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3月份月考试题
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汉谟拉比法典》中记载:“马都克神命令我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这表明该法典(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约法省禁 C. 维护国王权威 D. 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依据材料“马都克神命令我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马都克神赋予国王权力,管理百姓,宣扬君权神授,D项正确;题干信息中没有提到君主专制,排除A项;题干马都克神赋予国王权力,管理百姓,宣扬君权神授,约法省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讲述的是君权神授,与维护国王权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公元前550年,正值中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而在地球的另一边,位于伊朗高原的米底帝国末代君主阿斯提亚格斯的外孙居鲁士二世及其子冈比西斯二世一路狂风扫落叶,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这个“大帝国”是( )
A. 亚述帝国 B. 波斯帝国 C. 罗马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由材料中“公元前550年”及“位于伊朗高原”“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经过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B项正确;公元前550年,在伊朗高原建立的不是亚述帝国,排除A项;公元前550年,在伊朗高原建立的不是罗马帝国,排除C项;公元前550年,在伊朗高原建立的不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 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 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 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 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 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之意即地方灵活自治的同时保有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统治,D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A项;B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排除B项;材料观点在强调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并不是共治天下,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
A. 教权演变 B. 王权演变 C. 贵族权力变化 D. 市民权力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其中13世纪之前教会处于绝对优势;13世纪后,伴随着西方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相继建立,教权又屈从于王权;进入17世纪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王权受到限制,B项正确;教权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教权不断削弱,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贵族权力变化”随着13世纪后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王权的加强不断削弱,在17世纪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市民权力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扩大,与材料表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所有中世纪西欧的城市都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一般无血缘关系,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种契约或是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没有任何城市公开宣示或建立等级制。据此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 )
A. 已初步体现了近代文明精髓 B. 实行王权与教权共治的体制
C. 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主体单位 D. 封建主对城市控制日益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市民无血缘关系,其通过契约、特许状或是城市章程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脱离了封建关系,于法理上地位平等,初步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近代文明特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会政治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自治的特点而非其在西欧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排除C项;封建主加强对城市的控制与“没有任何城市公开宣示或建立等级制”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可知,这个史实主要表述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色,与结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符,B项正确;从史实“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根据史实“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可知,在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已经横跨亚非欧三洲,可得出结论“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排除C项;根据史实“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制度,可得出“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模仿中国制度设置官吏
A. 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 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 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 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据材料可知,日本实行租庸调制,高丽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越南模仿中国设置官吏,这些都说明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非洲国家,也没有西方文明,排除AB项;材料描述的是周边国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与借鉴,而非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 马丘比丘遗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挖掘出来的,这里原有大约400间石造的住房,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这主要说明印加( )
A. 农业发达 B. 文明发展 C. 人口众多 D. 宗教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由材料中“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可知,印加在农业、人口和宗教上呈现繁荣的景象,即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和宗教兴盛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不够全面,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片。图1、图2所示为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这些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 B. 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
C. 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 D. 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古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来自明朝时期的瓷片,瓷片上的图案属于中国瓷器上的样式,可以印证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瓷器的交流,未涉及官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与东非地区的瓷器贸易,未涉及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瓷器的贸易,未涉及瓷器用于祭祀,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该现象的出现( )
A.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推动了全球整体联系的加强 D.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3—1570年(海地岛)。据本题材料可知,海地岛的人口在1493—1570年间大幅下降,1493—1570年正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开始之时,因为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和对原住民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美洲人口的大幅下降,这种下降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D项正确;仅海地岛一处人口的变化无法影响世界的人口分布,排除A项;人口的大幅下降与殖民体系的创建无关排除B项;人口的变化与全球整体联系的加强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 1571年,伦敦皇家交易所正式开张。皇家交易所以商品交易为主,交易商们定期会晤。起初,交易商只进行国内的金属贸易,交易品种还包括瓷器、茶叶、谷物等商品,以及票据、债券、汇率等金融工具。这主要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与商业理论革新 B. 商业发展与经营方式变化
C. 价格革命与封建制度解体 D. 工业革命与生产组织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71年,伦敦皇家交易所”和所学知识,当时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材料中“票据、债券”指向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这些都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发展与经营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理论的革新,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经济理论仍是重商主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革命,并非价格革命,排除C项;此时期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幕府统治时期,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荷兰。1635年—1640年有22769669荷盾(约合254893.9公斤),是前12年的6倍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日本政府推行锁国政策 B. 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
C. 荷兰垄断亚洲市场 D.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荷兰在固定的地点进行通商,荷兰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入荷兰,A项正确;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与“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荷兰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但并非亚洲,排除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了中西间的贸易交流,但这与“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 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 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 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 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把欧洲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家畜等传到美洲,这对于推动美洲社会的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但在此之前世界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不是开启,是进一步扩大,排除A项;资助哥伦布远航的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当时西班牙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哥伦布传播的还是欧洲传统的生产方式,但仍然领先于当时的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大量金银涌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出现使依靠地租的封建地主贵族走向衰落,C项正确;宗教改革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英国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反对国王的专制,也不是导致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到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 B. 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C. 香料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D.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香料在16世纪以来与中世纪相比,香料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百姓商品,香料价格更加便宜,说明香料来源广泛,这是由于16世纪以来,各种贸易通道开通,世界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体现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B项正确;材料反映由于新航路开辟,商业贸易中心变化,商业贸易方式比如公司、股份制等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指出的是香料大量进入欧洲而价格降低,而不是香料价格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他们的远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支远航的船队是( )
A. 迪亚士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达·伽马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证实了“地圆说”的科学性,D项正确;迪亚士船队抵达了非洲好望角,哥伦布船队从欧洲抵达了美洲,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他们都没有完成环球航行,不能证明地圆说的科学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 下表所示为1503-1650年西班牙自美洲输入的黄金和白银数量表(单位:千克)。据此可推知,当时西班牙( )
时间 白银 黄金
1503-1549年 263916 58430
1550-1600年 7175227 95132
1601-1650年 9004417 27299
A. 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 工业资本积累雄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3-1650年的西班牙。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503-1650年大量来自美洲的金银涌入西班牙,结合所学知识,金银涌入引发欧洲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B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体现当时西班牙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排除A项和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金银流入西班牙后多用于贵族阶层的挥霍,并没有转化为工业资本,西班牙很快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18. 表中内容是根据《达 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整理的航海家达 伽马与印度卡利库特王公的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可以推知( )
人物 对话内容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贵国有些什么商品?
达 伽马 有很多食粮、呢绒、铁、铜等。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
达 咖马 总数不多,只带了些样品。
A. 印度已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B. 印度有意与西班牙发展贸易
C. 商贸利润推动新航路开辟 D.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末(欧洲、印度)。据题干信息可知,达 伽马与印度王公主要讨论了贸易问题,结合所学,对东方商品和黄金的需求推动了新航路开辟,C项正确;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地是在达 伽马抵达印度之后,排除A项;达 伽马受葡萄牙而非西班牙的支持,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印第安人是拉美的原住民,到了现代拉美种族结构如下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 欧洲的殖民扩张
C. 黑奴贸易 D. 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白种人涌入拉美。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殖民者传播的疾病,导致印第安人急剧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随着不同肤色人种的通婚,混血人种大量增加,最终出现了题干中的现代拉美种族结构,B项正确;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并不是导致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黑奴贸易、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都属于欧洲殖民者的扩张活动,是造成题干所述现象的部分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20. 1529年至1547年,英王亨利八世先后颁布的 12部关于叛逆的法案规定,英国的教士必须在教皇和国王之间作出抉择并明确宣誓效忠国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开启了政治宣誓的传统 B. 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动
C. 国王至尊地位得到巩固 D. 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亨利八世通过“叛逆法案”使得英国的教士倒向国王,并对国王效忠,同时大大加强了国王对于英国教会的控制,增加了王室的司法和行政权力,推动了王权的上升,反映了权力结构发生变动,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这是最早的政治宣誓,不能反映“开启”,排除A项;此时王权有所上升,但还没有确立至尊地位,排除C项;宗教改革的中心是德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下表内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情况。该现象根源( )
城邦贵族 一些宫廷贵族、公国大公,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等人
新兴资产阶级 薄伽丘、达·芬奇、马洛、莎士比亚等
宗教僧侣 包括一些教皇、高级教士和神学家等,如教皇庇护二世、朱利鸟斯二世
A. 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平调和 B. 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
C. 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 D. 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14至17世纪的意大利。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包括城邦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宗教僧侣,说明这一时期的封建宗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方式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充分,C项正确;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的特征,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2. 中国学者程汉大指出,“‘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是政变,但从内容上说则是‘革命’”。英国学者狄金森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革命”,“《权利法案》为英国创造了一个新的政治秩序”。他们关于“光荣革命”性质的论述,主要依据是( )
A. 暴力驱逐了国王 B. 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C. 确立双国王制度 D.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此,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排除A项;双国王制度是君主制的体现,不能说明“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是在沃波尔作为财政大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拉斐尔创作了油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显现出人间母亲的温柔、慈爱。就此画,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拉斐尔的理想是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是人面对人,而不是宗教给予他的神。”该评论家意在说明拉斐尔( )
A. 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B. 诠释世俗的人性美
C. 推崇浪漫主义手法 D. 过于追求感官享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拉斐尔把圣母描绘成人间慈母,而不是神,他描绘的是人性,而不是神性,从世俗的新角度发现人性之美,B项正确;《西斯廷圣母》的题材仍是宗教,体现不出拉斐尔摆脱宗教束缚的要求,排除A项;《西斯廷圣母》体现的是古典主义,而不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排除C项;材料中拉斐尔没有强调对感官享受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下列图片可以研究( )
日本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 俄国宣布“解救”农奴法令 1862年美国《宅地法》文件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D. 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得到巩固和发展;图二反映的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得到巩固和发展;图三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美国通过战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巩固和发展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因此,材料图片可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不符合材料内容的时间,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事件的时间还未到一战后,排除C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于二战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25.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但需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才能任职。大法官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总统和参议院均无权免其职位。此规定意在( )
A. 限制总统和国会权力 B. 明确三权之间的界限
C. 维持权力之间的平衡 D. 规范权力运行的程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根据“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但需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才能任职。大法官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总统和参议院均无权免其职位”可知,美国的大法官有总统提名任命,这体现了总统对大法官的制约;但大法官任职后除非渎职,总统又无权免除其职位,这又是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所以这一规定是要维持权力之间的平衡,C项正确;这一规定是要平衡权力,而不单单是限制总统和国会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会和立法权,不能说明是明确三权之间的界限,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权力运行的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
26. 下表所示为欧洲15世纪至17世纪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学说或著作(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当时欧洲( )
人物 哥白尼 布鲁诺 开普勒
学说或著作 “日心说” 发展“日心说” 《新天文学》
内容 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太阳自身也在运动 阐释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A. 科学与神学出现了此消彼长现象 B. 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
C. 天文学革命揭开了启蒙运动序幕 D. 神学权威受到了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至17世纪的欧洲。材料表面在15至17世纪的西欧,天文学的内容是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太阳自身也在运动、阐释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都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的地心说的世界观,可知神学权威受到了挑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天文科学的发展,但没有涉及科学与神学出现了此消彼长现象,排除A项;根据所学现在是欧洲也有宗教思想,不能说在15至17世纪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排除B项;根据所学天文学革命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但不能说天文学革命揭开了启蒙运动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中世纪)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这层纱幕主要是因为( )
A. 独特的地理位置 B. 保留了古典文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宗教神权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中世纪天主教会宣扬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否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苦行禁欲,这也即材料提及的“中世纪纱幕”。14-17世纪欧洲兴起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也即材料所述“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为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文艺复兴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理位置和文化遗存是次要因素,排除A项、B项;当时西欧各国都面临宗教神权的束缚,这不能解释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8. 马丁·路德在《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书》中提出,要求全国男女儿意无论贫富一律入学受教,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世俗事务,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马丁·路德该主张旨在( )
A. 改革教育内容倡导男女平等 B. 批判等级制度提升民众素养
C.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D. 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民族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德国。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男女均要上学,学校要关注世俗事物,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是要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思想解放,C项正确;据材料“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可知他主张男女各有职责,并非倡导男女平等,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批判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国家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9. 近代德国的统一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近代德国统一( )
阶段 主题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 德意志地区一些邦、国及自由市出现民族主义文化认同现象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德意志地区出现经济一体化
19世纪中后期 在普鲁士领导下,德意志地区逐渐实现政治统一
A. 缘于内部凝聚力的增强 B. 凸显了民族认同的作用
C. 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D. 确立了普鲁士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材料主要说明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主义文化认同、经济一体化、普鲁士领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德国内部的凝聚力逐渐增强并走向统一,A项正确;德意志的统一是多重因素共同促进的,材料并未凸显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B项;近代德国统一是自上而下的,排除C项;普鲁士的领导地位是在的德意志统一前和统一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0. 卢梭认为,政府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主张一个完美的社会应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这表明卢梭( )
A. 反对君权神授 B. 主张开明君主制 C. 倡导君主立宪 D. 倡导无政府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材料“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主张一个完美的社会应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体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该思想认为君主权力来自于公意,由此可知,他反对君权来自于神,A项正确;开明君主制是伏尔泰的主张,排除B项;“倡导君主立宪”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倡导无政府主义”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D项。故选A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西欧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
【答案】(1)时间阶段:5-15世纪。
文化特征: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关联: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
(2))特点:政治上,王权与贵族的对抗,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或世俗王权与基都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经济上,乡 村与城市的对立。
表现:经济上: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 政治上:天主教会的衰落;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强化。
【解析】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的欧洲及古代西欧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古代西欧、中世纪的西欧。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指的是5-15世纪。根据“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可以得出,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根据“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可以得出,关联是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等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欧封建时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与贵族的对抗,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根据“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得出,村与城市的对立;
根据“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可以得出,经济上,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根据“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可以得出,天主教会的衰落、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强化。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扩展
材料一
图1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扩展路径
材料二
图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和经商路线
材料三 文艺复兴得以在欧洲而非在其他大洲传播开来并进一步发展,是因为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各国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大大增强了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的势力。
——付程程《浅谈地理环境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依据图1、图2并结合欧洲文艺复兴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要求:归纳观点,论述正确)
【答案】观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促进了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扩展。
地理环境因素: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使各地易于联系;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良港,有利于思想开放和交流;
历史文化因素:基督教会黑暗统治;封建割据,王权加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欧洲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6分,任意三点得6分)
【解析】
【详解】题目要求从图一、图二两幅图中提取信息,再结合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扩展到整个欧洲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说明。解题首先是要提取材料三的观点,即文艺复兴传播得益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特别是材料出处直接点明了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所以观点中必须要有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再加上材料中相似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对文艺复兴扩展的推动作用。
在分析说明的时候,也要从两个方面,即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因为欧洲地形相对平坦,阻隔各地联系的高山峡谷不多,所以,便于各地联系,易于文化传播。再者都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所以也便于文艺复兴的扩展。
除此之外,还有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影响力,封建割据导致专制主义对新思想传播的阻碍较小,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于传播对文化传播的推动等。
33. 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阿拉伯帝国堀起后,甘蔗在两河平原广为种植。十字军东征后,甘蔗及其种植、制糖技术传播到西欧地区。1452年,西非海岸外的马德拉岛开始种植甘蔗。
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北美洲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重新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是在贩卖黑奴贸易的强制下发生的。结果,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蔗糖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答案】世界史角度:
新航路开辟前,随着古代帝国的扩张和交流,甘蔗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新航路开辟之后,蔗糖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殖民者民者在蔗糖贸易中获取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转型。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在美洲的甘蔗种植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从非洲贩卖更多的黑人作为劳动力,使美洲经济呈畸形发展,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总之,蔗糖的生产和贸易深刻影响了欧、非、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社会史角度:
“白糖革命”使蔗糖从原来的奢侈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变化并适应了工业化的需求,助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展开,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关于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的说明,世界史角度:由材料“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阿拉伯帝国堀起后,甘蔗在两河平原广为种植。十字军东征后,甘蔗及其种植、制糖技术传播到西欧地区。1452年,西非海岸外的马德拉岛开始种植甘蔗。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北美洲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可知,新航路开辟前,随着古代帝国的扩张和交流,甘蔗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新航路开辟之后,蔗糖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殖民者民者在蔗糖贸易中获取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转型。据所学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在美洲的甘蔗种植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从非洲贩卖更多的黑人作为劳动力,使美洲经济呈畸形发展,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社会史角度:由材料“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可知,“白糖革命”使蔗糖从原来的奢侈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材料“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白糖革命”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工人生活有所改善;据所学可知,蔗糖引入欧洲后,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变化并适应了工业化的需求,助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展开,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转型。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3月份月考试题
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汉谟拉比法典》中记载:“马都克神命令我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这表明该法典(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约法省禁 C. 维护国王权威 D. 宣扬君权神授
2. 公元前550年,正值中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而在地球的另一边,位于伊朗高原的米底帝国末代君主阿斯提亚格斯的外孙居鲁士二世及其子冈比西斯二世一路狂风扫落叶,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这个“大帝国”是( )
A. 亚述帝国 B. 波斯帝国 C. 罗马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3. 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 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 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 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 在封君封臣制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4. 如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
A. 教权演变 B. 王权演变 C. 贵族权力变化 D. 市民权力变化
5. 所有中世纪西欧的城市都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一般无血缘关系,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种契约或是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没有任何城市公开宣示或建立等级制。据此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 )
A. 已初步体现了近代文明精髓 B. 实行王权与教权共治的体制
C. 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主体单位 D. 封建主对城市控制日益加强
6. 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A. A B. B C. C D. D
7. 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模仿中国制度设置官吏
A. 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 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 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 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8. 马丘比丘遗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挖掘出来的,这里原有大约400间石造的住房,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这主要说明印加( )
A. 农业发达 B. 文明发展 C. 人口众多 D. 宗教兴盛
9. 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片。图1、图2所示为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这些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 B. 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
C. 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 D. 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10. 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该现象的出现( )
A.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推动了全球整体联系的加强 D.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11. 1571年,伦敦皇家交易所正式开张。皇家交易所以商品交易为主,交易商们定期会晤。起初,交易商只进行国内的金属贸易,交易品种还包括瓷器、茶叶、谷物等商品,以及票据、债券、汇率等金融工具。这主要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与商业理论革新 B. 商业发展与经营方式变化
C. 价格革命与封建制度解体 D. 工业革命与生产组织变革
12. 幕府统治时期,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荷兰。1635年—1640年有22769669荷盾(约合254893.9公斤),是前12年的6倍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日本政府推行锁国政策 B. 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
C. 荷兰垄断亚洲市场 D.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3. 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 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 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 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 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4.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15. 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 B. 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C. 香料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D.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16. 他们的远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支远航的船队是( )
A. 迪亚士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达·伽马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17. 下表所示为1503-1650年西班牙自美洲输入的黄金和白银数量表(单位:千克)。据此可推知,当时西班牙( )
时间 白银 黄金
1503-1549年 263916 58430
1550-1600年 7175227 95132
1601-1650年 9004417 27299
A. 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C.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 工业资本积累雄厚
18. 表中内容是根据《达 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整理的航海家达 伽马与印度卡利库特王公的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可以推知( )
人物 对话内容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贵国有些什么商品?
达 伽马 有很多食粮、呢绒、铁、铜等。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
达 咖马 总数不多,只带了些样品。
A. 印度已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B. 印度有意与西班牙发展贸易
C 商贸利润推动新航路开辟 D.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建立
19. 印第安人是拉美的原住民,到了现代拉美种族结构如下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 欧洲的殖民扩张
C. 黑奴贸易 D. 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20. 1529年至1547年,英王亨利八世先后颁布的 12部关于叛逆的法案规定,英国的教士必须在教皇和国王之间作出抉择并明确宣誓效忠国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开启了政治宣誓的传统 B. 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动
C. 国王至尊地位得到巩固 D. 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
21. 下表内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情况。该现象根源( )
城邦贵族 一些宫廷贵族、公国大公,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等人
新兴资产阶级 薄伽丘、达·芬奇、马洛、莎士比亚等
宗教僧侣 包括一些教皇、高级教士和神学家等,如教皇庇护二世、朱利鸟斯二世
A. 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平调和 B. 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
C. 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 D. 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
22. 中国学者程汉大指出,“‘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是政变,但从内容上说则是‘革命’”。英国学者狄金森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现代革命”,“《权利法案》为英国创造了一个新的政治秩序”。他们关于“光荣革命”性质的论述,主要依据是( )
A. 暴力驱逐了国王 B. 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C. 确立双国王制度 D.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23. 拉斐尔创作了油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显现出人间母亲的温柔、慈爱。就此画,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拉斐尔的理想是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是人面对人,而不是宗教给予他的神。”该评论家意在说明拉斐尔( )
A. 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B. 诠释世俗的人性美
C. 推崇浪漫主义手法 D. 过于追求感官享受
24. 下列图片可以研究( )
日本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 俄国宣布“解救”农奴法令 1862年美国《宅地法》文件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D. 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
25.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但需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才能任职。大法官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总统和参议院均无权免其职位。此规定意在( )
A. 限制总统和国会权力 B. 明确三权之间的界限
C. 维持权力之间的平衡 D. 规范权力运行的程序
26. 下表所示为欧洲15世纪至17世纪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学说或著作(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当时欧洲( )
人物 哥白尼 布鲁诺 开普勒
学说或著作 “日心说” 发展“日心说” 《新天文学》
内容 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太阳是宇宙中心,太阳自身也在运动 阐释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A. 科学与神学出现了此消彼长现象 B. 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
C. 天文学革命揭开了启蒙运动序幕 D. 神学权威受到了挑战
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中世纪)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这层纱幕主要是因为( )
A. 独特的地理位置 B. 保留了古典文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宗教神权的束缚
28. 马丁·路德在《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书》中提出,要求全国男女儿意无论贫富一律入学受教,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世俗事务,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马丁·路德该主张旨在( )
A. 改革教育内容倡导男女平等 B. 批判等级制度提升民众素养
C.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D. 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民族国家
29. 近代德国的统一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近代德国统一( )
阶段 主题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 德意志地区一些邦、国及自由市出现民族主义文化认同现象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德意志地区出现经济一体化
19世纪中后期 在普鲁士领导下,德意志地区逐渐实现政治统一
A. 缘于内部凝聚力的增强 B. 凸显了民族认同的作用
C. 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D. 确立了普鲁士的领导地位
30. 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主张一个完美的社会应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这表明卢梭( )
A. 反对君权神授 B. 主张开明君主制 C. 倡导君主立宪 D. 倡导无政府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西欧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的扩展
材料一
图1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扩展路径
材料二
图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和经商路线
材料三 文艺复兴得以在欧洲而非在其他大洲传播开来并进一步发展,是因为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各国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大大增强了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的势力。
——付程程《浅谈地理环境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依据图1、图2并结合欧洲文艺复兴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要求:归纳观点,论述正确)
33. 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阿拉伯帝国堀起后,甘蔗在两河平原广为种植。十字军东征后,甘蔗及其种植、制糖技术传播到西欧地区。1452年,西非海岸外的马德拉岛开始种植甘蔗。
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北美洲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重新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是在贩卖黑奴贸易的强制下发生的。结果,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