统治者关进“笼子”即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C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批判了教会的腐败,促进思想解放,不符合“进一步发展”的题意要求,排除AD项;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民主制度构想,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C项。
13. 1871年前,德意志内部小国林立,有近40个邦,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 )
A. 经济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 B. 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
C. 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 D. 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前(德意志)。据本题材料“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之前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各邦国之间商品贸易往来,使德意志缺乏统一的市场,阻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材料说明分裂割据影响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德国工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因“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一致,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德意志的统治者是否重视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 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 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 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 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材料表明在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所以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赞赏者具体的身份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可知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能说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中西文化本身确实具有巨大的差异,但也是可以彼此吸收借鉴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有学者指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妇女开始极力摆脱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并关注国家政治局势,追求男女平等,积极表达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热情。这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确立 B. 法国传统社会秩序遭到强烈冲击
C. 在法国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D. 启蒙思想指导了法国的革命历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法国)。由题干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激发了广大妇女的权利意识,妇女开始极力摆脱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反映了法国传统秩序遭到了强烈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法国传统秩序,无法得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确立,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个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宪法的哪些立法原则?简要分析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简述法国“巨变”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德三国最终确立政体及所依托的法律文献。
【答案】(1)“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2)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主权在民原则。
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长治久安);防止个人专权现象出现(维护民主共和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巨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文献及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国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德国通过《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完美”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资产阶级采取了最和平的方式获得了政权,不流血、妥协,避免武装冲突和战争极大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之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经济繁荣有一定促进作用。
办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宪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届正规内阁,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议会大选后,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由他组阁,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内阁大臣由议员充任。
【小问2详解】
原则:根据材料“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体现了联邦制原则。根据材料“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可知美国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根据材料“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可知美国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影响:是西欧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行。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小问3详解】
巨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巨变”指的是法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
文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德、法三国确立的政体分别是总统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其中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成熟的代议制。所依托的文献是: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7.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海洋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广州港地当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广州很早就有很多外国人留居,隋唐时尤甚。宋时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宋代重修南海神庙碑文中也说:“先是此民、与海中蕃夷,四方之商贾杂居”。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在当时中外经济交往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在高纬度地区寻找新海运航线的原因。基于全球化视野,简述这些行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重视海洋问题。
【答案】(1)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港与河港的转运码头;国外人口(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地;中外商贸产品的集散地。
(2)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发展对外贸易;西班牙、葡萄牙把控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影响:①扩大全球视野,加速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3)建议:重视海洋的控制权,维护海洋主权;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 得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材料“是海港兼河港码头”得出广州是海港与河港的转运码头;根据材料“很早就有很多外国人留居” 得出广州是国外人口(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地;根据材料“与海中蕃夷,四方之商贾杂居” 得出广州是中外商贸产品的集散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结合所学从欧洲经济发展需要及西班牙、葡萄牙控制东西贸易局面进行阐述;二问根据材料二“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英国人……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可从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及世界市场整体发展进行阐述。
(3)结合所学,可从对海洋的控制权、海洋主权及利用海洋发展对外贸易进行阐述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全球联系”,系指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解读材料,从中选取某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观点: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论证: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建立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总之,全球联系的建立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2:
观点:全球联系建立既带来了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罪恶与灾难
论证:全球联系的建立,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全球联系的建立是以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为契机的,它拉开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序幕。西欧殖民者通过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人奴隶等,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世界上许多灿烂的文明遭到冲击甚至毁于一旦。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还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总之,全球联系建立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全面、辩证地认识它。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结合材料“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可确定观点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论述: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建立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总之,全球联系的建立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材料“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可确定观点全球联系建立既带来了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罪恶与灾难;论证:全球联系的建立,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全球联系的建立是以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为契机的,它拉开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序幕。西欧殖民者通过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人奴隶等,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世界上许多灿烂的文明遭到冲击甚至毁于一旦。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还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总之,全球联系建立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全面、辩证地认识它。多悦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
A. 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 B. 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 西亚与埃及间存在文明冲突 D. 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
2. 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明( )
A. 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B.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C.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 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3. 某同学梳理了“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日本大化改新”“ 南美印加文明”等内容。其确立的主题应是( )
A. 轴心时代的文化扩散 B. 帝国勃兴与文明拓展
C.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D. 封建社会的逐渐瓦解
4.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 政治环境宽松 B. 对外贸易发达 C. 文化交流频繁 D. 封建制度先进
5. 葡萄牙亨利王子热衷航海,于15世纪早期创办水手学校,用来培养优秀的水手,并把他们一批批送到海上,每批海员的任务就是向南多推进一段距离。材料可以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满足了寻求财富的欲望
C. 得到王室成员的支持 D. 达成了传播宗教的目的
6.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
A. 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C. 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 D. 价格革命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开展
7. 马尼拉大帆船是指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西班牙的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上述现象有利于
A. 人类地域性分散发展的历史开始改变 B.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市镇经济较快发展
C. 确立菲律宾东西弦易的枢纽地位 D.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
8. 16世纪末,欧洲“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获益匪浅”。其主要原因是
A. 海外贸易的不断 B. 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C. 价格革命的发生 D. 天主教会统治的腐败
9. 13至15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以下观点与上述材料中的“新文化、新思想”对应准确的是 ( )
A. 反对王权与神权,提出资本主义构想 B. 以实验为依据,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C. 挑战教皇权威,信徒获得信仰自主 D. 反对禁欲蒙昧,追求人生现世的幸福
10.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11. 以下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由此可推导出的结论是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A. 法国大革命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C.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12.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批判了教会的腐败 B. 强调社会公平
C. 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13. 1871年前,德意志内部小国林立,有近40个邦,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 )
A. 经济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 B. 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
C. 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 D. 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4. 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 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 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 欧洲人对中国认知模糊不清 D. 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15. 有学者指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妇女开始极力摆脱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并关注国家政治局势,追求男女平等,积极表达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热情。这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确立 B. 法国传统社会秩序遭到强烈冲击
C. 在法国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D. 启蒙思想指导了法国的革命历程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个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宪法的哪些立法原则?简要分析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简述法国“巨变”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德三国最终确立政体及所依托的法律文献。
17.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海洋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广州港地当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广州很早就有很多外国人留居,隋唐时尤甚。宋时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宋代重修南海神庙碑文中也说:“先是此民、与海中蕃夷,四方之商贾杂居”。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在当时中外经济交往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在高纬度地区寻找新海运航线的原因。基于全球化视野,简述这些行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重视海洋问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全球联系”,系指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解读材料,从中选取某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