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7 00:32:44

文档简介

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 )
A. 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内容 B.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 为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D.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的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物价,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此时中国还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表明新中国( )
A. 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 B. 彻底地摧毁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C.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项正确;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B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 图2和图3分别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建工业中心的分布图。其变化( )
图1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图2 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A. 得益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方针的贯彻 B. 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C. 已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 基于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恶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根据时间,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于是出现图片材料中,工业建设中心由50年代集中在东北华北,变成60年代集中在西南、西北,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方针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工业建设也受到负面影响,排除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部大开发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当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但还没有达到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这种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 1949年11月,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成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随后对中国发动全面的封锁禁运。1972年至1977年底,我国与西方国家共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合同220多项。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美苏争霸的开始 B. 改革开放的实行
C. 中国国力的增强 D. 中美关系的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的改善,故答案为D项;美苏争霸是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全面禁运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改革开放是自1978年,排除B项;中国国力的增强对这一变化也有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关键因素”的要求,排除C项。
5. 中国经济中的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根植于当时(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C. 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 逐步深化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次当经济下滑至较低水平时,政府都会进行一次重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在改革之后,经济增速便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第一次改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核心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城市增强企业活力改革;第二次改革核心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1997年至2001年期间,国企改革、1998年住房商品化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D项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第一次高速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第二次高速增长的原因,排除B项;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也是第一次高速增长的原因,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的主题反映。下列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是( )
A. 抗美援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现代企业制度、真理标准大讨论
C. 经济特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1987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项正确;抗美援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50年代,排除A项;真理标准大讨论是70年代末,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7. 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
A. 说明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 B. 体现出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 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D. 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全球疫情抗疫中发挥了大国风范,这种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一决策
A.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C. 推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D.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决策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路线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些( )
A.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 重新书写中国共产党革命史
C. 说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意义 D. 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历史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项正确;重新书写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与顺应世界多极化历史潮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 主导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
C. 侧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表明当今中国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A项正确;中国并不是要主导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而是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侧重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或与周边国家邻国的合作,而是体现中国愿意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起,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CD项。故选A项。
11. 公元1世纪前后,形成了罗马帝国经西亚、中亚到中国汉王朝之间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这主要得益于( )
A. 游牧民族的迁徙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帝国开明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世纪前后(世界)。根据材料“形成了罗马帝国经西亚、中亚到中国汉王朝之间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可知,罗马帝国、西亚、中亚和中国汉王朝都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因此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B项正确;游牧民族迁徙并不会形成横贯欧亚大陆如此长距离的文明地带,排除A项;罗马帝国并未扩张到中国,排除C项;从材料看,无法明确是哪一个帝国的政策且对外政策一般用“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 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B. 佛教统治地位确立
C. 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D. 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可知,佛教反对种姓制度,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影响扩大,种姓制度遭到冲击,D项正确;A项与古印度的历史史实不符,神学思想并没有衰落,且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反对神学思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佛教并没有在古印度确立统治地位,排除B项;社会平等逐渐实现,与古印度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 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 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农业产生后,定居生活导致人口数量增加,为了生存,人们会努力将农业生产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钱乘旦在此强调的是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农业对文明出现的意义,排除B项;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亚里士多德说:雅典“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舰”,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与此相似,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这一论述( )
A. 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重要性 B. 体现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
C. 揭示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 说明雅典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亚里士多德将雅典公民和城邦比喻为水手和船舰,说明公民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保证社会全体即城邦安全,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批判和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揭示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排除C项;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 )
A. 说明了统治者左右着文明特征 B. 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
C. 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D. 保证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昌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据题干“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可知这一状况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B项正确;统治者可以影响文明,但不能左右文明,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阿拉伯的宽容太多,并不涉及世界文明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但不能保证其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
A. 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 缓和了中世纪的各方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等方式,这些做法为接下来的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做法,对封君封臣制度是一种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国家信息,排除B项;D项中的“各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殊椒、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
宗教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
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
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
A. 文明的先进性 B. 文明的独特性 C. 文明的局限性 D. 文明的保守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殊椒、烟草等”、“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拉丁美洲的农业文明、宗教信仰、建筑、交通等方面与亚欧大陆有着很大差异,反映了拉美地区文明的独特性,B项正确;拉美地区文明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拉美地区文明的独特性,没有体现局限性,排除C项;文明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始终保持不变的形态,材料没有涉及拉美文明的保守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中,封君赐予土地给封臣,封臣要服从于封君,不得做任何损害封君的利益的事情。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 )
A. 促进了欧洲民主精神的形成 B. 反映出一定的契约关系
C. 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D. 国王是土地实际占有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中,封君赐予土地给封臣,封臣要服从于封君,不得做任何损害封君的利益的事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与封臣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且权利与义务相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封君封臣制是欧洲中世纪所实行的一种分封制度,与欧洲民主精神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下,封臣要忠于封君,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但并非对等,排除C项;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要求驱赶所有外国传教士并禁止宗教书籍进入日本;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德川幕府的这些政策( )
A. 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 B. 禁锢了日本宗教思想
C. 消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D. 导致了中央集权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的“锁国令”,使日本基本上与外界隔绝,错失了紧跟世界潮流的机会,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A项正确;这一政策主要是阻碍对外交流,而不是禁锢宗教思想,排除B项;虽然有“锁国令”,但对外的交流仍然有,因此不可能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中央集权衰落并不是因为“锁国令”,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有学者认为:“在15世纪80年代,欧洲人可能已经在纽芬兰岛周围捕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该学者强调的是( )
A. 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 B. 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深远影响
C. 哥伦布并不知道他发现了新大陆 D. 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80年代(欧洲)。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哥伦布远航改变了欧洲的形势,据此可知,这是在强调哥伦布远航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有哥伦布不是第一次到达美洲大陆的信息,但材料重点是“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可见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哥伦布远航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哥伦布并不知道他发现了新大陆的信息,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远航的影响而不是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哥伦布有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游记》,他经常翻阅,并做了264处边注。这些边注给人的总印象是:哥伦布最关心东方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见,哥伦布远航( )
A. 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财富 B. 具有深刻的精神动力
C. 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 D. 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哥伦布最关心的是东方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寻找东方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为西班牙王室带来财富,排除A项;题干并未没有体现哥伦布远航的精神动力,排除B项;哥伦布远航结束了美洲的孤立状态,但不能说世界各地,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4至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这可用于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大工业生产内在动力 D. 价格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4至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至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急需找到通往东方的海外市场,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A项正确;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材料中描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大工业生产是工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中描述的时期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与材料中描述的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 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至每担80杜卡特。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 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C. 价格革命的兴起推动 D. 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葡萄牙进口香料的价格下降,威尼斯转手香料价格却猛涨,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威尼斯及传统商路日趋没落,D项正确;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并非威尼斯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排除A项;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与亚洲香料在欧洲市场上的差价无关,排除B项;价格革命主要是助推欧洲社会转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4. 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这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人口迁移 B. 医疗技术创新
C. 全球物种交换 D. 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据材料“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换,如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养活了更多人口,也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等等,故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世界人口还是增加了,C项正确;世界人口迁移几乎不会增加全球总人数,排除A项;近代以来医疗技术有一定进步,但不是1500年-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品经济繁荣与促进全球人口增长无必然因果关系,且1500年-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物种的交换,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25. 下表为15—17世纪欧洲人的部分海上探险活动。这些活动( )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率船队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1498年 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驰达印度
1594-1597年 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642-1643年 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A.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 B. 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
C. 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D. 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视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7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可知,15一17世纪,欧洲通过海上探险活动发现了美洲、大洋洲等地,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扩宽了人类视野,D项正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排除A项;早在15世纪80年代,葡萄牙已探索全球航路,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经济文化交流,早于材料中的“1492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下图是与16世纪初欧洲社会相关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注: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
A. 人们获得灵魂自救自主权 B. 世俗文化与宗教信仰激烈冲突
C. 欧洲开启了自由平等之门 D. 欧洲已实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欧洲。题干漫画反映的是宗教改革,在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主张人只有通过教会的教义教规才能够死后升入天堂,但是门扇右边的普通人却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虔诚信仰,通过阅读《圣经》就可以获得救赎,这反映出该时期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世俗文化与宗教信仰激烈冲突,排除B项;据图无法推知欧洲开启了自由平等之门,排除C项;材料涉及16世纪初的欧洲宗教改革,据所学可知,当时并非所有欧洲基督教派都承认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687年,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答了哥白尼革命所提出的各种天文学问题。这个关于自然的数学体系是那样的明澈和有条理,以至于守旧分子们丧失了抵挡的勇气和能力。牛顿之后,反对哥白尼体系的做法成了一种顽固与愚钝的象征。这说明( )
A. 理性主义推动了政治变革 B. 知识权威取代了信仰权威
C.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D. 技术革新改变了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687年(欧洲)。据材料“以至于守旧分子们丧失了抵挡的勇气和能力。牛顿之后,反对哥白尼体系的做法成了一种顽固与愚钝的象征”,可知牛顿关于自然的数学体系使反对哥白尼体系的做法成了一种顽固与愚钝的象征,说明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C项正确;牛顿的研究让人领略到真理本身令人折服的力量,可以说牛顿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变革,排除A项;近代科学革命确实使人类更加崇尚知识,崇尚真理,但是“取代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学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但属于理论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8. 从下面大事年表中提炼出最恰当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87年 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
A. 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 B. 君主立宪制的逐渐形成
C. 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D.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材料强调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宪法的制定和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涉及的是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推翻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而非封建时代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的美国和法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并非是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英法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9. 中世纪时,英国乡绅将子弟送往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主要是为培养神职人员。而到15世纪,乡绅将子弟送到大学,主要学习对世俗职业有用的知识,如逻辑学、哲学、数学、医学以及民法等。这反映出英国( )
A.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 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C. 阶级分化不断加剧 D. 高等教育欧洲领先
【答案】A
【解析】
【详解】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乡绅培养子弟的目标由培养神职人员转向学习有用的世俗知识,这说明乡绅更加关注世俗世界,这显然符合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念,是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体现,A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阶级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其高等教育领先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
30. 美国独立之初,英国仍占领着美国领土,西班牙禁止美国船只在密西西比河航行,法国也肆意违反承诺,禁止美国船只进入法国控制的海港。汉密尔顿感叹:“凡是能伤害一个独立国家的尊严或降低其品格的事情,我们差不多都经历过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
A. 邦联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 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 D. 民族民主意识薄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独立指出确立了邦联体制,是一一个松散的联盟,各邦都是一个主权国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对外事务,体现了邦联体制的弊端,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美国彻底打败了英国,革命比较彻底,排除C项;美国独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民主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31. 《西方美学史》写道,法国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朝后看,它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作了思想准备。这一说法分别是基于,启蒙运动( )
A. 鼓励及时行乐,倡导分权制衡 B. 推动科学革命,呼唤开明君主
C 传承人文精神,绘就制度蓝图 D. 强调理性思考,主张自由竞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是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体制的设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C项正确;启蒙思想并不鼓励及时行乐,排除A项;虽然开明君主符合部分启蒙思想家的构想,但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没有促进作用,排除B项;自由竞争也符合部分启蒙思想家的构想,但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没有促进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32.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可以通过缴纳-定数额的金钱为自己赎身,成为自由民。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这些现象有助于( )
A. 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B. 消除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 稳定俄国国内社会秩序 D. 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俄国)。根据材料中“农奴可以通过缴纳-定数额的金钱为自己赎身,成为自由民。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得农奴成为自由民,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A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不彻底性,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与地主矛盾也未消除,排除BD项;由材料中的信息“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自己赎身”可知,部分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是以负担更加沉重为代价,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A项。
33.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 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该报曾刊出一篇文章,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恼火。他授意政府将威尔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B. 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2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62年英国国王仍然可以授意政府逮捕议会议员,说明国王权力较大,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B项正确;1762年是“光荣革命”后,权力中心是议会,排除A项;《权利法案》本身规定英国国王拥有行政权,因此国王做法并没有违背《权利法案》,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4. 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后,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恩格斯观点的是(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B. 英国殖民统治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C. 德国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工业革命进程
D. 代议制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890年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认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这个基础又受到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事件与上层建筑的因素影响,这说明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代议制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这符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的结论,D项正确;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排除A项;英国殖民统治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属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排除B项;1890年的德国已经不是分裂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35.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由小团体走向大联合,由破坏机器发展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工人运动的发展( )
A. 表明政治革命时机成熟 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 D.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欧洲)。结合所学,工人运动的发展既迫切地要求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C项正确;决定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排除A项;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技发展等,工人运动在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方面直接作用不大,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经济斗争和争取政治权利,而非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36. 如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 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工业革命正在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可以看出,17—19世纪英国农村人口比重在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在上升以及城市人口百分比在上升,城市人口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体现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图示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逐渐的扩大,排除A项;“迅速”表述错误,有一个减少的过程,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不能解释17世纪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37. 下表所示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出版情况统计(部分)。据表可知( )
版次 出版情况
第一版 1848年2月问世于伦敦,印1000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文件,随后多次印刷
第二版 1872年7月问世于德国莱比锡,该版本成为以后许多版本出版或翻译所依据的权威文本
第三版 1883年8月由霍廷根—苏黎世瑞士出版社出版,印1万册,次年加印5000册
第四版 1890年在伦敦问世,作为《社会民主主义丛书》之一出版
第五版 1891年上半年由柏林《前进报》发行部出版,次年刊载于伯尔尼《瑞士公民政治手册》
第六版 1894年由柏林《前进报》发行部出版,标题改为《共产主义宣言》,次年再版
A. 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逐步实现
B.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统治地位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
D. 无产阶级开始作为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印刷次数增多,数量增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C项正确;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现阶段还实现不了,排除A项;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世界”表述错误,排除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政治力量登上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38. 下表是1860年和1900年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这反映了( )
A.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B. 海外市场广阔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C. 美国发展成为头号强国 D.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60-1900年间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的变化是:英国略有下降、德国、美国大大提高、中国大大下降;1860年占比最高的是英国,1900年占比最高的是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德、美占比增加的原因是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家,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国中海外市场最广阔,即殖民地数量最多的是英国,但数据中英国并没有实现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项;美国发展成为头号强国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9. 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上述现象表明( )
A. 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 B. 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 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 D. 自由贸易竞争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英国、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铁路公司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美国银行家摩根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英国和美国垄断组织的出现体现了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B项正确;传统交通工具并未消失,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排除C项;推动生产集中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0.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里昂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这说明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强调里昂工人起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19事迹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时间是在187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道题,其中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共计4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摘编
8.如果被盗窃的牛、羊、驴或者是猪属于寺庙或者皇室,盗窃者将偿付三十倍的赔偿;如果它们属于国王的公民,盗窃者将作出十倍赔偿;如果窃贼无力赔偿,将以死抵罪。
46.租佃农田地租为收成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53.倘自由民怠于巩固其田之堤堰,而因此堤堰破裂,水淹(公社之)耕地,则堤堰发生破裂的自由民应赔偿所损毁之谷物。
196.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202.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
203.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226.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摘编自严绪陶《汉谟拉比法典与古巴比伦王国》
材料二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法国民法典》维护并保障了资本主义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而且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法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条文具体全面,文字表述准确;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利益;同态复仇,较为野蛮。
(2)背景: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自由、平等原则。
(3)作用: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合理权利,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解析】
【详解】第(1)问概括《汉谟拉比法典》主要特点,需要学生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由所摘条文内容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条文具体全面,文字表述准确,当时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法律呈现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特征。由第8条和第226条可归纳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结论,由第196、第202、第203三条可得出同态复仇、较为野蛮的结论。
第(2)问第一小问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背景,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
第二小问概括其基本原则,依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得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依据材料“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得出契约自由原则;自由、平等原则。
第(3)问主要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依托政治等学科内容进行跨学科思考。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创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培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
(2)发展:把技术教育与培养完善的公民联系在一起;设立实用技术推广机构。
意义:适应了法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技术教育的固有偏见;丰富了法国教育的内涵,为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为近现代其他国家的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得出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根据材料“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得出传统的技术培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文艺复兴爆发的根本原因。
(2)发展:依据材料“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得出把技术教育与培养完善的公民联系在一起;依据材料“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得出设立实用技术推广机构。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适应了法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技术教育的固有偏见;丰富了法国教育的内涵,为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为近现代其他国家的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为英国1760—18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进口原料、粮食、小部分出口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为棉纺织品以及其他部分出口制成品。
1760—1810年英国对外贸易表(单位:千英镑)
时间 进口 出口
1760 10719 10043
1770 12104 9287
1780 13820 10200
1790 21797 17380
1800 28740 17520
1810 31640 35050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英帝国的转型(第四卷)》
材料二 以下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1733年 凯伊 英国 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93年 伊莱·惠特尼 美国 棉机
1782年 瓦特 英国 联运式蒸汽机
1807年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年 斯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车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0年 格拉姆 比利时 电动机
1887年 狄塞尔 德国 柴油机
1867年 诺贝尔 瑞典 炸药
1885年 卡尔·本茨、戴姆勒 德国 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1837年 莫尔斯 美国 有线电报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96年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
——摘编自(英)托马斯·S·阿什顿《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0—1810年英国进出口贸易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答案】(1)特点:进口总额高于出口总额;进出口额都呈现增长趋势。
成因: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英国殖民扩张对外贸的影响。
(2)特征: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数据自1760年至1810年进口和出口的数据可知,进口总额高于出口总额,进出口额都呈现增长趋势。
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时间1760年至1810年可知,此时为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因此为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根据时间1800、1810年可知此时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海外市场扩大,因此为英国殖民扩张对外贸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据材料表格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发明者以科学家为主,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据材料表格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者的国家可知,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日本、德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可知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 )
A. 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内容 B.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 为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D.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2.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表明新中国( )
A. 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 B. 彻底地摧毁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C.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3. 图2和图3分别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建工业中心的分布图。其变化( )
图1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图2 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A. 得益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方针的贯彻 B. 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C. 已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 基于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恶化
4. 1949年11月,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成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随后对中国发动全面的封锁禁运。1972年至1977年底,我国与西方国家共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合同220多项。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美苏争霸的开始 B. 改革开放的实行
C. 中国国力的增强 D. 中美关系的改善
5. 中国经济中的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根植于当时(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C. 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 逐步深化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6.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的主题反映。下列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是( )
A. 抗美援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现代企业制度、真理标准大讨论
C. 经济特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
A. 说明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 B. 体现出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 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D. 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一决策
A.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C. 推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D.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9.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些( )
A.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 重新书写中国共产党革命史
C. 说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意义 D. 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历史潮流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 主导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
C. 侧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合作
11. 公元1世纪前后,形成了罗马帝国经西亚、中亚到中国汉王朝之间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这主要得益于( )
A. 游牧民族的迁徙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帝国开明的政策
12. 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 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B. 佛教统治地位确立
C. 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D. 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13.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调( )
A.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B.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C. 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 D. 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
14. 亚里士多德说:雅典“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舰”,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与此相似,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这一论述( )
A. 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政治重要性 B. 体现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
C. 揭示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 说明雅典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15. 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 )
A. 说明了统治者左右着文明特征 B. 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
C. 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D. 保证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昌盛
16. 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
A. 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 缓和了中世纪的各方矛盾
17. 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殊椒、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
宗教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
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
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
A. 文明的先进性 B. 文明的独特性 C. 文明的局限性 D. 文明的保守性
18. 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中,封君赐予土地给封臣,封臣要服从于封君,不得做任何损害封君的利益的事情。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 )
A. 促进了欧洲民主精神的形成 B. 反映出一定的契约关系
C. 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D. 国王是土地实际占有者
19.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要求驱赶所有外国传教士并禁止宗教书籍进入日本;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德川幕府的这些政策( )
A. 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 B. 禁锢了日本宗教思想
C. 消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D. 导致了中央集权衰落
20. 有学者认为:“在15世纪80年代,欧洲人可能已经在纽芬兰岛周围捕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该学者强调的是( )
A. 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 B. 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深远影响
C. 哥伦布并不知道他发现了新大陆 D. 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条件
21. 哥伦布有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游记》,他经常翻阅,并做了264处边注。这些边注给人的总印象是:哥伦布最关心东方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见,哥伦布远航( )
A. 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财富 B. 具有深刻的精神动力
C. 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 D. 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
22. 14至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这可用于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大工业生产的内在动力 D. 价格革命的影响
23. 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至每担80杜卡特。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 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C. 价格革命的兴起推动 D. 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24. 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这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人口迁移 B. 医疗技术创新
C. 全球物种交换 D. 商品经济繁荣
25. 下表为15—17世纪欧洲人的部分海上探险活动。这些活动( )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率船队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1498年 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驰达印度
1594-1597年 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642-1643年 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A.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 B. 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
C. 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D. 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26. 下图是与16世纪初欧洲社会相关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注: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
A. 人们获得灵魂自救自主权 B. 世俗文化与宗教信仰激烈冲突
C. 欧洲开启了自由平等之门 D. 欧洲已实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7. 1687年,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答了哥白尼革命所提出的各种天文学问题。这个关于自然的数学体系是那样的明澈和有条理,以至于守旧分子们丧失了抵挡的勇气和能力。牛顿之后,反对哥白尼体系的做法成了一种顽固与愚钝的象征。这说明( )
A. 理性主义推动了政治变革 B. 知识权威取代了信仰权威
C.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D. 技术革新改变了生产方式
28. 从下面大事年表中提炼出最恰当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87年 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
A. 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 B. 君主立宪制的逐渐形成
C. 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D.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9. 中世纪时,英国乡绅将子弟送往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主要是为培养神职人员。而到15世纪,乡绅将子弟送到大学,主要学习对世俗职业有用的知识,如逻辑学、哲学、数学、医学以及民法等。这反映出英国( )
A.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 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C. 阶级分化不断加剧 D. 高等教育欧洲领先
30. 美国独立之初,英国仍占领着美国领土,西班牙禁止美国船只在密西西比河航行,法国也肆意违反承诺,禁止美国船只进入法国控制的海港。汉密尔顿感叹:“凡是能伤害一个独立国家的尊严或降低其品格的事情,我们差不多都经历过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
A. 邦联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 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 D. 民族民主意识薄弱
31. 《西方美学史》写道,法国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朝后看,它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作了思想准备。这一说法分别是基于,启蒙运动( )
A. 鼓励及时行乐,倡导分权制衡 B. 推动科学革命,呼唤开明君主
C. 传承人文精神,绘就制度蓝图 D. 强调理性思考,主张自由竞争
32.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可以通过缴纳-定数额金钱为自己赎身,成为自由民。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这些现象有助于( )
A. 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B. 消除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 稳定俄国国内社会秩序 D. 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33.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 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该报曾刊出一篇文章,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恼火。他授意政府将威尔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B. 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34. 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后,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恩格斯观点的是(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B. 英国殖民统治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C. 德国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工业革命进程
D. 代议制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
35.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由小团体走向大联合,由破坏机器发展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工人运动的发展( )
A. 表明政治革命时机成熟 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 D.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36. 如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 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工业革命正在开展
37. 下表所示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出版情况统计(部分)。据表可知( )
版次 出版情况
第一版 1848年2月问世于伦敦,印1000册,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文件,随后多次印刷
第二版 1872年7月问世于德国莱比锡,该版本成为以后许多版本出版或翻译所依据的权威文本
第三版 1883年8月由霍廷根—苏黎世瑞士出版社出版,印1万册,次年加印5000册
第四版 1890年在伦敦问世,作为《社会民主主义丛书》之一出版
第五版 1891年上半年由柏林《前进报》发行部出版,次年刊载于伯尔尼《瑞士公民政治手册》
第六版 1894年由柏林《前进报》发行部出版,标题改为《共产主义宣言》,次年再版
A. 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逐步实现
B.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统治地位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
D. 无产阶级开始作为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38. 下表1860年和1900年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这反映了( )
A.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B. 海外市场广阔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C. 美国发展成为头号强国 D.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9. 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上述现象表明( )
A. 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 B. 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 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 D. 自由贸易竞争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40.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验证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道题,其中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共计4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摘编
8.如果被盗窃的牛、羊、驴或者是猪属于寺庙或者皇室,盗窃者将偿付三十倍的赔偿;如果它们属于国王的公民,盗窃者将作出十倍赔偿;如果窃贼无力赔偿,将以死抵罪。
46.租佃农田地租为收成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53.倘自由民怠于巩固其田之堤堰,而因此堤堰破裂,水淹(公社之)耕地,则堤堰发生破裂的自由民应赔偿所损毁之谷物。
196.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202.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
203.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226.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摘编自严绪陶《汉谟拉比法典与古巴比伦王国》
材料二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法国民法典》维护并保障了资本主义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而且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法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创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为英国1760—18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进口原料、粮食、小部分出口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为棉纺织品以及其他部分出口制成品。
1760—1810年英国对外贸易表(单位:千英镑)
时间 进口 出口
1760 10719 10043
1770 12104 9287
1780 13820 10200
1790 21797 17380
1800 28740 17520
1810 31640 35050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英帝国的转型(第四卷)》
材料二 以下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1733年 凯伊 英国 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93年 伊莱·惠特尼 美国 棉机
1782年 瓦特 英国 联运式蒸汽机
1807年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年 斯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车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0年 格拉姆 比利时 电动机
1887年 狄塞尔 德国 柴油机
1867年 诺贝尔 瑞典 炸药
1885年 卡尔·本茨、戴姆勒 德国 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1837年 莫尔斯 美国 有线电报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96年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
——摘编自(英)托马斯·S·阿什顿《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0—1810年英国进出口贸易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