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6 22:44:20

文档简介

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
1. 19世纪初,美国西部农产品通常是沿俄亥俄河、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出墨西哥湾,再运往大西洋沿岸城市。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河运往纽约。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
A. 加快了美国西部沿海的城市化 B. 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C. 导致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激化 D. 开辟了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新航路
2. 2022年12月9日,首架C919客机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并进行首飞,“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闪耀世界。C919的研制,使上海临港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布局,使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延伸和拓展,带动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据此可知,C919的成功研制( )
A.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
C. 标志着我国工业强国的建成 D. 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时代的到来
3. 如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 )
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
范围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面积(万平方公里) 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东北 3712 79 47
东部 11543 92 125
中部 9966 103 97
西部 8589 688 12
A. 中国高铁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B. 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
C 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 高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 在甲骨卜辞记载中,传染病分为“疾疫”“疾口”“疾痐”“疾疥”“疟疾”等,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认为鬼神作祟、气候突变、饮食不洁等易造成传染病,并形成了祭祀疗法、收容隔离、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这些做法( )
A. 防止了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
B. 建立了传染病防治保障体系
C. 形成了对传染病的科学认知
D. 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5. 14世纪中期,黑死病从中东地区随热那亚的商船进入意大利,而后又在法国和英国肆虐( )
1 英国国王下今宰杀所有供城市使用的牛,以保持空气中没有航脏和腐烂的气味;通过颁相关命令
2 协助教会的治理行为医生们通过放血、泻药等方式,企图将病人体内的毒素排出;医学家主张用醋和玫瑰水洗手、口和鼻孔,避免激动和保持适度的运动
3 伦敦主教祈求上帝的帮助,教会在各地设立了教会医院并收留无家可归的人
4 熏制芳香物质来保持空气洁净,房主们会在门窗上摆放一束香草,以确保只有纯净的空气才能飘进房子
A. 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 B. 教会垄断地位出现动摇
C. 政府主动应对和预防疫病 D. 疫病的防治注重多方参与
6. 1915年,西伯利亚爆发大规模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后波及俄罗斯和波兰等国。194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创建了一个特别机构——美国斑疹伤寒委员会,以便在任何斑疹伤寒可能影响美国军队行动的地方与斑疹伤寒作斗争。据材料可推知( )
A. 斑疹伤寒引发全球疫病流行 B. 美国总统试图扩大自己权力
C. 斑疹伤寒影响战争发展进程 D. 美国政府重视疾控防疫工作
7. 唐宋以来的名家主流绘画多以蜀葵来表达忠君报国的情怀,宋代莫高窟壁画中甚至出现了蜀葵占据佛龛内外除佛、菩萨、弟子之外几乎所有空间的现象,每个龛内都满绘蜀葵,颇为壮观。这体现出( )
A. 佛教在传播中走向世俗化 B. 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C. 儒家思想渗透于宗教艺术 D. 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
8.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 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C.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9. 《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三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这表明( )
A. 作者力求著述客观真实 B. 前代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C. 魏源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 晚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0. 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 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 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 D. 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11. 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 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 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 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12.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关于交易行为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自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需要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秤到场作证,交易方为有效。这一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罗马( )
A. 公民法注重形式的特点 B. 早期的商品经济尚不发达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D. 法律以调节贸易纠纷为主
13. 宗教改革者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的过程中显现他自己的。白昼的更替、四季的循环、月亮的盈亏和星辰的运行,都是上帝创世时就赋予在其中的,一切世事只不过是其展现而已。自然界是上帝和人类活动的舞台。此理论( )
A. 意在引导人们通过认识上帝去认识自然 B. 促进了探究自然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C. 建立了宗教信仰与理性精神结合的新体系 D.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人文背景
14. 拜占庭帝国文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但是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 西方化趋势日益严重 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 侧重于政治制度创新 D. 抛弃了自身固有传统
15. 英国学者霍尔在谈到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强调:“看东南亚历史,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
B. 印度文明体现了兼收并蓄倾向
C. 东南亚文化以封闭保守著称于世
D. 东南亚国家深受印度的文化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百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英国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的发展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18世纪以后,英国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维修养护。信托公司的形式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1750年,英国大约有500条收费公路,大部分主干线成了收费公路。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少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道路交通发展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18. “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
1. 19世纪初,美国西部农产品通常是沿俄亥俄河、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出墨西哥湾,再运往大西洋沿岸城市。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河运往纽约。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
A. 加快了美国西部沿海的城市化 B. 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C. 导致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激化 D. 开辟了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新航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材料“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河运往纽约”,可知,伊利运河的建成,便利了美国东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并未提及对西部沿海城市化的影响,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美国南北矛盾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属于交通运输的进步,并不属于新航路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
2. 2022年12月9日,首架C919客机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并进行首飞,“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闪耀世界。C919的研制,使上海临港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布局,使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延伸和拓展,带动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据此可知,C919的成功研制( )
A.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
C. 标志着我国工业强国建成 D. 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首架C919客机的成功研制和交付,展示了中国在商用飞机领域的实力和技术水平,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成果的取得需要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A项正确;虽然C919的成功研制代表了中国在商用飞机领域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领先或者已经成为工业强国,排除BC项;C919的成功研制主要是在商用飞机领域,而不是航空航天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 )
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
范围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面积(万平方公里) 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东北 3712 79 47
东部 11543 92 125
中部 9966 103 97
西部 8589 688 12
A. 中国高铁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B. 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
C. 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 高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铁密度大,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发展慢,高铁密度小,说明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铁建设引领时代要求,排除A项;材料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高铁的密度,并未涉及高铁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 在甲骨卜辞记载中,传染病分为“疾疫”“疾口”“疾痐”“疾疥”“疟疾”等,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认为鬼神作祟、气候突变、饮食不洁等易造成传染病,并形成了祭祀疗法、收容隔离、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这些做法( )
A. 防止了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
B. 建立了传染病防治保障体系
C. 形成了对传染病的科学认知
D. 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D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骨卜辞关于传染病的记载。由材料可知甲骨卜辞记载中有关疾病病名 、传染病的特点、疾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说明甲骨卜辞已经认识到了传染病有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并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反映了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防止了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甲骨卜辞记载中有关疾病病名 、传染病的特点、疾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等信息,没提到传染病防治保障体系,排除B项;材料“鬼神作祟”“祭祀疗法”都体现的是对传染病的认识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5. 14世纪中期,黑死病从中东地区随热那亚商船进入意大利,而后又在法国和英国肆虐( )
1 英国国王下今宰杀所有供城市使用的牛,以保持空气中没有航脏和腐烂的气味;通过颁相关命令
2 协助教会的治理行为医生们通过放血、泻药等方式,企图将病人体内的毒素排出;医学家主张用醋和玫瑰水洗手、口和鼻孔,避免激动和保持适度的运动
3 伦敦主教祈求上帝的帮助,教会在各地设立了教会医院并收留无家可归的人
4 熏制芳香物质来保持空气洁净,房主们会在门窗上摆放一束香草,以确保只有纯净的空气才能飘进房子
A. 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 B. 教会的垄断地位出现动摇
C. 政府主动应对和预防疫病 D. 疫病的防治注重多方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英国国王”“医生们”“伦敦主教”“房主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应对黑死病注重政府、医生、教会和民众的多方参与,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多方参与疫病防治,不能反映公共医疗体系的建立,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欧洲国家尚未建立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排除A项;宗教改革使得教会的垄断地位受到动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政府对疫病防治的作用,还涉及医生、教会、民众等多方面,C项并不能完整概括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15年,西伯利亚爆发大规模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后波及俄罗斯和波兰等国。194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创建了一个特别机构——美国斑疹伤寒委员会,以便在任何斑疹伤寒可能影响美国军队行动的地方与斑疹伤寒作斗争。据材料可推知( )
A. 斑疹伤寒引发全球疫病流行 B. 美国总统试图扩大自己权力
C. 斑疹伤寒影响战争发展进程 D. 美国政府重视疾控防疫工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期世界。根据题干时间“1915年”“1942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时间处于一战、二战时期,再结合材料“以便在任何斑疹伤寒可能影响美国军队行动的地方与斑疹伤寒作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斑疹伤寒会影响到战争发展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斑疹伤寒在全球的流行,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罗斯福创立美国斑疹伤寒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斑疹伤寒影响美国军队行动,而非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疫病对战争的影响,与美国重视防疫工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唐宋以来的名家主流绘画多以蜀葵来表达忠君报国的情怀,宋代莫高窟壁画中甚至出现了蜀葵占据佛龛内外除佛、菩萨、弟子之外几乎所有空间的现象,每个龛内都满绘蜀葵,颇为壮观。这体现出( )
A. 佛教在传播中走向世俗化 B. 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C. 儒家思想渗透于宗教艺术 D. 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所学可知,忠君报国符合儒家的伦理要求,而作为忠君报国代表的蜀葵被广泛的绘制在莫高窟的佛龛里面,说明了儒家思想渗透于宗教艺术之中,C项正确;材料反映儒家思想对佛教的影响,未体现佛教的世俗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思想艺术领域,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B项;宋朝时国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 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C.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给出的时间段是13-14世纪,属于宋元时期,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A项正确;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是在汉代,排除B项;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在16世纪以后,排除C项;海禁政策的推行在明清,宋元不存在开放海禁一说,排除D项。故选A项。
9. 《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三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这表明( )
A. 作者力求著述客观真实 B. 前代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C. 魏源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 晚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以《四洲志》为基础”,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三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可见魏源对大量资料、多种资料进行了查阅和相互印证,尽量做到著述的客观真实,以使人们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有前代研究,B项片面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魏源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受到了理学影响,但据材料“中、外各家著述”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源也受到西学影响,而且材料主旨是《海国图志》编写过程比较严谨客观真实,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晚清时期没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 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 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 D. 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两汉至西晋时期。根据材料“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及所学可知,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朝鲜和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华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并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表述有误,汉字的传播有助于增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汉字的传播并不是推动宗藩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库提人(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征服两河流域,统治当地近百年。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这导致现代学者很难全面、准确地还原库提王朝的历史。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承载的功能有限
B. 库提人过于注重自身的语言书写记录
C. 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
D. 库提人未能成功吸纳当地的先进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及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为:公元前三千纪晚期(西亚)。根据材料“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河流域已形成楔形文字等文明传承方式,但库提人在当地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应当与库提人作为游牧民族,没有能够充分学习和借鉴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有关,D项正确;楔形文字的问世有助于苏美尔文明成就的传承,“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的承载功能有限”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来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中部地区,属于游牧部落”“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的库提王朝的文献资料数量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库提人缺乏普及性的书写工具或载体,排除B项;“苏美尔人不愿与外来征服者和平共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关于交易行为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自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需要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秤到场作证,交易方为有效。这一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罗马( )
A. 公民法注重形式的特点 B. 早期的商品经济尚不发达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D. 法律以调节贸易纠纷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罗马《十二铜表法》中关于交易行为的要求十分严格,规定十分繁琐,对于交易安全的需求高于对交易便捷的需求,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B项正确;“公民法注重形式”指出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交易行为的规定不能反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能说明《十二铜表法》中有关于贸易的内容,不能断定以调节贸易纠纷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宗教改革者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的过程中显现他自己的。白昼的更替、四季的循环、月亮的盈亏和星辰的运行,都是上帝创世时就赋予在其中的,一切世事只不过是其展现而已。自然界是上帝和人类活动的舞台。此理论( )
A. 意在引导人们通过认识上帝去认识自然 B. 促进了探究自然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C. 建立了宗教信仰与理性精神结合的新体系 D.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人文背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者认为人们应从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去认识上帝创造世界的本义,体现了他主张以探究自然世界的方式去信仰上帝,促进了探究自然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探究自然世界的方式去信仰上帝,非引导人们通过认识上帝去认识自然,排除A项;理性精神与启蒙运动有关,排除C项;材料与近代科学的诞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但是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 西方化趋势日益严重 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 侧重于政治制度创新 D. 抛弃了自身固有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拜占庭文化西方化的趋势,排除A项;“侧重于政治制度创新”与材料“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拜占庭文化抛弃了自身固有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英国学者霍尔在谈到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强调:“看东南亚历史,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
B. 印度文明体现了兼收并蓄倾向
C. 东南亚文化以封闭保守著称于世
D. 东南亚国家深受印度的文化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东南亚)。根据材料“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可知,东南亚地区人民已经把印度文化变成他们自己的了,这说明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A项正确;是印度文明传入东南亚,成为东南亚文明一部分,排除B项;东南亚吸收印度文明,融合成自己的文明,说明不保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度侵略东南亚,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百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英国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的发展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18世纪以后,英国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维修养护。信托公司的形式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1750年,英国大约有500条收费公路,大部分主干线成了收费公路。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少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道路交通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点:道路系统形成时间早(历史悠久);道路修筑水平高;发展曲折(与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与战争有密切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府重视);以都城为中心,以稳定统治及维护统一为目的;为现实统治需求服务;道路建设与战争需求相结合(任答4点)
(2)表现:收费公路发展迅速;道路管理方式逐渐商业化(或商人投资修建);立法保障(或交通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信托公司管理养护。(任答2点)
原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原有道路管理存在的弊端(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民间资本雄厚,利润的刺激。(任选2点)
(3)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道路交通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道路交通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在道路交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可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道路交通建设;政府立法能有力推动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任选2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可知,中国古代道路交通道路系统形成时间早(历史悠久),道路修筑的水平高;根据材料一“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驰道......直道......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可知,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发展曲折(与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与战争有密切关系,且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府重视);依据材料一“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可知,中国古代道路交通还具有以都城为中心,以稳定统治及维护统一为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为现实统治需求服务;道路建设与战争需求相结合等特点。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收费公路法案......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可知,英国道路交通发展,收费公路发展迅速,且道路管理方式逐渐商业化(或商人投资修建),立法保障(或交通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信托公司管理养护。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从政治层面看,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对交通的发挥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信托公司的形式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可知,原有道路管理存在的弊端(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民间资本雄厚,利润的刺激。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认识:根据中国和英国道路发展的状况,与现代国家交通发展相结合,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如: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道路交通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道路交通发展的基础;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应在道路交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看,可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道路交通建设;从交通制度保障看,政府立法能有力推动道路交通的发展;从影响看,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答案】(1)思维特征: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推崇经验积累和技术实验的研究方法;重视实用的价值取向。
积极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2)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教会权威;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具有理智的力量,可以实证和修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思维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可得中国古代科学有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根据材料“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可得推崇经验积累和技术实验的研究方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特征还有重视实用的价值取向。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积极影响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教会权威及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根据材料“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可得科学具有理智的力量,可以实证和修正,也是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18. “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答案】(1)变化: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变化原因: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综上所述,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可知,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根据材料“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可知,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根据材料“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可知,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根据材料“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可知,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根据材料“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如从材料16世纪以前的西亚、南亚、东亚、地中海、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情况来看,可知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关于解释可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及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等角度进行分析差异原因;从材料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侵略印度和埃及的西化改革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扩张.阐释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从材料看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印度、埃及、吸收西方国家文化;新加坡和韩国吸收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又有创新,可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