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地质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4·江西九江·二模)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低凹处相比,该地区高凸处更易受到雨滴溅蚀作用,可能是因为高凸处( )
A.植被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径流速度快 D.降水强度大
2.形成该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地壳下降 C.外力侵蚀 D.岩层拉伸
【答案】1.A 2.C
【解析】1.干旱草原地区,低凹处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高凸处裸露的土壤,缺少植被保护,易于遭受雨滴的打击,溅蚀分散土壤颗粒,并将其溅散到低凹处,A选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判断土壤孔隙,排除B选项。径流速度与雨滴溅蚀作用相关性小,排除C选项。两处降水强度差异小,排除D选项。故选A。
2.由材料可知,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故应主要是外力作用,排除内力作用的B、D选项。夷平面是指由剥蚀和夷平作用所产生的,以截面形式横切所在年龄上先于它的地层和构造的一种平缓地形,它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而不是堆积作用,且从材料中得知该死为干旱草原地区,主要以风力作用为主,C选项正确,排除A。故选C。
(2024·江西·模拟预测)杭州湾潮滩总体呈现南淤北侵的现状。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河口以东。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进行了多期的潮滩围垦,海岸线增加,其中以1997—2015年浦东机场建设和1996年至今的临港新城建设影响最大。下图甲示意杭州湾北岸的区位,图乙示意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海堤线累积围垦宽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40年内杭州湾北岸( )
A.海岸线发生退缩 B.浅海渔量增多
C.洪涝灾害减轻 D.潮滩宽度变窄
4.浦东机场和临港新城处于图中从北向南海岸线( )
A.0~40km B.50~70km C.70~100km D.100~140km
5.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最接近的是( )
A.2km B.25km C.55km D.300km
【答案】3.D 4.A 5.D
【解析】3.根据材料“杭州湾潮滩总体呈现南淤北侵的现状”可知,杭州湾北岸长期遭受潮流冲刷作用,不断侵蚀沿岸滩涂,加之杭州湾北岸在近40年内进行了大量滩涂围垦活动,导致海岸线前移,潮滩宽度变窄,浅海渔量减少,大大加剧了该地区的洪涝风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材料可知,1997—2015年浦东机场建设和1996年至今的临港新城建设对海岸线的长度影响最大,图甲中海堤线在南汇东部沿海与2020年的植被线和潮滩线最远,图乙中1997—2015年从北向南海岸线在0~40 km的变化幅度最大。故浦东机场和临港新城处于图中从北向南海岸线0~40 km。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图乙中阴影面积为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根据图示面积计算可判断出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最接近的是300 km (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进行粗略估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江西·模拟预测)海底麻坑是地层中流体沿着运移通道溢出海底,侵蚀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凹陷地貌。下图为某研究区域内麻坑发育过程示意图。经研究分析发现:麻坑的直径和深度与水深呈正相关;在海丘覆盖的一定范围内,丘顶附近海拔高处易生成直径较小、较浅且内壁较陡的小规模普通年轻麻坑,受
浊流影响极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浊流形成的条件有( )
①地层中的流体被褶皱地层所覆盖
②流体喷发过程中携带海底泥质、砂质等沉积物上浮
③喷发的流体与周围的水体不存在混合情况
④底流受重力影响沿坡向下运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不同类型麻坑及其分布状况,合理的是( )
A.圆形和椭圆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海丘中下部位
B.串珠状拉长型麻坑主要分布于深海丘间峡谷
C.圆形和椭圆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深海丘间峡谷
D.新月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海丘丘顶部和中下部
8.伴随着麻坑与丘顶距离增大( )
A.麻坑的直径变小 B.麻坑形成年代越新
C.麻坑的深度变大 D.麻坑内壁坡度变陡
【答案】6.D 7.B 8.C
【解析】6.根据材料可知,在麻坑生成和发育时,地层中流体通过运移通道至海水、沉积物界面喷发,在海水中最高可上升数百米,携带海底泥质、砂质等沉积物上浮,①错误、②正确;喷发的流体会与周围水体混合,该类底流沿坡向下运移,逐渐发展成浊流,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据图可知,串珠状拉长型麻坑主要分布于深海丘间峡谷,B正确;圆形和椭圆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海丘丘顶部,AC错误;新月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海丘中下部,D错误。故选B。
8.根据材料“麻坑的直径和深度与水深呈正相关”可知,水深越大,麻坑的直径和深度越大。图示区域丘顶
深度最浅,故伴随着麻坑与丘顶距离增大,麻坑的深度和直径都变大,C正确,A错误;根据材料“在海丘覆盖的一定范围内,丘顶附近海拔高处易生成直径较小、较浅、且内壁较陡的小规模普通年轻麻坑,受浊流影响极小”可知,伴随着麻坑与丘顶距离增大,麻坑形成年代越老,在浊流的影响下麻坑内壁坡度逐渐变的平缓,B、D错误。故选C。
(2024·江西上饶·一模)土壤的性质与成土母质密切相关。广东省内四种常见的成土母质为砂页岩、玄武岩、花岗岩、第四纪红土。图示意四种成土母质对应的土壤颗粒结构组成,其中甲为玄武岩。完成下面小题。
9.玄武岩( )
A.结构松散,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小
B.结构松散,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大
C.结构紧密,不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小
D.结构紧密,不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大
10.最有利于作物根部呼吸的土壤对应的母质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9.A 10.B
【解析】9.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结构松散,易风化,由图中信息可知,在其基础上风化形成的土壤,其砂质颗粒(小结晶体)含量少,黏粒比重高,土壤颗粒平均半径小,A正确,BCD错。故选A。
10.由图中信息可乙类母质对应的土壤中,较大颗粒(砂粒和粉粒)的占比大,土壤颗粒间隙大,土壤结构疏松,透水透气强,有利于作物根部呼吸,B正确,ACD错。故选B。
(2024·广西来宾·一模)火山岩风化壳是火山岩油气储层最重要的类型,一直是火山岩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目标。下图示意准噶尔盆地某地石炭系低风化程度风化壳发育模式(蚀变是指岩石或矿物受到热液作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矿物组合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1.形成火山岩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板块运动
12.上斜坡区缺失“土壤带”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风化作用较弱 B.植被少,潜水搬运能力强
C.坡度大,碎屑物质难保存 D.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
13.与火山岩风化壳油气储集性能关联最小的是( )
A.孔隙类型 B.裂缝发育程度 C.潜水埋藏深度 D.矿物蚀变程度
【答案】11.B 12.C 13.C
【解析】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岩主要是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形成的,与风化作用、变质作用和板块运动无直接关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读图可知,上斜坡区坡度较大,风化等形成的风化碎屑物迁移速率较快,难以保存下来,与冰川作用无关,C正确,AD错误;植被少是缺失土壤带的后果而不是原因,B错误。故选C。
13.结合材料“火山岩风化壳是火山岩油气储层最重要的类型”可知,火山岩风化壳的空隙类型、裂隙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火山岩油气储量的大小,AB关联度较高,不符合题意;“蚀变是指岩石或矿物受到热液作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矿物组合的过程”,故蚀变带产生的新矿物会充填于孔隙和裂缝中,使火山岩风化壳的有效储集空间减小、储集性能降低、储层有效性变差,D关联度较高,不符合题意;火山岩风化壳油气储集深度远大于与潜水埋藏深度,两者关联度最小,C符合题意。故选C。
(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风蚀壁龛常发育在花岗岩或砂岩形成的崖壁上,其形成是由于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的矿物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形成差异性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沿“毛细
管”上升到近外表面处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如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崖壁上发育的风蚀壁龛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风蚀壁龛群发育在砂岩崖壁上,推断的依据是该风蚀壁龛群的( )
A.总体数量 B.总体排布 C.单体深度 D.单体宽度
15.该风蚀壁龛群下部单个壁龛规模较大,原因是下部( )
A.风速较上部大 B.岩石风化严重 C.风携沙粒径大 D.岩石岩性松散
【答案】14.B 15.C
【解析】14.根据材料,风蚀壁龛常发育在花岗岩或砂岩形成的崖壁上,因此推断砂岩崖壁上风蚀壁龛群发育的依据应该是该风蚀壁龛群的总体排布,砂岩层理发育,层理之间抗风化能力不同,易沿层面发育风蚀壁龛,总体排布与层理一致,B正确;总体数量、单体深度、单体深度无法判断该风蚀壁龛群发育在砂岩崖壁上或者花岗岩崖壁上,ACD错误。故选B。
15.根据材料,风蚀壁龛群下部单个壁龛规模较大的原因是下部风携沙粒径大。粒径大的沙粒磨蚀能力较强,形成规模较大的壁龛,C正确;下部受地物阻挡,风速应较小,A错误;上下部岩石风化差异较小,B错误;该风蚀壁龛发育在砂岩崖壁,均为砂岩,岩性相差小,D错误。故选C。
16.(2024·江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马卡迪卡迪盆地地处非洲博兹瓦纳北部,为多条内流河的汇水中心,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广阔的湖泊。盆地中部地势低洼,研究表明沙源、动力、植被、沙丘表面物质等因素能够影响沙丘的侵蚀和堆积,进而影响沙丘的形态及流动性。沙丘集中区西部和东部沙丘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别。图为马卡迪卡迪盆地位置图。
(1)推测马卡迪卡迪盆地沙丘集中区的沙源。
(2)指出马卡迪卡迪盆地沙丘集中区的位置,并作出合理解释。
(3)随着气候暖干化、预测沙丘集中区东部和西部沙丘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答案】(1)河流带来的松散沉积物;古湖床沉积物;强烈的物理风化导致岩石就地破碎;古沙翻新。
(2)沙丘集中区位于盆地西部。该地盛行偏东风,向西输送的风沙较多;内流河注入盆地西部,河流带来的沙源较多;偏东风向西搬运过程中,遇到盆地西侧地形阻挡,风沙沉降。
(3)变化趋势:沙丘集中区东部沙丘趋于固定,西部沙丘趋于流动。
原因:东部(盆地中心)蒸发增强,盐碱化加剧,沙丘表面形成盐结壳,对沙丘起到保护作用;西部植被退化,固沙能力减弱。
【详解】(1)由材料“该盆地为多条内流河的汇水中心”可知,来源于河流带来的松散沉积物;由材料“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广阔的湖泊”可知,来源于古湖床沉积物;由图所处位置可知,当地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气候比较干旱,昼夜温差大,强烈的物理风化导致岩石就地破碎;当地长期风沙堆积,沙源广布、深厚,古
沙翻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非洲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盛行偏东风,东侧为迎风坡,向西输送的风沙较多;西部分布有奥卡万戈河奥卡万戈河发源于安哥拉高地,是非洲南部著名的内流河,河水注入盆地西部,河流带来的沙源较多;盆地西侧有断层分布,盆地往西为高原地形,偏东风向西搬运遇到盆地西侧地形阻挡,风沙沉降,因此,沙丘集中区位于盆地西部。
(3)由材料“沙源、动力、植被、沙丘表面物质等因素能够影响沙丘的侵蚀和堆积,进而影响沙丘的形态及流动性”可知,随着气候暖干化,东部地区的时令河水量更少,可能最终会干涸,沙源来源较少,且东部蒸发增强,盆地中心盐碱化加剧,沙丘表面形成盐结壳,对沙丘起到保护作用,东部沙丘趋于固定;西部地区原是奥卡万戈河三角洲地,由于河水的季节泛滥,分布着一些草原植被,但随着气候暖干化,西部植被退化,固沙能力减弱。由材料“目前沙丘集中在盆地西部发育”可知,盆地西部河流来水来沙量较大,西部的沙源物质多,而该地盛行偏东风,因此西部沙丘趋于流动。
17.(2024·江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大连蛇岛位于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中,距陆地最近处7海里,地处东北亚候鸟迁徙的路径上,是候鸟重要的落脚休息点。岛长约1500米,宽约800米。主峰海拔216.9米,四面多悬崖峭壁,唯东南角有一片卵石滩。这座岛屿并非一开始就是独立的,而是由一座山峰演变而来。岛上植物繁盛,生存着近二万条剧毒蛇,除蛇以外,这里几乎没有常住的其他动物,蛇是肉食动物,蛇岛上的蛇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蛇一年中有两次休眠。
(1)简述图中蛇岛岛屿的形成过程。
(2)推测蛇岛上的蛇两次休眠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1)早期蛇岛岛屿与大陆是相连的山峰;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断裂陷落;海水涌入,该地四周被海水包围,与大陆分离而成岛屿。
(2)冬季和夏季。冬季:蛇类是变温动物,该地冬季气温低,蛇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低温环境。夏季:蛇岛上的蛇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此落脚休息的候鸟,夏季没有候鸟落脚休息,蛇缺少食物而夏眠。
【详解】(1)这座岛屿并非一开始就是独立的,而是由一座山峰演变而来。早期蛇岛岛屿是大陆上的一座山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断裂陷落,海水涌入地势较低的地区,该地四周被海水包围,与大陆分离而成岛屿。
(2)蛇类是变温动物,一般蛇会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冬眠,所以冬季应是蛇岛的蛇休眠的季节之一。该地位于39°N附近,属于温带地区,冬季较为寒冷,蛇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低温环境;结合材料可知,蛇是肉食动物,但该岛屿几乎没有常住的其他动物,但处在东北亚候鸟迁徙的路径上,是候鸟重要的落脚休息点,因此候鸟成为蛇的主要食物来源。夏季没有候鸟落脚休息,蛇缺少食物而夏眠。
构造地貌的形成
(2024·云南贵州·二模)图为某地地质图,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断层导致岩体发生相对运动,相对上升的岩层易被侵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岩层及断层形成按新到老排序正确的是( )
A.⑥④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⑥①②③④⑤
2.图中( )
A.D岩体有明显气孔构造 B.Z岩体有层理结构
C.断层东侧相对上升 D.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
【答案】1.A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中褶曲向斜构造,向斜褶曲中的岩层具有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结合向斜岩层向下凹的特点,故在沉积岩层中的新老顺序,应是①②③⑤,岩层越来越老。④为断层,因为断层切断了沉积岩,故在沉积岩之后形成。⑥为岩浆岩,岩浆岩侵入了断层,故在断层之后形成,图中岩层的新老顺序应为⑥④①②③⑤。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由图可知,断层东侧向斜核部变小,说明东侧相对上升运动,被侵蚀后核部变小,C正确,D错误;有明显气孔构造的应该是玄武岩,而D岩层不是玄武岩,A错误;Z岩体为侵入型岩浆岩,无层理结构,B错误。故选C。
(2024·江西·一模)地下水库是以岩石天然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下形成的具有储存和调蓄水资源能力的地下水开发工程。地下水库储水区必须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条件。玛纳斯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该流域从1950年开始兴建地表水库群,目前玛纳斯绿洲已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玛纳斯河流域建设地下水库,作为地表水库的补充。下图示意玛纳斯河流域局部地质剖面。
3.玛纳斯地下水库选址甲处的地质条件,以下不正确的是( )
A.洼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 B.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储存
C.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大 D.泥岩透水性差,形成相对封闭的边界
4.玛纳斯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3.A 4.A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洼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但不属于地质条件,A符合题意;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储存,B不符合题意;甲处含水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大,C不符合题意;图中砂砾岩两侧为泥岩,泥岩透水性差,形成相对封闭的边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春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且降水少,玛纳斯河水量少;农业需水量大,地表水难以满足需求,故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3-24高三下·江西九江·阶段练习)断层面若是倾斜的,按相对位置关系,通常把位于断层面之上的断盘称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断盘称为下盘。拉张形成的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挤压形成的断层反之。图示意横断山区某地的地质构造,该地深受古断裂活动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浅色矿物条带主要形成于( )
A.岩浆侵入 B.岩浆喷出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6.与断层F ~F 相比,断层F 具有明显不同的( )
①受力方式②断裂深度③位移高度④断层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晚更新世以来,该地( )
A.外力侵蚀增强 B.断裂较频繁
C.地壳明显抬升 D.地壳较稳定
【答案】5.C 6.B 7.D
【分析】5.读图可知,浅色矿物条带近似水平分布,呈层状,符合沉积岩的性状,故推测其由沉积作用形成,C正确,与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关系不大,ABD错误。 故选C。
6.断层F1~F4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拉张形成的断层,断层F5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挤压形成的断层,①正确;断裂深度和位移高度在图中不能看出,②③错误;断层F5与断层 F1~F4倾斜方向一个往左,一个往右,断层倾向明显不同,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晚更新世砂砾层及以上的现代壤土层水平分布,未出现明显褶皱、断裂,指示地壳稳定,接受外力堆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甘肃·一模)伏龙泉断陷位于东北松辽盆地,自南向北发育有顾家店、伏南、伏北三个次洼(低地)。下图示意伏龙泉断陷位置,断陷形成初期断层F1、F2、F3、F4落差(断裂深度)分别为2449米、1802米、2125米、1374米;白垩纪末期以来,伏龙泉断陷在构造演化过程的影响下,断陷内地层沉积物埋深逐渐变浅,总体埋深表现为伏北>伏南>顾家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伏龙泉断陷形成初期,图示区域沉积厚度最大区域位于( )
A.顾家店次洼 B.伏南次洼 C.伏北次洼南部 D.伏北次洼北部
9.白垩纪末期以来,伏龙泉断陷内( )
A.断层F3、F4的落差增大 B.发育有高大的山地地形
C.岩层沉积厚度逐渐增加 D.油气向顾家店次洼聚集
【答案】8.A 9.D
【解析】8.由材料可知,断陷形成初期断层F1落差最大,说明断层F1接受的沉积物沉积厚度最大,图中三个次洼由岩层断裂下陷形成,顾家店次洼位于F1断层下降一侧,深度最大,接受的沉积厚度最大,成为伏龙泉断陷内的沉积中心,A正确,排除BCD。故选A。
9.由上题可知,白垩纪末期以来伏龙泉断陷岩层隆起抬升形成背斜,顾家店次洼岩层埋深厚度减小幅度最大,说明该地地层隆起幅度最大,背斜发育最明显,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故油气由周边向顾家店次洼聚集,D正确;断层F3、F4落差减小,排除A;由于区域背斜发育,地表侵蚀作用增强,岩层沉积厚度减小,排除C;该区域位于松辽盆地,整体地势较低,排除B。故选D。
10.(2024·广西·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岩溶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上覆有少量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缺失二叠纪地层,在纯厚的石灰岩地层上发育了壮美秀丽的喀斯特峰丛和峰林地貌。下图为该岩溶区及其周边地貌示意图。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整片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近乎同时开始发育,受来自不同岩石类型区域的水体溶蚀能力差异影响,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峰丛和峰林地貌,被称为“同时异态”。
(1)指出图中喀斯特峰丛、峰林的分布与褶皱构造的对应关系。
(2)推测该岩溶区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直接覆盖于石炭纪地层之上的原因。
(3)比较岩溶区内不同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析该岩溶区喀斯特地貌“同时异态”的形成过程。
【答案】(1)峰丛主要位于背斜,覆盖范围较大且连片;峰林主要位于向斜,覆盖范围较小。
(2)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处于抬升状态,处于河口(近岸)环境,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形成陆地后,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的岩层因位于当时的地表附近,被流水溶蚀殆尽,随后三叠纪末期的地层直接覆盖在石炭纪地层上。
(3)差异:背斜区域(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弱,向斜区域(峰林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强。
原因: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水体易流失,而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地下水易汇聚;背斜拱起,地势较高,水分多排泄,而向斜凹陷,地势较低,易汇水,水量更大;背斜不易储水,水体流动性强,二氧化碳不易饱和,溶蚀能力更弱。
(4)区域整体地壳抬升,同时成为陆地,同时开始接纳流水溶蚀;由于岩性不同,可溶性石灰岩的区域发育喀斯特地貌,非可溶性砂岩区域未发育典型喀斯特地貌;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和断层,向斜处溶蚀能力强,溶蚀进展快,形成峰林,背斜处溶蚀能力弱,溶蚀进展慢,形成峰丛;河流经过的区域周边因流水切割,整体侵蚀更快。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峰丛分布地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且峰丛覆盖的方位较大,连片分布;峰林所在地区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且峰林覆盖的范围较小,孤立分布。
(2)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可知,石炭纪和三叠纪之间为二叠纪;根据材料信息“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可知,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为河口地貌,但是地壳发生抬升,导致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该地出露地表,形成陆地,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位于海平面附近,受到河水和海水的侵蚀作用,导致对应的地层缺失;三叠纪中期形成的陆相沉积岩直接上覆在石炭纪之上。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背斜处为峰丛地貌,向斜处为峰林地貌,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侵蚀能力较弱,峰林地貌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侵蚀能力较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是良好的排水构造,水体易流失,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水体易汇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背斜所在点位地势较高,地表水体易流失,向斜所在点位地势较低,地表水体易汇聚;背斜不易储水,水体的流动性较强,二氧化碳易排除,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溶蚀能力较弱;向斜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较多,溶蚀能力较强。
(4)根据第二题分析可知,该地发生地壳抬升,由海洋演变为陆地,海相沉积岩出露地表,开始遭受流水侵蚀;由于岩性不同,抗侵蚀能力不同,可溶性的石灰岩抗侵蚀能力较差,被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非可溶性岩石没有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岩层遭受水平挤压左右,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背斜处溶蚀能力较差,喀斯特地貌发育较慢,形成峰丛地貌;向斜
处溶蚀能力较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快,形成峰林地貌;断层处发育河流,河流流经的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整体侵蚀发育更快。
11.(2024·广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图6),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研究表明,M海域多数岛屿类型为大陆岛(是指地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
(1)比较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2)分析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3)请为“M海域多数岛屿类型为大陆岛”提供地理依据。
【答案】(1)丙>丁>乙>甲。丙处纬度最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最少、蒸发最大,盐度最高;甲处纬度最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最多、蒸发最小,且有淡水注入,盐度最低;乙、丁两处纬度相当,乙处有淡水注入,盐度较低。
(2)图示海域地处西风带,表层洋流流向受控于西风;西风吹拂表层海水自西南向东北进入亚得里亚海,并沿东岸北上(自南向北流);洋流水温较流经的较高纬度海区的水温高,故为暖流。
(3)岛屿延伸方向与陆地海岸线平行,说明地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临近大陆的一部分;图示海域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使原陆地被淹没,出露于海平面的形成岛屿。
【详解】(1)亚得里亚海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明显,其南部受副高控制时间更长,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更长,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故其南部盐度较高,丙地在四地中纬度最低,受副高控制时间最长,其盐度最高;甲地其纬度最高,受副高控制时间短,且北
部有大量河流注入,甲地盐度最低。乙地和丁地处于同纬度地区,降水与蒸发较为接近,乙地有河流注入,使其盐分较丁地相对更低。故其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丙丁乙甲。
(2)亚得里亚海区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且洋流在海湾内运动,促使海水更新,说明亚得里亚海内部形成一个洋流环流。该地位于北纬40度以北,风向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受西南风影响,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自南向北进入海湾,洋流是由水温较高的低纬海域流向水温较低的高纬海域,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应为暖流性质。
(3)该地为山地海岸中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山脊及谷地而形成的海岸,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地质构造线大致平行,港湾、岛屿多呈长条状,说明地质构造与临近的大陆较为相似;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该地多为沉降式海岸,该地附近的岛屿是原有陆地受海水淹没,出露于海平面的海平面以上,形成的岛屿,为大陆岛。
12.(2024·安徽合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膨胀,在薄弱地带造成地表变形隆起的现象。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在青藏铁路施工过程中,铁路大桥的一桥墩需建在断层处,夏季桥墩施工诱发大量的上涌泉水,当年冬季在桥墩附近出现大规模冻胀丘(下图)。为保障工程安全,技术人员采取夏季在冻胀丘区域开挖排水沟渠的措施,收到良好的防灾效果。
(1)简析图中冻胀丘出现的地质构造条件。
(2)分析冻胀丘生消变化对铁路大桥产生的危害。
(3)说明技术人员选择在夏季开挖排水沟渠防治冻胀丘的合理性。
【答案】(1)冻胀丘所在区域位于向斜槽部,地下水丰富;断层沿线岩石破碎,形成表层薄弱地带;地下水沿断层裂隙运动,在低洼处形成泉水出露。
(2)夏季上涌的泉水使得周边区域地面松软,影响路基稳定。冬季冻胀丘膨胀,易挤压破坏桥墩;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造成地面下陷影响大桥稳定。
(3)青藏高原夏季温暖适合施工人员进驻;夏季冻胀丘内冰体融化,便于排泄地下水;夏季冻土融化,土壤
疏松,便于开挖排水沟。
【详解】(1)由图中冻胀丘所在的区域可以推测,冻胀丘位于向斜槽部,向斜是储水的构造,地下水丰富;冻胀丘位于断层线上,可以推测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在地表形成表层薄弱地带;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膨胀而形成,可以推测地下水需要沿断层裂隙运动,在低洼处形成泉水出露,才容易受到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而发生冻结和膨胀。
(2)夏季,冻胀丘消融,上涌的泉水使得周边区域地面松软,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和侵蚀,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冬季,地下水受冻结膨胀,形成冻胀丘,其隆起会对桥墩基础产生挤压作用,易挤压破坏桥墩。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造成地面下陷影响大桥稳定。
(3)青藏高原夏季夏季气温高,较为温暖,适合施工人员进驻;夏季冻胀丘内冰体融化,产生融水,夏季施工便于排泄地下水;夏季气温高,冻胀丘处于消融状态,冻土融化,土壤疏松,便于开挖排水沟。
地貌观察
(2024·吉林模拟)岱崮是山东省中南部,特别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辞海》中将其解释为:“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山东中部山区多用作地名”,下图为岱崮地貌形成演化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岱崮地貌的成熟阶段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 D.重力崩塌
2.岱崮地貌形成了上陡下缓的地貌景观,判断该地貌上下部岩石的种类及岩性( )
A.上部沉积岩-松软,下部岩浆岩-坚硬 B.上部沉积岩-坚硬,下部沉积岩-松软
C.上部岩浆岩-坚硬,下部沉积岩-松软 D.上部岩浆岩-坚硬,下部岩浆岩-松软
【答案】1.D 2.B
【解析】1.岱崮地貌从形成到消亡经历四个阶段,成熟阶段,岱崮地貌已经形成,处在地块分离、重力崩塌期,主要承受重力垮塌及风化作用,D正确。流水侵蚀会使得岱崮地貌消亡,A错误。山东地处东部季风区,风力侵蚀较弱,B错误。地壳抬升会使得岱崮地貌升高,不会处在成熟阶段,C错误。故选D。
2.该地貌上部岩石保持相对完整的形态,说明上部岩石比下部侵蚀弱,上部岩石坚硬,下部岩石相对松软;且上部岩石侵蚀后产生的碎屑物质堆积在下部,导致岩石松软,故选B。
(2024·甘肃·一模)地震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并沿着一定的通道直接到达地表,形成砂涌。砂涌能瞬间埋没建筑物和人群、阻塞道路和交通设施等,并改变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砂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砂涌是诱发地震的主要途径之一 B.地下含水层遭受挤压形成砂涌
C.砂涌多发生在地下水丰富的沙漠区 D.砂涌多发生在含水砂土层丰富的地区
4.关于砂涌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砂涌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 B.降水集中强度大均会诱发砂涌和泥石流
C.诱发砂涌和泥石流的地质作用不同 D.砂涌和泥石流形成的成灾物质不同
【答案】3.D 4.B
【解析】3.由材料可知,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并沿着一定的通道直接到达地表,形成砂涌,由此可知砂涌多发生在含水砂土层丰富的地区,D正确;由材料可知,地震诱发了砂涌,而不是砂涌诱发了地震,A错误;砂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不是单一的挤压造成的,B错误;结合材料,砂涌不一定发生在沙漠区,C错误。故选D。
4.砂涌主要是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形成的,不一定发生在山区,A错误;降水集中强度大会导致地下砂土含水量增大,会诱发砂涌,降水也会诱发泥石流的发生,B正确;引起砂涌和泥石流的因素较多,因而诱发砂涌和泥石流的地质作用有可能相同,如地震既可能诱发砂涌也可能诱发泥石流,C错误;结合材料形成砂涌的物质为富含水的砂土,砂土土质疏松也可能会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B。
(2024·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 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 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6.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
A.震中以东 B.震中以西 C.震中以北 D.震中以南
7.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震中距小 B.人口密集 C.资源丰富 D.土质疏松
【答案】5.D 6.C 7.B
【解析】5.结合材料可知,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变形后因承受不住压力,进而发生断裂,两侧岩体随着断裂面发生滑移形成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一般越靠近震中,烈度越高,因此图中内圈的烈度较外圈大。读图可知,图中震中位于内圈的偏南部,因此可以震中以北大面积区域均属于高烈度区,受灾严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高于震中地区,因此震中距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受灾程度最大,B正确;资源丰富和土质疏松的地区并不一定受灾程度就大,CD错误。故选B。
8.(23-24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冰川槽谷以及冰川侧碛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
当,故冰斗的位置与当地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该区域海拔3600米左右,图中甲冰斗和乙冰斗、上槽谷和下槽谷、低侧碛和高侧碛均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
(1)比较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成时间的早晚,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上、下槽谷的特征,推断甲、乙两冰斗形成时间的早晚。
【答案】(1)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判断理由: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整个下槽谷完全镶嵌于上槽谷之中,且形态完好,说明下槽谷形成后没有遭受冰川侵蚀;若上槽谷形成时间晚于下槽谷,则下槽谷的形态会被破坏。
(2)与下槽谷相比,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说明第一次冰期气温更低,冰川规模更大,雪线更低;由于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乙冰斗形成于第一次冰期,甲冰斗形成于雪线更高的第二次冰期。
【详解】(1)材料提及,冰斗、冰川槽谷以及冰川侧碛是典型的冰川地貌,且图中上槽谷和下槽谷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从图中来看,整个下槽谷完全镶嵌于上槽谷之中,且从形态看,保存完好,说明下槽谷形成后再没有遭受冰川侵蚀;若上槽谷形成时间晚于下槽谷,则下槽谷的形态会被破坏,不会像图中保存的非常完好,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下槽谷向下侵蚀不会破坏上槽谷、下槽谷谷地形态,故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
(2)从上槽谷和下槽谷的特征来看,与下槽谷相比,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下槽谷较窄;材料提及上槽
谷和下槽谷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且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说明此时冰川侵蚀作用更强,故可推测第一次冰期气温更低,冰川规模更大,其气温低,雪线更低;由于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位置更低的乙冰斗形成于第一次冰期,位置更高的甲冰斗形成于雪线更高的第二次冰期。
9.(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崖州湾(见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南山角与角头鼻之间的一段海湾。研究发现,崖洲湾海底表层沉积物砂粒及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
(1)分析崖州湾海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
(2)结合崖州湾地理环境特点,推断未来崖州湾海岸线变化趋势,并说明依据。
(3)请为崖州湾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物质来源: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侵蚀而来的物质;宁远河向海输送的物质;外海搬运而来的物质;海岸风化、侵蚀的产物。
动力条件:从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向崖州湾汇聚的沿岸流,两股相遇流速减慢,逐渐堆积;直面外海,外海而来的海浪、风暴潮随深度变浅减弱堆积;河流入海之后在惯性影响下继续向前搬运、沉积。
(2)变化趋势: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侵蚀后退,海岸线北移;中部陆地前进,海岸线南移。依据:两处岬角形态突起,遭到海浪侵蚀较强;中部海湾凹陷,且两股海流汇流项托,海浪动力较弱;中部靠近宁远河入海口,河流带来的物质堆积,弥补海水侵蚀;中部有岛屿削弱海浪侵蚀。
(3)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营建港口、开发探险旅游。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理由:东西两侧等深线密集,海水较深,适合修筑港口;基岩海岸,形态陡峻、适合开发探险旅游。中部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风浪较小,且多砂粒、粉粒,适合围绕沙滩开发海滨浴场休闲旅游。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侧为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南山角和角头鼻等深线密集,
海浪侵蚀作用强烈,会将碎屑物质带入崖州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有宁远河注入,会带来大量碎屑物质;崖州湾与外海相连,外海海浪会搬运大量的碎屑物质进入崖州湾;该地海岸受到风化侵蚀,会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位置比崖州湾靠前,从两岬角来的沿岸流会在崖州湾汇聚,彼此之间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直面外海,外海来的海浪、风暴潮等随着水下坡度变浅,以及受到海岸的阻碍作用,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宁远河注入该海域,泥沙在河水的惯性作用下,向前搬运、堆积。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头和角头鼻岬角会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不断后退,该处的海岸线向北移动;崖州湾海域向内凹陷,且该海域两股沿岸流在此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发生沉积作用;崖州湾由宁远河注入,带来大量泥沙,泥沙来源较多,发生沉积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部海岸附近由岛屿,阻碍海浪的侵蚀作用,崖州湾以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会向南移动。所以两侧海岸线向北移动,中间海岸线向南移动。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西两侧的海水等深线密集,海水深度较大,适宜修建港口;该地以基岩海岸为主,主要为海浪侵蚀地貌,形态险峻,适宜开发探险旅游项目;中部地区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且多砂粒、粉粒,主要为海浪沉积地貌,适宜围绕沙滩开展海滨浴场休闲观光旅游等。即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营建港口、开发探险旅游。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
10.(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塘江流域是我国东部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人类遗址众多,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钱塘江入海口海平面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下表为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分布情况统计。
不同坡度遗址数量(处) 离河流不同距离遗址数量(处)
时期 ≤3° 3°~7° 7°~15° >15° ≤1km 1~2 km 2~5km 5~7km >7km
早期 14 0 0 1 4 3 11 2 1
中期 4 0 2 0 1 2 3 0 0
晚期 30 11 2 6 20 10 8 4 7
(1)简述早、中期钱塘江流域遗址分布的坡度总体特点,并分析可能原因。
(2)分析早期钱塘江流域先民选择居所的位置与河流距离的关系。
(3)与早、中期相比、晚期遗址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指出其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总体特点:多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区域。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对外联系方便、交通便利。
(2)多选择在与河流距离适中的位置(2—5km 最多),主要因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水平低,防灾能力弱,距离河流太近的区域易受洪涝灾害威胁,距离河流太远的区域取水、灌溉困难。
(3)变化:遗址数量显著增加;向较高坡度和接近河流方向拓展。原因:海平面上升,说明气候暖湿,叠加生产力水平进步、环境人口容量上升,人口数量增长;较低坡度和距河流适中的位置开发趋于饱和;种植技术提升,向坡度更大区域垦荒;防洪能力提升,向按近河流方向拓展。
【详解】(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居住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如林、渔、矿等;交通便利,如交通线附近、交通线交汇处、沿海港口等。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早、中期钱塘江流域遗址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坡度较小的地区地势平坦,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坡度较小的地区对外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联系。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早期钱塘江流域先民选择居所在距离河流2—5km最多,多分布在与河流距离适中的位置;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少,防御灾害的能力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易发生洪涝灾害,受洪涝灾害威胁较大;距离河流较远的地区,取水困难,不利于灌溉,所以遗址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适中的位置。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晚期遗址数量比早、中期明显增加;且选址向较高坡度和较低坡度、距离河流更近的点位拓展。主要原因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后期钱塘江入海口海平面上升,说明气候暖湿化,环境人口容量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进步,人类数量增加;在新时代早中期,较低坡度和距离河流适中的位置开发程度趋于饱和,适宜聚落选址的点位较少;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向坡度较大的点位大面积开荒;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防洪能力提高,向靠近河流的方向拓展。
11.(2024·吉林延边·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山脉南北坡气候差异显著。南坡沟谷众多,地势坡度相对小,西北坡及北坡地形陡峭,南坡雪线较北坡低。该区多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如图)。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自上而下厚度变化明显。其中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
(1)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低的原因。
(2)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层冰碛物厚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表层冰碛物的厚度对冰川的消融具有两面性,尝试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南坡为西南风迎风坡,沟谷多,有利于水汽深入,降水多,且坡度小,利于积雪,故雪线低于北坡。
(2)自上而下厚度增加。理由: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冰川消融过程中,山体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大,岩石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掉落至冰川表面,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冰川表碛物厚度渐厚。
(3)当表碛物较薄时,表碛因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热量向下传递少),进而抑制冰川消融。
【详解】(1)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低可以从气候和地形两个角度来分析,①气候:南迦巴瓦峰南坡属于迎风坡,受到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雪量(或降水量)较大,导致雪线较低。而北坡属于背风坡,受冷干气流影响,降雪量较小,雪线较高;②地形:南坡地形较缓,且多沟谷,有利于水汽的深入积雪堆积,雪线较低;而北坡地形陡峭,沟谷少,积雪不易堆积,雪线较高。
(2)根据材料中的描述,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碛物。因此,可以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层冰碛物厚度的变化是逐渐增厚。理由如下:由于冰川受到太阳辐射自上而下的消融过程中,冰内内物质逐渐出露,融化加快,冰碛物出露增多。同时,随着冰川消融,山体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大,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开始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并掉落至冰川表面,受本身重力作用不断向低海拔处进行堆积,从而导致冰川表碛物厚度逐渐变厚,形成冰碛垄和冰碛扇等地貌。
(3)表层冰碛物的厚度对冰川的消融具有两面性,主要体现在对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和对冰川底面的隔热作用上。一方面,当表层冰碛物较薄时,冰碛物的反照率较低,这意味着冰碛物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冰川消融加速。这是因为冰碛物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会传递给下覆的冰川,使得冰川温度升高,进而加速冰川融化。另一方面,表层冰碛物对冰川底面具有隔热作用,当表层冰碛物覆盖超过一定厚度时,冰碛物的阻热效应开始显现,即热量向下传递减少,这使得冰川消融速度减缓。这是因为厚厚的冰碛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阻止热量向下传递,从而抑制冰川融化。
12.(2024·吉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及其他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岩石地貌类型。其演化过程可分为:红层堆积(成岩阶段)→红层盆地抬升(造山阶段)→流水下切侵蚀→切沟、巷谷、峡谷→坡面崩塌→陡崖坡后退→山顶面切割缩小→堡状残峰→孤立石柱(成景阶段)→准平原。平顶、陡身、缓麓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
岱崮地貌是山东岱崮地区特有的一种方山地貌。其顶部由水平产状、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构成,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底部为坡度由陡到缓、岩性较软的砂质泥灰岩及页岩,整体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岱崮地貌是重要的地质遗迹,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下图分别为丹霞地貌方山坡面形态示意图(图1)和岱崮地貌崮体形态示意图(图2)。
(1)说出丹霞地貌方山和岱崮地貌崮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相同点和岩石组成上的差异。
(2)从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岱崮地貌崮体的形态结构分析推理崮体的形成过程。
(3)请为岱崮地貌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相同点:都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差异:丹霞方山主要为红色砂砾岩,崮体上层主要为坚硬的石灰岩,下层主要为较软的泥灰岩及页岩。
(2)成岩阶段:两种岩层水平沉积,上层岩层硬且薄,下层岩层软且厚;造山阶段:地壳抬升,岩层垂直节理发育,风雨侵蚀、河流切割令岩层剥落,形成山体;成景阶段:下层岩层主要在风化剥蚀作用下逐渐形
成似锥体的缓坡,上层岩层主要在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下不断坍塌后退,形成崮体。
(3)制定岱崮地貌保护条例和详细的保护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做到实时监控;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崖顶裂隙进行填充粘合,减缓窗顶被流水切割;加强科晋宣传工作。
【详解】(1)对比丹霞地貌方山坡面形态示意图和岱崮地貌崮体形态示意图可知,两类地貌在形态结构上都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点。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岩石组成上,丹霞地貌方山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岱崮地貌崮体“顶部由水平产状、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构成”,即岱崮地貌上层主要为坚硬的石灰岩,“峭壁底部为坡度由陡到缓、岩性较软的砂质泥灰岩及页岩”,即下层主要为较软的泥灰岩及页岩。
(2)由材料可知,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成岩阶段、造山阶段、成景阶段。而岱崮地貌是由顶部由水平产状、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构成,底部是岩性较软的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这两类岩层的成岩阶段通常是在地壳稳定或下沉过程中,水平沉积,逐渐形成了上层岩层硬且薄,下层岩层软且厚岩层;造山阶段主要出现在后期地壳抬升而形成陆地的过程,在抬升过程中形成断层,节理裂隙发育,经历风雨侵蚀、河流切割使上部岩层不断剥落,形成山体;成景阶段主要是由于上中下部岩层硬度不一,遭受侵蚀的不同,导致岩体遭受差异侵蚀,上层岩层主要在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下不断坍塌后退,形成崮体,下部层岩层主要在风化剥蚀作用下逐渐形成似锥体的缓坡。
(3)对岱崮地貌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规、进行公众教育和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推动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等。岱崮地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自然美学价值。为了有效保护岱崮地貌,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在保护区域内的活动,减少对地貌的直接破坏。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规、条例和详细的保护方案,禁止非法采矿、砍伐森林等破坏性行为,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做到实时监控;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对崖顶裂隙进行填充粘合,减缓窗顶被流水切割;加强科晋宣传工作,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更多人参与到地貌保护中来。推动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也是保护岱崮地貌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限制游客数量、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可以实现旅游业发展与地貌保护的良性循环。
13.(2024·甘肃平凉·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东北沿海,主要由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等风沙地貌组成。由于该沙漠分布接近热带雨林湿润地带南部边缘的热带森林草原地带,气候上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年降水量达1600mm,湖泊的形态与沙丘的空间分布有关。湿季时这片白色沙丘间会出现“沙湖连缀”的奇景,沙丘上难以生长植被。目前还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往内陆推进。
(1)指出图中沙丘链的走向,并分析原因。
(2)分析“沙湖连缀”景观的形成过程。
(3)推测沙漠向内陆地区持续推进的原因。
【答案】(1)西北-东南走向;附近的河流把内陆的泥沙携带至河口并沉积下来;季节性的东北风把泥沙从海岸吹向内陆。
(2)地处滨海地区,紧邻浅海区,海沙资源丰富;信风(东风)季节性吹拂搬运海沙向内陆移动;旱雨两季的不断交替出现了“沙湖连缀”景观。
(3)沙丘上难以生长植物,沙丘易于活动;旱季时,湖泊消失,信风(东风)吹拂导致沙丘向内陆移动。
【详解】(1)读图,从位置看处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把内陆的泥沙携带至河口并沉积下来;沿海地区受信风的影响,泥沙被东北风从海岸吹向内陆,形成沙丘链。结合所学知识,沙丘链与盛行风关系是垂直的,故沙丘链呈西北-东南走向。
(2)据材料可知,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东北沿海,紧邻浅海区,海沙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受信风的影响,泥沙被东北风从海岸吹向内陆;因当地气候上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年降水量达1600mm,旱雨两季的不断交替出现了“沙湖连缀”景观。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沙丘上难以生长植物,缺少植被的固沙,沙丘易于活动;旱季时,湖泊补给来源少,蒸发量大,湖泊消失,泥沙被东北风从海岸吹向内陆,导致沙丘向内陆移动。
14.(23-24高三上·江西鹰潭·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绒布河发源于珠穆朗玛峰北坡,河谷上游海拔约5000米,谷地侧方为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垄。研究人员科学考察发现,在冰碛垄坡面上分布着高度2.5-20米之间的成群冰碛土柱。这些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受冻融、风力、流水、重力等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在生命周期中经历了相对高度先升后降的过程。下图中左图黑色长方块示意本次科考的重点考察区域及剖面线(AB线),右图为珠峰所在定日县的气温统计资
料。
(1)结合右图,说明该区域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2)结合下图所示发育阶段,分析冰碛土柱相对高度先升后降的原因。
(3)指出冰碛土柱相对高度降低过程中的坡面变化。
【答案】(1)气温低:零摄氏度左右波动:物理风化(冻融)作用强烈。
(2)孕育期:冻融作用使得冰碛物的结构松散,流水侵蚀坡面,在坡面形成深度不等的沟壑,在侧碛垄坡面的一些位置可以观察到冰碛土柱的雏形;成熟期:坡面冻融作用继续,沟壑日渐加深,冰碛物受重力作用,产生以散落为主的崩塌作用,冰碛颗粒不断沿坡面向下运动,土柱高度不断增加,开始在侧碛垄剖面上成群出现;消亡期:土柱遭受冻融作用、山谷风的不断侵蚀,高度逐渐减小直至成为新的坡面,(斜坡底部堆积大量散落岩屑,形成岩屑裙或者是岩屑坡,)成群的土柱消失。
(3)坡面倾角变小;坡底堆积物增多;坡顶后退;坡面基线趋于平缓。
【详解】(1)阅读该区域气温资料图可知,该区域气温低,在零摄氏度左右波动,冻融作用明显,因此物理风化(冻融)作用强烈。
(2)该地物质是由冰碛物组成的冰碛侧堤,结合气象资料可知,冻融、流水、重力、崩塌等作用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效果,导致冰碛土柱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读图可知,在孕育期,冻融作用使得冰碛物的结构松散,易遭受外力侵蚀,之后流水侵蚀坡面,在坡面形成深度不等的沟壑,在侧碛垄坡面的一些位置可以观察到冰碛土柱的雏形,此时土柱高度较低;在成熟期,坡面冻融作用继续,沟壑日渐加深,地表相对高度逐渐增大,此时冰碛物受重力作用,产生以散落为主的崩塌作用,随着冰碛颗粒不断沿坡面向下运动,土柱高度不断增加;在消亡期,土柱继续遭受冻融作用、山谷风的不断侵蚀,成群的土柱消失,高度逐渐
减小。这些冰碛土柱在生命周期中经历了相对高度先升后降的过程。
(3)观察冰碛土柱发育三个阶段的坡面情况,说明坡面倾角、物质迁移、坡顶和坡面基线的变化即可。读图可知,三个阶段中,随着坡面物质不断向下迁移,坡底堆积物增多;坡面倾角变小;坡顶后退;坡面基线趋于平缓。
15.(2024·江西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泰山是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绵延2000多千米,其中中段位于我国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冰川雪线高度介于2850-3350m,且由西北向东南上升。下图表示阿尔泰山中段南部不同面积等级冰川的数量及面积占比变化情况。受气候变暖影响,图示区域冰川总面积有所下降。
(1)说明阿尔泰山雪线高度自西北向东南上升的原因。
(2)推测面积等级为2-1km 冰川数量占比增加的原因。
(3)有人认为图中面积等级为25km 的冰川面积相对稳定,根据图中数据为该观点阐述理由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受西风影响,降雪补给向东(向东南)减少,受纬度影响,气温向南(向东南)升高。
(2)受气候变暖影响,冰川总数量下降;面积等级更高的冰川萎缩(分裂),使该等级数量增加。
(3)理由:冰川总面积减小,面积等级为25km 的冰川面积占比上升。原因:(受气候变暖影响)冰川呈退缩趋势,冰川融化由雪线向上退缩;等级为25km 的冰川面积较大(海拔较高),大部分冰川远离雪线(冰川与雪线的平均距离较大)。
【详解】(1)阿尔泰山深居内陆,西侧无高大山地阻挡,能受到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自西北向东南由于西风影响的逐渐减弱,南坡的降雪量减少,这是雪线高度自西北向东南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阿尔泰山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受纬度降低的影响,气温向东南升高,也会导致雪线升高。
(2)读图可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量冰川融化,其中相对较大的或面积等级较高的冰川数量及面积均融化减少,分裂成较小的冰川,因此,较小冰川的或面积等级较低的冰川数量及面积均增加。
(3)由材料可知,受气候变暖影响,图示区域冰川总面积有所下降,冰川融化导致雪线向上退缩;其中等级为25km 的冰川面积较大,分布海拔较高,冰川距离雪线位置较远,其温度较低,相对不易融化,故面积等级为25km 的冰川面积占比上升。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2023年12月18日,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园区内冰雪建筑的建设原料取自松花江畔,其建设对冰块厚度要求很高。左图为松花江哈尔滨某段示意图,右图为2024年1月26日日落前,两架直升机在“冰雪大世界”上空巡逻时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河流冰层厚度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在河流未完全封冻到底的情况下,若只考虑单一因素,那么( )
A.积雪越厚,冰层越厚 B.水速越慢,冰层越厚
C.水深越深,冰层越厚 D.含沙量越大,冰层越厚
2.左图所示河段水速是影响冰层厚度的主导因素,且该河段水速与河道形状密切相关,从冰厚度角度推测,图示河段最佳采冰地点为(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右图中直升机的飞行方向是(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答案】1.B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河流冰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河流冰层厚度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在河流未完全封冻到底的情况下,若只考虑单一因素,那么水速越慢,冰层越厚,B对。积雪厚度、水深、含沙量不是影响冰层厚度的主要因素,ACD错。故选B。
2.左图所示河段水速是影响冰层厚度的主导因素,且该河段水速与河道形状密切相关,从冰厚度角度推测,
图示河段最佳采冰地点为C地,因为C地位于最弯曲的河道,河道狭窄,而且位于凸岸,水流缓慢,冰层厚度较厚,C正确。A地也位于凸岸,但是河道宽敞平直,水流较快,BD位于凹岸,水流冲刷,流水较快,冰层厚度较小,ABD错误。故选C。
3.此时是1月26日日落前,1月份哈尔滨日落西南,即是拍摄的角度是东北方向,按照图片中飞机的机头方向,应该朝着西北飞行,故选B。
(23-24高三下·江西九江·阶段练习)黑龙江黑河段属于少沙河流,但多沙洲分布。图示意黑龙江黑河段水系形态。完成下面小题。
4.黑龙江黑河段含沙量小,主要是因为其上游(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降水分配均匀
C.冻土覆盖面积广 D.河流结冰期长
5.黑龙江黑河段多沙洲分布,反映出该河段( )
A.河口处顶托作用弱 B.河水搬运能力较弱
C.河道水流条件单一 D.沿岸地表物质疏松
6.为稳定黑龙江黑河段的水沙形势,应( )
A.人工挖深主航道 B.在江心洲广植常绿树木
C.修筑护岸工程 D.加强该河段凌汛监测
【答案】4.A 5.B 6.C
【解析】4.黑龙江黑河段以上植被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较强,土壤侵蚀较弱,A正确;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B错误;冻土消融时土壤侵蚀会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C错误;河流结冰期长短与含沙量关系不大,因为主要的侵蚀输沙发生在春、夏季,D错误。故选A。
5.由图可知,结雅河河口及河口上游形成沙洲,可能与结雅河对黑龙江的顶托作用强有关,A错误;黑龙江黑河段尽管含沙量小,但仍然沉积形成众多沙洲,说明该河段河水搬运能力弱,B正确;多沙洲分布说明该河段水流分散,水流形势复杂,C错误;沙源未必来自沿岸地区,可能来自其上游,无法通过沙洲分布判断沿岸地表物质组成特征,D错误。故选B。
6.人工挖深黑龙江黑河段的主航道,工程量大,对生态影响大,且未必能有效稳定该河段水沙形势,A错误;江心洲土层浅薄,不宜广植树木,B错误;修筑护岸工程能有效抵御河水侵蚀,稳定该河段的水沙形势,C正确;黑龙江黑河段河水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不会发生凌汛,D错误。故选C。
(2024·甘肃·一模)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其携带的物质由于流速减慢就分散沉积下来。下图示意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与其成因不相关的因素是南部( )
A.地势开阔,扇体拓展空间大 B.地势落差小,河流流速平缓
C.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 D.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
8.与华北平原东部相比,太行山东麓冲积扇( )
A.地势低平 B.面积稳定 C.土壤透气性好 D.盐渍化严重
9.太行山对东麓农业生产主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冰雪融水为农业主要灌溉水源 B.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山麓土壤肥沃
C.抬升东南季风,减少洪涝灾害 D.阻挡西北风侵袭,降低寒潮频次
【答案】7.D 8.C 9.D
【分析】7.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与其成因相关的因素是南部地势开阔,扇体拓展空间大,河流多,带来的的沉积物质多,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
与其成因相关的因素是南部地势落差小,河流流速平缓,流速慢,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多,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与其成因相关的因素是南部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沉积量大,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与其成因不相关的因素是南部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降水量多少与面积大小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不相关的选项,故选D。
8.太行山东麓冲积扇位于太行山东部,地势较高, A错误;与华北平原东部相比,太行山东麓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因此降水的变率大,该山地东麓的河流流量大且径流量变化大,因此冲积扇的面积不稳定,B错误,太行山东麓冲积扇位于太行山东部,地势较高,沉积物的颗粒大,土壤透气性好,C正确;华北平原东部地势低平,受流水沉积作用,地下水位高,盐渍化严重,D错误。故选C。
9.太行山东麓位于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冰雪融水较少,A错误;太行山东麓位于华北平原,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B错误;太行山东麓位于华北平原,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太行山抬升东南季风,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太行山东麓位于华北平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太行山阻挡西北风侵袭,降低寒潮频次,D正确,故选D。
10.(2024·江西上饶·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其下游河段河谷宽达7-8km,形成典型的辫状水系。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拉萨河在拉萨城区段形成宽仅几十米的顺直的河道。拉萨河谷地砾石堆积厚达数十米且层理结构清晰,同一堆积层砾石大小均匀且磨圆度较高,不同层之间砾石差异明显。研究表明,C-D时期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下左图为拉萨河谷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为拉萨河谷某时期河床堆积物垂直剖面图。
(1)据河床沉积物特征,推测拉萨河流域C-D时期气候特征的变化,并说明判断理由。
(2)与图中雅鲁藏布江干流谷地相比,拉萨河河谷聚落分布密度、规模较大。请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其原因。
(3)简述拉萨城区段拉萨河顺直河道的形成过程。
【答案】(1)气候变化:气温下降。理由:拉萨河流经青藏高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冰川融水量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高,水量大,河流沉积物平均粒径大;反之亦然。
(2)拉萨河流经高原腹地,落差相对较小,河谷较平坦宽阔;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洪涝灾害影响小,适合聚落分布。
(3)拉萨河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上涨(多洪涝);拉萨市聚落规模扩大(向河谷扩张);为防范洪灾,截弯取直,筑堤束水,形成顺直河道。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水量大,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河流沉积物平均粒径大。反之河流水量小,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弱,河流沉积物平均粒径小。读图可知,C-D时期河流沉积物平均粒径总体减小,说明河流水量减小。拉萨河流经青藏高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冰川融水量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高水量大,气温低则水量小,因此拉萨河流域C-D时期气候特征的变化表现为气温下降。
(2)拉萨河流经高原腹地,其下游河段河谷宽达7-8km,说明侧蚀较强,河流的流速较慢,落差相对较小,河谷较平坦宽阔;拉萨河为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洪涝灾害影响小,适合聚落分布。
(3)结合材料“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拉萨河在拉萨城区段形成宽仅几十米的顺直的河道”可知,拉萨城区段拉萨河顺直河道的形成是人类活动干预的结果。拉萨河下游河段河谷宽达7-8km,形成典型的辫状水系,且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上涨,多洪涝灾害。为防范洪灾,人们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河床两岸筑堤束水,形成顺直河道。同时随着拉萨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聚落规模扩大,不段向河谷扩张,侵占了部分河谷空间。
11.(2024·江西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荣成月湖,原来是黄海的一部分,有多条河流注入。受沿岸海流影响,4000年前形成近岸沙坝,沙坝内侧演变成湖泊,属于典型的潟湖。下图是月湖地理位置略图,受潮汐上涨的影响,图中三角洲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大。
(1)阐述图示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说明月湖形成初期湖水盐度快速下降的原因。
(3)退潮时甲海域盐度随之下降,对此作合理解释。
【答案】(1)潮汐上涨,潮流将泥沙搬运到月湖,潮流速度(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沉积。
(2)河流注入,起到稀释作用;与海洋之间存在潮汐通道,能实现高盐度湖水排出,受沙坝阻隔,月湖与黄海水体交换减少。
(3)退潮时低盐度湖水随潮水流出,湖泊出口处海水盐度下降;受沿岸海流(洋流)影响,湖泊出口处海水输往甲海域。
【详解】(1)可从泥沙来源、动力条件、沉积环境等展开分析。根据材料,受潮汐上涨的影响,图中三角洲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大,根据图示,三角洲北侧和东侧分布有潮汐通道,潮汐上涨,潮流将泥沙搬运到月湖,潮流速度(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并持续扩大。
(2)根据材料,山东荣成月湖,原来是黄海的一部分,有多条河流注入,淡水注入,起到稀释作用,盐分下降。根据图示,与黄海存在潮汐通道,位于月湖的东侧,高盐度湖水能随潮汐退出排出。根据材料,受沿岸海流影响,4000年前形成近岸沙坝,沙坝外侧演变成湖泊,沙坝成为湖泊与海洋之间的阻挡,使海水与湖水交换变少,湖水受河流注入盐度下降,受海洋水影响较小,盐度快速下降。
(3)本小题应从水体运动,即与周围水域水体交换的角度展开分析。根据小题二分析,湖泊水盐度较海洋低,退潮时,低盐度海水随潮水流出,湖泊出口处盐度下降;根据图示,沿岸海流由北向南流,流向甲海域,携带湖口的低盐度海水,使甲海域海水盐度下降。
12.(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汉江三角洲附近的滨江平原似弓形分布于两山岗之间。研究发现,该滨江平原的形成经历了江—
洲—湖—陆的转变过程(图),是长江中沙洲并入河岸的产物。
(1)据图中信息,分析阶段Ⅰ中②处河段宽阔且向右岸扩展的原因。
(2)说明阶段Ⅱ中,与①处相比,②处发育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3)从“江—洲—湖—陆”角度,说明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答案】(1)汉江三角洲形成,挤占原有河道;北侧与南侧受山岗束缚;长江在此向右岸侧蚀,河道拓宽。
(2)②处河面展宽,流速较缓,泥沙易堆积或答:①处江面狭窄,水流速度快,泥沙不易沉积;③处江面狭窄,壅高水位,顶托作用强。
(3)初期,由于长江江面宽阔,水流速度缓,泥沙堆积,形成沙洲。中期,随着堆积增强,沙洲变多,河道出现分汉;众多沙洲扩大并彼此相连成单沙洲,(原分汉河道堵塞)洲、陆之间形成串珠状湖泊。后期,沙洲不断堆积,湖泊淤积,沙洲最终与河流右岸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详解】(1)读图可知,阶段Ⅰ中河段左岸形成了汉江三角洲,挤占原有河道;北侧有青山、南侧有龟山和蛇山,北侧与南侧受山岗束缚;因此长江在此向右岸侵蚀,河道拓宽,河段宽阔。
(2)读图可知,①处江面狭窄,水流速度快,携带泥沙能力强,泥沙不易沉积;与①处相比,②处河面展宽,流速较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泥沙易堆积,③处江面狭窄,壅高水位,顶托作用强,因此②处泥沙沉积明显,发育众多江心洲。
(3)滨江平原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读图可知,阶段Ⅰ初期,由于长江江面宽阔,水流速度缓,携带泥沙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沙洲。阶段Ⅱ中期,随着堆积增强,沙洲变多,河道出现分汊;阶段Ⅲ,堆积作用不断增强,众多沙洲扩大并彼此相连成单沙洲,原分汊河道堵塞,沙洲部分与陆地相连,洲、陆之间形成串珠状湖泊。阶段Ⅳ后期,沙洲不断堆积,湖泊淤积,沙洲最终完全与河流右岸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13.(2024·甘肃张掖·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锁坝又称堵坝,是横亘河床、阻挡河水进入河流汊道,而在洪水时产生溢流的人工坝体。1999年冬季,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城区东郊主江道凹岸某处建设了一座锁坝(如图),建成后,汊道逐年消失,岛屿与河
岸湿地连成一片,有效稳定了江岸,保护了堤坝。同时,锁坝还有效提高了松花江干流的航运能力。
(1)分析该工程选择冬季施工的优缺点。
(2)分析汊道逐年消失的原因。
(3)说明锁坝在提高干流航运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优点: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低,利于修筑围堰;河流封冻,冰层厚,利于物资的运输。
缺点:该地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有冰层、冻土层,增加了施工难度。
(2)枯水期锁坝阻挡江水进入汊道,减少了流水对汉道河床的侵蚀;洪水期,含沙量大的河水漫过锁坝,泥沙在汊道沉积,逐年淤积抬高河床,汊道最终消失。
(3)增加干流流量,提高水位,提高枯水期的航运能力;集中水量,提高干流流速,输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增强,河床变深,航运能力提高;枯水期流量流速增加,封冻期缩短,通航时间延长。
【详解】(1)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冬季是河流的枯水期,意味着河流的水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施工队伍更容易修筑围堰,因为较低的水位可以减少围堰建设时的技术难度和工程成本;在冬季,河流会因为低温而封冻,形成厚实的冰层。这个冰层不仅为施工人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施工平台,而且也为物资的运输提供了便利。通过冰层,重型设备和建材可以更容易地运送到施工地点,提高了施工效率。但是工程所在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纬度较高,冬季气温非常低,在极低的温度下,土壤会冻结形成冻土层。这种冻土层不仅增加了施工时的地基处理难度,还可能导致施工设备的损坏。同时,虽然冰层为施工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过厚的冰层也可能增加施工时的安全风险。
(2)在枯水期,锁坝横亘在河床之上,有效地阻挡了江水进入汊道。由于水流被锁坝阻挡,汊道内的流水量大大减少,进而减弱了流水对汊道河床的侵蚀作用。长时间的低流量状态使得汊道内的河床逐渐稳定,不再受到强烈的冲刷。到了洪水期,含沙量大的河水由于水位上涨,会漫过锁坝进入汊道。这些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水在汊道内流动时,由于流速减缓,泥沙逐渐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的泥沙逐年累积,使得汊道的河床不断抬高。当河床抬高到一定程度,汊道的水流受阻,最终导致了汊道的消失。
(3)锁坝通过阻挡河水进入河流汊道,使得更多的水流集中在主河道,从而增加了干流的流量。随着流量
的增加,水位也相应提高,这为船舶提供了更深的航道和更大的浮力,尤其是在枯水期,当河流水量减少时,锁坝的作用更为明显,显著提高了航运能力。锁坝不仅增加了干流的流量,还通过集中水量提高了干流的流速。流速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水流的输沙能力,使得河床上的泥沙更易于被冲刷带走,进而加深了航道,提高了航运的通畅性。在寒冷的季节,河流可能会因为低温而封冻,影响航运。但锁坝通过提高水温和流速,可以降低冰层形成的可能性或加速冰层的融化,从而延长通航时间,提高航运效率。
14.(2024·吉林白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包括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矶头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指从江边向江心突出的小石山):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的河道形态有了较大变化:左岸变化较小,右岸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1854年长江在武汉段仍呈分汉状态,沙湖还处在通江状态,直至1899年,人们修筑大提导致右支分流被堵塞,长江和沙湖由此隔断。目前沙湖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城区,片区建设强度高、人口密度大。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
(1)分析长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有利于沙洲发育的流速条件。
(2)描述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3)请从下列两方面选取其一,推测沙湖未来的演变趋势。
方面①湖面萎缩
方面②湖面稳定或扩大
【答案】(1)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水体相互顶托,流速减慢;蛇山至青山河段江面宽阔,流速减慢;青山附近江面收窄,不利于江水下泄。
(2)长江武汉段河流流速慢,汉江从长江左岸注入,流水惯性导致泥沙在河道右岸沉积,河道沙洲发育,形成多分汊河道;沙洲不断合并,面积扩大,不断向岸靠拢(形成右侧单分汊河道);右汊入口处由于泥沙不断沉积及人为修筑大提,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3)①湖面萎缩:
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入沙湖沉积;填湖造陆,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沙湖附近污染物排放多,藻类过度繁殖后沉积于湖底。
②湖面稳定或扩大;
修建人工堤坝,保持湖泊面积;治理沙湖水污染,清理湖底淤泥;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如海绵城市),使沙湖来水量增加。
【详解】(1)形成沙洲的主要流速条件是流速慢。主要从水体顶托、区域地形、河面宽度、下泄情况等方面分析。武汉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受水体相互顶托影响,流速减慢,加剧泥沙沉积;蛇山至青山河段江面宽阔,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促进了泥沙沉积;青山附近江面收窄,不利于上游江水的下泄,阻水作用明显,减慢了武汉段长江流速。
(2)由材料可知,滨江平原的形成历经了江-洲-湖-陆的先后过程,长江武汉段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汉江从长江左岸注入,流水惯性导致泥沙在河道右岸沉积,河道沙洲发育,形成多分汊河道,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沙洲逐渐合并,沙洲数量减少,沙洲整体向岸靠拢,形成单分汊河道,右汊越来越窄,最后右汊经泥沙不断沉积及人为修筑大提,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3)湖面萎缩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从自然角度看,该处降水较多,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入沙湖沉积,该处人口密度大,沙湖附近污染物排放多,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繁殖后沉积于湖底,湖床逐渐抬高,最终面积缩小;该处土地资源紧张,填湖造陆,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导致湖泊面积萎缩。
湖面稳定或扩大主要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湖泊萎缩导致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减弱,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所以人为可能修建人工堤坝,保持湖泊面积,治理沙湖水污染,清理湖底淤泥,增加湖泊蓄洪量,作为景观,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如海绵城市),使沙湖来水量增加,湖泊面积可能保持稳定或扩大。
15.(2024·甘肃张掖·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形成的扇状三角形冲积平原。黄河口海岸线的演变主要取决于黄河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下图示意1998-2018年黄河口侵蚀、淤积面积变化。
(1)简述1998——2018年黄河口不同时段的淤积、侵蚀面积变化特征。
(2)指出2006—2016年黄河口面积的变化趋势并推测其可能原因。
【答案】(1)2018年黄河口的淤积面积最大;2000年黄河口的淤积面积最小;1998—2018年黄河口淤积面积变化的总趋势是增加─减少一增加。2010年黄河口的侵蚀面积最大;2000年黄河口的侵蚀面积最小;1998—2018年黄河口侵蚀面积变化的总趋势是减少—增加—减少。
(2)2006—2016年黄河口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说明黄河口面积处于减少的趋势。中上游地区(如黄土高原等地)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减轻了水土流失;黄河沿岸水利工程的建设,拦截泥沙,减少了入黄的泥沙总量。
【详解】(1)淤积面积变化,总体特征:读图可知,1998—2018年黄河口淤积面积变化的总趋势是增加一减少一增加;细节描述(关注拐点):2018年淤积面积最大,2000年黄河口的淤积面积最小。侵蚀面积变化,总体特征:1998—2018年黄河口侵蚀面积变化的总趋势是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细节描述(关注拐点):2010年黄河口的侵蚀面积最大,2000年黄河口侵蚀面积最小。
(2)根据材料信息“黄河口海岸线的演变主要取决于黄河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对泥沙的侵蚀过程”提示及读图可知,2006—2016年黄河口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说明黄河口面积处于减少的趋势。根据材料信息“黄河三角洲……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形成的扇状三角形冲积平原”提示及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口面积处于减少的趋势可能是来沙减少,沙源有:上游和中游的水土流失,所以来沙减少的可能原因有:中上游(如黄土高原等地)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减轻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转好;黄河沿岸水利工程拦截泥沙,导致入黄的泥沙减少。
16.(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东北部根河下游段曲流发育,河床摆荡频繁,春夏季节常有洪水泛滥。历史上多期特大洪水塑造了多条平行于河道的弧形沙堤,沙堤之间为季节性积水洼地。河漫滩上有森林、沼泽等植被,其空间分
布受地形、沉积物以及水位等因素的制约。下图示意某曲流河段河漫滩沉积物分布和X、Y两点间地形剖面。
(1)分析沿X—Y剖面弧形沙堤系列的形成过程。
(2)指出河漫滩上主要地貌部位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地表积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3)若a、b、c三条沙堤初始环境相同,试对其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1)河流进入弯道,在水流惯性的影响下,凹岸冲刷,(形成弯道环流)在凸岸沉积,叠加洪水期从上游而来的大量泥沙,凸岸形成弧形堆积物;河道位置相对稳定时期,堆积物增长,形成高出水面的弧形沙堤;由于凹岸侵蚀后退,曲流弯曲度增大,河流向凹岸一侧摆动,(原有弧形沙堤停止堆积)当河道稳定后,在新的凸岸边形成新的一道弧形沙堤(如此循环往复)。
(2)沙堤——森林;洼地——沼泽;补给来源:大气降水、河流水(洪水泛滥)、地下水。
(3)复杂程度由低到高:c、a、b 理由:沙堤形成越早,积水(溃水)越少, 受洪泛影响越小,土壤发育条件越好,植被演替时间越长,群落结构越复杂。曲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下,弯曲度增大,先形成沙堤b,再形成沙堤a;后期河流裁弯取直,曲流形成牛轭湖,在瓶颈处冲开新河道,形成沙堤c。
【详解】(1)由图示可知,沿X-Y剖面的弧形沙堤由多次河流的堆积作用连续发生形成。河流进入弯道,在水流惯性的影响下,河流在凹岸冲刷形成弯道环流,在凸岸沉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沉积物不断堆积,形成高出水面的弧形沙堤。由于凹岸侵蚀后退,河流向凹岸一侧摆动,原有弧形沙堤停止堆积,当河道稳定后,在新的凸岸边形成新的一道弧形沙堤,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系列平行于河
道的弧形沙堤。
(2)内蒙古东北部靠近大兴安岭北段,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域,全部植被可分为四个类型:森林、森林草甸、草甸和沼泽,位于河漫滩上。河漫滩上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不易被洪水淹没,且土壤肥沃,有利于森林生长,森林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河漫滩上的沼泽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容易被洪水淹没,且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沼泽植物生长,沼泽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流水(洪水泛滥)和地下水。
(3)注意题干关键词“若a、b、c三条沙堤初始环境相同”。沙堤形成越早,积水越少,受洪泛影响越小,凸岸堆积作用越强,堆积的营养物质越丰富,发育的堆积地貌越有利于植被生存,植被演替时间越长,群落结构越复杂。读图可知,a、b、c三条沙堤均位于河流凸岸,曲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下,弯曲度增大,先形成沙堤b,再形成沙堤a;当河流弯曲度特别大时,河流将弯曲处狭窄的地方冲开,发生“截弯取直”,曲流形成牛轭湖,在瓶颈处冲开新河道,形成沙堤c,故该地区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c、a、b 。
17.(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圣胡安河某处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变化。该地气候干旱,上游植被覆盖率较低,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积物层。P为此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最大深度。
(1)从流水作用角度分析三个时段河床的变化过程。
(2)从降水强度和植被覆盖角度分析洪水对P值大小的影响。
(3)推测最后时段河床a、b两侧不对称的原因。
【答案】(1)Ⅰ时段,河水流量变大,带来大量泥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床抬升。Ⅱ时段,河水流量进一步变大,流速加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河床加深。Ⅲ时段,河水流量变小,含沙量较大,流速减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床抬升。
(2)降水强度大,河水流量峰值大,水位越高,河水流速越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河床较深,P值越大;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作用弱,河水流量峰值大,水位高,P值增大。
(3)a侧可能为凸岸;a侧为河流左岸;a侧沉积物硬度可能较大。
【详解】(1)Ⅰ时段,河流水位升高,河流径流量变大,携沙能力强,带来大量泥沙,在该河段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抬升。Ⅱ阶段,河流径流量进一步增大,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外力作用转变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下切侵蚀,河床加深。Ⅲ时段,河流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变小,流速减慢,流水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该河段堆积,河床再一次抬升。
(2)由材料可知,“P为此次暴雨泛滥过程中河床最大深度”。降水强度大时,河流补给量大,水量大,河流水位高,P越大;河流流速越快,流水侵蚀作用越强,河床越深,P越大。植被角度:植被覆盖率越低,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弱,河流流量峰值越大,水位越高,P越大。
(3)读图可知,此处河床底部没有坚硬的基岩,而是沉积物,物质较松软。读图可知,Ⅲ时段a侧沉积物较多,可能的原因有a侧为河流凸岸,流速较慢,沉积物沉积较多,或者a侧为河流左岸(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左岸为堆积岸),以沉积为主,沉积物较多,也可能是a侧沉积物硬度较大,不容易被侵蚀,剩余较多。
18.(2024·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隆藏布位于藏东南惟有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发育有多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其中天摩沟(主沟长度7.10km,高程范围2400~5560m)近年发生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大量堆积物进入帕隆藏布河道,并在沟口发育大型冲积扇,帕隆藏布河道由原本窄深发育成游荡的辨状,沟口对岸的G318国道被迫改道。下图示意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辨状河道(下左图)和G318国道改道(下右图)。
(1)说出近年来天摩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附近由峡谷型河道演变为辫状型河道的过程。
(3)分析天摩沟泥石流引起帕隆藏布沿岸原G318国道被迫改道的原因。
【答案】(1)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夏季风迎风坡,多暴雨,河流水量猛增;流域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地壳运动频繁,加上冰碛物增加,松散碎屑物质增多。
(2)多次发生的泥石流带来的堆积物淤高淤平帕隆藏布河床,降低了落差;帕隆藏布侧蚀作用增强,河道展宽;河床中堆积形成边滩和江心洲分割水流,形成辫状河道。
(3)泥石流形成的天摩沟沟口冲积扇占据了帕隆藏布河道,形成了凸岸形态;帕隆藏布河道变窄,水流变急,G318国道一侧河道受侵蚀;随着河道变弯,凹岸侵蚀,河岸后退,原有G318国道需要改道。
【详解】(1)据材料可知,天摩沟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地带,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出现,容易导致河流水流猛增,搬运能力快速增强;近年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流域内冰川大量融化,既提供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又提供了丰富的冰川堆积物;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层破碎,崩塌滑坡多发,沟谷松散堆积物多;天摩沟主沟长度7.10 km,高程范围2400~5560m,落差巨大,水流速度快。
(2)峡谷型河道一般落差比较大,水流速度快,据材料可知,近年发生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大量堆积物进入帕隆藏布河道,导致沟口附近河道被淤平,河道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河流流速变慢之后,侧蚀作用增强,不断侵蚀展宽河道;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淤积作用增强,形成江心洲和边滩,分割水流,形成辫状型河道。
(3)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天摩沟泥石流形成的冲积扇,占据了帕隆藏布河道,导致河道在该位置凸出,形成凸岸的形态,该处原水流方向右偏,且河道变窄,流速加快,不断侵蚀对岸;河道逐渐变得弯曲,形成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格局;G318国道路基位于沟口对面的凹岸,侵蚀作用毁坏路基,河岸后退,原有的G318国道被迫改道。专题04 地质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4·江西九江·二模)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低凹处相比,该地区高凸处更易受到雨滴溅蚀作用,可能是因为高凸处( )
A.植被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径流速度快 D.降水强度大
2.形成该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地壳下降 C.外力侵蚀 D.岩层拉伸
(2024·江西·模拟预测)杭州湾潮滩总体呈现南淤北侵的现状。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河口以东。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进行了多期的潮滩围垦,海岸线增加,其中以1997—2015年浦东机场建设和1996年至今的临港新城建设影响最大。下图甲示意杭州湾北岸的区位,图乙示意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海堤线累积围垦宽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40年内杭州湾北岸( )
A.海岸线发生退缩 B.浅海渔量增多
C.洪涝灾害减轻 D.潮滩宽度变窄
4.浦东机场和临港新城处于图中从北向南海岸线( )
A.0~40km B.50~70km C.70~100km D.100~140km
5.1984—2020年杭州湾北岸围垦总面积最接近的是( )
A.2km B.25km C.55km D.300km
(2024·江西·模拟预测)海底麻坑是地层中流体沿着运移通道溢出海底,侵蚀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凹陷地貌。下图为某研究区域内麻坑发育过程示意图。经研究分析发现:麻坑的直径和深度与水深呈正相关;在海丘覆盖的一定范围内,丘顶附近海拔高处易生成直径较小、较浅且内壁较陡的小规模普通年轻麻坑,受浊流影响极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浊流形成的条件有( )
①地层中的流体被褶皱地层所覆盖②流体喷发过程中携带海底泥质、砂质等沉积物上浮③喷发的流体与周围的水体不存在混合情况④底流受重力影响沿坡向下运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不同类型麻坑及其分布状况,合理的是( )
A.圆形和椭圆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海丘中下部位
B.串珠状拉长型麻坑主要分布于深海丘间峡谷
C.圆形和椭圆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深海丘间峡谷
D.新月形麻坑主要分布于海丘丘顶部和中下部
8.伴随着麻坑与丘顶距离增大( )
A.麻坑的直径变小 B.麻坑形成年代越新
C.麻坑的深度变大 D.麻坑内壁坡度变陡
(2024·江西上饶·一模)土壤的性质与成土母质密切相关。广东省内四种常见的成土母质为砂页岩、玄
武岩、花岗岩、第四纪红土。图示意四种成土母质对应的土壤颗粒结构组成,其中甲为玄武岩。完成下面小题。
9.玄武岩( )
A.结构松散,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小
B.结构松散,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大
C.结构紧密,不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小
D.结构紧密,不易风化,土壤颗粒平均半径较大
10.最有利于作物根部呼吸的土壤对应的母质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广西来宾·一模)火山岩风化壳是火山岩油气储层最重要的类型,一直是火山岩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目标。下图示意准噶尔盆地某地石炭系低风化程度风化壳发育模式(蚀变是指岩石或矿物受到热液作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矿物组合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1.形成火山岩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板块运动
12.上斜坡区缺失“土壤带”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风化作用较弱 B.植被少,潜水搬运能力强
C.坡度大,碎屑物质难保存 D.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
13.与火山岩风化壳油气储集性能关联最小的是( )
A.孔隙类型 B.裂缝发育程度 C.潜水埋藏深度 D.矿物蚀变程度
(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风蚀壁龛常发育在花岗岩或砂岩形成的崖壁上,其形成是由于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的矿物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形成差异性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沿“毛细管”上升到近外表面处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如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崖壁上发育的风蚀壁龛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风蚀壁龛群发育在砂岩崖壁上,推断的依据是该风蚀壁龛群的( )
A.总体数量 B.总体排布 C.单体深度 D.单体宽度
15.该风蚀壁龛群下部单个壁龛规模较大,原因是下部( )
A.风速较上部大 B.岩石风化严重 C.风携沙粒径大 D.岩石岩性松散
16.(2024·江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马卡迪卡迪盆地地处非洲博兹瓦纳北部,为多条内流河的汇水中心,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广阔的湖泊。盆地中部地势低洼,研究表明沙源、动力、植被、沙丘表面物质等因素能够影响沙丘的侵蚀和堆积,进而影响沙丘的形态及流动性。沙丘集中区西部和东部沙丘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别。图为马卡迪卡迪盆地位置图。
(1)推测马卡迪卡迪盆地沙丘集中区的沙源。
(2)指出马卡迪卡迪盆地沙丘集中区的位置,并作出合理解释。
(3)随着气候暖干化、预测沙丘集中区东部和西部沙丘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17.(2024·江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大连蛇岛位于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中,距陆地最近处7海里,地处东北亚候鸟迁徙的路径上,是候鸟重要的落脚休息点。岛长约1500米,宽约800米。主峰海拔216.9米,四面多悬崖峭壁,唯东南角有一片卵石滩。这座岛屿并非一开始就是独立的,而是由一座山峰演变而来。岛上植物繁盛,生存着近二万条剧毒蛇,除蛇以外,这里几乎没有常住的其他动物,蛇是肉食动物,蛇岛上的蛇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蛇一年中有两次休眠。
(1)简述图中蛇岛岛屿的形成过程。
(2)推测蛇岛上的蛇两次休眠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构造地貌的形成
(2024·云南贵州·二模)图为某地地质图,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断层导致岩体发生相对运动,相对上升的岩层易被侵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岩层及断层形成按新到老排序正确的是( )
A.⑥④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⑥①②③④⑤
2.图中( )
A.D岩体有明显气孔构造 B.Z岩体有层理结构
C.断层东侧相对上升 D.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
(2024·江西·一模)地下水库是以岩石天然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下形成的具有储存和调蓄水资源能力的地下水开发工程。地下水库储水区必须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条件。玛纳斯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该流域从1950年开始兴建地表水库群,目前玛纳斯绿洲已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玛纳斯河流域建设地下水库,作为地表水库的补充。下图示意玛纳斯河流域局部地质剖面。
3.玛纳斯地下水库选址甲处的地质条件,以下不正确的是( )
A.洼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 B.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储存
C.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大 D.泥岩透水性差,形成相对封闭的边界
4.玛纳斯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3-24高三下·江西九江·阶段练习)断层面若是倾斜的,按相对位置关系,通常把位于断层面之上的断盘称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断盘称为下盘。拉张形成的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挤压形成的断层反之。图示意横断山区某地的地质构造,该地深受古断裂活动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浅色矿物条带主要形成于( )
A.岩浆侵入 B.岩浆喷出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6.与断层F ~F 相比,断层F 具有明显不同的( )
①受力方式②断裂深度③位移高度④断层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晚更新世以来,该地( )
A.外力侵蚀增强 B.断裂较频繁
C.地壳明显抬升 D.地壳较稳定
(2024·甘肃·一模)伏龙泉断陷位于东北松辽盆地,自南向北发育有顾家店、伏南、伏北三个次洼(低地)。下图示意伏龙泉断陷位置,断陷形成初期断层F1、F2、F3、F4落差(断裂深度)分别为2449米、1802米、2125米、1374米;白垩纪末期以来,伏龙泉断陷在构造演化过程的影响下,断陷内地层沉积物埋深逐渐变浅,总体埋深表现为伏北>伏南>顾家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伏龙泉断陷形成初期,图示区域沉积厚度最大区域位于( )
A.顾家店次洼 B.伏南次洼 C.伏北次洼南部 D.伏北次洼北部
9.白垩纪末期以来,伏龙泉断陷内( )
A.断层F3、F4的落差增大 B.发育有高大的山地地形
C.岩层沉积厚度逐渐增加 D.油气向顾家店次洼聚集
10.(2024·广西·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岩溶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上覆有少量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缺失二叠纪地层,在纯厚的石灰岩地层上发育了壮美秀丽的喀斯特峰丛和峰林地貌。下图为该岩溶区及其周边地貌示意图。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整片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近乎同时开始发育,受来自不同岩石类型区域的水体溶蚀能力差异影响,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峰丛和峰林地貌,被称为“同时异态”。
(1)指出图中喀斯特峰丛、峰林的分布与褶皱构造的对应关系。
(2)推测该岩溶区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直接覆盖于石炭纪地层之上的原因。
(3)比较岩溶区内不同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析该岩溶区喀斯特地貌“同时异态”的形成过程。
11.(2024·广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图6),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研究表明,M海域多数岛屿类型为大陆岛(是指地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
(1)比较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2)分析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3)请为“M海域多数岛屿类型为大陆岛”提供地理依据。
12.(2024·安徽合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膨胀,在薄弱地带造成地表变形隆起的现象。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在青藏铁路施工过程中,铁路大桥的一桥墩需建在断层处,夏季桥墩施工诱发大量的上涌泉水,当年冬季在桥墩附近出现大规模冻胀丘(下图)。为保障工程安全,技术人员采取夏季在冻胀丘区域开挖排水沟渠的措施,收到良好的防灾效果。
(1)简析图中冻胀丘出现的地质构造条件。
(2)分析冻胀丘生消变化对铁路大桥产生的危害。
(3)说明技术人员选择在夏季开挖排水沟渠防治冻胀丘的合理性。
地貌观察
(2024·吉林模拟)岱崮是山东省中南部,特别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辞海》中将其解释为:“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山东中部山区多用作地名”,下图为岱崮地貌形成演化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岱崮地貌的成熟阶段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 D.重力崩塌
2.岱崮地貌形成了上陡下缓的地貌景观,判断该地貌上下部岩石的种类及岩性( )
A.上部沉积岩-松软,下部岩浆岩-坚硬 B.上部沉积岩-坚硬,下部沉积岩-松软
C.上部岩浆岩-坚硬,下部沉积岩-松软 D.上部岩浆岩-坚硬,下部岩浆岩-松软
(2024·甘肃·一模)地震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并沿着一定的通道直接到达地表,形成砂涌。砂涌能瞬间埋没建筑物和人群、阻塞道路和交通设施等,并改变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砂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砂涌是诱发地震的主要途径之一 B.地下含水层遭受挤压形成砂涌
C.砂涌多发生在地下水丰富的沙漠区 D.砂涌多发生在含水砂土层丰富的地区
4.关于砂涌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砂涌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 B.降水集中强度大均会诱发砂涌和泥石流
C.诱发砂涌和泥石流的地质作用不同 D.砂涌和泥石流形成的成灾物质不同
(2024·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 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 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6.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
A.震中以东 B.震中以西 C.震中以北 D.震中以南
7.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震中距小 B.人口密集 C.资源丰富 D.土质疏松
8.(23-24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冰川槽谷以及冰川侧碛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冰斗的位置与当地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该区域海拔3600米左右,图中甲冰斗和乙冰斗、上槽谷和下槽谷、低侧碛和高侧碛均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
(1)比较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成时间的早晚,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上、下槽谷的特征,推断甲、乙两冰斗形成时间的早晚。
9.(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崖州湾(见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南山角与角头鼻之间的一段海湾。研究发现,崖洲湾海底表层沉积物砂粒及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
(1)分析崖州湾海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
(2)结合崖州湾地理环境特点,推断未来崖州湾海岸线变化趋势,并说明依据。
(3)请为崖州湾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10.(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塘江流域是我国东部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人类遗址众多,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钱塘江入海口海平面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下表为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分布情况统计。
不同坡度遗址数量(处) 离河流不同距离遗址数量(处)
时期 ≤3° 3°~7° 7°~15° >15° ≤1km 1~2 km 2~5km 5~7km >7km
早期 14 0 0 1 4 3 11 2 1
中期 4 0 2 0 1 2 3 0 0
晚期 30 11 2 6 20 10 8 4 7
(1)简述早、中期钱塘江流域遗址分布的坡度总体特点,并分析可能原因。
(2)分析早期钱塘江流域先民选择居所的位置与河流距离的关系。
(3)与早、中期相比、晚期遗址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指出其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11.(2024·吉林延边·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山脉南北坡气候差异显著。南坡沟谷众多,地势坡度相对小,西北坡及北坡地形陡峭,南坡雪线较北坡低。该区多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如图)。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自上而下厚度变化明显。其中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
(1)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低的原因。
(2)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层冰碛物厚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表层冰碛物的厚度对冰川的消融具有两面性,尝试做出合理解释。
12.(2024·吉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及其他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岩石地貌类型。其演化过程可分为:红层堆积(成岩阶段)→红层盆地抬升(造山阶段)→流水下切侵蚀→切沟、巷谷、峡谷→坡面崩塌→陡崖坡后退→山顶面切割缩小→堡状残峰→孤立石柱(成景阶段)→准平原。平顶、陡身、缓麓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
岱崮地貌是山东岱崮地区特有的一种方山地貌。其顶部由水平产状、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构成,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底部为坡度由陡到缓、岩性较软的砂质泥灰岩及页岩,整体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岱崮地貌是重要的地质遗迹,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下图分别为丹霞地貌方山坡面形态示意图(图1)和岱崮地貌崮体形态示意图(图2)。
(1)说出丹霞地貌方山和岱崮地貌崮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相同点和岩石组成上的差异。
(2)从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岱崮地貌崮体的形态结构分析推理崮体的形成过程。
(3)请为岱崮地貌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13.(2024·甘肃平凉·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东北沿海,主要由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等风沙地貌组成。由于该沙漠分布接近热带雨林湿润地带南部边缘的热带森林草原地带,气候上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年降水量达1600mm,湖泊的形态与沙丘的空间分布有关。湿季时这片白色沙丘间会出现“沙湖连缀”的奇景,沙丘上难以生长植被。目前还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往内陆推进。
(1)指出图中沙丘链的走向,并分析原因。
(2)分析“沙湖连缀”景观的形成过程。
(3)推测沙漠向内陆地区持续推进的原因。
14.(23-24高三上·江西鹰潭·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绒布河发源于珠穆朗玛峰北坡,河谷上游海拔约5000米,谷地侧方为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垄。研究人员科学考察发现,在冰碛垄坡面上分布着高度2.5-20米之间的成群冰碛土柱。这些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受冻融、风力、流水、重力等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在生命周期中经历了相对高度先升后降的过程。下图中左图黑色长方块示意本次科考的重点考察区域及剖面线(AB线),右图为珠峰所在定日县的气温统计资料。
(1)结合右图,说明该区域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2)结合下图所示发育阶段,分析冰碛土柱相对高度先升后降的原因。
(3)指出冰碛土柱相对高度降低过程中的坡面变化。
15.(2024·江西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泰山是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绵延2000多千米,其中中段位于我国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冰川雪线高度介于2850-3350m,且由西北向东南上升。下图表示阿尔泰山中段南部不同面积等级冰川的数量及面积占比变化情况。受气候变暖影响,图示区域冰川总面积有所下降。
(1)说明阿尔泰山雪线高度自西北向东南上升的原因。
(2)推测面积等级为2-1km 冰川数量占比增加的原因。
(3)有人认为图中面积等级为25km 的冰川面积相对稳定,根据图中数据为该观点阐述理由并分析其原因。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2023年12月18日,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园区内冰雪建筑的建设原料取自松花江畔,其建设对冰块厚度要求很高。左图为松花江哈尔滨某段示意图,右图为2024年1月26日日落前,两架直升机在“冰雪大世界”上空巡逻时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河流冰层厚度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在河流未完全封冻到底的情况下,若只考虑单一因素,那么( )
A.积雪越厚,冰层越厚 B.水速越慢,冰层越厚
C.水深越深,冰层越厚 D.含沙量越大,冰层越厚
2.左图所示河段水速是影响冰层厚度的主导因素,且该河段水速与河道形状密切相关,从冰厚度角度推测,图示河段最佳采冰地点为(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右图中直升机的飞行方向是(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3-24高三下·江西九江·阶段练习)黑龙江黑河段属于少沙河流,但多沙洲分布。图示意黑龙江黑河段水系形态。完成下面小题。
4.黑龙江黑河段含沙量小,主要是因为其上游(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降水分配均匀
C.冻土覆盖面积广 D.河流结冰期长
5.黑龙江黑河段多沙洲分布,反映出该河段( )
A.河口处顶托作用弱 B.河水搬运能力较弱
C.河道水流条件单一 D.沿岸地表物质疏松
6.为稳定黑龙江黑河段的水沙形势,应( )
A.人工挖深主航道 B.在江心洲广植常绿树木
C.修筑护岸工程 D.加强该河段凌汛监测
(2024·甘肃·一模)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其携带的物质由于流速减慢就分散沉积下来。下图示意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太行山东麓南部冲积扇规模远大于北部,与其成因不相关的因素是南部( )
A.地势开阔,扇体拓展空间大 B.地势落差小,河流流速平缓
C.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 D.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
8.与华北平原东部相比,太行山东麓冲积扇( )
A.地势低平 B.面积稳定 C.土壤透气性好 D.盐渍化严重
9.太行山对东麓农业生产主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冰雪融水为农业主要灌溉水源 B.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山麓土壤肥沃
C.抬升东南季风,减少洪涝灾害 D.阻挡西北风侵袭,降低寒潮频次
10.(2024·江西上饶·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其下游河段河谷宽达7-8km,形成典型的辫状水系。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拉萨河在拉萨城区段形成宽仅几十米的顺直的河道。拉萨河谷地砾石堆积厚达数十米且层理结构清晰,同一堆积层砾石大小均匀且磨圆度较高,不同层之间砾石差异明显。研究表明,C-D时期青藏高原的冰
川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下左图为拉萨河谷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为拉萨河谷某时期河床堆积物垂直剖面图。
(1)据河床沉积物特征,推测拉萨河流域C-D时期气候特征的变化,并说明判断理由。
(2)与图中雅鲁藏布江干流谷地相比,拉萨河河谷聚落分布密度、规模较大。请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其原因。
(3)简述拉萨城区段拉萨河顺直河道的形成过程。
11.(2024·江西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荣成月湖,原来是黄海的一部分,有多条河流注入。受沿岸海流影响,4000年前形成近岸沙坝,沙坝内侧演变成湖泊,属于典型的潟湖。下图是月湖地理位置略图,受潮汐上涨的影响,图中三角洲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大。
(1)阐述图示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说明月湖形成初期湖水盐度快速下降的原因。
(3)退潮时甲海域盐度随之下降,对此作合理解释。
12.(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汉江三角洲附近的滨江平原似弓形分布于两山岗之间。研究发现,该滨江平原的形成经历了江—洲—湖—陆的转变过程(图),是长江中沙洲并入河岸的产物。
(1)据图中信息,分析阶段Ⅰ中②处河段宽阔且向右岸扩展的原因。
(2)说明阶段Ⅱ中,与①处相比,②处发育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3)从“江—洲—湖—陆”角度,说明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13.(2024·甘肃张掖·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锁坝又称堵坝,是横亘河床、阻挡河水进入河流汊道,而在洪水时产生溢流的人工坝体。1999年冬季,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城区东郊主江道凹岸某处建设了一座锁坝(如图),建成后,汊道逐年消失,岛屿与河岸湿地连成一片,有效稳定了江岸,保护了堤坝。同时,锁坝还有效提高了松花江干流的航运能力。
(1)分析该工程选择冬季施工的优缺点。
(2)分析汊道逐年消失的原因。
(3)说明锁坝在提高干流航运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14.(2024·吉林白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包括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矶头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指从江边向江心突出的小石山):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的河道形态有了较大变化:
左岸变化较小,右岸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1854年长江在武汉段仍呈分汉状态,沙湖还处在通江状态,直至1899年,人们修筑大提导致右支分流被堵塞,长江和沙湖由此隔断。目前沙湖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城区,片区建设强度高、人口密度大。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
(1)分析长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有利于沙洲发育的流速条件。
(2)描述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3)请从下列两方面选取其一,推测沙湖未来的演变趋势。
方面①湖面萎缩
方面②湖面稳定或扩大
15.(2024·甘肃张掖·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形成的扇状三角形冲积平原。黄河口海岸线的演变主要取决于黄河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下图示意1998-2018年黄河口侵蚀、淤积面积变化。
(1)简述1998——2018年黄河口不同时段的淤积、侵蚀面积变化特征。
(2)指出2006—2016年黄河口面积的变化趋势并推测其可能原因。
16.(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东北部根河下游段曲流发育,河床摆荡频繁,春夏季节常有洪水泛滥。历史上多期特大洪水塑造了多条平行于河道的弧形沙堤,沙堤之间为季节性积水洼地。河漫滩上有森林、沼泽等植被,其空间分布受地形、沉积物以及水位等因素的制约。下图示意某曲流河段河漫滩沉积物分布和X、Y两点间地形剖面。
(1)分析沿X—Y剖面弧形沙堤系列的形成过程。
(2)指出河漫滩上主要地貌部位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地表积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3)若a、b、c三条沙堤初始环境相同,试对其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17.(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圣胡安河某处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变化。该地气候干旱,上游植被覆盖率较低,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积物层。P为此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最大深度。
(1)从流水作用角度分析三个时段河床的变化过程。
(2)从降水强度和植被覆盖角度分析洪水对P值大小的影响。
(3)推测最后时段河床a、b两侧不对称的原因。
18.(2024·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隆藏布位于藏东南惟有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发育有多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其中天摩沟(主沟长度7.10km,高程范围2400~5560m)近年发生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大量堆积物进入帕隆藏布河道,并在沟口发育大型冲积扇,帕隆藏布河道由原本窄深发育成游荡的辨状,沟口对岸的G318国道被迫改道。下图示意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辨状河道(下左图)和G318国道改道(下右图)。
(1)说出近年来天摩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附近由峡谷型河道演变为辫状型河道的过程。
(3)分析天摩沟泥石流引起帕隆藏布沿岸原G318国道被迫改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