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概念】
俄国的农奴制:是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特点: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确立发展: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在彼得大帝时期,农民不堪地主剥削时往往会选择逃走。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15世纪末16世纪初,伴随着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逐渐形成;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农奴数量,强化农奴制。
【知识链接】
1.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思考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
2.联系必修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理解十月革命的根源以及开创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3.俄国的崛起: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俄罗斯国家的摇篮是基辅罗斯。它建立于9世纪下半叶,其间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十二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十多个彼此混战的独立小国,13世纪中期,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征服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公元15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国建立了。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沙皇”,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国号称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其在位期间,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917年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标志苏联解体。1992年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俄罗斯。
【知识结构】
改革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社会上:新思潮的涌动,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目的:① 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企图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黑海海峡);② 转移国内矛盾。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结果:俄国惨败
影响:① 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② 加剧了俄国农奴制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③ 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二一九法令(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直接目的:缓和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
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内容:① 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 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缴纳高额赎金赎买获得份地;但在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 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④ 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评价:进步性:1.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变成农民,但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影响:① 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② 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俄国的近代化————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深远影响
俄国近代化 作 用 局 限
经济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① 促进了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政治 推动政治缓慢变革(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①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阻碍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 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农村改革有限。
军事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 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思维拓展】请学有余力的同学们阅读以下内容,作为对本章内容的补充。
1、思考俄国农奴制的另一个角度。
(1) 历史上的俄罗斯曾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十三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切断了俄罗斯与欧洲的传统联系,在让俄国成为了一个同时兼有欧洲性格和亚洲特征国家的同时,也使其错过了欧洲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波发展,成为一个落后的欧洲边缘国家。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和俄国农奴制的两次改革,从宏观角度上讲就是两次欧化并倒向了欧洲文化系统的过程,这也是俄罗斯几个世纪的发展战略,它使俄国摆脱了被完全边缘化的命运(尽管他现在还游离于欧洲文化主流之外)。
(2)延续了近五百年(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农奴制(是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它确立于伊凡三世时期,彼得一世时期和叶卡待琳娜二世时期达到极盛。)也像中国的专制主义一样对俄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双重性的,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去全面认识和评价它。在俄国封建社会的早中期,农奴制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是维护了俄国统一的经济基础,是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的强大后盾,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抗击外来侵略,也是俄国长期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基础,彼得一世改革的成功和1812打败拿破仑的入侵就主要是得益于强大的农奴制,也为先进文化(主要是西化)在较广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后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成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比较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奴制。
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奴制有三点值得我们去比较:
一是农奴或黑奴都获得了自由,都有利于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的发展。但解放的方式不同,一个是无条件,一个是有条件。美国废除黑奴制度宣布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获得解放;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则是采用由农奴出钱赎买土地才获得自由的方式。
二是过程和结果上都有利于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但美国废除黑奴制的措施相对更加彻底一些。具体表现为:俄国1861年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俄国工业迅速增长,8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它粉碎了南部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保证了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三是对土地问题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发的《宅地法》,促进西部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为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的数倍,出钱赎买份地,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的同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但农民土地问题处置不够理想,良田仍为地主所占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要小,而且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人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