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5《孔乙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5《孔乙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4:16: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标关于小说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培养阅读小说作品的兴趣;二是提高小说学习的文学素养;三是培养体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四是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2.单元教学目标:
《孔乙己》是九下第二单元第一篇小说,该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单元提示教学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教学目标】
1.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探究人物性格内涵。
2.理解小说主题,体会作者深意。
【教学重点】
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探究人物性格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主题,体会作者深意。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点拨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
二、以果溯因,感知探究
齐读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小说的结局,小说虽然结尾了,但我们主人公的命运在这个结局性的句子中却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请从文中找出证据。
(一)孔乙己形象分析
原文分析:
外貌描写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生活贫困,穷困潦倒,不甘居下层,自命清高,爱慕虚荣,轻视劳动人民)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有劳动能力,年龄大,贫困,懒惰成性,四肢不勤)
小结:他的自命清高、爱慕虚荣,他的不思进取、懒惰成性,让他一步步走向堕落。
语言描写
①“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②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③“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④“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⑤“不要取笑!”
⑥“跌断,跌、跌......”
小结:这几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自尊,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
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
②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③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④摸出四文大钱。
⑤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
小结:从“排”到“摸”再到“走”动作的变化,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二)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因素除了他自身的原因,还有哪些因素?
推手之一:酒客
原文分析: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2.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3.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4.“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小结:短衣帮本身也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无权无势无地位。明明都是不幸的一群苦命人,却通过撕开他人的伤疤,取笑、嘲弄孔乙己,获得短暂的欢笑,何其悲哀。
推手之二:掌柜
原文分析:
1.“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酒钱呢!”
2.“哦!”“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3.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4.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小结:掌柜说了四次话,每次关心的只是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掌柜才停止那句话,它虽简短,但对穷人来说,比子弹还可怕。它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推手之三:小伙计
原文分析:
1.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2.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3.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小结:大人们嘲笑他,小孩子也在嘲笑他。因此,孔乙己的故事就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酒客、掌柜、小伙计轮流向孔乙己的对话,都是带有攻击性的,对准他的弱点、隐痛,使他难堪。孔乙己像个垂死的人,正在被一群尖声叫着的狼群撕咬。可以说,人情的冷淡、看客的冷漠、社会的凉薄一步步把孔乙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此时再回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因为无人看见也没有提及孔乙己的死活(更加表明他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的确”:表示肯定,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最后一次来喝酒的惨状以及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环境,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三、主题探究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请说说你的理解。
主题1: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反映了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
主题2: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
主题3: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小结:孔乙己的不幸确实令人可怜,而他的思想和性格又让人可恨,但最让人可恨的是摧残了孔乙己思想和肉体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怀念这个不幸的苦人,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读他最后的背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四、拓展练习
假如孔乙己生活在现代社会,又恰好是你的邻居,在脱贫攻坚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孔乙己?
提示:可从思想方面、物质方面,可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等谈谈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