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或
等
)
)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13《马说》
1. (原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新颖( ) (2)言简意赅( ) (3)伯乐( )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骈( )死 (6)槽( )枥( ) (7)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8)才美不外见( ) (9)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10)执策而临之( )
2. (原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3)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称:
奴隶:
槽枥: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6)才美不外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策之不以其道 (9)食之不能尽其材 (10)执策而临之 一食: 食: 见: 且: 策: 材: 临:
3. (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能 D.故虽有名马 策勋十二转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
(3)策之不以其道 道:古义: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5. (原创)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6. (原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字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朝代) 、思
想家、教育家,“ ”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类似于现代的杂文。通
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7.默写。
(1)世有伯乐, 。
(2) ,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 。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马说》中表现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结局的句子是:
“ ”
, 。
(8)《马说》最后点明主旨,深刻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愚昧和昏庸的句子是:
“ ? !”
8.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4)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5)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译文:
(6)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
(9)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9.(2022 山东济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马 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B.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大道之行也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濯清涟而不妖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本文第①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最后一段中连用“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0.(2022 广东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②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③执策而临之 临: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11.(2021 重庆 A 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28 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得志,独行其道
把酒临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
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
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 ,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 ,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 xiǎn。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13《马说》
1. (原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新颖( ) (2)言简意赅( ) (3)伯乐( )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骈( )死 (6)槽( )枥( ) (7)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8)才美不外见( ) (9)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10)执策而临之( )
【答案】(1)yǐng (2)gāi (3)lè (4)zhǐ (5)pián (6) cáo lì (7)shí sù dàn
(8)xiàn (9)sì sì (10)cè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本题,要牢记汉语拼音的书写法则。平时要注重积累。
2. (原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3)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称:
奴隶:
槽枥: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或:
(5)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食:
(6)才美不外见 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等:
(8)策之不以其道 策:
(9)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10)执策而临之 临:
【答案】(1)祗,同“衹(只)”,只,仅。奴隶人,奴仆。(2)骈,本以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3)味美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4)一食,吃一次。或,有时。(5)同 “饲 ”,喂。(6)同“现 ”,显现。(7)且,犹,尚且。等,等同, 一样。(8)策,马鞭,这里是动词,
用马鞭驱赶。道,方法。(9)才能,才干。(10)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 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
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3. (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能
D.故虽有名马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A.名词,马鞭/名词用作动词,记下 ;B.动词,同“饲”,喂/
动词,吃; C.名词,才能/动词,能够; D.副词,所以,因此/副词,所以,因此。故选 D。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
(3)策之不以其道 道:古义: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答案】(1)有时 或许,也许 (2)怎么 平安,安全 (3)正确方法 道路
(4)等同, 一样 表示列举未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汇中的古今异义字。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
发生了变化。解答此类练习,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
5. (原创)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答案】C
【解析】A 项,祇同“衹(只)”,只,仅。 B 项,两个“食”都同“饲”,喂。 C 项无通假字。 D 项,见
同“现”,显现。故选 C 。
6. (原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字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朝代) 、思
想家、教育家,“ ”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类似于现代的杂文。通
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答案】(1)韩愈 退之 唐代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2)议论 托物寓意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韩愈(768 年-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 自称“祖籍昌黎郡 ”,世称“韩昌黎 ”、“ 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方面,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提出的“文道合一 ”
“ 气盛言宜 ”“ 陈言务去 ”“文从字顺 ”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歌风格奇崛雄伟,
力求新警,但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于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 以文为诗 ”之评,对宋诗影响很大。诗与
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说 ”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写法灵活,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7.默写。
(1)世有伯乐, 。
(2) ,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 。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马说》中表现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结局的句子是:
“ ”
, 。
(8)《马说》最后点明主旨,深刻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愚昧和昏庸的句子是:
“ ? !”
【答案】(1)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8)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1)—(6)题为直接型默写题,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即可。
(7)—(8)题为理解型默写题,作答时要抓住关键信息来确定答案。
8.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4)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5)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译文:
(6)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
(9)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答案】(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3)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辱,(和普通马) 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4)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6)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
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
意思。
(8)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9)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语境原则,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要牢记
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
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
9.(2022 山东济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马 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才美不外见
C. 策之不以其道
D. 执策而临之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见:同“现”,表现
策:马鞭
临:面对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C 项中,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大道之行也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濯清涟而不妖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 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代词,指千里马/副词,加强祈使语气;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D.介词,在/介词,比。故选
C。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本文第①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最后一段中连用“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D 项中“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表述有误, 文章运
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0.(2022 广东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执策而临之
【答案】①同“饲”,喂养
食:
策:
临:
②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 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
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答案】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辱,(和普通马) 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以千里
马而著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一定要在把握语段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内容 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
词语和特殊句式要翻译到位。重点词语:虽,即使。祗,同“衹(只)”,只,仅。称,著称。
11.(2021 重庆 A 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28 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得志,独行其道
把酒临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A.有名、著名/出名,有名 B.吃,/同“饲 ”,喂 C.方法/道路 D.
均是“面对”的意思。故选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①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一定要在把握语段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内容 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 词语和特殊句式要翻译到位。①重点词语:且,犹,尚且。等,等同, 一样。安,怎能。②重点词语:第
二个其,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
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
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 B 项,原因错误,根本原因应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C 项,并未表现出千里马对“食马者 ”的鄙视和反抗。 D 项,“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 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故
“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说法错误。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 ,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 ,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 xiǎn。
【答案】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对比探究。认真阅读《马说》和链接材料可知,韩愈和张九成对人才的态 度是相同的,即爱惜(重视)人才。链接材料中,由“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一句可知,作者认为人 才难得,这与《马说》中“千里马常有”的观点不同。另外,《马说》中,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自己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期望。据此,考生
从“同”“异”两方面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如果听说失去了一位人才, 每一次吃饭的时候都难以下咽, 人才是多么少啊, 从百千人中才求得一人,
又哪里只有今世如此啊,从古至今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