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教学要求】
①认识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形式更激进、影响更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③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阅读P52总结)
2. 12世纪,罗马教皇领导的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其手段有哪些?
①思想上:提出“双剑说”和“太阳月亮说”,声称王权和教权来自教会,王权来自教皇。
②政治上:
A.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B.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起国内叛乱和拉打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如“卡诺莎之辱”;
C.组织十字军东侵,增强实力提高威望;
③经济上:控制欧洲大约1/3的地产,采用封建剥削方式,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还向所有信徒征收“什一税”。
二.麻醉灵魂的教义和教规(天主教的落后性 阅读P54 总结)
三.教会的专制与堕落和野蛮的宗教裁判所
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渐专制,其目的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后果是什么?
1.目的:维护自己神权专制统治。
2.表现:
①加紧控制人们的思想信仰,如控制《圣经》的解释权和阅读权,把信仰上帝变成服从教皇、信守教规;
②神职人员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③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如出卖神职,兜售赎罪券等;
④设立野蛮的宗教裁判所,残暴迫害“异端分子”。
3.后果: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天主教面临各种挑战,(挑战表现 阅读P56-57 总结)引发了反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总结:为什么16-17世纪欧洲会发生大规模宗教改革?(归纳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⑴必要性: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
①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和出卖神职等方式大肆搜刮钱财;
②政治上: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和国家之上,控制王权并干涉各国内政,还设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等;
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会大力控制人们的思想,如垄断《圣经》解释权,宣扬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控制学校教育等;
④社会生活上:天主教会贪婪腐朽,人们从生到死都受到它的控制和影响。
⑵可能性: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各界反对教会的经济特权(和轻商主义);
②政治上:各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反对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和国家之上,要求民族独立自主;
③思想上: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
探究1:西欧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拥有特殊地位的原因?
探究2: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相比,神权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探究3:中世纪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内容·影响)
一.“奶牛”的愤怒(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①根本原因;②导火线 ;③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开始标志: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路德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思想主张 意义
①思想核心:“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可以简化一些宗教仪式。
②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人人可与上帝直接沟通。 同上
③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表达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思想。
④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取消不必要的宗教节日,允许神职人员结婚等。 反映了资产阶级惜时如金,追求现世幸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愿望。
⑤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德国教会由德国总主教管理,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表达了政治上渴望德国统一,强化王权的愿望,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4.改革结果和影响:①②③(阅读P59 总结)
二.日内瓦的“教皇”(瑞士:卡尔文的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①②(阅读P59 总结)
2.卡尔文的基本主张:
①信奉“因信称义”。
②主张“先定论”,宣扬上帝的选民和弃民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价:“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它彻底否定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作用,否定了天主教的原罪说和末日审判说。)
③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
④主张简化教会仪式,严禁偶像崇拜,精简神职人员,反对铺张浪费,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⑤规定神职人员全部由选举产生,长老会负责监督所有人的行为。即主张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3.影响:①②③(阅读P60 总结)
三.国王领导下的英国宗教改革
1.改革原因:
①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高涨;
教权与王权的矛盾日益高涨,英国亨利八世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③思想:受文艺复兴和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影响。
2.改革内容:
①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②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③教区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划分,英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做礼拜时使用的语言;
④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与天主教基本一致;
⑤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为王室所有。
3.影响:
⑴积极:从此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为“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英国的民族独立。
⑵局限:这场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如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与天主教基本一致。因此,英国国教实质上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亨利八世改革后,社会矛盾由教权与王权的矛盾转化为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随即掀起了激进的清教运动。清教徒虽遭镇压,但他们成为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4.特点:
①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②英国国教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实质上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③清教属于新教派,实际上是加尔文教派,后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四.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1.改革原因:
①经济上和思想上:新航路开辟后,尼德兰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联系北欧和大西洋航路的枢纽,工商业发展较快,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卡尔文教在这里赢得众多的信徒;
②16世纪初,尼德兰受西班牙统治,西班牙国王仇视新教,在尼德兰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分子。
2.性质和特点: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经过:①1566年4月?② 8月?③此后?(阅读P62 总结)
4.结果和影响:①②(阅读 P62 总结)
五.天主教会的改革(阅读 P62总结 原因?内容?作用?)
六.改革冲击波(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评价)
1.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和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注意:历史事件的性质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其任务和领导阶级:德国:反教会求统一;瑞士:反教会求发展;尼德兰:反教会反侵略求独立;英国:反教会求自主建立国教;清教徒反国教求发展。)
2.局限性:新教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局限性,如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不断等。
3.积极意义:从近代化史观看:宗教改革预示着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为实现社会转型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①思想文化上: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倡信徒自己阅读圣经,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B.改革期间,哥白尼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拉伯雷创作了名著《巨人传》,有利于欧洲科技文化的发展;
C.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对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宣传。
②政治上:
A.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卡尔文教在日内瓦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B.改革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经济上:改革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后荷兰、英国、法国迅速发展,成为第一批资本主义强国。
4.特点:
①斗争对象:都反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
②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政治运动;
③各国改革的具体原因、领导者、方式、内容和影响等各有不同;
④改革都披着宗教外衣,或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因为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改革作用:新教的“新”集中体现在教义和教规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4:比较卡尔文教与路德教的异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说路德、卡尔文倡导的新教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异同点 同:①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②强调《圣经》的地位,否定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③简化教会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异:卡尔文①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宣扬上帝的选民和弃民说。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和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思考 路德和卡尔文的主张彻底否定了罗马教皇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反映了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参与并掌握国家政权的愿望。
探究5:为什么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运动?
探究6:罗马天主教会、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体现什么哲学观点?
探究7: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相同点:
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②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③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④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①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②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③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④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⑤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