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彻、迁”等9个字,正确读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叙述的。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流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一、直接导课
你在哪里见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机关单位、阅兵式
观看手迹图片
二、了解背景
1.《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
2.初提:议论文(知道这个文体即可,不多做介绍。)
板块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一、认读字词,正音,写字。
1.字词
彻底
司马迁 泰山 鸿毛
精兵简政 李鼎铭
五湖四海 受难 牺牲 死得其所
炊事员 送葬 追悼
正音:受难 追悼
理解:死得其所
写字:泰 政 鼎 葬
2.句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并理解意思。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四个意思,同桌交流,讨论:
一是如何对待“死”;
二是如何对待批评;
三是如何对待困难;
四是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概括四个方面的意思前,提醒学生第一步要找到能表达本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然后由句子进行概括。老师以第一方面为例,做个样子。)
2.借助板书,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板块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师问,生答。
——主席在第二自然段里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意义有何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什么样的死重于泰山?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什么样的死轻于鸿毛?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谁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主席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用了司马迁说的话,又列举了张思德的例子。
总结:这就是论证过程,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你这样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就能够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4.齐读第二段,给第三句中的两个“死”换词。
第一个“死”——牺牲、献身
第二个“死”——送命
5.张思德的死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指名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张思德,老师做补充。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19岁。
张思德加入红军后当过通讯员、交通员,他在战斗中浑身是胆,屡立战功,被战友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
长征途中,为了战胜饥饿,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张思德总是抢在前头,用自己的嘴去分辨草能不能吃,差点因为中毒而牺牲。
在经济困难期间,部队粮食供应紧张。张思德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借故走开,以便让班里的其他同志多吃一点。
他第一次作为班长带队到黄土沟烧炭时,班里有的同志生病了,他就用自己的津贴从老乡那里买来鸡蛋和麻油,给班里的病号做荷包蛋。
(资料摘自网络)
6.说说其他的“死”重于泰山的英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圈出关联词。
2.齐读。
3.老师用“因为……所以……”引读,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因为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所以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因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所以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因为你说得对,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师总结:句子之间环环相扣,前一句和后一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