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定向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样,一道儿白,…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B.“结冰”是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C.“热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D.“冰”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中华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
B.“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3、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
B.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
C.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
D.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5、对以下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是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图。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将该温度计插入40℃的温水中,以及水冷却至30℃时的液面高度,标注在A、B两点,则A点应标注的温度为_______℃。
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____现象,此过程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_______;在读数时,乙图中的______方法是正确的(选填“A”、“B”或“C”);请读出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
4、阳光照射下,海洋和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北方的冬季,经常可以看到美丽的“雾凇”现象,“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需要 _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5、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北方寒冬的早晨,公交车的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2、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固成9℃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请说出固态凝胶在皮肤上消失时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以及使人感到凉爽的原因。
3、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迄今已举办了20多届,每年开放的时间从12月20日到2月20日左右。某年开园一段时间之后,工作人员发现冰雕的大象变瘦了。减少的冰去哪里了?小林认为冰大象身上减少的冰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认为冰大象身上减少的冰也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过程,既有熔化现象也有汽化现象。请你结合表中的信息,判断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写出分析的过程。
哈尔滨全年逐月/最高/最低气温
时间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时间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一月 -7 -28 七月 28 18
二月 -3 -25 八月 26 16
三月 2 -10 九月 21 9
四月 13 1 十月 12 1
五月 21 8 十一月 1 -10
六月 26 15 十二月 -5 -27
4、常言下雪不冷化雪冷,请你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做出合理解释。
5、喝热水时,为了使热水快点变凉,人们常用两个杯子来回地倒,这是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min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 59 55 52 49 48 48 48 48 47 45 43 42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_(选填“固”或“液”)态;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第4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是______℃;
(2)根据表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______;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t/℃ 89 91 93 95 99 99 99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4)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刚拿走酒精灯时,烧杯中的水依然在沸腾。小明经过思考后觉得原因是此时铁圈b和石棉网的温度______水的沸点(选填“高于”或“低于”);
(5)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沸腾时水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应该是如图______所示(选填“乙”或“丙”);
(6)如图丁所示,小明根据自己的记录数据,画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a,小华实验时,仅烧水质量比小明的少,则她画出的图像是______(填“a”、“b”或“c”)。
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等质量的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表中的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水银”或“酒精”)制作的温度计;
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丙所示,可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______(选填“前”或“后”)的现象;
(4)图丁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看出甲、乙两组图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不同。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雪”的形成过程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错误;
B.“结冰”是水凝固成冰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热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D.“冰”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A.蜡烛“流泪”是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
B.雨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温度计感温泡不可以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否则会造成所测温度不准确,故A错误;
B.将感温泡浸没热水后,应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
C.读数时温度计不应离开热水来读数,否则会造成读数有偏差,故C错误;
D.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值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或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A.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白气是小水珠,是气体的水变为了液态的水,故是液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利用水的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到达了不了水的沸点,故C不符合题意;
D.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利用蒸发吸热,即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BC.云、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C错误,B正确;
D.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40
【详解】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所以A点对应的温度较高,为40℃,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细管中的气体遇冷收缩,体积减小,管中的液面上升,所以B点对应的温度较低,为30℃。
2、 升华 吸收
【详解】
[1][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固态的樟脑丸直接升华为气态,升华过程吸热。
3、 低 B 20
【详解】
[1] 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瓶里的液体体积收缩,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低。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里面的液面相平,乙图中的B方法是正确的。
[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20。
【点睛】
.
4、 汽化 凝华 放热
【详解】
[1]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到高空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云。
[2][3]“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与霜和雪的形成原理相同。
5、
【详解】
如图所示,温度计单位为℃,每大格为10℃,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1℃,而示数向上越来越小,表明此时示数在0℃以下,故读数为。
三、简答题
1、见解析
【详解】
北方寒冬的早晨,公交车的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内表面,放出热量,凝华为小冰晶。
2、见解析
【详解】
固态凝胶几秒钟后消失不见了,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感到凉爽。
3、见解析
【详解】
答: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12月20日到2月20日左右,哈尔滨的温度都在零下,而冰是晶体,熔点为0℃,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温度没有到达熔点,冰无法熔化,故这段时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所以小林的结论是正确的。
4、见解析
【详解】
下雪时,是水蒸气凝华为雪花,凝华时放热,故“下雪不冷”;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化雪冷”。
5、见解析
【详解】
答: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既增加空气流动,同时又增加开水表面积,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量迅速带走。
四、实验探究
1、 液 晶体
【详解】
(1)[1]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凝固,第4.5min凝固结束,因此该物质在第2min时是凝固之前,处于液态。
(2)[2]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因此该物质是晶体。
2、 缩短实验时间 97 保持不变 寻找普遍规律 高于 乙 b
【详解】
(1)[1]质量一定的水,当初温越高,达到沸腾时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小,需要加热的时间越短,故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缩短加热的时间。
[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每大格表示10℃,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97℃。
(2)[3]根据液体沸腾的特征及实验数据,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热,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4]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水在沸腾时的特点,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的结论更具普遍性。即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4)[5]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拿走酒精灯后,水仍然可以沸腾一会儿,表明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还可以从石棉网吸收热量。
(5)[6]水在沸腾时,烧杯中的温度相同,但上部水的压强较小,气泡在升过程中,还会有水蒸气不断汇入其中,气泡会由小变大,故沸腾时如图乙所示。
(6)[7]在同等加热条件下,两者初温相同,水的质量越大,加热时温度上升越慢,但不影响水的沸点,故b符合题意,则她画出的图像是b。
3、 水银 96 后 初温
【详解】
(1)[1]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为完成实验选用温度计测温物质应为水银。
(2)[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
(3)[3]水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时体积变小;沸腾后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观察图像,图像下边气泡小,上边气泡大,可知为水沸腾后。
(4)[4]由题可知,甲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说明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相同,根据,甲乙液体都是水,比热容相同,质量相同,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相同,所以甲乙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是相同的。从图中丁可知,甲的初始温度大于乙,加热到沸腾,甲的温度变化小,吸收热量少,加热时间就短,所以造成了甲先沸腾,乙后沸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