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4 07:1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案
课前学习
学习指南:“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问题设计:1.列出秦朝四项重要政治制度,分别说明其特点。
重要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和朝议制度。
特点:皇帝制度:权力来源世袭制,在位时间终身制,地位天下独尊或至高无上,权力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三公九卿: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其中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朝议制度:集思广益,减少失误,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2.简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1)奠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王朝的政治基础。
(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
(3)奠定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1)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2)导致政治日益僵化,成为近代中国日益落后的主要原因。
建构性学习:
【自主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2.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4.“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6.“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秦始皇任用三公的标准是“贤”和“能”,而不是“亲”和“贵”的重要意义是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彻底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 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回答:(1)材料一对皇位的继承做了怎样的规定(2)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3)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围绕皇帝制度的称号、皇位继承问题在前两问分别进行了考查,第3问则注重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应从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个特征解答。1.(1)皇位世袭。(2)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 (3)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大臣没有决策权。(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课堂学习
合作释疑:1.何为“大一统”? 《公羊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这个词,来源是《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四分五裂才讲大一统,讲孔子怀念的西周大一统。西周大一统,是第一个大一统。第二个大一统,是秦始皇的大一统。它和西周封 建相反,不是靠热乎乎的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而是靠冷冰冰的法律制度和统 一标准。中国的大一统,是靠这两股力,热一下,冷一下,共同造就。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
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体现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央的权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3.三公九卿:为了加强对中央控制,秦始皇还设立了三公九卿。(材料展示:三公九卿示意图)
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器,秦始皇参考六国制度,设置了一整套官僚机构。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丞相辅佐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
“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他们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分工,互相钳制,改变了这以前执政大臣平时治民,战时带兵,出将入相,军政大权统由一人掌握的传统。这样就可以从体制上防止权臣专横,而只有皇帝才能总揽大权。三公的下一级是负责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主要有掌管礼仪制度议论政事的“奉常”,有负责持从警卫的“郎中令”,有主管司法侦察审讯的“廷尉”,有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有管理皇室财务和官营手工业的‘少府”等。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自主探究:1. 明代思想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 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如果“朝议”的方式不 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如果不采用“朝议”的方式, 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就无从发表,也难以维持,秦二世时代就是 这样。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张“朝议”的作用。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 决权掌握在最高执政者——皇帝手中。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应运豪 杰,因时大臣”,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2.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 答案提示: 专制统治与思想自由是不可克服的矛盾。 专制统治不仅要把体制、 规范、设施等“硬件”纳入整齐划一的轨道,而且要禁锢人们的思想自由,实行文 化专制主义。“挟书律”虽有利于从思想上巩固秦朝的统一,但这对古代文化的延 续和保存是一种劫难,同时开了思想专制之先例。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集权制确立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
(2)“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
(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可见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
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 D.任人唯贤形成
(5)史学家认为:“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汉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的态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D. 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7)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9)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于平民政治的时代。”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
A.分封制 B.军功授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 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 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 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 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 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 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 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 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 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 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 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 年第3 期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3 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 分) (3)据材料4,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2 分)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中心问题,考查对与其相关的制度、背景、特征、 评价等。第(1)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 键词句“封建子弟”和“ 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 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紧 扣史料,逐条列举。第(3)问可抓住“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都必须通过任命”等关键词句组织答案。第(4)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和辩 证思维,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价。(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课后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