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史学与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作“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察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其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被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其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作“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其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其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
D.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二、课内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 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B.文章前三段是本篇新闻的导语,用平实朴素的语言交代了这篇新闻的背景、新闻发生的地点,并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C.文中写“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等细节的目的是要引起参观者的特别注意。
D.文中写二十多岁的姑娘“温和地微笑着”,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小姑娘还是很幼稚的,因为她看不清纳粹的真实面目。
5.文章描写“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4分)
6.文章结尾处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与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 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7.本文突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做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
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千米,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千米,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
探索与实践》)
8.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B.
C.
D.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10.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2)论坛上,各位投资人 ,迸发出一个又一个创业新想法,并且共同商讨解决目前创业所遇到的问题。
(3)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他孝顺自己的母亲在整个县城里出了名,甚至照顾村里所有的老人也已经成为他分内的事。
B.“光盘行动”唤起了人们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培育了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应该大力践行。
C.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吸取教训,决不允许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同时也祝愿广大网友对我们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监督、指正。
D.他在2015年度招飞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战机越来越先进,招飞工作也要顺势改革创新,培养好、选拔好、使用好飞行人才。
1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让孩子选择未来, ① 不是放手不管不问, ② 在既有的经验和孩子的意愿之间,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并 ③ 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自主选择, ④ 一种意愿, ⑤ 一种能力, ⑥ 这种能力呼应了时代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要 尽力 不仅是 也是 因为
B 并 而是 尽可能 是 更是 /
C 也 / 一定要 不但是 同样是 所以
D 虽然 而是 尽可能 是 / 当然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5分)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孩子刚一落生,① ,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有着某种类型的气质的人,② 。例如,一个学生每逢考试就情绪激动,等待与友人会面时会坐立不安,参加体育比赛前也总是沉不住气。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③ ,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15.图中的两条曲线均略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观察这幅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微笑曲线”反映的经济现象。对此,你有何建议 不超过70字。(6分)
“微笑曲线”示意图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这个字
张志民
听书法家说
书道之深,着实莫测
历代的权贵们
装点门面
都喜欢弄点文墨附庸风雅
他们花一辈子工夫
把“功名利禄”几个字
练得龙飞凤舞
而那个最简单的“人”字
缺骨少肉,歪歪斜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思路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扩大了范围。原文为:“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作‘起居注’。”
答案:B
2.思路解析:D项,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的表现。“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不代表“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答案:D
3.思路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A
4.思路解析:B项,“平实朴素的语言”说法不当。C项,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D项,小姑娘的微笑,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寒冷中寻找到了温暖。
答案:A
5.思路解析:花朵是生命的象征,而“毒气室”“焚尸炉”则是纳粹罪恶的象征,在这里,作者借助对比,来突出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两种相反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和讽刺了纳粹的罪恶,同时,怒放的菊花表现了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和平的美好向往。
6.思路解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说法都可以,但要自圆其说。如果认为作用相同,那就分析两处的共同作用;如果认为不同,那就要指出其不同之处。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主题。
答案:示例(1)基本相同。欢乐、祥和的景象与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认为眼前的景象虽然是惬意的,但在奥斯维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
(2)作用不同。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反衬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强调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而结尾的景物描写仿佛告诉人们“阳光终将驱散乌云”,和平回到了人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7.思路解析:本题可从其新闻主题、写作特色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此文揭露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表达了对邪恶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良知的呼唤。
②本文没有局限于客观报道,而是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主要内容来写,文中处处灌注着个人的情感,强烈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扣人心扉,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压抑,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8.思路解析:D项,“数据融合”有误,应为“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答案:D
9.思路解析:C项,“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有误,原文材料二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于文无据。
答案:C
10.思路解析:本题应该主要从材料二入手分析,但也不能忽略材料一、三。
参考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11.思路解析:“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强调很多人意见各不相同,众说纷纭。
答案:B
12.思路解析: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移到第一个“他”的后面。C项,词语搭配不当,把“祝愿”改为“希望”。D项,语序不当,改为“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
答案:B
13.思路解析:第②处,根据上文中的关联词语“不是”可知,要选择“而是”,据此排除A、C两项;第⑤处,根据语意“自主选择是意愿”“自主选择是能力”可知,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更是”,据此排除D项。
答案:B
14.思路解析:①处根据后面的“有的……有的……”应着眼于不同;②处应根据后面的例子来概括;③处应与“成为平庸无为的人”意思相反。
参考答案:①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②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③既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15.思路解析:一是整体认读图表内容;二是重视数据变化,关注图表细节;三是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句式、字数)作答。
参考答案:现象: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企业和下游的营销企业利润都要高于产业链中游的制造业;但是这种利润差别在60~70年代不明显,现在却非常突出。建议:要努力转变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等。
16.写作提示:诗的寓意并不难解读:表面上写的是书法,历代有许多的权贵,喜欢舞文弄墨来装点门面,他们把“功名利禄”几个字练得很好,甚至不惜花上一生的时间,可偏偏是最简单的“人”字,却总也写不好,缺骨少肉,歪歪斜斜。深层含义是讽刺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外在的东西,比如名利、权势,或者所谓的“面子”,却忽略了对人的内在的追求。失去了内在追求的人,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向上的道德追求,也不会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例文
站成一座山
我常常想,人,应站成怎样的姿势
站成海洋,纵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却容易沉浮宦海不可自拔;站成大树,百丈高后也有雷劈电击拦腰折断的危险,终不能屹立不倒;站成繁花,灿烂喧闹的姹紫嫣红过后,依旧是落红满地,遍地狼藉;站成清风抑或明月,虽说超脱,却失去了沉稳;站成高原抑或平地,虽说牢固,却平淡而无奇。站成什么样,才能最挺立,让人终生无悔
仿佛是跨越时空般从远古的苍穹里飘来一声低沉的回音:“大写的‘人’字当如山!”
山,是大地的脊梁,是高空的根基。山从未言语也无须言语,山的姿态便昭示出它的灵魂。山始终以一种原始的形态启迪并俯视着芸芸众生。像山一样活着的人,会是一个无悔的人。
是的,站成一座山,就忘记了大起大落的欲海沉浮;站成一座山,会断却尔虞我诈、朋比为奸的空虚,会拂去唯利是图、攀附权贵的漂流;站成一座山,就铭记了“头可断,血可流,士节不可屈”的无畏无惧,就恪守了质朴无华的为人准则,就在黄土和岩砾之间坚忍地支撑着让人敬仰的为人尊严。记得巴金老先生曾说:“做人要做一个战士,做一个至死也不放下枪的战士。”巴老的坚毅诠释了山的风骨,一种风吹雨打依然前行的果敢。巴老确乎有着一颗“中国的良心”。还有陈省身教授,这样一位曾经庆幸数学领域没有诺贝尔奖的数学大师,终其一生以朴实无华的原始风貌,站成一座淡泊于功名利禄的大山。
人的一生,就是在用各自的生命写那一个“人”字。有的字迹模糊黑白不分,有的歪歪扭扭毫无主干。但有一些大写的“人”字,就只是直直地立着,笔力遒劲浑厚饱满,站成一座山的姿态。正因为站成了一座山,才有了王国维为文化而殒身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才有了谭嗣同血溅菜市口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才有了鲁迅东渡日本探求救国真理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因为站成了一座山,便刚正不阿,便正气冲霄,便淡定从容,便无怨无悔。
人只有站成一座山的姿态,才能无怨无悔地笑看世界,才能在人生的尽头自豪地说:“我的人生虽没有浓墨重彩,可我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在这世上我能挺直腰杆,站得笔直。”
点评:习作很好地把握了诗歌意旨,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做人,就该站成一座山”,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诠释了诗歌题旨。在写作上,借用对比,两相对照,主旨更鲜明。习作思路清晰,例证丰富,结构整齐,语言流畅,是一篇优秀的说理文佳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