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关于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宇航员登陆月球,由于表面没有空气,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2、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一种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就可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色不同
C.探测仪可以发现幸存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从而作出反应
3、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4、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小明和小华读出a、o、c三个拼音字母,利用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 )
字母 小明 小华
a 109.2Hz 261.2Hz
o 115.4Hz 279.0Hz
c 120.5Hz 282.8Hz
A.小明声音音调低
B.小明声音响度大
C.小华声音音调低
D.小华声音响度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发声,当车走到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2、为庆祝建党 100周年,学校举办以“歌声飞扬,红心向党”为主题的合唱比赛。嘹亮的歌声是由歌唱者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观众在剧场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3、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人耳要听清回声,回声到达人耳必须比原声晚0.1s以上,人必须距离障碍物______m以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如图所示是小明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__而产生的。
5、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
(2)该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
(3)能否利用超声波的发射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2、人在一面陡峭的山崖前大声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1 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唱歌的人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是模拟交警测速的简化示意图。B为超声波测速。仪,它能发射短暂的超声波脉冲信号,并能接收反射信号。模拟测速时,一辆小车一直沿水平长直路面背离B匀速运动。假设B在t0=0时开始发射信号,t1=0.4s时接收到运动的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t2=3.8 s时再次发射信号,t3=4.6s时又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求:
(1)信号第一次发出后0.2s时小车与B的距离为多少?
(2)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4、今年国庆节期间,小滨从遵义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滨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5s。
(1)旅途中小滨观察到的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什么?
(2)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5、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330m/s计算)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利用音叉做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小锤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此实验说明 ______可以传声,且声音能传递______;
(3)如图丙是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个音叉,分别截取相同时间内示波器显示的两列声波图,可以说明,这两列声波的______不同;
(4)小明和小华读出a、b、c三个拼音字母,利用测声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可知______更高。
字母 小明 小华
a 109.2Hz 261.2Hz
b 115.4Hz 279.0Hz
c 120.5Hz 282.8Hz
2、小聪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如图甲所示,他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此实验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种物理实验方法叫做 ______。
(2)如图乙所示,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时将不能听到铃声。这个探究过程用到的实验方法叫做 ______。
(3)如图丙所示,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上下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这是探究响度与 ______的关系;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这是探究音调和 ______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都是由于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是错误,符合题意;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耳根据音色能分辨出发声体的不同,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探测仪可以发现幸存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
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敲鼓的力越来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敲鼓的力越来越大,响度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详解】
表中单位是Hz,所以测的是频率,反映了音调,小华声音频率高,音调高,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 振动 音色 信息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2][3]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2、 振动 声源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嘹亮的歌声是由歌唱者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观众在剧场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 4500 真空不能传声 17
【详解】
[1]超声波到达海底的时间为
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
[2]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没有传声的介质,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超声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3]声音到达障碍物的时间至少为
人必须距离障碍物至少为
4、振动
【详解】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是纽扣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5、 振动 大于
【详解】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计算题
1、(1)20-20000Hz;(2)3060m;(3)不能
【详解】
解:(1)高于20000Hz的声音频率为超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该处海底的深度
(3)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月球,更不能用声波来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答:(1)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之间;
(2)该处海底的深度是3060m;
(3)不能利用超声波的发射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2、170m
【详解】
解答:声音从山峰传到人耳的时间:t=×1s=0.5s,由v=可得,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的距离:s=vt=340m/s×0.5s=170m.
答: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170m.
【点睛】
人发出的声音经山谷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反射的声音从山峰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人的距离.
3、 (1)68m;(2)17m/s
【详解】
解:(1)信号第一次发出后0.2s时小车与B的距离为
(2)小车第一次反射信号与第二次反射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
小车第一次反射信号与第二次反射信号之间的时间为
Δt=3.8s+0.4s-0.2s=4s
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
答:(1)信号第一次发出后0.2s时小车与B的距离为68m;
(2)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17m/s。
4、(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2)1300米;(3)90秒;(4)25m/s。
【详解】
解:(1)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火车行驶的速度
由得,隧道的长度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行驶的路程
由得,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
(4)火车完全在桥上时行驶的路程为
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
答:(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5m/s。
5、(1)30m/s;(2)775m
【详解】
解:(1)火车的速度为
(2)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s声=v声t=340m/s×5s=1700m
则司机鸣笛时火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
答:(1)火车的速度为30m/s;
(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775m。
四、实验探究
1、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空气 能量 响度 小华的音调
【详解】
(1)[1]如图甲所示,音叉发声时振动,但是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不容易观察,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2][3]如图乙所示,左右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且声音能传递能量。
(3)[4]由图丙可知,两列声波的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4)[5]由表中数据知,小华发声的频率高于小明,所以小华声音的音调高于小明。
2、 转换法 理想实验法 振幅 频率
【详解】
(1)[1]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可以推知假如没有空气,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是理想实验法。
(3)[3]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用力越大,钢尺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力越小,钢尺的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这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这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