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边城》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感受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重点)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小说主旨。(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导入 梭罗曾言: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远方——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思想家梭罗有他的远方——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诗人海子有他的远方——面朝着大海,永远春暖花开。那么,湘西沅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又有怎样的诗与远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品创作 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解题: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 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边城》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活动一:梳理节选内容 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 1、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1、生活环境的太平 2、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边”。 3、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学习任务一】赏析风土人情 小结 边城展现了湘西的美景,满目苍翠的大山、青翠的竹林,清澈见底的碧水,古老的青石,绿水中的船只,还有掩映绿水间的吊脚楼,还有色彩丰富的朱红色的船、黄狗、白塔。 这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宁静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边城风俗的语句,这些描写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端午节在本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相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人物形象 翠翠是湘西农村撑船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 纯真、可爱。如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等语言描写。 聪明、矜持。如第五章中翠翠虽装作远眺,却听得仔细。 孝顺懂事、善解人意。年幼丧父母,与祖父相依为命,心疼祖父,“人大了就应当守船”。4.精神丰富却羞涩,内敛。情窦初开却不知如何表达。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爷爷 ①对翠翠关怀备至,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 ②待人热情,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 ③慈善仁厚,重义轻利。祖父与卖皮纸的过渡人因为船钱你推我往,一个坚决不收,一个坚决要给,最后过渡人干脆把铜钱扔在船上,可祖父赶紧叫翠翠挡住过渡人,坚持只收一枚铜钱,还搭了一大束草烟。 天保傩送兄弟形象分析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却是最淳朴的唱歌,当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一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①勇武爽朗,俊美能干。“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突显出以傩送为首的划船小伙子爽朗勇敢,能干的性格。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这都体现出他待人亲和,热情大方的性格。 慷慨大方,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后文 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他是船总的大儿子,爱上了摆渡人的孙女。 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①纯真的祖孙情 ②纯朴的乡邻情 ③纯洁的男女情 ④纯厚的手足情 ⑤融洽的军民情 3、赏析语言风格。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边城》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不注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在看似散漫的叙述和描写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人物。特点是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 ①对情节冲突的有意淡化。 ②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摹。小说较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对诗意环境的极力营造。小说中有大量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注重对意境的追求,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触展示出湘西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对人物性格和心理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结合课文,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①赞美: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和人们精神的堕落。 ③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 探究: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最后处理成悲剧呢? 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2、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读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