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6 21:26:47

文档简介

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 据最新考古发掘所知,偃师二里头都邑的主体要素包括:“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宫殿区: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祭祀区:祭祀遗存;贵族居住和墓葬区:青铜礼器、玉礼器、绿松石礼器等。由此可见( )
A.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主要部门 B.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结构定型
C. 中华文明可能跨入王朝国家阶段 D. 阶级分化与私有制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宫殿遗址、各种礼器、作坊区、墓葬区等,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可见二里头遗址可能进入王朝国家阶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比信息,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结构定型,且这一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比二里头遗址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 下图为西周到西汉初期山东地区政区变化图,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B. 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
C. 立足于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D. 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西周到西汉初年,山东地区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B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变化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与缓和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排除C项;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而秦朝实施郡县制吸取的是西周分封制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3. 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在接受少数民族的臣服之后,允许他们保留军队,但唐朝政府享有征调权,这样不但有效地利用了少数民族守疆卫土,而且有助于少数民族上层维护自身的统治,并且客观上也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据此推之,这一政策( )
A.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藩镇的管理 B. 弥补了政府控制力不足问题
C. 推动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D.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朝贡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这一政策在维护少数民族上层利益的同时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对边疆控制力不足问题,B项正确;这一政策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是针对藩镇,藩镇出现于安史之乱后,主要分布在内地,排除A项;元朝边疆政策推动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C项;朝贡关系虽然可用于民族关系,但侧重于对外关系领域,且材料主旨与朝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4.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进行了种种努力,一方面,他们对佛道之学进行了各种批判,并在批判中逐渐提高了对佛道之学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反省了儒学自身的缺陷,批判了汉唐经学的种种弊端,大胆疑经惑古、更新儒学。这种努力( )
A. 为儒学取得统治地位奠基 B. 践行了致良知理念
C. 为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D. 消解了佛道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北宋儒学家既反省儒学自身缺陷,又在批判中提高对佛道的认识,这有利于推动理学的形成,C项正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已取得统治地位,排除A项;致良知属于明代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消解了佛道影响不符史实,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5. 元朝商业经营形式众多:一种是政府直接经营,如部分金、银、铜、铁、盐等;一种是政府卖给商人经销,如茶、铝、锡和部分盐等;一种是商人经营、政府抽分,如酒、醋、农具、竹木及部分矿业等。据此可知( )
A. 民营商业运营环境恶化 B. 元朝政府较为重视商业
C. 国家统一推动商业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商业经营形式多样,有政府经营的行业,也有民间商人经营的行业,甚至商人还可以经销部分重要物资“盐”,由此可见,元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B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人可以从事大量的商业活动,并未涉及经商环境恶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6. 明朝政府决策运行过程大体如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由此可见( )
A. 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B. 内阁票拟影响皇帝决策
C. 宦官专权现象易导致皇权旁落 D. 内阁司礼监分权与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可知,皇帝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说明内阁票拟对皇帝决策产生影响,B项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排除A项;宦官专权是皇权强化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表明内阁票拟影响皇帝决策,司礼监与内阁分权制衡说法不符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7. 下表为1805年每箱鸦片在不同地区的价格,据此推之,这一局面( )
地点 价格
印度鸦片产地 160卢比
加尔各答 988卢比
广州 3500卢比
A. 使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B. 推动英国鸦片走私进程
C. 促使印度成为鸦片主要产地 D. 导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5年(印度和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在印度产地只需要160卢比,但在广州每箱高达3500卢比,可见鸦片贸易利益可观,这有助于激发英国对华鸦片走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进出口贸易额对比,无法确定英国是否扭转了贸易逆差,排除A项;鸦片在印度价格低,不会激发印度鸦片种植的积极性,且印度是否成为鸦片主要产地还需要其他对比信息印证,排除C项;此时英国有利可图,尚未有发动战争准备,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贸易利益,英国进而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8. 鸦片战争后,某著作拟定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如下:发展军工企业,设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发展民用企业,制造民用商船、望远镜、蒸汽磨、弹簧秤等;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轮船、机械等,产品自行出售。材料反映出( )
A.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B. 学习西方成潮流
C.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D. 经世致用思想复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该著作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这种转变源于鸦片战争中西方船坚炮利带来的冲击,这一主张力图解决现实问题,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相符,D项正确;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该著作仅是主张,没有涉及实践,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学习西方成为潮流说法夸大,排除B项;半殖民地加深表现在主权受到破坏,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9.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里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他主张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由各省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创办报纸和意见箱以便“上下情通,中无雍塞等弊”;发扬“公议”,听取社会舆论和群众意见。由此可见( )
A.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旧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B. 西学东渐全面深入制度领域
C. 农民阶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D. 先进中国人回应了时代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洪仁玕主张设立新闻官、创办报纸、发扬“公议”听取群众意见,这些主张反映出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追求进步,体现中国人回应了时代主题,D项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且材料未涉及反侵略反封建信息,排除A项;西学东渐全面深入制度领域不符合史实,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制度始于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10.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以期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民用企业,促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新的阶级应运而生。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 B. 促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开启了军事近代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些是封建社会未曾有过的现象,故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B项;C项只是材料一方面,排除C项;D项对材料概括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
(原创)
1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未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对外交涉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办理;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5年,清政府派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这一历程反映出( )
A. 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降低
C. 宗藩关系已逐渐解体 D. 清廷积极调整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可知,清王朝从没有专门的对外机构到设立专门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还派遣驻外使节,这反映出清朝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A项正确;这一历程与国际地位降低关系不大,且材料未反映国际地位降低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藩关系,且宗藩关系逐渐解体开始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排除C项;清政府这一改变受外来势力影响较大,并非自身积极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原创)
12. 20世纪初,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夺取了云南、四川、广东、浙江、吉林、蒙古等十几个省区的重要矿权。其中沙俄夺取了中东铁路沿线的采煤权,美国夺取了粤汉铁路沿线的采煤权,英国夺取了山西、河南、云南七府、安徽铜官山等处的煤炭和稀有金属等采矿权。材料表明( )
A. 列强在华利益冲突的加剧 B.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 D.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夺取了中国十几个省区的矿权,可见列强在加紧资本输出,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排除A项;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相关对比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13. 1895年9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成立强学会,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和一些地方督抚、将军、道员以及袁世凯亦名列入会。11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张謇、黄遵宪、章炳麟、汪康年、陈三立等人亦纷纷入会。由此可见( )
A. 戊戌变法社会基础广泛 B. 戊戌政变成为时代潮流
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 民族危机激发爱国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成立的强学会,加入的名人众多,这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有关,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寻求救亡图存的方法,D项正确;戊戌变法社会基础广泛不符史实,且加入强学会的绝大多数名人未参与戊戌变法,排除A项;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不能等同于戊戌变法,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并不都是民族资产阶级,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14. 义和团运动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在义和团活跃的地区出现“纪纲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据此推之,义和团运动( )
A. 直接推动了清王朝的灭亡 B.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客观上利于清末社会改革 D.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义和团活跃地区出现了纲纪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这为后来的清末社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辛亥革命直接推动了清王朝灭亡,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主要表现为主权遭到破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义和团的对内影响,未涉及对外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15. 甲午战后,纺织工业发展迅速,除上海、武汉等地外,苏州、杭州和天津等地也相继开办了纺织厂;就连陕西的绅商和士人也积极筹款开办纺织局,并派人到湖北织布局学习技术,到上海参观和订购机器。这一盛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 列强放松了侵华进程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是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签订《辛丑条约》,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属于表现,材料问的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曾三令五申,各级学堂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府。由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失败未引起清政府反思 B. 新政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 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D. 向西方学习尚未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依然让各级学堂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中外艺学为辅,可见清王朝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且洋务运动对清王朝有一定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革命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学习西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17. 下图为1907年潘达微创作的一幅漫画《依样画葫芦》,该漫画反映了( )
A. 清王朝立宪运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B. 戊戌维新践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清王朝实行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 D. 结束君主专制成为革命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据漫画信息可知,立宪仿专制画了葫芦,这个人口中喊着立宪但心中为专制,表明清王朝实行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C项正确;漫画不能反映清朝立宪获得广泛支持,排除A项;戊戌维新1898年已结束,排除B项;漫画未涉及革命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18. 民国四年《新闻报》发表了漫画家马星驰的一幅漫画《请愿之今昔观》。该漫画意在( )
A. 揭露袁世凯为了称帝伪造民意的卑劣行为 B. 揭露张勋复辟帝制的卑劣行为
C. 高度赞扬辛亥革命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 D. 肯定清末立宪运动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漫画右边旗帜为大清龙旗,士农工商要求立宪,左边为民国国旗,官绅要求实行君主制,在结合题干时间民国四年可知,该漫画意在揭露袁世凯为称帝伪造民意的卑劣行为,A项正确;张勋复辟是民国六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民主政治遭遇挫折,排除C项;该漫画意在揭露袁世凯为了称帝伪造民意的卑劣行为,清末立宪深远影响不符漫画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原创)
19. 1897年青岛市区仅8万余人,1913年增加到18万余人,1923年又增至26万余人。其中日侨由1916年2300人增加到1918年24160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人口迁移 B. 政治形势影响人口迁移
C. 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人口迁移 D. 北伐战争推动人口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191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日侨在青岛短短两年时间增加了两万余人,这与1915年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有关,B项正确;经济高速发展、自然经济解体更多的是与国内人口迁移有关,排除A、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20. 下图为1914—1926年中国面粉业出口概况,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面粉业走向衰落 B. 面粉业两次繁荣均源于列强放松侵略
C. 反帝爱国运动给面粉业发展提供机遇 D. 国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促进面粉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4—1920年(主体为一战期间)与1923—1926年(主体为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面粉业发展较快,面粉得以大量出口,这一时期面粉业发展较快与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有关,C项正确;材料为1914—1926年中国面粉业出口概况,中国面粉业出口有降有升,因此,图中信息不能得出一战后面粉业衰落,排除A项;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侵略,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1. 民国初年,在中国市场上,棉纱、火柴、面粉等行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华商纱厂从1914年的21家猛增至1921年的51家;华商火柴厂从1913年的52家发展至1922年的135家;华商新办面粉厂1914年至1921年间增加100家。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积蓄力量 B. 抵制了日美在华势力的扩张
C. 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兴起 D.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与发展积蓄了革命力量,A项正确;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大力侵华,日本更是强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还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排除B项;五四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排除C项;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排除D项。故选A项。
(原创)
22. 1918年陈独秀在《克林德碑》一文指责义和团的过失,他将造成义和团起源的原因归结于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和守旧党派的阻扰,“批判义和团是全社会各种迷信邪说的结晶,痛斥守旧党人纵匪仇洋,不知西洋文明为何物,守着历代相传保存国粹妄自尊大的旧思想。”陈独秀这一看法( )
A. 客观评价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 B. 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C. 有力回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D. 旨在破除旧思想带来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陈独秀批评义和团,痛斥守旧党人保存国粹的旧思想,陈独秀这一做法是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实现人们思想解放,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外来侵略密切相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唯物论、辩证法、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排除B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不是191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23. 新文化运动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如尼采主义、国家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每一种主义周围,都汇聚着有志于救治世病的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相互论战,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纷纷参与其中。各种主义之间的论战( )
A. 旨在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 B. 加剧了国内军阀的混战
C.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陈独秀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论战,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论战促使更多人认同了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各种主义论战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且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之争,排除A项;各种主义论战加剧了军阀混战,夸大了其影响,军阀混战主要出于争夺地盘与利益的需要,排除B项;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4. 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地区民众运动概况,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1926年9月—1926年10月 工会组织发展,湖南湖北两省工会会员达到70万人
1927年1月 汉口、九江英租界民众与英国士兵发生冲突,民众占领汉口英租界
1926年10月——1927年3月 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
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由40万发展到518万人,75个县中有58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有的县还建立了乡民会议和县民会议,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
A. 反映了南方民众运动的普遍勃兴 B.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得益于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实施 D. 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192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北伐战争时期,南方民众运动勃兴,这一现象有助于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省,南方民众运动普遍勃兴说法夸大,且南方民众运动勃兴属于现象,排除A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B项;打土豪分田地政策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原创)
25.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 推动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中潇湘、秋收时节、暴动等词可知,该事件是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毛泽东随后做出决策,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山区前进,C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A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6.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国民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联络公路,到1935年12月,上述几省的联络公路完成了2.08万公里。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 )
A. 力图构建全国公路网 B. 使革命根据地面临着挑战
C. 意在为持久抗战奠基 D. 着眼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公路发展迅速,这些省份是革命根据地集中区域,南京国民政府此举是为了围剿红军,B项正确;公路建设主要侧重南方几省,不符合构建全国公路网布局,排除A项;若为持久抗战做准备,会加强沿海地区以及西南西北大后方建设,排除C项;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不是着眼点,且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27. 日本在其军事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工矿业方面, 以“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作”等方式控制着煤铁等矿产以及电力、水泥化工、盐等的经营权;在金融方面,先后在华北、华中设立银行20余家,并开设分行,控制着各个地区的普通银行和地方银行,控制着发行伪钞、代理“国库 ”等特权,掠夺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掠夺战略物资 B. 打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实现以战养战 D. 封锁国民党统治区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日本在军事占领区进行经济掠夺,这一做法目的是以战养战,转嫁经济负担,C项正确;掠夺战略物资是表现,目的是以战养战,排除A项;打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日本这一做法是在日占区进行,与国统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28. 1942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如下土地政策 :(一) 必须扶助农民, 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 实行减租减息;(二) 在实行减租减息之后, 又必须实行交租交息, 并保存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三) 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对其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租息照减,同时保护其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以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这一政策( )
A. 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 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有利于壮大革命统一战线力量 D. 推动了大后方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减租减息政策,这一政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地主与农民抗日的政策,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A项;这一政策有助于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战线,排除C项;大后方是西南西北地区,属于国民党统治区,排除D项。故选B项。
(原创)
29.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争的较量,观察下图,对中日之间发生的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①战役的进行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图②战役推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图③战役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 图④战役是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石家庄”“八路军进攻方向”“八路军袭击铁路”等可知,图③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图①为台儿庄战役,是全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排除A项;图②是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图④是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故选C项。
(原创)
3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得到发展:公营工厂由1940年的9家发展至 1943年的82家。耕地面积由1938年的89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521万亩。粮食产量由1938年的130万石,增加到1945年的260万石。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 解放区经济的发展 D. 敌后根据地土地革命见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得到发展,这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大生产运动有关,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属于影响,且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信息,排除B项;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且经济发展属于现象,材料问的是原因,排除C项;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题,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共40分)
(原创)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救荒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 大事摘要
商 汤 二十四年 大旱。汤祷于山林之野。
汉高祖 二年 关中大饥。令民就食于蜀、汉。
汉文帝 二年 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
汉文帝 十二年 纳晁错之言,诏赐天下民租之半。
汉武帝 建元三年 平原大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
汉武帝 建元四年 汲黯过河南,发仓赈民。
汉武帝 元鼎六年 倪宽奏请凿六辅渠以灌田。
汉宣帝 五凤四年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设常平仓于边郡。
汉平帝 元始二年 郡国大旱蝗。民捕蝗以石斗受钱。民疾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光武 建武五年 以旱蝗出系囚,罪非殊死,一切弗案。
晋武帝 泰始七年 以雍、凉、秦三州饥,赦殊死以下。
隋文帝 开皇五年 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立义仓。
唐太宗 贞观二年 山东旱,遣使赈恤,为民赎子。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灾荒日趋严重,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与借鉴的防灾救灾思想。郑观应认为生态破坏是灾荒频发的原因之一,他主张广植树木,以树吸水,使农作物“虽值干旱犹不至于速槁”。他还主张广泛设立金融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仿效西方保险之制,“损害分担,灾荒无忧”;设立农仓,平抑物价,农民一旦受灾,可及时提供帮助,使其免受盘剥。热衷于慈善的江南绅商经元善重视兴修水利,提出了治河代赈的主张,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灾源。他还主张救急不如救贫:“工艺院教成一艺,则一身一家永可温饱,况更可以技术教人,功德无限量……此举不但恤贫,且以保富;不仅可变通赈济,亦可变通一切善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交通不发达是阻滞和影响救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主张将铁路建设与救灾事宜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防灾救灾的具体主张,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实业,尽量增辟富源,以防灾救荒;寻河治水,利航而祛灾;发展农业与植树造林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古代灾荒救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救灾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思考,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灾荒救助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答案】(1)特点:逐渐理性化;救助方式多样化;以传统救济方式为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贯穿儒家以人为本理念;贯穿重农理念;逐渐重视民间自救。(回答2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缓解灾民生活困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了人民对封建政权的认同感;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与进步。(回答2点即可)
(2)新变化:将救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引进和学习西方救灾技术与救灾制度;从传统直接救助转向 “救济(养)并重”;发展实业救灾,将救灾与发展实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相联系;从传统政府主导到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救灾备荒体系多元化、社会化;防灾备荒涉及科技、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具有综合治理的特点。(回答2点即可)
原因:西方先进技术及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民众的觉醒。(回答2点即可)
(3)启示:国家治理要善于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国家治理要以人为本;国家治理要努力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国家治理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国家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人群的积极性;国家治理要努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先进科技的作用。(回答2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汤祷于山林之野”“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纳晁错之言,诏赐天下民租之半”“平原大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汲黯过河南,发仓赈民”“郡国大旱蝗。民捕蝗以石斗受钱。民疾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山东旱,遣使赈恤,为民赎子”等信息可知,逐渐理性化;救助方式多样化;以传统救济方式为主;贯穿儒家以人为本理念;根据材料中救灾的主体可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倪宽奏请凿六辅渠以灌田”可知,贯穿重农理念;根据材料“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立义仓”可知,逐渐重视民间自救。
第二小问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灾荒救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缓解了人民生活困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与进步;深层次的影响是增强人民对政权的认同感等等。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他主张广植树木,以树吸水,使农作物‘虽值干旱犹不至于速槁’”可知,将救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根据材料“他还主张广泛设立金融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仿效西方保险之制”可知,引进和学习西方救灾技术与救灾制度;根据材料“他还主张救急不如救贫:‘工艺院教成一艺,则一身一家永可温饱,况更可以技术教人,功德无限量……此举不但恤贫,且以保富;不仅可变通赈济,亦可变通一切善堂。’”可知,从传统直接救助转向 “救济(养)并重”;根据材料“他主张将铁路建设与救灾事宜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防灾救灾的具体主张,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实业”可知,发展实业救灾,将救灾与发展实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相联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郑观应、绅商经元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可得,从传统政府主导到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从整体来看可得,救灾备荒体系多元化、社会化;防灾备荒涉及科技、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具有综合治理的特点。
第二小问变化原因:从仿效西方保险之制、发展实业推导可得西方先进技术及思想的传入;从发展实业,将救灾与发展实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相联系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从郑观应、绅商经元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可知从进步人士的推动。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及晚清时期(中国)。启示,从古代、近代救灾的成功经验中去推导,从历代统治者重视民生中可归纳出国家治理要以人为本;从引进西方技术可得国家治理要善于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与国家治理要努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先进科技的作用;从郑观应、绅商经元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可得,国家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人群的积极性。
(原创)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半殖民地。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材料二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从1937年到1946年,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内迁,使重庆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并一跃而为国际名城。
——摘编自龙彬《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开埠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给重庆带来的变化。
【答案】(1)影响:列强侵略势力进入长江上游,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进程;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重庆(四川)与外部联系与交流,客观上加快了近代化进程。(回答3点即可)
(2)变化:政治地位提高,由商业城市变为战时陪都;经济得到发展,实力增强;文化教育取得一定进步;国际影响力增强。(回答3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可知,列强侵略势力进入长江上游,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半殖民地。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可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进程;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可知,加强重庆(四川)与外部联系与交流,客观上加快了近代化进程。
(2)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可知,政治地位提高,由商业城市变为战时陪都;根据材料“从1937年到1946年,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内迁,使重庆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并一跃而为国际名城”可知,经济得到发展,实力增强;文化教育取得一定进步;国际影响力增强。
(原创)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张海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赞同张海鹏的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大量主权,《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对内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二十一条,加剧了政治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遭受到了巨大的外交失败;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随之也萧条下去,故北洋军阀时期我国沉沦到谷底。但北洋军阀时期,社会也存在积极向上的因素,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始终在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奔走,先后发起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也因欧洲列强放松侵略而出现短暂春天,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故中国革命在沉沦中上升。在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国共结束对峙后携手抗战,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综上所述, 近代中国沉沦与上升并存,在北洋军阀时期沉沦到谷底,也在这一时期孕育了新希望,这一时期壮大的新阶级、出现的新政党、带领觉醒中的人民最终走向了光明。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外来侵略史,更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中华民族的崛起史。
示例二: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了谷底
赞成该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对内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二十一条,加剧了政治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遭受到了巨大的外交失败;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随之也萧条下去,故北洋军阀时期我国沉沦到谷底。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的不少作为,是历史发展的倒退,中国社会各种新的进步因素尚在萌芽中,故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
示例三: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积极、向上的因素
赞成该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始终在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奔走,先后发起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也因欧洲列强放松侵略而出现短暂春天,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实现合作并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论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抑或文化领域,都出现了积极向上的因素,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壮大的新阶级、出现的新政党、带领觉醒中的人民最终走向了光明。
示例四:观点: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向上因素成为主流
赞成该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国共结束对峙后合作抗战,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快速走向成熟,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示例五: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了谷底
不赞成该观点,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谷底应该前移,移至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辛丑条约》的签订。
评述: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与主权,19世纪末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中国社会推向了深渊。1894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他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列强更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变法图强运动,然而维新变法最终被镇压,说明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独立的希望破灭;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随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陷入谷底。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应是《辛丑条约》签订,北洋军阀时期已经孕育社会进步新因素,陷入谷底说法不恰当。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近代(中国)。首先分别根据材料信息列举张海鹏的观点如下:
(1)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2)根据材料“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了谷底
(3)根据材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积极、向上的因素
(4)根据材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在沉沦中孕育着积极、向上的因素
(5)根据材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的材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向上因素成为主要因素
。其次,可选择观点进行评述,评述时注意先述后评,列举史实,阐述观点。最后总结,升华主题。
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社会在沉沦中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赞同张海鹏的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大量主权,《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对内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二十一条,加剧了政治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遭受到了巨大的外交失败;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随之也萧条下去,故北洋军阀时期我国沉沦到谷底。但北洋军阀时期,社会也存在积极向上的因素,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始终在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奔走,先后发起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也因欧洲列强放松侵略而出现短暂春天,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故中国革命在沉沦中上升。在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国共结束对峙后携手抗战,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综上所述, 近代中国沉沦与上升并存,在北洋军阀时期沉沦到谷底,也在这一时期孕育了新希望,这一时期壮大的新阶级、出现的新政党、带领觉醒中的人民最终走向了光明。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外来侵略史,更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中华民族的崛起史。
其他示例同样选择观点、先述后评,最后总结。示例如下:
示例二: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了谷底
赞成该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对内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二十一条,加剧了政治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遭受到了巨大的外交失败;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随之也萧条下去,故北洋军阀时期我国沉沦到谷底。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的不少作为,是历史发展的倒退,中国社会各种新的进步因素尚在萌芽中,故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
示例三: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积极、向上的因素
赞成该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始终在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奔走,先后发起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也因欧洲列强放松侵略而出现短暂春天,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实现合作并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论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抑或文化领域,都出现了积极向上的因素,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壮大的新阶级、出现的新政党、带领觉醒中的人民最终走向了光明。
示例四:观点: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向上因素成为主流
赞成该观点(该观点正确)
评述: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国共结束对峙后合作抗战,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快速走向成熟,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示例五: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沉沦到了谷底
不赞成该观点,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谷底应该前移,移至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辛丑条约》的签订。
评述: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与主权,19世纪末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中国社会推向了深渊。1894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他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列强更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变法图强运动,然而维新变法最终被镇压,说明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独立的希望破灭;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随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陷入谷底。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应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北洋军阀时期已经孕育社会进步新因素,陷入谷底说法不恰当。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 据最新考古发掘所知,偃师二里头都邑的主体要素包括:“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宫殿区: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祭祀区:祭祀遗存;贵族居住和墓葬区:青铜礼器、玉礼器、绿松石礼器等。由此可见( )
A.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主要部门 B.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结构定型
C. 中华文明可能跨入王朝国家阶段 D. 阶级分化与私有制开始出现
(原创)
2. 下图为西周到西汉初期山东地区政区变化图,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B. 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
C. 立足于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D. 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原创)
3. 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在接受少数民族的臣服之后,允许他们保留军队,但唐朝政府享有征调权,这样不但有效地利用了少数民族守疆卫土,而且有助于少数民族上层维护自身的统治,并且客观上也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据此推之,这一政策( )
A.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藩镇的管理 B. 弥补了政府控制力不足问题
C. 推动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D.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朝贡关系
(原创)
4.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进行了种种努力,一方面,他们对佛道之学进行了各种批判,并在批判中逐渐提高了对佛道之学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反省了儒学自身的缺陷,批判了汉唐经学的种种弊端,大胆疑经惑古、更新儒学。这种努力( )
A. 为儒学取得统治地位奠基 B. 践行了致良知理念
C. 为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D. 消解了佛道的影响
(原创)
5. 元朝商业经营形式众多:一种是政府直接经营,如部分金、银、铜、铁、盐等;一种是政府卖给商人经销,如茶、铝、锡和部分盐等;一种是商人经营、政府抽分,如酒、醋、农具、竹木及部分矿业等。据此可知( )
A. 民营商业运营环境恶化 B. 元朝政府较为重视商业
C. 国家统一推动商业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原创)
6. 明朝政府决策运行过程大体如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由此可见( )
A. 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B. 内阁票拟影响皇帝决策
C. 宦官专权现象易导致皇权旁落 D. 内阁司礼监分权与制衡
(原创)
7. 下表为1805年每箱鸦片在不同地区的价格,据此推之,这一局面( )
地点 价格
印度鸦片产地 160卢比
加尔各答 988卢比
广州 3500卢比
A. 使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B. 推动英国鸦片走私进程
C. 促使印度成为鸦片主要产地 D. 导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原创)
8. 鸦片战争后,某著作拟定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如下:发展军工企业,设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发展民用企业,制造民用商船、望远镜、蒸汽磨、弹簧秤等;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轮船、机械等,产品自行出售。材料反映出( )
A.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B.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C.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D. 经世致用思想复苏
(原创)
9.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里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他主张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由各省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创办报纸和意见箱以便“上下情通,中无雍塞等弊”;发扬“公议”,听取社会舆论和群众意见。由此可见( )
A.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旧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B. 西学东渐全面深入制度领域
C. 农民阶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D. 先进中国人回应了时代主题
(原创)
10.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以期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民用企业,促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新的阶级应运而生。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 B. 促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开启了军事近代化进程
(原创)
1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未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对外交涉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办理;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5年,清政府派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这一历程反映出( )
A. 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降低
C. 宗藩关系已逐渐解体 D. 清廷积极调整对外政策
(原创)
12. 20世纪初,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夺取了云南、四川、广东、浙江、吉林、蒙古等十几个省区的重要矿权。其中沙俄夺取了中东铁路沿线的采煤权,美国夺取了粤汉铁路沿线的采煤权,英国夺取了山西、河南、云南七府、安徽铜官山等处的煤炭和稀有金属等采矿权。材料表明( )
A. 列强在华利益冲突的加剧 B.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 D.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原创)
13. 1895年9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成立强学会,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和一些地方督抚、将军、道员以及袁世凯亦名列入会。11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张謇、黄遵宪、章炳麟、汪康年、陈三立等人亦纷纷入会。由此可见( )
A. 戊戌变法社会基础广泛 B. 戊戌政变成为时代潮流
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 民族危机激发爱国热情
(原创)
14. 义和团运动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在义和团活跃的地区出现“纪纲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据此推之,义和团运动( )
A. 直接推动了清王朝的灭亡 B.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客观上利于清末社会改革 D.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原创)
15. 甲午战后,纺织工业发展迅速,除上海、武汉等地外,苏州、杭州和天津等地也相继开办了纺织厂;就连陕西的绅商和士人也积极筹款开办纺织局,并派人到湖北织布局学习技术,到上海参观和订购机器。这一盛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 列强放松了侵华进程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原创)
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曾三令五申,各级学堂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府。由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失败未引起清政府反思 B. 新政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 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D. 向西方学习尚未成为共识
(原创)
17. 下图为1907年潘达微创作的一幅漫画《依样画葫芦》,该漫画反映了( )
A. 清王朝立宪运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B. 戊戌维新践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清王朝实行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 D. 结束君主专制成为革命诉求
(原创)
18. 民国四年《新闻报》发表了漫画家马星驰一幅漫画《请愿之今昔观》。该漫画意在( )
A. 揭露袁世凯为了称帝伪造民意的卑劣行为 B. 揭露张勋复辟帝制的卑劣行为
C. 高度赞扬辛亥革命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 D. 肯定清末立宪运动的深远影响
(原创)
19. 1897年青岛市区仅8万余人,1913年增加到18万余人,1923年又增至26万余人。其中日侨由1916年2300人增加到1918年24160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人口迁移 B. 政治形势影响人口迁移
C. 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人口迁移 D. 北伐战争推动人口北移
(原创)
20. 下图为1914—1926年中国面粉业出口概况,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面粉业走向衰落 B. 面粉业两次繁荣均源于列强放松侵略
C. 反帝爱国运动给面粉业发展提供机遇 D. 国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促进面粉业发展
(原创)
21. 民国初年,在中国市场上,棉纱、火柴、面粉等行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华商纱厂从1914年的21家猛增至1921年的51家;华商火柴厂从1913年的52家发展至1922年的135家;华商新办面粉厂1914年至1921年间增加100家。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积蓄力量 B. 抵制了日美在华势力的扩张
C. 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兴起 D.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原创)
22. 1918年陈独秀在《克林德碑》一文指责义和团过失,他将造成义和团起源的原因归结于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和守旧党派的阻扰,“批判义和团是全社会各种迷信邪说的结晶,痛斥守旧党人纵匪仇洋,不知西洋文明为何物,守着历代相传保存国粹妄自尊大的旧思想。”陈独秀这一看法( )
A. 客观评价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 B. 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C. 有力回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D. 旨在破除旧思想带来的危害
(原创)
23. 新文化运动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如尼采主义、国家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每一种主义周围,都汇聚着有志于救治世病的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相互论战,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纷纷参与其中。各种主义之间的论战( )
A. 旨在破除传统思想束缚 B. 加剧了国内军阀的混战
C.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原创)
24. 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地区民众运动概况,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1926年9月—1926年10月 工会组织发展,湖南湖北两省工会会员达到70万人
1927年1月 汉口、九江英租界民众与英国士兵发生冲突,民众占领汉口英租界
1926年10月——1927年3月 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
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由40万发展到518万人,75个县中有58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有的县还建立了乡民会议和县民会议,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
A. 反映了南方民众运动的普遍勃兴 B.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得益于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实施 D. 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原创)
25.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 推动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原创)
26.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国民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联络公路,到1935年12月,上述几省的联络公路完成了2.08万公里。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 )
A. 力图构建全国公路网 B. 使革命根据地面临着挑战
C. 意在持久抗战奠基 D. 着眼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原创)
27. 日本在其军事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工矿业方面, 以“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作”等方式控制着煤铁等矿产以及电力、水泥化工、盐等的经营权;在金融方面,先后在华北、华中设立银行20余家,并开设分行,控制着各个地区的普通银行和地方银行,控制着发行伪钞、代理“国库 ”等特权,掠夺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掠夺战略物资 B. 打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实现以战养战 D. 封锁国民党统治区经济
(原创)
28. 1942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如下土地政策 :(一) 必须扶助农民, 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 实行减租减息;(二) 在实行减租减息之后, 又必须实行交租交息, 并保存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三) 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对其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租息照减,同时保护其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以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这一政策( )
A. 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 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有利于壮大革命统一战线力量 D. 推动了大后方地区经济发展
(原创)
29.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争的较量,观察下图,对中日之间发生的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①战役的进行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图②战役推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图③战役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 图④战役是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原创)
3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得到发展:公营工厂由1940年的9家发展至 1943年的82家。耕地面积由1938年的89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521万亩。粮食产量由1938年的130万石,增加到1945年的260万石。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 解放区经济的发展 D. 敌后根据地土地革命见成效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题,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共40分)
(原创)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救荒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 大事摘要
商 汤 二十四年 大旱。汤祷于山林之野。
汉高祖 二年 关中大饥。令民就食于蜀、汉。
汉文帝 二年 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
汉文帝 十二年 纳晁错之言,诏赐天下民租之半。
汉武帝 建元三年 平原大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
汉武帝 建元四年 汲黯过河南,发仓赈民。
汉武帝 元鼎六年 倪宽奏请凿六辅渠以灌田。
汉宣帝 五凤四年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设常平仓于边郡。
汉平帝 元始二年 郡国大旱蝗。民捕蝗以石斗受钱。民疾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光武 建武五年 以旱蝗出系囚,罪非殊死,一切弗案。
晋武帝 泰始七年 以雍、凉、秦三州饥,赦殊死以下。
隋文帝 开皇五年 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立义仓。
唐太宗 贞观二年 山东旱,遣使赈恤,为民赎子。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灾荒日趋严重,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与借鉴的防灾救灾思想。郑观应认为生态破坏是灾荒频发的原因之一,他主张广植树木,以树吸水,使农作物“虽值干旱犹不至于速槁”。他还主张广泛设立金融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仿效西方保险之制,“损害分担,灾荒无忧”;设立农仓,平抑物价,农民一旦受灾,可及时提供帮助,使其免受盘剥。热衷于慈善的江南绅商经元善重视兴修水利,提出了治河代赈的主张,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灾源。他还主张救急不如救贫:“工艺院教成一艺,则一身一家永可温饱,况更可以技术教人,功德无限量……此举不但恤贫,且以保富;不仅可变通赈济,亦可变通一切善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交通不发达是阻滞和影响救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主张将铁路建设与救灾事宜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防灾救灾的具体主张,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实业,尽量增辟富源,以防灾救荒;寻河治水,利航而祛灾;发展农业与植树造林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古代灾荒救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救灾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思考,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灾荒救助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原创)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半殖民地。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材料二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从1937年到1946年,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内迁,使重庆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并一跃而为国际名城。
——摘编自龙彬《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开埠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给重庆带来的变化。
(原创)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张海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