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案
学习指南: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2.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基本规律。
问题设计:1.列举汉到元为强化君主专制采取的政治制度。说明皇帝加强了什么方面的权力?
汉: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刺史制和察举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州、郡、县制。
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地方实行道、州、县制;
宋朝:为了分散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为副宰相;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地方实行路、州、县制;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综上说述,皇帝分化了相权,削弱了地方权力,强化了监察权和选拔人才的权力。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是如何演变的?如何评价?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形成与发展时期 先秦时期 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
选官方式与依据 官位世袭/血统、出身 以官举士/德行、才能 考试选拔/考试成绩
评价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自我测评:(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宰相 D.刺史
2.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郡守 B.太尉 C.刺史 D.县令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4.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行省 D.宣政院
5.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 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6.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7.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
(二) 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⑴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⑵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⑶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⑷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一) 选择题
1. C 2.C 3.D 4.C 5.D 6.C 7.B
(二)材料选择题
8.⑴.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
⑵.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
⑶.中央政治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
⑷.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二者都坚持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
课堂学习
合作释疑:1.简述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总体特征及表现。
(1)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表现: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分割。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③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促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④封建政治制度逐渐完善,封建法网日趋严密.
2.结合史实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解答一:科举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中国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首先,科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最大的特点是否定特权制度,这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比起看重门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荐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中国历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化素质的知识分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为社会流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士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
第三,科举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统一考试制度,形成“学而优则仕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精英选拔机制。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了根据人的教育程度来分配社会地位的知识优先的准则,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学历社会的雏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一种先进的精英治国理念,也是1000余年中国封建社会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得以稳定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第四,科举考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促进了传统儒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它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学习成就未来”的社会价值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念深入人心,“十年寒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依然是激励现代人发奋读书的至理名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永远是偏远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区孩子惟一的梦想。
第五,科举对社会的习俗产生重要影响。“金榜题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仍然是学子的梦想, “名落孙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动力。
第六,科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度还在世界文明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中国是考试制度的故乡,科举考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就像造纸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印刷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指南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火药一样,对世界文明都是一个重大贡献。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科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度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
首先,科举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士子们志在功名利禄,非为探讨学理,读经、考试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思考和研究自然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属于下流的技术和工艺、不登大雅之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非儒家学术等皆成了下策。因而所造成了中国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长期因循守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思想停滞不前。
其次,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特别是八股取士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死读书、读死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最后,科举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社会的发育。现代中国仍然是官本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社会,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其积极合理的因素我们正在逐渐地吸取并加以效法。但是,它遗留的消极阴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当务之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转变考试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知识的扩展与融合,改善教育理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提倡终极人文关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解答二:(1)积极: ①扩大了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的政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③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④严格的考试保证了一定的公平公正。
(2)消极: ①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②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一)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对层次、多渠道管理;(4)地方权力分散;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二)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4.整体把握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
(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一是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至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三个“创新”:从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
史论共识
从汉到元,中国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都紧紧围绕着服务于皇权需要、维护皇权至高无上这一核心。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机构。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几种机构都与削弱相权有关,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可知A项正确。
2.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 B
解析 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反映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世袭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故选B。
3.“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答案 B
解析 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
4.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 )
A.谏诤权 B.弹劾权
C.司法权 D.审计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四个选项所述的权力,古代监察机构都拥有,最符合题意的是弹劾权。弹劾权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的权力。本题易错选A。谏诤权指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听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
5.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审题突破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百姓,故D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6.2012年5月,学者马未都在其《中央集权与牵制管理》一文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运行机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一些主张片断: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
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
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制度。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必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请回答: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的?
(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3)结合片断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贡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全国。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失误决策,有利于皇权专制。
(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唐摭言》
材料二:“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第15页学习思考)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
依据材料评价科举制。
A.积极性: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扩大了官吏来源,笼络了各阶层优秀之士,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b.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c.促成了普通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B.局限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