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科技是有温度的,当它融入人性和理想时,就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
科幻小说是由科技进步催生的文学体裁。科技中的科学由科学家所代表,而代表技术的则是工程师。其实工程师的历史远长于科学家,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工程师早已存在,那时的工程师们已经在用智慧和经验建造着人类文明的宏伟工程。在现代和未来,科学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
《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选集中的工程师科幻小说并非指由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而是指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这种思维方式与科学家有共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作为一名曾经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科毕业生,我认识许多工程师。他们有些指挥千军万马建设着庞大的工程项目,那些现代化大工程充满着科幻色彩,但这些工程师本人却都是极其严谨、务实的,兢兢业业地设计和垒砌着宏伟工程的一砖一瓦。这也是工程师科幻小说的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建构性。同样是创造想象世界,相比于用想象力的大笔迅速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们更倾向于用科技和理性的一砖一瓦去建设,坚实地放好下面的一块砖后,再去放上面那一块。这样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其实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世界,更具有真实的质感,像另一个平行世界中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现实和历史。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作品中用严谨的想象构建出来的那艘外星飞船,宏伟壮观,但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似可触摸的真实感。
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认同和尊重。在这类科幻小说中,科技内容含量很高,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理想世界的建立,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工程师的出现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对他们而言,在问题和灾难面前的悲观和哀叹没有任何意义。在面对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面对灾难时,工程师科幻小说不是沉湎于描述黑暗和绝望,而是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一条新路。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之后才诞生了科幻小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依靠基层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开展的,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程师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次以钢铁工业和电气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中,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开创者儒勒·凡尔纳闪耀登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展现了大量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这些科幻史上的耀眼经典,首次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内核,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巅峰,应该属于20世纪30—70年代这一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杰作。
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上,工程师科幻小说也曾大量涌现,形成了20世纪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类型。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们的想象大多以当时已有的技术为基础,技术构思十分巧妙,技术描写十分精确,无论与历史上还是与同时代的作品都不相同。但这些作品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叙事技巧即使在当时也是单纯的,同时题材太小,缺乏震撼力,给人以小品的感觉。
现在,我们编选了《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科幻小说选集,目的就是展现成熟形态的中国工程师科幻小说。选集中的原创作品,都非常注重艺术感染力,题材相对宏大,气势恢宏,读来令人震撼,有的完全可以拍成科幻大片,绝非科幻小品可比。科技的进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类的幸福和发展才是工程师和科幻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翻开《宇宙工程师之歌》,你能看到每个故事中都有一项气吞山河、宏伟壮丽的工程。阅读这些故事之后,你能明白,工程师不仅是伟大的建设者,更是宇宙中的吟游诗人,他们以钢铁和电路编织梦想,用非凡的才能演奏与星辰对话的乐章;他们以精确的计算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以工程的艺术诠释对人类的热爱。在这些大气磅礴的科幻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将如何通过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重新认识自己。
(摘编自刘慈欣《在科幻中感受科技的温度》,《人民日报》2024年1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是有温度的,它又融入人性和理想,因而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和未来,科学一直在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
C.工程师科幻小说的科技内容含量很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理想世界的建立。
D.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目的而且是手段,而人类的幸福发展才是这些作家的最终追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进步催生了科幻小说这种体裁,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B.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
C.在《与拉玛相会》中,作者构建出来的外星飞船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似可触摸的真
实感。
D.作者心中的工程师多才多艺,他们能编织梦想,又能演奏音乐,还能表达对宇宙的敬畏。
3.下列选项中的作品均是凡尔纳的作品,其中不能支撑文章第六段中“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展现了大量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的论述的一项是(3分)
A.《太阳系历险记》中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体的特征,歌颂了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
B.《测量子午线》叙述了由英俄两国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为了测量出根本不可能测到的子午线的准确长度,来到了当时很少了解的、神秘的非洲大陆的故事,体现了科学家的勇敢。
C.《气球上的星期五》讲述了英国旅行家弗格森教授计划用气球横跨非洲来创造航空界的历史的故事,为了让他的创举有意义,他计划去非洲西部一些地图上未标明的区域。
D.《征服者罗比尔》叙述的是主人公罗比尔,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合作,发明了一种飞行器的故事,这个飞行器被后人认为就是我们今天直升飞机的雏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中的工程师大都是极其严谨务实、兢兢业业的,这些优点促使他们创作的科幻小说具有明显的建构性。
B.工程师科幻小说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新路。
C.阅读过《宇宙工程师之歌》后,读者们能够深深明白,社会上的工程师们不仅仅是建设者,更是吟游诗人。
D.科幻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类能通过让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
5.任何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的诞生都是在旧文学体裁上的创新。那么,中西工程师科幻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其它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埋掉)人的脚印,会分叉,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后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少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爹,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
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顸,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这句哥哥的话,深刻写出了自己一家当时的无奈、自嘲和无尽的心酸。
B.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孤独,但他写风、榆树和已经发灰的麦子等内容,字里行间充满了孤独感和寂寥感。
C.文章写到多种事物,如“树”“风”“路”“云”“麦穗”等,体现了作者对乡村一草一木的宽容、热爱与尊重。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结尾表达了对村庄的敬畏与感激,而本文作者却对村庄、农村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感恩。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流淌着浓厚的乡土情绪和生命意识,抒写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沉追求,让读者“沉浸在阳光的暖照中”。
B.“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拟人化地写出了一棵树缓慢但却不停生长的过程,生动形象。
C.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就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
D.作者一会说“树”“路”,又写到了“风”“我的家人”,仿佛是没有主题的乱写,这正是该散文的一大特点“无主题”。
8.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有着“刘亮程式”的个性特征,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树”在文中有着鲜明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分析“树”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 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吾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呜呼! 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用人A如器B各取C所长D古之致E治者F岂借才G于异H代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尤弊者”中的“其”意为“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的“其”含义相同。
B.“惟其遇事而事治”中的“治”意为“好,成功”,与《苏武传》中的“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中的“治”含义不同。
C.“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中的“量”意为“估计”,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量”含义不同。
D.“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意为“适合”,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用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有才华的人,所以即使傲视他们,人才也会主动归附自己。
B.良马和劣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
C.材料二认为古代国君懂得用人之道,并不认为天下没有可用之才,而是想方设法寻求人才。
D.两则材料都巧用比喻,驳斥了天下没有人才的偏见,强调君子应主动争取人才,量才为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二中的甲处 请简述你的理由。(3分)
①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用,然可以致君见尊。
②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③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次①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山西永济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远见”“犹是”两词,说明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颔联描写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映射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在三湘漂泊,心却驰回故乡;“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这首诗构思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迂徐从容,曲尽情致;语言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饶有韵味。
16.本诗和杜牧《赤壁》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达主旨,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苏轼在《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腾空邀游、随意漂流的感受。
(3)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有时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时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有时触动游子,寄予浓浓乡情。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波莱发现了人类中的“垃圾车法则”。说的是: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垃圾四处奔走,充满懊恼、愤怒、失望的情绪,随着垃圾越堆越高,他们就需要找地儿倾倒,如果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垃圾一股脑儿倾倒在你身上。所以,有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 ① 。只要微笑,挥挥手,祝他们好,然后继续走你的路。这种倾倒“垃圾”的人,到了中国,被简称为“垃圾人”。
对待这种“垃圾人”,我的态度很简单: ② ,但不会接纳。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垃圾人”,不能不说他没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则不在他的身上。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是由于他周边的客观存在决定的。他的出生、成长以及经历中接触的,都会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垃圾人”,可能就是他周遭让他产生“垃圾情绪”的东西太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垃圾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我谅解他,宽容他。
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了“垃圾人”,他自己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 ③ ,别人未必就会成为“垃圾人”。司马迁被冤枉而遭受宫刑,但他没有成为“垃圾人”,向别人倾倒的不是“垃圾”,而是“藏之深山,以待来人”的《史记》的永垂不朽。人有了问题,把责任一股脑儿地都推给社会和环境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划横线处句子三处使用了引号,请分别说明它们的用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北京人 ① ,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 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 ② ,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③ ,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 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 门也没有! 忍着吧!——‘穷忍着,富忍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改为“北京人遇事睡不着的时候不急躁,坦然接受”,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治常生于敬畏,乱常起于骄纵。——古人
材料二: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清]曾国藩
材料三:
一个人也罢,一个民族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倘若没有敬畏之心,是很可怕的,最终也将是可悲的。——梁晓声《中国生存启示录》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A逻辑不当,“融入人性和理想”与“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是条件关系;B以偏
概全,原文说“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只是在“现在和未来”,而过去用的则是
“智慧和经验”;D逻辑关系错误,“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目的,而且是手段”表述错误,原文
是“不是……而是……”,不是“不仅仅是……而且是……”)。
2.D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中的“编织梦想”“演奏乐章”是比喻性说法,不能理解成他们真
地“多才多艺”。
3.A
【解析】《太阳系历险记》体现的是“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
同时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不能体现“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B项中的“测量出根本
不可能测到的子午线的准确长度”、C项中的“计划用气球横跨非洲来创造航空界的历史”和 D
项中的“发明了一种飞行器”都属于“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
4.B
【解析】A曲解文意,“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是属于曲解文意,“工程师科幻小说”并
非“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而是指“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C曲解文意,原文
是比喻,不是实指;D未然已然,原文说的是“将如何通过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重新认
识自己”。
5.【参考答案】
①工程师科幻小说是指利用工程师思维方式创作的科幻小说,这种创作方式拓宽了文学创作
的思路,开辟了全新的描写领域。
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儒勒·凡尔纳开始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的内核进行创作,
这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③20世纪 30—70年代,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
杰作,丰富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内容。
④20世纪工程师科幻小说在中国大量涌现,形成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们以巧
妙的构思和精确的描写体现了鲜明的国家和科幻特色。
(每点 2分,答出任意 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相关要求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中西工程师科幻
小说”提示考生思考问题时要兼顾西方工程师科幻小说和中国工程师科幻小说两个方面筛选
信息;又因为题干中要求考生概括它在“文学史”上的“积极的意义”,所以考生要围绕它在文
学史上的创新、产生的影响、具有的作用和具有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组织答案。
1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
6.D
【解析】“充满了期待与感恩”与文无据,作者对村庄是“充满热爱与留恋的”。对曾经的
虽然贫困但充满温情的亲情团聚生活场面的描写,能体现这一点。
7.D
【解析】“无主题”错误,看似闲扯,这却正是文章魅力之所在。正是在这想到哪说到哪
的闲扯中,我们渐渐感到了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8.【参考答案】
①语句跳跃性强,段落短小,独句段较多,语言活泼,思路灵动。
②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口语,风格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③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答出一点给 1分,答出二点给 3分,答出三点给 5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刘亮程式”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句式、修辞、地域特色等方面,考生围绕这
些方面概括即可。
9.【答案】
①“树”是作者生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树”参与了作者所有的生活经历。
②“树”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一切都会变,也都会消失,而树不会。表达了作者对“树”这
一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之情。
③“树”是作者的乡村之根、生命之根,如“树从不胡乱走动”“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
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每点 2分,共 6分)
10.BDF
【解析】“用人如器”与“各取所长”分别是“君子”的两个并列谓语,应分别在“器”和“长”
后断开,即在“B”处和“D”处断开。“古之致治者”是后句的主语,主语较长,应在其后停顿,
且“岂”是表反问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首,应在“岂”前断开,即在“F”处断开。
11.C
【解析】A两个“其”均为“其中的”; B“惟其遇事而事治”中的“治”意为“好,成功”,“单
于使卫律治其事”中的“治”则是“审理”;C两个“量”均为“估量、估计”;D“无不适其任者也”
中的“适”意为“适合”,“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则是“女子出嫁”。
12.B
【解析】“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错误,材料中“求其所异者蔑矣”中的“蔑”是“不能(做
到)”的意思,不是“蔑视”。
13.【答案】
(1)(统治者)认为自己身处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安定
和混乱的定数的改变没有什么帮助。
(“去”“补”“数”各 1分,大意 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
不给分)
2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
(2)等到它拉着沉重的车子,选择平坦的道路,不需屡屡挥舞鞭子,不麻烦主人费力地驾
驭,只需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了。
(“夷”“策”“顿”各 1分,大意 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所涉及的文言词语全都是常见且易错
的实词。
14.【参考答案】应选择②。
【理由】【甲】处所在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任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要“适其任”。
②意思是不龟手之药作用有大小不同,适得其用就能发挥大的作用,能容得下五石大的葫芦,
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发挥它独特的功用,都是强调要恰当地发挥事物的作用,这与【甲】处
所在段的观点一致。(答对观点 1分,正确阐述理由 2分。如果只答出观点,没有阐述理由
则不给分)
【解析】考生首先要正确理解三则材料的内涵,然后再结合自然段的段意。①强调的是
贤良的人才不好驱使,但是能够使国君更加受人尊敬;③强调的是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都和材料二中【甲】后的文意不连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
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任用人才跟用器物一
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
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应该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材料二:
天下所令人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统治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
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统治者不让他们有所作为。
任用人才,就像国家的栋梁一样,得到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
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人才多,不让人才有所作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有
三种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统治者)认为自己身处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
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安定和混乱的定数的改变没有什么帮助;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爵位、
俸禄足以诱惑天下的有才之士,(他们的)盛衰乐忧取决于自己,这让自己可以在天下之士
人面前骄横,而他们将不会不到自己这里来的;还有的人不寻求培养、教育和录用人才的方
法,却认为天下确实没有可用的人才。在这三种偏见中,特别可以论定他们失误的原因的,
最严重的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内心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因为对有才能的人
不了解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哪有什么不同呢?只是他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处
理好,治理国家时能够使国家安定昌盛,这是他们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统治者如果
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他有皋陶、夔、后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
3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
能使自己显现出与一般人的不同,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人呢?世上那些有偏见的人会说:“一
个人如果自身怀有卓越的能力,就像把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
所以世间没有还有实际才能而不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而原
来没看到马被圈在马圈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
蹄踢、用嘴咬的样子都是一样的,想看出(哪匹马)与众不同,是不能做到的。等到它拉着
沉重的车子,选择平坦的道路,不需屡屡挥舞鞭子,不麻烦主人费力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
缰绳,就已经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了。这样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了分别。古代的国君懂得这
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他们的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
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提供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甲】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是如果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
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任用他们,使能
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如果像这样,那么愚昧浅
陋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
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大概未曾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用他们的实际能力试用他们,
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罢了。
①:好的弓不容易拉开,但是能让箭射得高扎得深;好马虽然不好驾驭,但是可以背负
更多的东西到达更远的地方;贤良的人才不好驱使,但是能够使国君更加受人尊敬。
②:能使手不皴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用它来漂洗丝
絮。这是他们使用的地方不同。如果有五石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当做腰舟系在身上,在
江湖中浮游,却去担忧它的宽大和无所可容呢?
③: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有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
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
15.A
【解析】“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理解错误,“犹是”一词,即犹需船行一天的航程,表现诗
人的失落之情。
16.【参考答案】
①以小见大,以较小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表现宏大的主题,甚至伤时忧国。
②“小”:卢诗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杜诗写在泥
沙中看到一支折断了的铁戟,自己清洗之后发现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③“大”:卢诗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杜诗即物感兴,托物言志,
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社稷安危。(每点 2分,共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和比较鉴赏的能力。该诗和杜牧的《赤壁》都运用了相
同的手法——以小见大。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简要阐述“以小见大”的内涵,再分别指出该诗
和杜诗的“小”和“大”分别指的是什么。
4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
【诗词大意】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地望见汉阳城了,但我还需再独自漂泊
一日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风平浪静;晚上听
到船夫们的喊潮声,才意识到涨潮了。漂泊三湘一带的我鬓发已渐渐斑白,又见浓浓秋色(心
中慨叹不已)。漂泊天涯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了。(想到)故乡的家园和田
产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哪里能禁得起江边传来的振振战鼓声(又敲击着自己的心灵呢)。
17.【答案】
(1)单于猎火照狼山 胡骑凭陵杂风雨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3)示例一: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二: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示例三: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6分。每空 1分,该空出现错别字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给分)
18.【参考答案】
①千万不要收下
②可以谅解和宽容
③他的遭遇放到别人身上
(6分。每处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根据情景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由“所以,有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推
知应填写别人向你倾倒“垃圾”时的具体态度,由“只要微笑,挥挥手,祝他们好,然后继续走
你的路”可推知态度是拒绝的,故此处可填“千万不要收下”。②处由第三段“所以,我谅解他,
宽容他”可推知,态度一方面是谅解和宽容的,由第四段“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了‘垃圾人’,
他自己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人有了问题,把责任一股脑儿地都推给社会和环境是不合
适的,也是不科学的”可推知,态度的另一方面又是不接纳的,故第二个空可填“可以谅解和
宽容”。③处由“别人未必就会成为‘垃圾人’”可推知前文应该是写这类人成为“垃圾人”的条件,
故此空可填“他的遭遇放到别人身上”。
19.【参考答案】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垃圾人”,不能说他没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则不在他的身上。一个
人的性格的形成是由他周边的客观存在决定的。(3分,每找出并改对 1处得 1分。若有其
他改法,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否定失当,把“不得不”
修改为“不得”;二是搭配不当,把“养成”改成“形成”;三是句式杂糅,把“由于……决定的”
改成“由……决定的”。
20.【答案】
①“垃圾人”表特定称谓,指向别人倾倒垃圾情绪的特定人群,起强调作用;
②“垃圾”表特殊含义,此处指垃圾情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垃圾;
③“藏之深山,以待来人”表示引用,增强文学性、可读性。(3分,每点 1分)
5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析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表现力是多方面
的,有内容上的强调、情感上的表达和艺术上达到的效果等,要结合语境来断定。
21.【答案】
①知足常乐;②置身事外;③安分守己(3分。每处 1分,若有其他答案,若合理亦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由“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推知,北
京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容易满足的,故①空可填“知足常乐”;由“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
闲事”以及横线后词语“冷眼旁观”可推知②空可填“置身事外”;由“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以及横线后词语“逆来顺受”可推知③空可填“安分守己”。
22.【参考答案】
①口语化:语言幽默诙谐,贴近生活,与整体语段文风一致。
②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富有表现力。
③人称转换灵活:便于抒发情感,“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忍耐性格的评价,
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④多用逗号:“别烦躁”“别起急”“眯着”用逗号隔开,起强调作用,充分表现出北京人的忍耐
性格。(答出一点得 1分,答出二点得 3分,答出三点得 5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酌情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能力。
23.【审题指导】
题目以三句名言引发考生写作。第一句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君子知敬畏,谨慎
持重,所以优秀;小人常骄纵,目中无人,所以平庸。做人要学会敬畏,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材料二是曾国藩的名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意思是做人心存敬畏,才能有谨慎的态度,
在行为上有所禁止。材料三出自梁晓声的《中国生存启示录》,从个人到国家层面都要有敬
畏之心。这三则材料都共同提到“敬畏”,即敬畏,并非是害怕或恐惧,而是由“敬”产生的尊
重,是一种端正而负责的态度。而且提示语又提到新近河南江西江苏接连发生的三起特大火
灾,可见命题人有意引导考生的思考向珍爱生命、敬畏生命靠拢。
考生可以立足历史,谈对知识、真理的敬畏,谈航天科研者、医护人员、志愿者对科学
和大自然的敬畏;可以针对青年学子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如何理性思考、权衡选择,既要
敬畏克己不妄为,又要谨言慎行;最后应记着谈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本题目除考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外,更是引导青年学子思考“敬畏生命”,培养考生自我辨识、自我反省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题目限制较少,素材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是考生熟悉的范畴,考
生有话可说。
【参考立意】1.心存敬畏,学会律己;2.热爱生活,敬畏生命;3.心怀敬畏,行有
所止;4.心有敬畏,方可成就不凡人生。
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
6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
面衡量。
内容项(20分)——题意、内容
其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
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
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语言、文体和结构、卷面
其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
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
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
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 1到 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 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处以上错
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字扣 1分;无标题扣 2分。
残篇评定
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只写标题的,给 1分,不评 0分。
完全空白的,评 0分。
7 7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QQABCQSAggigAJBAABgCUQFgCACQkBCCCCoGRFAIMAIBC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