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默写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默写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22: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谏逐客书》默写练案
第一段针对性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 , ”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 ”,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 ”,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 , ”。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
5、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谏逐客书》连写四位君王“ ”,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的句子是“ , , , , ”;
6、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 ,进而提出诘问:“ ”以驳倒“吏议”。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 , , , ”的良好效果。
8、《谏逐客书》中善于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观点。文章在列举了秦国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实现了秦国的强大事实后,使用假设论证,指出假若没有客卿的结果是:“ , ”。
9、《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 , ” 。
第二段针对性默写
1、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 , ”,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
2、《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 , ”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3、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 。
4、《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5、《谏逐客书》中,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珍宝的句子是:“ , , , , , , ”。
6、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 , , , ”。
7、以美女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 , ”。
8、《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 , ”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 ,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第三段针对性默写
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的句子是“ , ; , ”,说明“ , ”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谏逐客书》中,写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缘故的句子是:“ , , , ”。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 ”,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6、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 , ”,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第四段针对性默写
1、《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 , , ”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综合练习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强调国君要以包容的态度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 。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 。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 。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 , ”这样的不良印象。
5.《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指出“ , ”,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6.《谏逐客书》中总结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招贤纳士,靠任用客卿取得成就的句子是“ , ”,强调了重用卿的重要性。
7.《谏逐客书》中以太山设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的句子是“ , ”。
8.《谏逐客书》中“ , ”两句,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谏逐客书默写练案参考答案
第一段针对性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窃以为过矣”,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5、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谏逐客书》连写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的句子是“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6、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良好效果。
8、《谏逐客书》中善于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观点。文章在列举了秦国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实现了秦国的强大事实后,使用假设论证,指出假若没有客卿的结果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9、《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
第二段针对性默写
1、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2、《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3、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4、《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5、《谏逐客书》中,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珍宝的句子是:“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6、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7、以美女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8、《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第三段针对性默写
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谏逐客书》中,写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缘故的句子是:“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盗粮”,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6、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第四段针对性默写
1、《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综合练习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强调国君要以包容的态度治理国家的句子是: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这样的不良印象。
5.《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6.《谏逐客书》中总结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招贤纳士,靠任用客卿取得成就的句子是“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强调了重用卿的重要性。
7.《谏逐客书》中以太山设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 故能成其大 ”。
8.《谏逐客书》中“今逐客以资敌国 , 损民以益仇 ”两句,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