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达拉特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学情诊断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达拉特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学情诊断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7 07: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达旗一中2023-2024春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诊断
历 史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指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应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到答题卡上,且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卜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用于祭祀、带有符号的陶尊,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带有墓葬的祭坛,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数量有别,随葬品却都以玉器为主。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说明了(  )
①原始宗教礼仪出现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③社会分化比较明显④早期国家完全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 )
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
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3.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①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②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③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
4.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5.宋代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和“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他们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6.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7.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一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这最能说明( )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B.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
C.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
8.“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围剿”
B.“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C.“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9.毛泽东对某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有一个精辟的说明:“它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没有它,转变时期也许会延长——它的力量使国民党结束了十年的错误政策——它是划时代转变新阶段的开始。”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西安事变 C.华北事变 D.平型关大捷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所述事件标志着( )
A.中国领土基本上全部解放 B.国民党独裁政权宣告结束
C.结束了列强霸占中国局面 D.标志着民主革命最终胜利
11.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12.“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最终被拘留。下面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④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取得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4.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以上材料表明我国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 )
A.国际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交往准则 B.为了防止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而实施
C.基于大陆和香港历史、现状的考虑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的再体现
15.口号是一种文化符号,传达出不同的历史内涵。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流行口号的变化,其体现了我国( )
时间 口号
20世纪50年代末 “超英赶美”“‘大跃进’万岁”
20世纪60年代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革命,促生产”
20世纪8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 “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世纪以来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主流思想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 B.工作重心历经多次变化
C.改革开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D.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16.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力与分工的发展
17.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18.人类最初的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联系甚少,但进入农耕文明后,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农耕文明的哪些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 )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比较稳定的农业产量④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公元前后,“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两个强有力的大国”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武力征服 B.宗教传播 C.经贸交流 D.官方往来
20.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 D.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1.《欧洲中世纪史》一书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文中的变化包括( )
A.经济发展和城邦国家出现 B.城市兴起和市民阶层产生
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出现 D.教权削弱和宗教改革开始
22.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奉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
A.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人非洲 B.新罗效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 D.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4.在非洲,古代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当时阿克苏姆王国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其版图一度包括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苏丹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大片土地。据此判断,阿克苏姆文明( )
A.深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 B.与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同源
C.继承和发展了埃及文明 D.应具有混合型文明的特征
25.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被征服的地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须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这些贡赋可能有( )
A.甜高粱或西瓜 B.马铃薯或玉米 C.大麦或小麦 D.水稻或粟
26.“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揉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
A.宗教理想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27.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上述看法不同的原因在于( )
A.依据史实不同 B.价值观念不同 C.逻辑分析错误 D.研究方法错误
28.在16—18世纪二百年间,黑奴贸易盛行于各大洲之间,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亚洲和美洲已经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D.黑奴贸易造成非洲人口大量锐减
29.“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有利于推动中国白银货币的发展 B.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30.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需要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随着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集聚,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
——摘编自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
材料二:10世纪起,法国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里逐渐地增强他们的资源并扩大政治影响。凭借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他们兼并了那些死后没有继承人的封臣的领地,确立了在整个法国执法的权力。到14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已经逐渐地在法国领地,确立了在整个法国执法的权力。到14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国王们已经逐渐地在法国集中了权力和威望。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年)》
材料三: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中期,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在这几个世纪里,我们也看到了宗教改革,学术进步。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的条件。(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你有西行的设想?”
回答:“19岁那年,葡国航海家达·伽马完成首航印度壮举,他带回许多珠宝香料和布匹,一本万利,成了巨富。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我下定决心要超越达·伽马,好望角风浪太大,我要另辟到达东方的安全航道。”他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材料二 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由于《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无穷的神话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的无限遐想。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便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判断文中的“我”是指哪位航海家?(2分)他与其他航海家“背道而行”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力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列举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航尝试(各举一例即可)。(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英国侵入印度后,仅在1757—1815年的五十八年间,就从印度总共榨取了约十亿英镑的财富。仅利物浦一地的奴隶贩子在1783—1793年的十年间,就贩卖奴隶三十五万多人,赚得一千五百多万英镑。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2分)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的发展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殖民主义有何评价 (4分)
达旗一中高一年级阶段性学情诊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 客观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分,30题,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C D B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C D D C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D D B A B C A D
第Ⅱ卷 主观卷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3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
31.(12分)【答案】(1)条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王权的不断强化;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奠基;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兴起和自治运动。(任意三点得6分)
(2)理解:王权强化,议会兴起,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城市兴起和自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建立,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6分)
32.(12分)【答案】(1)麦哲伦;(2分)地圆学说。(2分)
(2)传播宗教;(2分)追求黄金、香料、珠宝等。(2分)
(3)远航尝试: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发现美洲;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各举一例即可得4分)
33.(16分)【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2分)方面: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殖民制度等。(6分)
(2)现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分)
(3)积极: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消极: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4分)
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根据材料中“卜骨”“用于祭祀、带有符号的陶尊”“带有墓葬的祭坛”等信息可知,当时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已经出现;根据材料中“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数量有别”可知,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而且分化明显;由此可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夏启继承大禹的王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②错误,故排除AC;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完全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④错误,故排除D。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C项正确;汉代对郡县实行直接管理,但地方诸侯国依然存在,不属于直接管理,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国势力削弱但依然存在,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故选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与②对应,尚书省负责执行,与③对应,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与①对应,门下省负责审核,与②对应,排除C项。中书省负责草拟,与①对应,御史台负责监察,并非审核政令,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明隆庆、万历年间,出现了与市场相联系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种劳动关系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这种与市场相联系的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没有体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排除;明清时期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故D项排除。
5.【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的“理”“格物”“格心”“成贤成圣”“齐家平天下”都体现了一种规范或者是一种社会标准,故选C项。
6.【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故选:D。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广西旧官僚投机革命,而革命派却未能获得一官半职,这说明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隐患故选B项;资产阶级没有获得一官半职是旧官僚排挤的结果,而不是妥协的结果,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只列举了广西一地,无法得出清朝领土四分五裂,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故A项正确;“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故B项错误; “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 “上新途”是指长征的胜利,故D项错误。故选:A。
9.【答案】B【解析】略
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故A项错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标志着西方列强霸占中国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故D项错误。
11.【答案】B【解析】A.材料信息看不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B.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肯定了新中国政府在疾病防疫方面的功劳,可以看出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C.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特点。D选项中说全面建立肯定不准确。故选:B。
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不仅发生于农业领域,也发生于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故排除①由题干中的信息“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可知②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高产卫星一词1958年有85篇”可知③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1960年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可知④的表述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故选:B。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建设。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80年代”,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属于平反冤假错案的范围,①错误;材料与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无关,②错误。
14.【答案】C【解析】根据“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可以看出,针对香港问题的实际情况,推行了一国两制方针,这有利于解决香港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外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基于实际情况,而不是防止外国干涉,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这与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社会主流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片面,口号的变化与国内形势也是息息相关的,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所述口号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不仅仅体现了改革开放,排除。
16.【答案】D【解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实现,社会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D与题意相符。
17.【答案】C【解析】选择C:人类最初文明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排除A: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B:早期人类文明呈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D项说法因果颠倒,世界各地文化受当地文明发展的影响。
1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进入农耕文明后,文明区域能够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是“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①正确;进入农耕文明后,因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人类的生活开始有了保障,②正确;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故农业产量不稳定,③错误;进入农耕文明后,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较完备,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选C项。
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后...….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欧亚大陆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指的是中国汉朝和罗马帝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联系方式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武力征服,双方没有军事接触,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宗教传播,客观上有思想的交流,但非主要联系方式,排除B项;官方往来,非主要联系方式,只是小范围的接触,排除D项。故选:C。
2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图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下一等级需要对上一等级履行相应的义务,上一等级则需要向下一等级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报酬,因为西欧封建制度下,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盛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谚语,可见,中世纪西欧,每个领主只可以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越级管辖附庸,因此小封建主不会受国王直接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小封建主效忠的对象并非国王,而是大封建主,排除B项;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下,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兴起,市民阶层产生,这给中世纪带来了巨大的变化,B项正确;城邦国家出现是在欧洲古代希腊地区,不是欧洲中世纪的变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中世纪时期的变化,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是在欧洲近代时期,不是中世纪时期,欧洲中世纪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排除D项。故选:B。
2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亚两大帝国的情况,两大帝国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具有相似性,故A项正确。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无关。
23.【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较先进的文明对落后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便是当时较落后的日本学习较先进的唐朝,故选D。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非洲不是学习对方,而是起到一个传播中介的作用,排除A。新罗主要学习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排除B。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排除C。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阿克苏姆王国的文明特征。从地理位置判断,阿克苏姆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在各种文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应该具有混合型文明的特征,故选D。
2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被征服的地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须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这些贡赋可能有马铃薯或玉米,B项正确;甜高粱原产印度和缅甸,排除A项;大麦或小麦、水稻或粟不是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的物品,排除CD项。故选:B。
26.【答案】A【解析】根据“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可知,传播宗教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故选A项。
2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材料中代表两种对立的观点: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恶魔,必须全盘否定;欧洲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功臣,必须充分肯定;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价值观念不同,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依据史实相同,排除A项;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价值观念不同,不是逻辑分析错误,也不是研究方法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28.【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各地贸易往来频繁,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故选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材料中欧洲人并未向亚洲输入工业品,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
29.【答案】A【解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银货币化,故选A项。中国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排除C项。
30.【答案】D【解析】选择D:材料表明,自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除了英国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建立特许公司从事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海外殖民扩张是存在多国竞争格局的。排除A: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成为主要扩张形式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20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欧洲多国创办特许公司,表明当时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不符合材料主旨。
第Ⅱ卷 主观卷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3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
31.【答案】(1)条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王权的不断强化;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奠基;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兴起和自治运动。(任意三点得6分)
(2)理解:王权强化,议会兴起,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城市兴起和自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建立,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6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关于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的条件,由材料“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基础上,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可知,城市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奠基;由材料“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实用的社会知识”可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据所学可知,中世纪随着王权强化的需要,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来打击封建领主,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增加,总结起来,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的其他条件还有:权的不断强化;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兴起和自治运动。第二小问,关于中世纪西欧大学的作用,由材料“需要掌握读写算基本能力,需要进行行业技巧训练,还需要大量为工商业服务的管理者、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培养了实用型人才;由材料“以世俗教育为主要目标,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产生了。”可知,中世纪西欧大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据所学可知,大学往往设置在城市,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同时大学里的教师文化程度较高,在经济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大学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中世纪西欧。关于如何理解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世纪上强调的是中后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中世纪中后期,政治上王权强化,议会兴起,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经济上城市兴起和自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大学建立,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32.【答案】(1)麦哲伦;(2分)地圆说。(2分)
(2)传播宗教;(2分)追求黄金、香料、珠宝等。(2分)
(3)远航尝试: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发现美洲;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各举一例即可得4分)
【解析】(1)根据“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可知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宗教原因和追求黄金、香料、珠宝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尝试主要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和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结合所学内容从促进世界不同种族、文明融合、推动西方近代科技和思想解放、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出现等角度总结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的影响。
33.【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方面: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殖民制度等。
(2)现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积极: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消极: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