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表达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1.了解人物,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彭荆风
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词或值得摘录的词写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可就字音、字形或词义角度分析)
交流积累
读一读
荆 棘
竹 篾
麂 子
修 葺
菌 子
露 宿
jí
miè
jǐ
qì
jùn
lù sù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撵:驱逐;赶。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朝气: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的气概(跟“暮气”相对)。
记一记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快速略读全文:
1.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2.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3.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
学习阅读方法
略 读
略读,也可称为通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虽只求概览大意的一种阅读方式,然而,也应做到“略”而不“漏”,保证读后能阐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及整体印象。在保证阅读效果的基础上,略读也需要强调速度。通过略读可以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部分章节,从而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
发现、夜宿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发现、夜宿小茅屋,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建造小茅屋
整体感知
2.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表达效果。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课文顺序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整体感知
2.比较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的表达效果。
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展开情节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层层深入,探寻小茅屋的真相,在情节上不断出现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在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
3.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插叙1: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得到哈尼小姑娘帮助的事。
插叙2:梨花妹妹讲述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茅屋的事。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整体感知
4.作者这样不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两个插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者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插叙的运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叙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品读梨花,解读精神。
品读梨花描写,解读梨花精神
认真研读文章:
1.找出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仔细品味,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2.结合题目和结尾,理解“梨花”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品读梨花
1.找出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解释各自的含义,体会结构作用。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
①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给人惊喜、希望和安慰。
②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品读梨花
1.找出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解释各自的含义,体会结构作用。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联系。
品读梨花
1.找出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解释各自的含义,体会结构作用。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结合,描写梦中美丽的景象,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赞美。
结构上照应题目,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情节发展。
品读梨花
1.找出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解释各自的含义,体会结构作用。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梨花一语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结构上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品读梨花
描写梨花:借景抒情,以花喻人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
②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④梦中……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描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写梦见梨花,是虚写,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结尾写到梨花,人花并提,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
虚实结合
由实入虚
2.结合全文及结尾段,说说以“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解读精神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是,“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3.结合全文,说说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解读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比喻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境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
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
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
驿路梨花处处开。
创作背景
作者在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链接
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雷锋语录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2、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3、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4、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课堂小结
写法上: 1.悬念伏笔; 2.虚实结合。
主旨上: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驿路梨花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
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讴歌,结束全篇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桌讨论这个话题,交流自己的观点。
示例:感动。讲公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缺乏公德心的人,他们只顾一己之私,从不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