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综合题专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春秋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后达550年,最终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进程。
材料二:在政治、思想大一统背景下,汉代的国家认同意识也明显加强,它具体表现在对于统治思想、民族和地理的认同意识上。
材料三:17世纪初,“后金”“大金”表明完成统一的女真各部对共同国家的认同。皇太极改“金”为“清”,从国家认同来解释,是因为当时他统治下的臣民虽以满洲为主体,但同时已经融入数量众多的蒙古人、汉人以及朝鲜人等。
(1)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巩固统一在地方实行了哪一制度 为促进经济交流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汉代”为实现“思想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这一措施是采纳谁的建议?在“地理”认同方面,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经营而设立的官职是什么
(3)材料三中“后金”的建立者是谁 写出在清朝历史上蒙古族哪个部落在谁的带领下“认同国家”从境外回归祖国。
(4)增强国家认同,培养家国情怀。你将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2.【古代中外交往】
材料一 (南宋)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据记载,当时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材料二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篇】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提出“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实行“仁政”,就是希望统治者要保障人民生活。他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唐太宗吸收了这一思想,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少有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 【文学篇】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宋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一位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
材料三 【科技篇】《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一部农书。它在内容上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等12目,每一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目,十分丰富而详细;全书充分吸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又有徐氏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
(1)材料一中的“一位思想家”是谁?材料中认为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写出一点)材料中的唐朝皇帝在位时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什么?材料中的“一位北宋文学家”指的是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政全书》的特点。(写出一点)请再写出我国古代的农书一例。
(4)请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4.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样茶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858年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累计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中国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任何政治私利……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多新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能够印证“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这一论断的史实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海外贸易有哪些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因素。
(3)马克思主要是抨击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谈谈你对“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认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8年,他发现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的矿徒“剽悍可用”,于是招募了3000人组成“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戚家军”成为一支勇猛善战的劲旅。
——据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为何招募义乌县的矿徒组成“戚家军”?并说明“戚家军”的特点。
材料二 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
——据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2)清朝与沙俄签订了什么条约“划定了边界”?这一条约签订的意义是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只有两条路: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或者改造社会结构,使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空间。但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行不通。科学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不可能,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一统专制统治,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扼杀思想自由。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至少两例)。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无法在“清代突飞猛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大发展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岁币,换来了宋辽、宋夏、宋金的长时间和平。
——改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熟的办法”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辽和议达成的盟约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盟约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政府派驻西藏、新疆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的积极作用。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也使得明朝的经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以前中国的本币主要是铜钱,明代以后才开始用银作为流通的主要手段。银在中国的产出较少,明清使用的白银,多数来自丝绸、瓷器的出口所得……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十四讲》《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谈谈你对古代中国货币发展的认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摘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择,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摘自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并概括其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为了“海波平”所采取举措。
(3)根据材料三说出“贵国”所指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当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所出现得变化。
10.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此回答:
(1)图中①地生活的民族在唐朝时被称为什么?当时,一些谱写民族团结的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着。试举一例。
(2)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始于何时?请写出直接统辖此地的机构名称。
(3)清廷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4)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永乐二十一年九月,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等16国使臣来南京贡方物,一次就达1200多人。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卜刺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期间,曾四次派遣使节来明朝贡。
——据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并用事实说明其相互影响。
(2)指出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相关的外交活动,并分析其客观条件。
(3)谈谈两则材料给你的启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2022年11月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历史证明,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不可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难免陷入更加落后的被动的境地,向现有秩序挑战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没有自主的编制和社会创新,现有世界体系不可能为有众多人口的中国提供现代化的空间。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国汉代、唐朝开放的史实,说明“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的对外政策和实施该政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出你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1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起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科技领先】
材料二: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经济繁荣】
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文化昌盛】
材料四: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时代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该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请写出代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到高峰的具体成果明朝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是什么?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两宋时期经济的什么现象?材料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请列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者。
14.学习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他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坚持完成使命。
材料二:他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1661年,他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坡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他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出使西域后,开通了哪条道路?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在军事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这则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事件?
(4)在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②③④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2)图⑤反映了清朝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的特点是什么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我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
——据《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据《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1757年后,清朝只特许哪一机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综合上述材料,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7.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是历代帝王非常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建隆二年(961年),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两千多年的帝制,朝廷国家的核心利益关切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怎样延续王朝统治,这是皇权的安全问题;第二、怎样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问题。在这两个兴亡攸关的问题上,帝制国家一直处在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皇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建议为太祖所采纳,请举一例说明。
(4)从材料四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8.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海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清朝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当时我国和许多国家有密切频繁的交往,列举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两个典型史例。
(2)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依据材料三回答,图中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他最远到达什么地方?他的远航有何重大意义?
(4)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是否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5)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1)郡县制;圆形方孔半两钱。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西域都护。
(3)努儿哈赤;土尔扈特部。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担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等。
2.(1)特点: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繁盛;对外贸易范围广,交往国家数量多。(答出两点即可)
(2)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3.(1)孟子。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一点即可)贞观之治。
(2)诗圣。苏轼。
(3)内容十分丰富而详细、充分地吸收和总结前人的成果、有作者自己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一点即可)《齐民要术》。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发展。(符合题意即可)
4.(1)史实: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2)特征:政府高度重视;贸易范围广泛;有多条海上通道;以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为主要商品;兼具文化交流。因素:政府鼓励;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宋代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时势: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4)认识:各国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坚持互相尊重、和平互利的原则。
5.(1)“他”:戚继光。原因:义乌县的矿徒比较剽悍。特点:训练严格;操练新阵法;勇猛善战等。
(2)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6.(1)表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2)原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无法彻底改变实用性特征;大一统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社会结构无法得到改造。
(3)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7.(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称:“天可汗”。
(2)盟约:澶渊之盟;
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经济的发展(任意一点)
(3)西藏最高长官:驻藏大臣 。
新疆最高长官:伊犁将军。
积极作用: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8.(1)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中国卷入世界经济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纸币,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货币的发展
9.(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和平交往
(2)抗击倭寇(抗倭)
(3)荷兰;澎湖巡检司
(4)由和平友好往来,到开始遭受外来侵略(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10.(1)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2)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3)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设立噶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金瓶掣签等(任意两点)
(4)与少数民族人民和平相处,友好往来;与分裂行径作斗争等
11.(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2)活动:郑和下西洋;客观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等。
(3)启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等。
12.(1)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唐朝: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经商活动等等,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唐朝先进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政策:闭关锁国。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盲目自大;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启示:交流开放促进国家发展,闭关自守导致国运衰落。
13.(1)科举制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意两点)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任意一点)《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和平安定;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唐诗:李白 杜甫 白居易(任意1个,其他唐代诗人也可)
宋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任意1个,其他宋词人也可)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任意1个,其他元曲作家也可)
明清小说: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任意1个,其他明清小说作家也可)
14.(1)张骞。丝绸之路。
(2)戚继光。抗倭斗争。
(3)郑成功。收复台湾。
(4)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等等。(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15.(1)作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友好交往。
(2)特点:严格限制中外交往和贸易,闭关锁国。
(3)变化:由开放逐渐转向封闭。认识: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国家要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16.(1)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明朝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先进;郑和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等。
(2)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广州十三行。
(3)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相互学习。
17.(1)措施:秦-郡县制;汉-推恩令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效率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3)主要原因:藩镇割据,君弱臣强;举例说明: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任一项即可)加强皇权。
(4)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证:秦始皇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18.(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本派出遣唐使。(答对2点即可)
(2)机构:市舶司;大商港:广州、泉州(答对1个即可)。
(3)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答对两点即可)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御政策,闭关锁国不可能也没有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借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反对闭关锁国。(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