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达旗一中2023-2024春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诊断
语 文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指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应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到答题卡上,且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和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
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
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材料二:
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
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厦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踩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
(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
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
C.材料一指出,西方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怖、惊惧的消极快感。
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量,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和谐壮美。
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
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刚健对韧性的追求。
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来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
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
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
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4分)
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中华文化中的“刚健美”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坎井之乐(节选)
吴礼权
庄周又转而看了惠施弟子一眼,意有所指地说道:“你们看,今日的名家诸公,他们整日热衷于名宾之辩,热衷于概念之争,虽然毫无用处,于世无益,却让世人着迷,连很多诸侯国之君都被其诡辩迷惑,欣赏他们的口才,甚至有的人还被封侯拜相了呢。”
惠施弟子一听庄周不仅赤裸裸地攻击诋毁名家,而且还绕着弯攻击他的老师,因为惠施此时正在魏国为相,受魏惠王重用呢,所以,他再也不能容忍了,立即接住庄周的话头,反唇相讥道:“墨家学说无用,名家学说也无益,那么您认为哪一家学说有用,于世有益呢?哎呀,对不起,在下还未请教您尊姓大名,不知您到底是哪家哪派的巨子名公?”
“老朽只是个信奉老聃之道的无名之辈,不是什么学派的巨子名公。”庄周淡淡地回应道。
“哦,原来是老聃之徒。既然是老聃之徒,在下倒想请教一下,你们老聃之道有什么值得人们推重的吗?‘道可道,非常道’的鬼话,难道可以救世吗?”惠施弟子撇了撇嘴,显出一副不屑的样子。
“年轻人,你知道老聃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吗?”庄周虽然觉得惠施弟子很无知,但仍努力以温和的口气跟他说话。
“在下不明白。不过,在下知道,老聃的话都是在故弄玄虚,他的所谓‘道’,是虚无缥缈的,是无人知晓的,更是不可能救世的,比任何学派的学说都无用。”惠施弟子听庄周以长者的口吻跟他说话,有倚老卖老之嫌,心中很是不悦,话说得就更不中听了。
庄周并不在意,看了看惠施弟子,面带微笑地说道:“老聃之道深不可测,年轻人不懂就说不懂,不要不懂还要妄议先贤。儒家先贤孔丘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朽虽不认同孔丘学说,但认为他这句话是对的。老朽刚才批评墨家与名家,并不是因为有门户之见,而只是就事论事,就理说理。”
“哼,还说没有门户之见。说到老聃之道,就是深不可测,说到俺们名家与墨家之说,都是无用无益,这还不是门户之见呀?依在下看,老聃之道就是无用之道。什么‘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这对治世救世哪里有什么用处?‘无为’是懒人的逻辑,是无用人的借口。所以,‘无为’就是无用。”惠施弟子越说越激动,用词也越来越尖刻。
蔺且与逸轩听了,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可是,庄周却从容坦然,哈哈大笑。
“您笑什么?俺说得不对吗?”惠施弟子反问道。
“这样吧,年轻人,老朽给你讲个故事吧。”
蔺且与逸轩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了,顿时心中窃喜。因为他们都知道庄周最会讲故事,他讲故事不是为了编造论据说服人,就是绕着弯骂人。现在,庄周要给惠施弟子讲故事,肯定是骂人。可是,惠施弟子并不知道这些。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眼前之人就是连他老师惠施都非常敬畏的庄周。于是,惠施弟子爽快地答应道:“好呀!那您就讲吧,在下洗耳恭听。”
庄周点点头,微微一笑,瞥了惠施弟子一眼,便意态悠闲地说起了故事:“从前,东海边一座山崖上有一只坎井之蛙。一天,海水涨潮,一只巨大的东海之鳖随潮水冲到坎井之蛙生活的坎井边。坎井之蛙见到东海之鳖非常高兴,就跟它攀谈起来。谈着谈着,坎井之蛙突然非常感慨地对东海之鳖说道:‘我真是快乐极了!每天我都可以出来在井栏上跳跃,回去后就在井壁缝间休息。我跃入水中,水就托住我的两腋和两腮;我跳到泥里,泥就淹没我的脚丫子,没过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和蝌蚪,谁也无法比得上我。还有,能够独自占有一坑水,盘踞一口井,这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您今天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那东海之鳖接受邀请了吗?”蔺且故意配合庄周,问道。
庄周心知其意,故意停顿了一下,斜瞥了惠施弟子一眼,见他正凝神专注地听着,遂接着说道:“东海之鳖欣然接受了邀请,可是,东海之鳖身躯太大,左脚还没踏进坎井,右腿已经被绊住了。东海之鳖无奈地退出了坎井,对坎井之蛙说道:‘你我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我所生活的东海,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其深。大禹时代,十年九涝,洪水滔天,东海海面没有因此增加丝毫;商汤之时,八年就有七年大旱,东海水位也未见下降一寸。这是东海的实际情形,也是我久居东海的大快乐呀!’坎井之蛙听了,顿时目瞪口呆,神情恍惚,怅然若失久之。”
庄周话音刚落,逸轩就脱口而出道:“先生,坎井之蛙的故事,是不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眼界太小,就会盲目自大,境界就不会太高,是这样吗?”
“正是。有些人对天下诸家学说知之甚少,却妄自尊大,这不就像坎井之蛙吗?有些人智力不足以达到了解老聃之道的崇高境界,却妄言老聃之道无用无益,这不就跟坎井之蛙难以了解东海之鳖所说的东海是一样的吗?”庄周顺着逸轩的话说道。
蔺且听了庄周这番话,先是一惊,后是一乐。惊的是,他从未听老师讽刺他人这样直白,不留情面,尤其是对晚辈后生;乐的是,老师故事讲得好,师弟逸轩悟性也好,二人一唱一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惠施弟子的无情反击。
不过,在蔺且一惊一乐之际,惠施弟子早已羞愧得满脸通红,低头沉默嗫嚅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句合适的话来反击庄周,最后,只得恨恨地瞪了庄周一眼,跌跌撞撞地从席上爬起,拂袖而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写了庄周和惠施弟子争论的原因,固然有惠施得宠于魏惠王、身居要职的一面,但庄周故意激怒对方也起到了导火索作用。
B. 庄周由“淡淡地回应”到努力保持“温和”,继而由“面带微笑”到“哈哈大笑”,再到“悠闲地说起了故事”,始终从容淡定,坦然悠闲。
C. 小说中的庄周是一个睿智而又豁达之人,他虽然对孔子的学说不认同,但对孔子关于“知”和“不知”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D.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以庄周和惠施弟子的对话展开情节,并在对话中丰富庄周的形象,而凝练生动的对话也增强了读者的在场感,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7. 关于小说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形象蔺且与逸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于惠施弟子尖刻的话语,蔺且与逸轩感到有失面子,而庄周却从容坦然,这一对比能够突出庄周遇事镇定的大家形象。
B. 蔺且与逸轩清楚庄周擅长什么,所以当听到庄周说要讲故事来婉转地羞辱惠施弟子时,暗自高兴,并积极主动地配合。
C. 逸轩很聪明,当庄周讲完故事,他就明白了庄周讲坎井之蛙的目的,而庄周对这一目的深入阐释,突出了小说主题。
D. 作者通过蔺且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出庄周的形象,“惊”突出了庄周讽刺他人的不留情面,“乐”突出了庄周精妙绝伦的口才艺术。
8. 节选部分惠施弟子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6分)
9. 《坎井之蛙》本是《庄子·秋水》中的一个小故事,后世由此延伸出家喻户晓的成语“井底之蛙”。本文花费大量笔墨于庄周详细讲述坎井之蛙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 ”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谍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盂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材料二:
田叔、孟舒同随赵王,今叔指言舒事,几于自荐矣。叔不自以为嫌,但欲直孟舒之事;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会事A发觉B汉下诏C捕赵王D及群臣E反者F于是赵午等G皆自杀H唯贯高I就系。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 臣,文中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官吏面对皇帝也可自称“微臣、小臣”等。
C. 故,原来的,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故”词义不相同。
D. 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田叔任职赵国郎中期间,受到赵王赏识,但是赵王还没有来得及升迁他,就发生了赵午、贯高等人谋划弑上一案,赵王也受到了牵连。
B. 赵王对高祖的礼节周全完备,高祖对赵王却非常傲慢,这招致赵王手下的不满,他们请求叛乱,但赵王认为高祖有恩于他,没有同意。
C. 赵王被押解进京,孟舒、田叔、贯高等人穿上囚衣,自己剃光头发,脖上戴锁,称自己是赵王的奴仆,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把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被废掉(王爵)降为宣平侯。
D. 孟舒知道士卒疲弊,不忍心号令士卒出战,而士卒却奋勇争先,与敌殊死决战,因此战死者有数百人,由此可见孟舒深受士卒爱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4分)
(2)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4分)
14. 回答孝文帝的询问时,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对此,洪迈为什么认为田叔是“几于自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 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6.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经常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古代文人常以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 ”和“ ”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
(3)《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邓清明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首次以主份的身份亮相。为了这一刻,他整整等了24年10个月。
1998年,邓清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在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飞天的机会 ① 。在隔几年才会到来一次的任务面前,都要对所有航天员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以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而就这细微的差距,一次又一次让邓清明与飞天 ② 。
在载人航天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伟业中,最重要的是任务成不成,而不是谁上没上,个人的荣辱得失实在是 ③ 。从32岁进入航天员大队时风华正茂,到56岁终于圆梦太空时两鬓斑白,饱经坎坷的邓清明已经宠辱不惊。今天,他的名字终于进入了“神舟十五号”的飞行乘组内。这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24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得来的,是24年不抛弃不放弃得来的,是24年家人战友的鼓励得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的世界。他们从屋宇得到空间观念,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中 ② 。空间、时间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顿着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是从容的,是有节奏的。对于他来说空间与时间是不能分割的。春夏秋冬配合着东南西北。这个意识表现在秦汉的哲学思想里。时间的节奏(一岁十二月二十四节)率领着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以构成我们的宇宙。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 ③ 。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画家、诗人对这个宇宙的态度是像宗炳所说的“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21.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世界”和原文中“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的世界”中的“世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了解一个人不容易,我们需要走进他的世界。
B. 这都什么世界呀,竟然有人冷漠到见死不救!
C.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周游世界。
D. 这条消息震惊了我,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压力是历史和生活的常态,很多成功都是在压力下取得的:在民族危亡的压力下,人民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穷则思变,发展图存;在生存危机的压力下,人们都想方设法,改变命运……
反之,有很多事业在严峻局势的压力下,功亏一篑;有很多的人在强大对手的压力下,萎靡颓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思路点拨:A.“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错误,根据材料一“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可知,倡导弘扬的是“传统文论中的‘刚健'美学”,而非传统文论本身。此外,材料二并未涉及“‘刚健’美学”。B.“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可知,并未涉及两者内涵谁更丰富的比较。D.“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错误,根据材料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可知,选项表述绝对化。
2.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思路点拨:“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错误,根据原文“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可知,“阳刚”占据主导,“均衡统一”的表述不正确。
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思路点拨:“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错误,材料二提到这些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②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②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③能帮助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庄周故意激怒对方也起到了导火索作用”错误,从节选部分看,庄周和惠施弟子之所以争论,不仅是因为庄周对于名家诸公的表现予以否定,更重要的是因为庄周绕着弯攻击惠施,让惠施弟子感到无法容忍,庄周并没有故意激怒对方。
7. 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B.“庄周说要讲故事来婉转地羞辱惠施弟子”错误,根据原文,讲故事的目的只是蔺且与逸轩的推测,并不是庄周说的。
8. ①听到庄周的话,最初感到忍无可忍;②得知庄周的身份,不屑一顾;③听到庄周的口吻,非常不高兴;④继续听庄周的解释,越来越激动;⑤听庄周讲故事,心态放松;⑥听完庄周的故事,既羞愧又愤恨。
9. 示例:①井底青蛙就是惠施弟子的形象化身,庄周要借坎井之蛙嘲讽他盲目自大,详写才能让人物形象更栩栩如生。
②故事本身就是庄周作品中的故事,故此处由庄周详细讲述出来,使小说更具真实性,更能打动读者。
③小说本来写的就是庄周的故事,同时故事中又有庄周讲述故事,这样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让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10. BFH 句意:恰逢事情被发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抓。
“事发觉”为主谓关系,A处不能断开,B处必须断开;
“赵王”和“群臣反者”为并列短语共同作“捕”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其中“群臣反者”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反者群臣”,“者”后即F处必须断开;
“赵午等”作主语,“皆自杀”为谓语,之间不断开,“贯高”为主语“就系”为谓语之间不应断开,“杀”后“唯”前即H处断开。
11. A A.“不相同”错误。均为“如果没有”;句意:(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
B.正确。
C.正确。“原来的/衰老”;句意: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品行高尚忠厚老实的长者。/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D.正确。均为“……的原因”;句意:这就是孟舒是忠厚高尚的长者的原因。/这就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12. C C.“贯高把事情弄清楚后”错误。由原文“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可知,原文是说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
13. (1)与他们交谈,(发现)汉朝的大臣没有能够比得上他们的,皇上非常高兴,将他们全部授任为郡守。
(“与语”,省略句,“与(之)语”;“说”,通“悦”,高兴;“拜”,授予职务。)
(2)文帝不认为田叔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又起用了孟舒。君臣之间诚意相处就像这样。
(“过”,错误;“复用”,再次起用;“相与”,相处。)
14. 因为当年田叔和孟舒一样不顾罪及三族的诏令追随赵王,愿为赵王而死,因此田叔说孟舒是长者就等于说自己是长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可知,当年田叔和孟舒一样不顾罪及三族的诏令追随赵王,愿为赵王而死,因此田叔说孟舒是长者;“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二人经历和选择一致,都具有坚守节操、正直仁义、忠诚护主的人格魅力,就等于说自己是长者,即道德品行一样忠厚高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张敖让他当郎中。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时,高祖前往诛杀他,路过赵地,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骂他。这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这些人请求叛乱。”赵王咬破手指,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这些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抓。这时高祖下诏书说:“赵地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身穿囚衣,自己剃光头发,脖上戴锁,称自己是赵王的奴仆,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被废掉(王爵)降为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赞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谈话,感到汉朝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当了郡守。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回答说:“臣哪里能够知道!”皇帝说:“先生是长者啊,应该能够知道。”田叔叩头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当时孟舒因为抵御匈奴犯边抢劫不力而触犯刑律,云中郡遭侵犯抢劫尤为严重,被免职。文帝说:“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才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死掉几百人。长者本该杀人吗?先生怎么能说孟舒是长者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为长者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下达了确切明白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头发颈带刑具,跟随赵王张敖到他要去的地方,想要为他效死,自己哪里料到要做云中郡太守呢!汉和楚长期对峙,士兵疲劳困苦。匈奴又来我们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使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长者的原因。”于是皇帝说:“孟舒真是贤德啊!”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材料二:
田叔、孟舒当时一同追随赵王,这次田叔点出了孟舒,相当于自荐了。田叔不是不知道避嫌,只是想要赞颂孟舒的处事。汉文帝也不认为这不对,(一番话后也明白了)因为田叔而再次起用孟舒。他们君臣之间互相能够坦诚相处到这种程度。
15. D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说法有误,诗句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种评价是“众人”的评价而不是“圣人的批判”。
16. (1)相同点: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3)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
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描写屈原在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屈原并不争辩,只是说就这样算了吧,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
所以面对非议,王安石和屈原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17.(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举匏樽以相属 一尊还酹江月
(3)莫春者 春服既成
18. ①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寥可数)②失之交臂(擦肩而过)③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①语境是说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飞天的机会很少。可填“寥寥无几”或“屈指可数”“寥寥可数”。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屈指可数:意思是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寥寥可数:意思是形容很少,数得出来。
②语境是说邓清明因微小差距失去飞天的机会,可填“失之交臂”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擦肩而过:意思是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③语境是说在任务面前,个人荣辱很小,不重要,可填“微不足道”或“不值一提”。微不足道:意思是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不值一提:意思是为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
19. 在隔几年才会到来一次的任务面前,所有航天员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
原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都要对所有航天员严格的训练和选拔”缺少谓语,并且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将“所有航天员”调到前面作主语,再加上谓语“接受”,改为“所有航天员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和选拔”;
二是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按照以”一句可去掉“以”。
20.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邓清明将自己比作“基石”,将任务来临比作“催征”的“号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邓清明作为航天人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持训练,时刻准备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文中的“世界”指领域,人的某种活动范围。
A.“世界”指领域,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和原文中的“世界”的含义相同。
B.“世界”指社会的形势、风气。
C.“世界”是地球上所有地方。
D.“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宇宙”一词和庐舍密切相关;
②得到时间观念;
③更是兼具音乐意味的时间“宙”。
22.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论述很多成功都是在压力下取得的,从民族到企业到个人,压力之下的奋发努力反而能够创出一条新路。材料第二段则从相反的反面分析,有些事和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反倒是失败了。
从上面的两段材料可以看出,同样的压力会有相反的效果。可以思考,压力来自哪儿?压力可能来自挫折,可能来自挑战,可能来自苦难,也可能来自志向、目标,还可能来自家庭和社会。还可以思考,压力有哪些作用?正面看待,压力就是动力。人往往是有惰性的,没有了压力,人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甘愿在平庸中虚度年华;民族没有了压力,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会怎样?当压力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过重的负荷会产生负面的作用,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既可以正面看待压力,也可以反面看待压力,还可以辩证看待“压力”,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这是写作的核心。
写作时我们可以先明确文章的观点:生于忧患,压力变动力。文章主体可以先安排一组在忧患中成功的例子,比如青蛙从油锅里弹跳出去,在温水中却逐渐被麻痹;再写逆境中战胜困难,最终成功的人物,如苏秦、黄旭华、袁隆平等;接下来可以写我国的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写他们的压力之下如何实现逆袭;再写日军侵华时为何我们能够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拯救民族于危亡。接下来分析,以上成功者的成功原因是什么,从中感悟到压力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未必是坏事;最后再次表达生于忧患,化压力为动力,照应开篇。
立意:
1.在逼迫中奋起,于绝境中逢生
2.压力让生命绽放。
3.不要让压力成为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4.无压力,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