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21:50:13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4 年 4 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 5000 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B. 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 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
D. 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 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
C. 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
D. 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 )
A.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 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 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 长江流域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表格名称:①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 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 唐代后期 宋朝
工具/特点 木石农具 ② 曲辕犁 ④
领先地域 黄河流域 ③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
A. 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 ②青铜农具
C. ③黄河流域
D. 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 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缃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登门来要画片。画片是我所爱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便是以我不太欢喜的画片为限,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谁知孩子们是不客气的,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孩子们嬉笑着,把我的画片都把在手里了,这时我就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顺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他们对于画的好坏之感,也没听我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在我又是想扔了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好送给他们。可是他们很冷淡。也仿佛是多半引起了另外的野心,倒把目前的放过了似的,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马我是有的,我那张是法国画家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一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我刚担心他们是要拿走的,其中的一个孩子却向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他要两匹的,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五匹的都来了,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只追求一种理想,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惭愧中,我说着:等我画吧,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高兴地逞能地把匹数加多起来,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是小鸠子。孩子是聪明的,大眼睛,我没想到这小鸠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我不大能讲故事,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的。不但这,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我从而知道,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贝了,这认识也是小鸠子给我的。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
最近,我却真的对她不起了。那是晚上,在路上碰见她父母和她三人了。请他们在屋里坐了坐以后,送他们回去。我抱着她,我问她:“为什么没见你哭?为什么没见你闹?”她说:“我不哭,我不闹。”在嬉笑里持着正经的作答。我向来是反抗的,我是诅咒于孩子的被了成人的教训的,成人的教育,不过是想把孩子弄驯,驯得像自己一样枯燥,奴性才罢休。所以我一有机会,便想煽动孩子,使他们也偏不驯一下,和成人示示威。当时我就说:“不好。好孩子没有不哭不闹的。你的同学,也不哭不闹吗?”“也不。”她笑了。“不好!”我说。“怎么没有哭的,闹的?没有一个好孩子么?”还是我说。“有,”她说:“金国良闹来,挨打,哭来。”“好,好,那是好孩子!”我们都笑了。在她听了我的论调后,还有种新奇的表情,大概会感着清新而又惬意的吧,我可以看出来。她说她要把我拖到她家里去,我说:“我不能去的。你爸爸妈妈都不让。你不信,一到门口,你爸爸就说请回,把我请回来了。”她又表情新奇地笑着了。我说:“你听,你爸爸要说请回了。”我放下她,她还拼命地拖着我,组缃果然说着“请回”,我说着“再见”,就打算回来了,小鸠子不让了,组缃要来抱她,上去就打起爸爸来了,也哭也闹,好容易她妈妈才抱着去了。回来的路上,还听见哭声和闹声。
我正感激那纯真的可敬爱的珍贵的泪之余,我觉得我只惹起反抗的情绪,并没有进一步的积极的长远的办法,不免落了幼稚的革命家的窠臼。但孩子却还是我们的导师,究竟如何谋他们的解放和福利呢?
1934年5月
(有删改)
[注]李长之,中国现代作家,与组缃(即吴组缃)是清华大学同学。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欢迎孩子登门来索要画片,但又不想作太大牺牲,就事先将喜欢的画片藏起来。
B. “不要画上一匹马的”“要两匹的”,不断增加的数量,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贪心。
C. 小鸠子用“孩子语言”把故事讲给“我”听,她对“我”的这种好感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D. 小鸠子用心画画让“我”想起一般孩子的情况,发现人类对于艺术是根本且普遍的。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使用反复手法,突出了“我”战战兢兢的心理。
B. “我”和小鸠子关于“哭闹”的对话以及她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再现了孩子在“我”的诱导下流露纯真天性的过程。
C. “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在引用名言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引出让“我”得益最多的小鸠子,过渡自然。
D. 结尾一段将议论和抒情相融合,表达自己观点和反思时,包含了感激、自责等复杂心情,使文章呈现了情理交融之美。
8. 文中多处写到“对不起”孩子或小鸠子,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说“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公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故旧,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道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手执桴鼓,士卒皆腾跃自升。侵晨进攻,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加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将A臣B虽未知C彼D苟能知E已F则G安有失H利者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的“凡”意思不同。
B. 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 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 临,指面对,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的“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一旦稻谷收成富足,魏人必定会有所增加,如此数年后,曹操的势力便难以抑制,因此建议孙权要及早消除祸患。
B. 吕蒙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皖城的城池并不太坚固,而吴军士气旺盛,如果现在发起进攻,就能很快攻破皖城,而且可以借助江水之便回师。
C. 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持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短时间就攻破了皖城。
D. 李靖认为,进攻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瓦解敌人的军心;防守不仅要保全营垒和巩固军阵,还要保持军队士气而等待适宜战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4. 在李靖看来,“攻”与“守”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道傍小憩观物化
杨万里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后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
南溪山居秋日睡起
杨万里
客至从嗔不著冠,起来信手揽书看。
小蜂得计欺侬睡,偷饮晴窗砚滴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歌叙写诗人在道旁看到化蛹成蝶,看久了就忘记自己“如痴似醉”时的样子。
B. 第二首诗歌叙述因不戴帽子而听任客人嗔怪自己,体现了诗人山居时的随意率性。
C. 第一首诗歌描写蝴蝶“新生”的情态,跳出了庄生梦蝶的传统藩篱,别开生面。
D. 两诗与《插秧歌》一样都体现“诚斋体”的特征,抒写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16. 两首诗歌把常见的小昆虫写得富有情趣,请简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杜甫直接描绘了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场面。
(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古人常将无形无色的音乐描摹得具体可感,在古诗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语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个锁匠。姓王,一般称之为王锁匠,或锁匠小王。从前,他是个挑锁匠担子的,但锁匠担子常常也称为铜匠担子。锁匠也是一种铜匠,而且与真正的铜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简直大部是相同的,所以王锁匠未始不可以称为王铜匠。比如北平市口角有一个矮子铜匠,职业性质与王锁匠 ① ,而人不称之为矮子锁匠,称之为矮子铜匠。王锁匠的“锁”字有一点标榜的意思,因为他配锁配得特别好。
你见过那种锁匠担子么?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一边一个,挑着时咔——咔,咔——咔的响声。箱子上头有个架子,横挂一长串钥匙之类,互相擦击,发出声音,极有节奏。木箱的一头各有许多小抽屉。我多想把那些小抽屉一个一个的抽出来看看啊,这些小库房里简直是 ② 。并不乱搁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那每一个锁匠担子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个锁匠跟那个锁匠若是换一付担子用一两天绝对没有问题,没有甚么不方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 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 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种锁匠担子是底微阔大的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四边都是渐上渐小的梯形。”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头晕脑胀,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睡眠的过程,人进入睡眠后会经历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内又经历浅睡眠、深度睡眠、快速眼动期三个阶段。人在浅睡眠阶段,肌肉渐渐放松, ② ,逐渐进入到深度睡眠阶段。在深度睡眠阶段,身体完全放松,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人会睡得很沉。在快速眼动期,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醒时差不多。 ③ ,就不会觉得难受,但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就不同了。根据研究显示,人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身体会出现不适,在醒后两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迟缓。此外,大脑会因此积累更多令人困倦的腺苷,人会昏昏沉沉,脾气也比平时暴躁许多。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个12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往一个地方时,往往有许多路可以选择。有一些路需要绕一些弯,我们称之为“弯路”;有一些路很近,但是很难发现且充满变数,我们称之为“捷径”;更多的人会选择大家平时习惯走的一条路,这样的路不会错,但也缺乏变数,我们称之为“常路”。
学校为高三学生开展以“选择·青春·启航”为主题的成人仪式系列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在成人仪式上的演讲稿。(2)参加成人仪式后写给家人的信,讲述你的青春故事。(3)参加成人仪式后的观后感,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4 年 4 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 5000 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B. 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 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
D. 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 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
C. 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
D. 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 )
A.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 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 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 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表格名称:①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 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 唐代后期 宋朝
工具/特点 木石农具 ② 曲辕犁 ④
领先地域 黄河流域 ③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
A. 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 ②青铜农具
C. ③黄河流域
D. 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 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
【答案】1. D 2. A 3. B 4. B
5. 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曲解文意(混淆时态),“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错,根据原文“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可知,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还没有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形成时期在东晋时期。
B.因果倒置,“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错,应是“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带动了各路运河的修筑”。
C.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可知,岁差说是虞喜的,不是祖冲之的,应该是“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过度开发,而气候干冷导致的是生态系统趋向脆弱。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根据原文“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材料谈及了“长江流域土质紧密的红壤”与“黄河流域疏松的黄土”,但并没有把二者进行比较,且此处主要论述“长江流域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根据题干提示,首先从原文中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提取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农具,比较判断其所属地域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表格横线和纵向的信息比对,推断具体空缺处的内容,②处应填“铁制农具”。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第四段““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可以梳理出①②两条;
从第六段“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曲辕犁……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可以梳理出第③条;
从第七段“宋朝时……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可以梳理出第④条。
据此归纳整合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缃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感到悲哀。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登门来要画片。画片是我所爱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便是以我不太欢喜的画片为限,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谁知孩子们是不客气的,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孩子们嬉笑着,把我的画片都把在手里了,这时我就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先把画片哄到手。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顺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他们对于画的好坏之感,也没听我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在我又是想扔了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好送给他们。可是他们很冷淡。也仿佛是多半引起了另外的野心,倒把目前的放过了似的,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马我是有的,我那张是法国画家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一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我刚担心他们是要拿走的,其中的一个孩子却向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他要两匹的,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五匹的都来了,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只追求一种理想,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惭愧中,我说着:等我画吧,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高兴地逞能地把匹数加多起来,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是小鸠子。孩子是聪明的,大眼睛,我没想到这小鸠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我不大能讲故事,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的。不但这,有次我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我从而知道,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贝了,这认识也是小鸠子给我的。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
最近,我却真的对她不起了。那是晚上,在路上碰见她父母和她三人了。请他们在屋里坐了坐以后,送他们回去。我抱着她,我问她:“为什么没见你哭?为什么没见你闹?”她说:“我不哭,我不闹。”在嬉笑里持着正经的作答。我向来是反抗的,我是诅咒于孩子的被了成人的教训的,成人的教育,不过是想把孩子弄驯,驯得像自己一样枯燥,奴性才罢休。所以我一有机会,便想煽动孩子,使他们也偏不驯一下,和成人示示威。当时我就说:“不好。好孩子没有不哭不闹的。你的同学,也不哭不闹吗?”“也不。”她笑了。“不好!”我说。“怎么没有哭的,闹的?没有一个好孩子么?”还是我说。“有,”她说:“金国良闹来,挨打,哭来。”“好,好,那是好孩子!”我们都笑了。在她听了我的论调后,还有种新奇的表情,大概会感着清新而又惬意的吧,我可以看出来。她说她要把我拖到她家里去,我说:“我不能去的。你爸爸妈妈都不让。你不信,一到门口,你爸爸就说请回,把我请回来了。”她又表情新奇地笑着了。我说:“你听,你爸爸要说请回了。”我放下她,她还拼命地拖着我,组缃果然说着“请回”,我说着“再见”,就打算回来了,小鸠子不让了,组缃要来抱她,上去就打起爸爸来了,也哭也闹,好容易她妈妈才抱着去了。回来的路上,还听见哭声和闹声。
我正感激那纯真的可敬爱的珍贵的泪之余,我觉得我只惹起反抗的情绪,并没有进一步的积极的长远的办法,不免落了幼稚的革命家的窠臼。但孩子却还是我们的导师,究竟如何谋他们的解放和福利呢?
1934年5月
(有删改)
[注]李长之,中国现代作家,与组缃(即吴组缃)是清华大学同学。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欢迎孩子登门来索要画片,但又不想作太大牺牲,就事先将喜欢的画片藏起来。
B. “不要画上一匹马的”“要两匹的”,不断增加的数量,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贪心。
C. 小鸠子用“孩子的语言”把故事讲给“我”听,她对“我”的这种好感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D. 小鸠子用心画画让“我”想起一般孩子的情况,发现人类对于艺术是根本且普遍的。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使用反复手法,突出了“我”战战兢兢的心理。
B. “我”和小鸠子关于“哭闹”的对话以及她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再现了孩子在“我”的诱导下流露纯真天性的过程。
C. “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在引用名言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引出让“我”得益最多的小鸠子,过渡自然。
D. 结尾一段将议论和抒情相融合,表达自己观点和反思时,包含了感激、自责等复杂心情,使文章呈现了情理交融之美。
8. 文中多处写到“对不起”孩子或小鸠子,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说“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①强化“我”的愧疚心理,并贯串文章,形成情感脉络;②以“我”的歉意表达对孩子的礼赞,突出文章主题。
9. ①孩子与艺术、善是一体的,这让我们对人类抱有希望;②人为了适应不好的环境才会变坏,我们急需为孩子建设良好的环境;③孩子会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和德性,我们愿意谋求他们的解放和福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贪心”错,孩子们不断增加数量,体现孩子们的天真单纯,而不是“贪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突出了“我”战战兢兢的心理”错,这时候“我”颇感无奈,而不是“战战兢兢”。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开篇即指出“对不起孩子”,“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而后,具体讲述了孩子们来要“画片”的经过。后来,又提到“我常对不起孩子们”,进而引出小鸠子的故事。这么反复写到“对不起孩子们”,起到贯穿文章的作用,并且强化了“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这一感情。
内容上,文章主要记叙了“孩子们要画片”和“小鸠子画的画”“小鸠子要我去她家”这几个重要片段,通过这几个片段的刻画,突出孩子的善良天真,这几个片段通过“我对不起他们”前后贯通,突出了“我”的歉意,和对孩子的“礼赞”这一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是“我”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感悟,直接来源是观看孩子们索要“画片”的言行和反应,尤其是看小鸠子画的画,“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引发“我”的感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由此,理解这句话的直接的意思就是:孩子与艺术、善是一体的,这让我们对人类抱有希望。
接着,“我”进一步感慨,“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所以作为成人,就急需为孩子建设良好的环境,因为人为了适应不好的环境才会变坏。这是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
文章最后讲述了“我”在路上遇见小鸠子一家,最后小鸠子要“我”去她家,并列还用她爸爸会不会说“请回”打赌,以“我”没去她家,结果她一直哭闹。“我”对她哭闹,解读出了这是“纯真的可敬爱的珍贵的泪”,并觉得这是:孩子教给我们的知识和德性,我们愿意和应该“谋他们的解放和福利”。这是这句话的第三层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公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故旧,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道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手执桴鼓,士卒皆腾跃自升。侵晨进攻,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加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将A臣B虽未知C彼D苟能知E已F则G安有失H利者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的“凡”意思不同。
B. 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 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 临,指面对,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的“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一旦稻谷收成富足,魏人必定会有所增加,如此数年后,曹操的势力便难以抑制,因此建议孙权要及早消除祸患。
B. 吕蒙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皖城的城池并不太坚固,而吴军士气旺盛,如果现在发起进攻,就能很快攻破皖城,而且可以借助江水之便回师。
C. 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持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短时间就攻破了皖城。
D. 李靖认为,进攻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瓦解敌人的军心;防守不仅要保全营垒和巩固军阵,还要保持军队士气而等待适宜战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4. 在李靖看来,“攻”与“守”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修筑壁垒一定经过几天时间才能完成,魏军城防已经整修,外援也必定会到来,就不能谋取了。
(2)国家虽然强大,喜好战争一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战争一定危险。
14. ①攻的重点是瓦解敌心;②守的重点是保持勇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的将领,即使不知道敌人情况,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情况,怎么还会失利呢。
“未知”的主语为“今之将臣”,所以可以在“臣”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未知”的宾语为“彼”,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彼”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第二个“知”的宾语为“已”,中间不应断开,即在“已”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所以,应在BDF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大凡、大概;/总共”;句意: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项脊轩总共遭遇了四次火灾。
B.“意思相同”错误。“假如;/好像”;句意: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C.正确。均为“详细”;句意:进而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
D.正确。“面对;/到”;句意:我每逢临敌作战。/州官登门督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亲持鼓槌击鼓助威”错误。由原文“蒙以精锐继之,手执桴鼓”可知,亲持鼓槌击鼓助威是吕蒙。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治”,修建;“乃”,才;“图”,图谋。
(2)“虽”,虽然;“必”,一定;“安”,太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可知,进攻,不仅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冲击敌人的营阵,还必须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以,在李靖看来,“攻”的重点是瓦解敌心。
由原文“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可知,防守,不仅要有完善的壁垒和坚固的营阵,还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待机破敌。所以,在李靖看来,“守”的重点是保持勇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三国时期,魏主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城,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令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城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搞上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旦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消灭朱光。”进而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城,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的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说:“修缮营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乘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不等水涨就能返回,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天快亮时进攻,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进至夹石时,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材料二:
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也是攻守的道理吗?李靖答:凡是有国有家的,何尝不讲求攻守之道呢!进攻,不仅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冲击敌人的营阵,还必须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不仅要有完善的壁垒和坚固的营阵,还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待机破敌。从大的方面讲,是为君的应该懂得的道理。从小的方面讲,是为将的应掌握的方法。瓦解敌人的军心,就是所谓的知彼;保持我旺盛的士气,就是所谓的知己。太宗说:“是这样。我每逢临敌作战,必先判断敌方的策划和我方的策划谁比较周密,然后敌方的虚实就可以知道了;察明敌方的士气和我方的士气谁比较旺盛,然后我方的强弱就可以知道了。所以知彼知己是兵家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将领,即使不知道敌人情况,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情况,怎么还会失利呢。”李靖说:孙武所谓“首先造成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这就是知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知彼。又说:‘不可被敌战胜,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取得胜利,在于敌人是否产生缺点和错误。’我用兵时一点也不敢违背这一教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道傍小憩观物化
杨万里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后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
南溪山居秋日睡起
杨万里
客至从嗔不著冠,起来信手揽书看。
小蜂得计欺侬睡,偷饮晴窗砚滴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歌叙写诗人在道旁看到化蛹成蝶,看久了就忘记自己“如痴似醉”时的样子。
B. 第二首诗歌叙述因不戴帽子而听任客人嗔怪自己,体现了诗人山居时的随意率性。
C. 第一首诗歌描写蝴蝶“新生”的情态,跳出了庄生梦蝶的传统藩篱,别开生面。
D. 两诗与《插秧歌》一样都体现“诚斋体”的特征,抒写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16. 两首诗歌把常见的小昆虫写得富有情趣,请简析。
【答案】15. A 16. ①运用拟人化描写,善于抓住动物的特性,如“睡花枝”“偷饮”,写出小动物的活泼可爱,富有活力。②善于抓住有趣的瞬间,抓住富有情趣的细节和场景,如“须拳”“如痴如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看久了就忘记自己‘如痴似醉’时的样子”错,“如痴似醉”是描写化蝶时拳睡的状态,而不是写诗人自己。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两首诗所描写的事物形象,一是蝴蝶,二是小蜜蜂,都富有情趣,分析诗歌如何将这些小昆虫描写得富有情趣,主要从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①一是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抓住动物的特性,如第一首写化蝶时的“睡花枝”,第二首写蜜蜂“偷饮”墨汁,写出小动物的活泼可爱,富有生机与活力。
②二是善于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和场景,如第一首细致地观察化蝶的“须拳”,第二首观看蜜蜂“如痴如醉”的场景,记录下这些有趣的瞬间,生动具体而又深刻细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杜甫直接描绘了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
(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古人常将无形无色的音乐描摹得具体可感,在古诗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语句。
【答案】 ①.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②. 隔篱呼取尽余杯 ③. 载舟覆舟 ④. 所宜深慎 ⑤.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⑥. 铁骑突出刀枪鸣(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篱、余、载、覆、乍、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个锁匠。姓王,一般称之为王锁匠,或锁匠小王。从前,他是个挑锁匠担子的,但锁匠担子常常也称为铜匠担子。锁匠也是一种铜匠,而且与真正的铜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简直大部是相同的,所以王锁匠未始不可以称为王铜匠。比如北平市口角有一个矮子铜匠,职业性质与王锁匠 ① ,而人不称之为矮子锁匠,称之为矮子铜匠。王锁匠的“锁”字有一点标榜的意思,因为他配锁配得特别好。
你见过那种锁匠担子么?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一边一个,挑着时咔——咔,咔——咔的响声。箱子上头有个架子,横挂一长串钥匙之类,互相擦击,发出声音,极有节奏。木箱的一头各有许多小抽屉。我多想把那些小抽屉一个一个的抽出来看看啊,这些小库房里简直是 ② 。并不乱搁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那每一个锁匠担子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个锁匠跟那个锁匠若是换一付担子用一两天绝对没有问题,没有甚么不方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 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 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种锁匠担子是底微阔大的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四边都是渐上渐小的梯形。”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①别无二致
②包罗万象 19. B
20. ①原文使用设问句,自然而然引出对锁匠担子的介绍;
②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锁匠也是一种铜匠,而且与真正的铜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简直大部是相同的”可知,锁匠和铜匠的工作大部分是相同的,即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所以矮子锁匠被称作矮子铜匠爱那个的原因是他的职业性质和王锁匠是相同的,可填“别无二致”。“别无二致”,是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
②根据后文“并不乱搁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可知,那些小抽屉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说明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可用“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引号表示强调。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引号表示强调。
C.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D.引号表示反语。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你见过那种锁匠担子么?”“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有问有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是对锁匠担子的描写,“一边一个,挑着时咔——咔,咔——咔的响声。箱子上头有个架子,横挂一长串钥匙之类,互相擦击,发出声音,极有节奏。木箱的一头各有许多小抽屉”是对锁匠担子的介绍,所以原文对锁匠担子的描写自然而然引出对锁匠担子的介绍。
改写后的句子是两个长句,而原文是五个短句,而后文对锁匠担子的介绍也是运用了短句,所以,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头晕脑胀,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睡眠的过程,人进入睡眠后会经历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内又经历浅睡眠、深度睡眠、快速眼动期三个阶段。人在浅睡眠阶段,肌肉渐渐放松, ② ,逐渐进入到深度睡眠阶段。在深度睡眠阶段,身体完全放松,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人会睡得很沉。在快速眼动期,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醒时差不多。 ③ ,就不会觉得难受,但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就不同了。根据研究显示,人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身体会出现不适,在醒后两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迟缓。此外,大脑会因此积累更多令人困倦的腺苷,人会昏昏沉沉,脾气也比平时暴躁许多。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个12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示例: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②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
③如果这时被闹钟唤醒 22. 示例一:根据研究,人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身体会出现不适,在醒后两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
示例二:研究显示,人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身体会出现不适,在醒后两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一个问句,后文说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睡眠的过程,人进入睡眠后会经历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内又经历浅睡眠、深度睡眠、快速眼动期三个阶段”,可见这是对出现头晕脑胀、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的感觉的原因的解释,所以本处问的是出现头晕脑胀、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种感觉的原因,可填“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②根据后文“在深度睡眠阶段,身体完全放松,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人会睡得很沉。在快速眼动期,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醒时差不多”,可见在介绍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期这两个阶段的时候都涉及到了呼吸和心率,而根据“肌肉渐渐放松”可知人在浅睡眠阶段呼吸和心率也会逐渐变慢的,可填“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
③根据前文“在快速眼动期,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醒时差不多”,可见在这时被闹钟闹醒人就不会觉得难受,且后文说“就不会……”,可见此处是假设此时被唤醒,可填“如果这时被闹钟唤醒”。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1)“根据研究显示”句式杂糅,“根据研究”和“研究显示”二者保留一个;
(2)“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迟缓”搭配不当,“能力”和“迟缓”搭配不当,可将“迟缓”改为“低下”。
可改为:根据研究,人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身体会出现不适,在醒后两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研究显示,人在深度睡眠中被唤醒,身体会出现不适,在醒后两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往一个地方时,往往有许多路可以选择。有一些路需要绕一些弯,我们称之为“弯路”;有一些路很近,但是很难发现且充满变数,我们称之为“捷径”;更多的人会选择大家平时习惯走的一条路,这样的路不会错,但也缺乏变数,我们称之为“常路”。
学校为高三学生开展以“选择·青春·启航”为主题的成人仪式系列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在成人仪式上的演讲稿。(2)参加成人仪式后写给家人的信,讲述你的青春故事。(3)参加成人仪式后的观后感,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弯路:需要绕弯。捷径:很近却充满变数。常路:许多人习惯走的路。三种路径都能到达目的地,但面对不同的处境,需要权衡,选择最优路径。其次要厘清三者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谈选择人生之路的启示,也可以三者都谈。但不能一味强调一条路径而否定其它路径的价值。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属高阶思维。如警惕“捷径”变“弯路”,“常路”某种情况下也可变成“捷径”,“弯路”走多了也会成为“常路”等。
再次要审读写作情境。首先要明确主题为“选择·青春·启航”,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要求我们要从这三种路径中做出权衡选择,但要注意这种选择未必是一以贯之的;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思考这种路径的选择对我们的影响,作为即将成人的青年,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个关键词着眼于“成人仪式”这个情境,思考选择正确路径对我们未来的影响。
三个写作任务中,演讲稿和书信都要求符合格式要求,其中演讲稿还应该注意演讲面对的对象和演讲稿语言表达的特点,要面向全体高三师生说出自己对三种路径的思考;书信是写给家人的,要具体选择一个家人来写,可以设置一定的写作背景,比如写给父亲,之前父子或者父女之间有过类似的谈话,此次借助书信的形式向父亲表明自己的看法,体现即将成人的我们的见解,让父亲放心;至于写观后感,则应涉及成人仪式的内容,侧重写自己的感受。
总之,考生应紧扣“选择·青春·启航”这个主题,关照“成人仪式”这个特殊情境,结合青年成长实际,选定任务,写出对三条路径的真切感受和深刻思考。就写作范围来说,如果考生就事论事,很难体现出写作内容的深刻性与新颖性。只有由此及彼,借道路选择之理谈及学生学习、艺术创作、科技进步等,融入人生哲理,推而广之,从人生之路的选择到家国之路的选择,文章才会别开洞天,展现出宏大气象。
立意:
1.道路不同,殊途同归。
2.选择成就未来。
3.人生因选择而精彩。
4.守好“常路”,探出“捷径”。
5.“弯路”不弯,“常路”不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