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4: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记叙了自己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在张岱笔下,西湖雪后那阔大的境界,乃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令人惊叹。简练朴素的文字,尤其是白描的运用,令人拍案叫绝。而除了雪景之美、描写之奇,作者那种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更令人佩服不已。阅读本文,既可以感受中国古代山水小品的精致典雅韵味无穷,又可以深入体会文人名士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赏析写景妙处。
3.反复诵读,探究“痴”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赏析写景妙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这样写道:“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的淡雅高洁我们已经品味过了,其中的“闲人”令我们沉吟不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读文领意
1.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即停顿、节奏)
A.师指名读,学生点评。
重点注意以下几处停顿: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自由默读,理解大意。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本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写了“去湖心亭看雪”,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三、品析“奇”景
1.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雪景。张岱去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
(1)生找写景句子:
直接写景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侧面写景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自由朗读写景句子
2.前人笔下西湖的韵致已被描绘的摇曳生姿,西湖的雪景在张岱的笔下为何有如此美的意韵呢?反复朗读,品味妙处。
(1)“与”字之奇
a.对比朗读:
“天与云与山与水”和“天、云、山、水”
b.品味妙处:
三个“与”字把人的视线由远拉近,由高到低,步步微缩,层层聚焦,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衬托出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浑然天成,衔接自然,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
(2)量词之奇
a.量词运用:
“痕”“点”“芥”“粒”量词,改为:“条”“座”“只”“个”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b.交流展示: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远远地看,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一样,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进了画面中。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连绵的峰峦,一棵树之于无边的森林……
(3)视角之奇
a.朗读思考:
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
b.交流展示:
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从感官角度来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视觉)
(4)色彩之奇
a.品读美句,想象画面。
小舟缓行,船桨划开冰冷的水面,发出寂寞的声响。极目望去,天与云与山与水,茫茫一片。苍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似真似幻,似有似无,依稀恍惚。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亭与堤与舟与人,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山水画。
b.明确写作技巧: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来描写西湖的雪景,寥寥数笔,便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将苍茫的雪景勾勒得生动传神。
(5)情怀之奇
a.反复诵读,品味情怀。
b.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在这淡雅、高洁的画轴中,诗人享受着山水之乐,创造了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美妙意境。
四、探究“痴”情
⒈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特点的是哪个字?
“痴”。痴,本义为傻,愚笨。在这里的意思是痴迷。
⒉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痴于行(大雪独行赏雪)
痴于景(西湖奇异雪景)
痴于情(偶遇知己惊喜)
3.从这些“痴”中,你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2)再读课文,感悟“痴”情
张岱沿用明朝纪年的做法,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描绘了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他刻意突出湖中人的身份“是金陵人,客此”的文字,能表现出他怎样的情思呢?
(3)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他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追思;
他高雅脱俗、卓然不群的情趣;
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他作为忠明遗民的孤独冷清的心境;
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品质;
他感伤怀念故国的情怀……
五、趣味链接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留下《记承天寺夜游》。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留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一闲人一痴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耐人寻味。
请同学们比较《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中“闲人”“痴人”的情感异同。
【教学反思】
文言学习,既要立足于“言”,充分诵读、反复咀嚼以体会“言”之味;还要“文”融于“言”,发掘文意,体会情感,感受“文”之趣。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学科能力,《湖心亭看雪》文字浅显易懂,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紧扣文本语言,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走进三百年前张岱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感受古代文人痴迷于山水、超然于世外的情怀,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成为《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重点思考的问题。
余映潮说“读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节课以“读”为课堂主旋律,采用集体读、个人读、比较读、品悟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在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读得较多,落实较为到位,但由于时间安排欠妥,以至于“探究痴情”这部分太过仓促,分析不够透彻和深入,“趣味链接”环节更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成为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
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抓住“读”这条课堂的主线,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儿,读出精神,读出灵魂。更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时通过情境导入、同台辩论、拓展延伸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自己说出个性化的解读,真正实现核心素养下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