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现代文阅读I(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典范,其最重要的生存适应就是对食物的适应。为了吃竹子,大熊猫的付出可谓艰辛。
食肉目兽类腕部都有桡侧籽骨,唯有大熊猫的桡侧籽骨明显增大,充当伪拇指,可以形成对握来抓取竹子,对摄取竹子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出简单伸长的形态,但与现生大熊猫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仍有很大差异,这种末端弯钩的形态才是适应摄竹行为的真正改变。本来是肉食动物的大熊猫为什么转变了饮食习惯,爱上了竹子呢?研究发现,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丢失了可帮助动物分解肉类中蛋白的消化酶编码基因和味觉受体蛋白质的编码基因,这使得它们无法感知肉类氨基酸带来的美味。也就是说,竹子和肉的味道对于大熊猫来说并无差别。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改变使大熊猫彻底退出了与其它肉食动物的竞争,转而选择风险小、成本低的竹子为食(竹子几乎占到其食物构成的99%),偶尔才去捕猎鸟类和啮齿类动物。
从食肉到杂食,再到食草,大熊猫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传统消化系统,即消化道短而直,没有发达的盲肠,不具有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竹子虽是草本植物,但木化程度较高,所以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口腔黏膜、食道中分布的黏液腺和肠道分泌液的杯状细胞等。黏液可以保护消化道不被粗糙尖锐的竹子损伤,丰富的肠壁绒毛可以扩大营养吸收面,而丰厚的小肠肌肉能够满足熊猫“多吃快排”的要求,以克服竹子消化吸收难的问题。对于竹笋,大熊猫来者不拒。春末夏初,竹笋的淀粉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竹叶,且适口性好、含水量高,因此野外大熊猫存在“撵笋”的现象,从低海拔吃笋一路吃到3500米海拔。它们拼命吃竹笋,每天多达50-60公斤,肠道中的丁酸梭菌也随之增加,以促进竹笋中粗纤维的降解消化,而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还能增加脂质生成。所以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的体重往往会显著增加以积蓄能量,为繁育下一代做准备。
大熊猫披着厚厚的黑白外衣,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搭配竖立在头顶的黑耳朵、圆滚滚的身体、短粗的黑色四肢,自带萌感,但其实这些都是演化赋予它的“盔甲”。
研究发现,大熊猫身体的白色是为了方便隐匿于雪地或阳光下,黑色则有助于隐藏在阴影中,从而不易被捕食者发现,黑眼圈和黑耳朵还可以用来恐吓捕食者。在其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猛兽的利爪、轻松碎竹的咬合力、一下拍死豺狼的掌力、11秒多的百米速度、站直可达一米八的身高。因此,大熊猫的真实内核是“猛”而不是“萌”。
网上流传的一些热门视频中,大熊猫连续打滚、疯狂晃树、惊险的坠落和从容的爬起,其实都是实力的体现。大熊猫四足行走,坐姿食竹,取食前又需要低头用嘴叼起,使其脊柱发生了特殊变化,柔韧性和弹性更好,所以能够做出卷起身体“打滚”、高空“坠落”等专属动作。大熊猫后背皮毛中的松泡髓质层囊泡比北极熊的更大更蓬松,既能保暖又能缓解坠落的冲击力,如同安全气垫,再加上皮下厚厚的脂肪,也许它摔跤真的不太痛。
总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熊猫的“萌”只是表象,“猛”才是实质。接二连三的大熊猫伤人事件应该使人警醒,不要妄图与动物园内的大熊猫亲密接触。当前,如何饲养管理大熊猫备受关注,但如果大家期望把大熊猫当作“萌宠”来饲养是坚决不可取的,符合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饲养方法才值得推广和借鉴。
最后想说的是,大熊猫生存至今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我们应该把它当作终将回归竹林的“隐士”。也许,跟大熊猫不远不近的距离,互不打扰,才是与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共存的最好方式。
(摘自2023年8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明显。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
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种群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小局域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目前,我国保护大熊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连接点,就是将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从而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在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上,熊猫中心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培训。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放归自然。两三岁的大熊猫处于断奶后、成年前阶段,作为亚成体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为了避免大熊猫幼仔产生“印痕行为”,必须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每次给母熊猫投喂食物的时候,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服”,避免幼仔对人类产生依赖。要让熊猫一感知到人类就躲避而不是主动靠近,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中。
(摘自2023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生大熊猫为适应摄竹行为,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鸾曲,与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的形态有较大差异。
B. 大熊猫的传统消化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食竹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了一些调整。
C. 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会拼命吃笋,为促进降解消化,肠道中的丁酸盐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生成脂质。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人类和大熊猫相处的问题,但前者强调共存,后者则侧重保护。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熊猫自带萌感的长相带有一种欺骗性,频发的大熊猫伤人事件提醒人们,“猛”才是它们的真实内核。
B. 秦岭、岷山等六大山系虽然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但同时也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
C. 将野化培训后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不但可以降低种群灭绝风险,还可以实现种群复壮。
D. “母兽带仔”培训,是熊猫中心的一个创举,有利于圈养繁殖的熊猫幼仔学习在大自然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的一项是( )
A. 天真憨态奇,腹藏竹与机。
B. 历来素食进,体憨身心敏。
C. 未共恐龙灭,非关造化功。
D. 太极初分判,缁章垂皓质。
4. 材料一分别用“撵笋”和“隐士”来写大熊猫,请简析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 狮 子
海明威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别的许多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别的狮子都是坏狮子,每天吃斑马,吃角马,吃各种各样的羊。有时这些坏狮子还吃人。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还特别喜欢吃印度商人。印度商人个个身体肥壮,很对狮子的口味。
可是,这头因为生性善良所以招得我们喜爱的狮子,背上还长着翅膀。就为它背上长着超膀,所以别的狮子都要拿它开心。
“看它背上还长着翅膀哩。”它们老爱这样说,说完大家就都哈哈大笑。
“看它吃的是什么呀。”它们还往往这样说,因为好狮子生性善良,只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
那些坏狮子说得哈哈大笑,又特意吃上一个印度商人。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对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它们都是很坏的狮子,心眼儿可歹毒了。
可是那好狮子却收拢了翅膀,蹲在那儿,客客气气地问,它可不可以来一客内格罗尼或亚美利加诺,它是一向不喝印度商人的血,只喝这些东西的。一天,它们捕到了马萨伊人的八头牲畜,它却坚决不吃,只吃了些意大利干制面条,喝了杯波莫多罗。
这样一来就惹得那些坏心眼儿的狮子大冒其火了,其中有头母狮心眼儿最坏,它胡须上沾着印度商人的血,把脸就着草地怎么擦也擦不掉,当下它就说:“你算是老几,自以为比我们都要强上十倍?你是哪儿来的,你这头吃面条的狮子?你到这儿到底干什么来了?”它对好狮子一阵咆哮,那些坏狮子也都一齐怒吼,一点笑声都没了。
“我爸爸住在一个城里,站在钟楼底下,脚下有成千只鸽子,都是它的臣民。这些鸽子一飞起来。哗啦啦响成一片,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爸爸所在的那个城里。皇宫宝殿比整个非洲还多。我爸爸的对面就有四尊大铜马,尊尊都是一足腾空的姿势,因为它们都见我爸爸害怕。”
“我爸爸的那个城里。人们都不是步行就是坐船,真马是决不敢进城的,因为都怕我爸爸。”
“你爸爸是只鹰头飞狮①。”那头坏母狮舔了舔胡须说。
“你吹牛,”一头坏狮子说,“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
“拿一块印度商人肉给我,”另外有头很坏的狮子说,“这马萨伊人的牲口刚宰,还不好吃。”
“你吹牛,不要脸,你这鹰头飞狮的崽子。”那头心眼儿最坏的母狮说,“我倒不如咬死了你,把你连翅膀一块儿都给吃了。”
这可把好狮子吓坏了,因为它看见那头母狮瞪出了黄眼睛,尾巴上下甩动,胡须上的血都凝成了块,它还闻到母狮嘴里喷出一股好难闻的气味,因为母狮是从来不刷牙的。那母狮的脚爪下还按着几块不新鲜的印度商人肉。
“别咬死我,”好狮子说,“我的爸爸是一头尊贵的狮子,一向受大家敬重,我说的全都是事实。”
就在这时那头坏母狮向它扑了过来。可是它一扑翅膀,飞上了天,在那群环狮子的头顶上打了个盘旋,那群坏狮子都眼睁睁望着它狂吼。它朝下一看,心里想:“这帮狮子多野蛮哪。”
它又在坏狮子们头上打了个盘旋,这一来那群坏狮子就吼得更凶了。然后它又突然来了个低飞,好看清那头坏母狮眼睛里的表情。那头坏母狮用后腿一站了起来,想要把它抓住,可是爪子够不到它。它就说了声:“Adios②。”因为它是一头有文化修养的狮子,说得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话。“Aurevoir③。”他又用典范的法语向大家大声呼喊。
那群环狮子都用非洲的狮子语大吼大叫。
好狮子于是打着盘旋,愈飞愈高,向威尼斯飞去。它降落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大家见了它都挺高兴的。它飞起来亲了亲爸爸的两颊,见那些铜马依然扬起了蹄子,见大教堂真比肥皂泡还美。钟楼还在老地方,鸽子都回巢去准备夜宿了。
“非洲怎么样?”它的爸爸问。
“野蛮得很呢,爸爸。”好狮子答说,
“我们这儿现在有夜明灯了。”它的爸爸说。
“我看见了。”好狮子的答话完全是一副孝顺儿子的口吻。
“我的眼睛可有点受不了,”它的爸爸悄悄对它说,“你现在上哪儿去,孩子?”
“上哈利的酒吧去。”好狮子说,
“代我向西普阿尼问候,对他说我的账我稍过几天就去付清。”它的爸爸说。
“是,爸爸。”好狮子说完,就轻轻飞到地上,改用四足走到哈利的酒吧。
西普里阿尼酒吧里一切都还如旧。它的老朋友都在。可是它去了非洲回来,自己倒有点不一样了。
“来杯内格罗尼吗,爵爷?”西普里阿尼先生问。
可是好狮子是老远从非洲飞来的,在非洲待过它就不一样了。
“你们有印度商人三明治吗?“他问西普里阿尼。
“没有,不过我可以代办。”
“你派人去办吧,可先给我来一杯马蒂尼,要绝干的④。”它又补上一句:“要用戈登金酒做。”
“行,”西普里阿尼说,“一定照办。”
狮子这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这满店高尚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又到了家乡,可也到底出外开过眼界了。它心里高兴极了。
(有删改)
[注]①即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格里芬头、翼、前足似鹰,身、尾,后足似狮。②西班牙语:再见。③法语:再见,④马蒂尼是以金酒为主料的混合酒,所谓“干”意即不含果味或甜味。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头好狮子背上长着翅膀,别的狮子却都要拿他寻开心,写出了狮子们的亲密无间。
B. 好狮子只喜欢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表现了好狮子天生饮食习惯和别的狮子不同。
C. 在特别危机时候,好狮子仍然不忘和坏狮子道别,可见好狮子对这段生活有留恋。
D. 好狮子回到家乡后和“众人”的亲切对话以及内心的高兴,显示了他们和谐的关系。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许多别的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既照应标题,又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B. “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作者用繁笔着力描写环狮子的无恶不作。
C. “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这句话意在突出母狮子对人血的喜爱。
D. 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写一头好狮子跟许多坏狮子在非洲过日子,受到仇视,表现了野蛮与文明的冲突。
7. 小说对好狮子的描绘生动形象,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好狮子这一形象的。
8. 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一头母狮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古诗文阅读1(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髦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 “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众庶”“人民”都指百姓。
D. “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1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从产生改变自身处境想法。
B. 材料一中,李斯西游桑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 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 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素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3. 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理由。
古诗文阅读Ⅱ(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声声慢 嘲红木犀①
(宋代)辛弃疾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②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③。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释:①一作“赋红木犀”。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③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
14.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盛日”“凝碧池上”借唐喻宋,以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谓北宋盛时,正面描写出北宋的繁荣昌盛,有以小见大之意。
B. 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别名,“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写桂花耀眼出众,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
C. 下片正面赋写红木犀。“天姿冷淡”,谓其天然而不艳冶;“彻骨香浓”,言其香之经久不息;“被西风酝酿”则点明时节。
D. “道人”二句用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的典故,言即使木犀花淡红多叶,只要其香为木犀之香,依然是“道人家风”,风韵不减。
15. 词人儿时入北宋旧宫中见桂树高大、芬芳香浓,为何多年后回忆,却用“嘲”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古诗文阅读Ⅲ(共4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将六朝旧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结合。
(2)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曾皙的质疑,孔子回答自己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注重民众教育,他认为通过“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和谐社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应用I(共5小题,10分)
17. 下列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技盖至此乎?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⑤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 ⑦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⑧又欲肆其西封 ⑨失其所与,不知 ⑩遂散六国之从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⑦⑧⑩
C. ③④⑥⑦⑨ D. ②③⑦⑨⑩
18.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居则曰,不吾知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19.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合力) 而听细说(微小的言论)
B.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若不阙秦(侵损、削减)
C.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 功施到今(延续)
D. 技经肯 之未尝(筋骨结合的地方) 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20. 下列“之”字均选自课本,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亩之田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由也为之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⑥善刀而藏之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⑧惠王用张仪之计 ⑨王之不王,是折枝类也
A. ①③⑤⑧⑨/②/④⑥/⑦ B. ①③⑤⑧/②⑨/④⑥⑦
C. 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 D. 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
21.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
A. 如会同,端章甫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蚕食诸侯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语言文字应用Ⅱ(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生来就会行走,但未必“懂得”行走。我们每每行走,都只是途经,对身边的事物经常 ① 。没有抬头看过每天都经过的树木,叶子早已大片泛黄,更没低头发现原来雨天的落叶也会打滑;没留意每天都勿勿跨过的水洼,偶尔也会倒映着美丽的天空,更别说观察到为此而羁绊的老人。
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内的人而言,匆匆赶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沿途的风景似乎很难吸引赶路者的目光,始终缠绕他们心间的是尚未完成或即将来临的工作。此时,行走并未真正发生,法国作家弗里德里克·格鲁在《论行走》一书中如此定义行走:它不是单纯的散步,它能给人带来滞缓的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出行、闲连,任凭思绪 ② 。
对赶路者来说,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时,他们也许才能真正迎来一天中难得的行走时间,不必再争分夺秒地追赶疾驰而过的公交车、地铁,可以选择放慢步调,去发现周围,去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瞬间。
也就是在此时,赶路者才成了行者,他们才能发现,上班途中模糊的街景渐渐有了具体形状,周围房子的大小、新旧程度等各有不同,绿化带中的花草种类以及颜色也 ③ 。有些行者甚至有了闲情逸致去默记汽车的车牌号码或车型等,也开始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
22.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双碳战略,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B. 面对胡搅蛮缠的大壮,微微说:“你怎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C. 遛娃时,小胖奶奶跟小花奶奶介绍说:“我们三岁,你们呢?”
D. 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我们是学生。”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 文段划线句子中“美丽的天空”和“为此而羁绊的老人”两个短语有特别的用意,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现代文阅读I(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典范,其最重要的生存适应就是对食物的适应。为了吃竹子,大熊猫的付出可谓艰辛。
食肉目兽类腕部都有桡侧籽骨,唯有大熊猫的桡侧籽骨明显增大,充当伪拇指,可以形成对握来抓取竹子,对摄取竹子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出简单伸长的形态,但与现生大熊猫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仍有很大差异,这种末端弯钩的形态才是适应摄竹行为的真正改变。本来是肉食动物的大熊猫为什么转变了饮食习惯,爱上了竹子呢?研究发现,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丢失了可帮助动物分解肉类中蛋白的消化酶编码基因和味觉受体蛋白质的编码基因,这使得它们无法感知肉类氨基酸带来的美味。也就是说,竹子和肉的味道对于大熊猫来说并无差别。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改变使大熊猫彻底退出了与其它肉食动物的竞争,转而选择风险小、成本低的竹子为食(竹子几乎占到其食物构成的99%),偶尔才去捕猎鸟类和啮齿类动物。
从食肉到杂食,再到食草,大熊猫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传统消化系统,即消化道短而直,没有发达的盲肠,不具有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竹子虽是草本植物,但木化程度较高,所以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口腔黏膜、食道中分布的黏液腺和肠道分泌液的杯状细胞等。黏液可以保护消化道不被粗糙尖锐的竹子损伤,丰富的肠壁绒毛可以扩大营养吸收面,而丰厚的小肠肌肉能够满足熊猫“多吃快排”的要求,以克服竹子消化吸收难的问题。对于竹笋,大熊猫来者不拒。春末夏初,竹笋的淀粉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竹叶,且适口性好、含水量高,因此野外大熊猫存在“撵笋”的现象,从低海拔吃笋一路吃到3500米海拔。它们拼命吃竹笋,每天多达50-60公斤,肠道中的丁酸梭菌也随之增加,以促进竹笋中粗纤维的降解消化,而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还能增加脂质生成。所以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的体重往往会显著增加以积蓄能量,为繁育下一代做准备。
大熊猫披着厚厚的黑白外衣,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搭配竖立在头顶的黑耳朵、圆滚滚的身体、短粗的黑色四肢,自带萌感,但其实这些都是演化赋予它的“盔甲”。
研究发现,大熊猫身体的白色是为了方便隐匿于雪地或阳光下,黑色则有助于隐藏在阴影中,从而不易被捕食者发现,黑眼圈和黑耳朵还可以用来恐吓捕食者。在其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猛兽的利爪、轻松碎竹的咬合力、一下拍死豺狼的掌力、11秒多的百米速度、站直可达一米八的身高。因此,大熊猫的真实内核是“猛”而不是“萌”。
网上流传的一些热门视频中,大熊猫连续打滚、疯狂晃树、惊险的坠落和从容的爬起,其实都是实力的体现。大熊猫四足行走,坐姿食竹,取食前又需要低头用嘴叼起,使其脊柱发生了特殊变化,柔韧性和弹性更好,所以能够做出卷起身体“打滚”、高空“坠落”等专属动作。大熊猫后背皮毛中的松泡髓质层囊泡比北极熊的更大更蓬松,既能保暖又能缓解坠落的冲击力,如同安全气垫,再加上皮下厚厚的脂肪,也许它摔跤真的不太痛。
总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熊猫的“萌”只是表象,“猛”才是实质。接二连三的大熊猫伤人事件应该使人警醒,不要妄图与动物园内的大熊猫亲密接触。当前,如何饲养管理大熊猫备受关注,但如果大家期望把大熊猫当作“萌宠”来饲养是坚决不可取的,符合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饲养方法才值得推广和借鉴。
最后想说的是,大熊猫生存至今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我们应该把它当作终将回归竹林的“隐士”。也许,跟大熊猫不远不近的距离,互不打扰,才是与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共存的最好方式。
(摘自2023年8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明显。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
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种群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小局域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目前,我国保护大熊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连接点,就是将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从而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在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上,熊猫中心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培训。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放归自然。两三岁的大熊猫处于断奶后、成年前阶段,作为亚成体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为了避免大熊猫幼仔产生“印痕行为”,必须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每次给母熊猫投喂食物的时候,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服”,避免幼仔对人类产生依赖。要让熊猫一感知到人类就躲避而不是主动靠近,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中。
(摘自2023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生大熊猫为适应摄竹行为,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鸾曲,与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的形态有较大差异。
B. 大熊猫的传统消化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食竹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了一些调整。
C. 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会拼命吃笋,为促进降解消化,肠道中的丁酸盐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生成脂质。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人类和大熊猫相处的问题,但前者强调共存,后者则侧重保护。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熊猫自带萌感的长相带有一种欺骗性,频发的大熊猫伤人事件提醒人们,“猛”才是它们的真实内核。
B. 秦岭、岷山等六大山系虽然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但同时也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
C. 将野化培训后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不但可以降低种群灭绝风险,还可以实现种群复壮。
D. “母兽带仔”培训,是熊猫中心的一个创举,有利于圈养繁殖的熊猫幼仔学习在大自然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的一项是( )
A. 天真憨态奇,腹藏竹与机。
B. 历来素食进,体憨身心敏。
C. 未共恐龙灭,非关造化功。
D. 太极初分判,缁章垂皓质。
4. 材料一分别用“撵笋”和“隐士”来写大熊猫,请简析其作用。
【答案】1. C 2. B
3. B 4. (1)“撵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生大熊猫沿着竹笋生长轨迹寻找食物的急切,从而表现出熊猫喜食竹笋的习性;
(2)“隐士”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熊猫远离人类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人类应该将大熊猫放归山林的呼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促进降解消化,肠道中的丁酸盐会随之增加”张冠李戴。原文说“肠道中的丁酸梭菌也随之增加,以促进竹笋中粗纤维的降解消化,而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还能增加脂质生成”,可见,为促进降解消化而增加的是丁酸梭菌,而不是丁酸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秦岭、岷山等六大山系……同时也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因果失当。原文表述为“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种群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小局域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可见人类活动的叠加导致的一系列后果才加快了小种群消失速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大熊猫特点:有黑白外衣,长相看似“萌”其实“猛”,喜欢吃竹子,但并非“历来素食”,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A.写大熊猫的长相“憨萌”和喜食竹子及带有欺骗性的特点,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
B.由材料一第四段“从食肉到杂食,再到食草”可知“历来素食进”不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
C.体现材料一第一段“活化石”和“‘适者生存’”的典范,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
D.写大熊猫的黑白配的颜色特点,“缁章垂皓质”意思是“黑色附在洁白的皮毛上”,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对于竹笋,大熊猫来者不拒。春末夏初,竹笋淀粉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竹叶,且适口性好、含水量高,因此野外大熊猫存在‘撵笋’的现象,从低海拔吃笋一路吃到3500米海拔”可知,从春末夏初,大熊猫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一路吃竹笋,“撵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生大熊猫沿着竹笋生长轨迹寻找食物的急切,从而表现出熊猫喜食竹笋的习性。
由原文“最后想说的是,大熊猫生存至今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我们应该把它当作终将回归竹林的‘隐士’。也许,跟大熊猫不远不近的距离,互不打扰,才是与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共存的最好方式”可知,“隐士”,即隐居之士,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人,这里把“大熊猫”比作“隐士”,生动形象,写出了大熊猫远离人类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人类应该将大熊猫放归山林的呼吁,用语新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 狮 子
海明威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别的许多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别的狮子都是坏狮子,每天吃斑马,吃角马,吃各种各样的羊。有时这些坏狮子还吃人。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还特别喜欢吃印度商人。印度商人个个身体肥壮,很对狮子的口味。
可是,这头因为生性善良所以招得我们喜爱的狮子,背上还长着翅膀。就为它背上长着超膀,所以别的狮子都要拿它开心。
“看它背上还长着翅膀哩。”它们老爱这样说,说完大家就都哈哈大笑。
“看它吃的是什么呀。”它们还往往这样说,因为好狮子生性善良,只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
那些坏狮子说得哈哈大笑,又特意吃上一个印度商人。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对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它们都是很坏的狮子,心眼儿可歹毒了。
可是那好狮子却收拢了翅膀,蹲在那儿,客客气气地问,它可不可以来一客内格罗尼或亚美利加诺,它是一向不喝印度商人的血,只喝这些东西的。一天,它们捕到了马萨伊人的八头牲畜,它却坚决不吃,只吃了些意大利干制面条,喝了杯波莫多罗。
这样一来就惹得那些坏心眼儿的狮子大冒其火了,其中有头母狮心眼儿最坏,它胡须上沾着印度商人的血,把脸就着草地怎么擦也擦不掉,当下它就说:“你算是老几,自以为比我们都要强上十倍?你是哪儿来的,你这头吃面条的狮子?你到这儿到底干什么来了?”它对好狮子一阵咆哮,那些坏狮子也都一齐怒吼,一点笑声都没了。
“我爸爸住在一个城里,站在钟楼底下,脚下有成千只鸽子,都是它的臣民。这些鸽子一飞起来。哗啦啦响成一片,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爸爸所在的那个城里。皇宫宝殿比整个非洲还多。我爸爸的对面就有四尊大铜马,尊尊都是一足腾空的姿势,因为它们都见我爸爸害怕。”
“我爸爸的那个城里。人们都不是步行就是坐船,真马是决不敢进城的,因为都怕我爸爸。”
“你爸爸是只鹰头飞狮①。”那头坏母狮舔了舔胡须说。
“你吹牛,”一头坏狮子说,“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
“拿一块印度商人肉给我,”另外有头很坏的狮子说,“这马萨伊人的牲口刚宰,还不好吃。”
“你吹牛,不要脸,你这鹰头飞狮的崽子。”那头心眼儿最坏的母狮说,“我倒不如咬死了你,把你连翅膀一块儿都给吃了。”
这可把好狮子吓坏了,因为它看见那头母狮瞪出了黄眼睛,尾巴上下甩动,胡须上的血都凝成了块,它还闻到母狮嘴里喷出一股好难闻的气味,因为母狮是从来不刷牙的。那母狮的脚爪下还按着几块不新鲜的印度商人肉。
“别咬死我,”好狮子说,“我的爸爸是一头尊贵的狮子,一向受大家敬重,我说的全都是事实。”
就在这时那头坏母狮向它扑了过来。可是它一扑翅膀,飞上了天,在那群环狮子的头顶上打了个盘旋,那群坏狮子都眼睁睁望着它狂吼。它朝下一看,心里想:“这帮狮子多野蛮哪。”
它又在坏狮子们头上打了个盘旋,这一来那群坏狮子就吼得更凶了。然后它又突然来了个低飞,好看清那头坏母狮眼睛里的表情。那头坏母狮用后腿一站了起来,想要把它抓住,可是爪子够不到它。它就说了声:“Adios②。”因为它是一头有文化修养的狮子,说得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话。“Aurevoir③。”他又用典范的法语向大家大声呼喊。
那群环狮子都用非洲的狮子语大吼大叫。
好狮子于是打着盘旋,愈飞愈高,向威尼斯飞去。它降落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大家见了它都挺高兴的。它飞起来亲了亲爸爸的两颊,见那些铜马依然扬起了蹄子,见大教堂真比肥皂泡还美。钟楼还在老地方,鸽子都回巢去准备夜宿了。
“非洲怎么样?”它的爸爸问。
“野蛮得很呢,爸爸。”好狮子答说,
“我们这儿现在有夜明灯了。”它的爸爸说。
“我看见了。”好狮子的答话完全是一副孝顺儿子的口吻。
“我的眼睛可有点受不了,”它的爸爸悄悄对它说,“你现在上哪儿去,孩子?”
“上哈利的酒吧去。”好狮子说,
“代我向西普阿尼问候,对他说我的账我稍过几天就去付清。”它的爸爸说。
“是,爸爸。”好狮子说完,就轻轻飞到地上,改用四足走到哈利的酒吧。
西普里阿尼酒吧里一切都还如旧。它的老朋友都在。可是它去了非洲回来,自己倒有点不一样了。
“来杯内格罗尼吗,爵爷?”西普里阿尼先生问。
可是好狮子是老远从非洲飞来的,在非洲待过它就不一样了。
“你们有印度商人三明治吗?“他问西普里阿尼。
“没有,不过我可以代办。”
“你派人去办吧,可先给我来一杯马蒂尼,要绝干的④。”它又补上一句:“要用戈登金酒做。”
“行,”西普里阿尼说,“一定照办。”
狮子这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这满店高尚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又到了家乡,可也到底出外开过眼界了。它心里高兴极了。
(有删改)
[注]①即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格里芬头、翼、前足似鹰,身、尾,后足似狮。②西班牙语:再见。③法语:再见,④马蒂尼是以金酒为主料的混合酒,所谓“干”意即不含果味或甜味。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头好狮子背上长着翅膀,别的狮子却都要拿他寻开心,写出了狮子们的亲密无间。
B. 好狮子只喜欢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表现了好狮子天生饮食习惯和别的狮子不同。
C. 在特别危机的时候,好狮子仍然不忘和坏狮子道别,可见好狮子对这段生活有留恋。
D. 好狮子回到家乡后和“众人”的亲切对话以及内心的高兴,显示了他们和谐的关系。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许多别的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既照应标题,又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B. “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作者用繁笔着力描写环狮子的无恶不作。
C. “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这句话意在突出母狮子对人血的喜爱。
D. 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写一头好狮子跟许多坏狮子在非洲过日子,受到仇视,表现了野蛮与文明的冲突。
7. 小说对好狮子的描绘生动形象,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好狮子这一形象的。
8. 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头母狮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5. D 6. C
7. ①正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好狮子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文明儒雅的好狮子。②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坏狮子多个层面的刻画,写出了坏狮子的可恶与野蛮,从侧面划画出了好狮子的美好。
8. ①衬托形象,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一只愚昧、野蛮、残暴的母狮子形象,衬托小说中的好狮子,使好狮子代表的文明、有修养的形象更加突出。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串联对好狮子以及其他狮子的描写,使文章前后照应,形成一个整体。③突出小说的主题,丰富文章内容。通过刻画这头母狮子,深化了作者对野蛮的批判,对文明的赞美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野蛮、愚昧、残暴的贬斥与抨击。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写出了狮子们的亲密无间”错,原文“这头因为生性善良所以招得我们喜爱的狮子,背上还长着翅膀。就为它背上长着超膀,所以别的狮子都要拿它开心”,由此看出因为好狮子与其他狮子的形象和习惯不同,其他狮子就歧视它,拿它寻开心,并非是亲密无间。
B.“表现了好狮子天生饮食习惯和别的狮子不同”错。文中好狮子只喜欢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与其他坏狮子吃人喝血不同,是为了表明好狮子是文明的代表。
C.“好狮子对这段生活有留恋”错。文中写在特别危机的时候,好狮子仍然不忘和坏狮子道别,是与坏狮子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好狮子作为文明的代表,其一举一动都是礼貌文明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意在突出母狮子对人血的喜爱”错。“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写母狮子喝人血的动作和声音,体现出母狮子吃人的残忍和野蛮。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文学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小说对好狮子的描绘生动形象,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好狮子这一形象:
第一,正面描写的手法。
作者写好狮子的语言,如写坏母狮要去抓它时,“它就说了声:‘Adios。’因为它是一头有文化修养的狮子,说得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话。‘Aurevoir。’他又用典范的法语向大家大声呼喊”,这些情节体现好狮子的文明和修养。
动作神态的刻画描写,如“……好狮子却收拢了翅膀,蹲在那儿,客客气气地问,它可不可以来一客内格罗尼或亚美利加诺,它是一向不喝印度商人的血,只喝这些东西的”,通过“收拢”“客客气气”等词语表现好狮子的举止的彬彬有礼。
如文章最后对好狮子的心理描写,“狮子这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这满店高尚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又到了家乡,可也到底出外开过眼界了。它心里高兴极了”,写出好狮子重回文明之地的幸福与喜悦。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多种直接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文明儒雅的好狮子。
第二,通过对坏狮子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好狮子的优良品质:如写对人类的态度,“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对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写坏狮子吃人喝血的动作神态,体现出它们的野蛮残忍。再如写对同类的态度,因好狮子的翅膀和饮食习惯,坏狮子们欺负、歧视它,拿它寻开心等。作者通过对坏狮子多个层面的刻画,写出了坏狮子的可恶与野蛮,从侧面划画出了好狮子的美好。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头母狮子:
一、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文中写母狮子,“……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对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与好狮子的温文尔雅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衬托好狮子的形象,由此看出,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一只愚昧、野蛮、残暴的母狮子形象,衬托小说中的好狮子,使好狮子代表的文明、有修养的形象更加突出。
二、从情节上来看,写母狮子如何联合其他狮子歧视、欺负好狮子,从讥讽、嘲笑,到后来要动手抓好狮子,可以看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串联对好狮子以及其他狮子的描写,使文章前后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三、从主题上看,通过细致刻画这头母狮子的举止神态,凶悍、残忍,与好狮子的文明文雅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者对野蛮的批判,对文明的赞美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野蛮、愚昧、残暴的贬斥与抨击。由此看出这一描写内容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文章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古诗文阅读1(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髦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 “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众庶”“人民”都指百姓。
D. “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1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从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
B. 材料一中,李斯西游桑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 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 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素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3. 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理由。
【答案】9 BDE 10. B
11. C 12. (1)从各诸侯国来秦国做事的,大都是为他们的君主进行游说和离间活动,请把所有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境。
(2)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3)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3. 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
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恶利”为动宾结构,与“非世”结构一致,“而”表并列,连接紧密,“非世而恶利”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
“于无为“是“自托”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即D处断开;
“此非……也”判断句,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
“西”是“说”的状语,不断开。
故选BDE。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解释经书的著作
B.错误。携带;送给。句意: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由原文“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可知,列举秦国使用的这些宝物,是为了说明这些东西都不是秦国出产,可秦王很喜欢,从而引出不应逐客卿的观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诸侯人来事秦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来事秦之诸侯人”;“游间”,游说、离间;“一切”,全部。
(2)“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这里指“入”;“非常”,意外变故。
(3)“鄙”,把……当做边界;“焉”,为什么;“陪”,增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可知,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②结合“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可知,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
③结合“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可知,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囤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
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进行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铜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的颜料。……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古诗文阅读Ⅱ(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声声慢 嘲红木犀①
(宋代)辛弃疾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②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③。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释:①一作“赋红木犀”。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③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
14.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盛日”“凝碧池上”借唐喻宋,以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谓北宋盛时,正面描写出北宋的繁荣昌盛,有以小见大之意。
B. 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别名,“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写桂花耀眼出众,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
C. 下片正面赋写红木犀。“天姿冷淡”,谓其天然而不艳冶;“彻骨香浓”,言其香之经久不息;“被西风酝酿”则点明时节。
D. “道人”二句用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的典故,言即使木犀花淡红多叶,只要其香为木犀之香,依然是“道人家风”,风韵不减。
15. 词人儿时入北宋旧宫中见桂树高大、芬芳香浓,为何多年后回忆,却用“嘲”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木犀茂盛,草木葱茏;然而二帝被囚远方多年,故宫荒芜,难见天日。作者以木犀的“烟锁深宫”嘲朝廷无所作为,寄托遥深的君国之忧。②木犀花茂盛耀眼,其香浓而不艳,但“枉学丹蕉”开不逢时,已无人欣赏,抒发物是人非沧桑之感、凄凉之意。③借花喻人,一语双关,“为凄凉、长在醉中”既写红木犀风中凄凉又写人借酒消愁。为木犀解嘲,亦以嘲自己作为“独醒”者的痛苦,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家国之痛和忧患意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正面描写”错,词中借花木繁盛侧面反映出北宋的繁荣昌盛。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嘲”,嘲笑,解嘲,自嘲。
上片泛咏旧京故宫草木。开篇化用杜甫诗,借唐喻宋,谓北宋盛时,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的繁荣昌盛。“翠华远”三句紧承“风月愁侬”写词人发愁的原因: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后,只有桂树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二帝被囚远方,故宫荒芜,昔日的奇花异草难见天日,其“君国之忧”与沧桑之感表露无遗。
“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它却徒然模仿红蕉,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叶底偷染妖红”,谓木犀花之红可以和丹蕉相比。而“枉学”是说花虽艳红,却开不逢时,已无人去欣赏它了。抒发物是人非沧桑之感、凄凉之意。
“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只怕是因为处境凄凉,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此句关合人、花,语意双关,既远承“烟锁深宫”,写红木犀之凄凉;又因花及人,写人借酒消愁。“为凄凉、长在醉中”,言外之意是说做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醒”者更痛苦,正话反说,其中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结尾两句为木犀解嘲,兼以自嘲。
古诗文阅读Ⅲ(共4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将六朝旧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结合。
(2)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曾皙的质疑,孔子回答自己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注重民众教育,他认为通过“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和谐社会。
【答案】 ①.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②.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为国以礼 ⑥. 其言不让 ⑦. 谨庠序之教 ⑧.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衰”“坼”“乾”“庠”“悌”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应用I(共5小题,10分)
17. 下列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技盖至此乎?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⑤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 ⑦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⑧又欲肆其西封 ⑨失其所与,不知 ⑩遂散六国之从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⑦⑧⑩
C. ③④⑥⑦⑨ D. ②③⑦⑨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盖”通“盍”,怎么。句意:技艺怎么能到这个地步呢?
②“颁”通“斑”,斑白。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③“坐”通“座”,座位。句意: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
④无通假字句意: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看。
⑤无通假字。句意: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⑥“奉”通“捧”,捧着。句意:沛公捧着一杯酒为项伯祝酒。
⑦“采”通“彩”,色彩。句意:还是鲜艳的色彩不够大王您的眼睛看呢?
⑧无通假字。句意:又想要扩大他西边的边界。
⑨“知”通“智”。句意: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⑩“从”通“纵”,合纵。句意: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
没有通假字的是④⑤⑧。
故选D。
18.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居则曰,不吾知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他。
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句意: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
D.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句意: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故选B。
19.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合力) 而听细说(微小的言论)
B.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若不阙秦(侵损、削减)
C.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 功施到今(延续)
D. 技经肯 之未尝(筋骨结合的地方) 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能力。
A.细说:小人的谗言。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却听小人的谗言。
B.正确。句意: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如果不侵损秦国。
C.正确。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功业延续到今天。
D.正确。句意: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故选A。
20. 下列“之”字均选自课本,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亩之田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由也为之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⑥善刀而藏之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⑧惠王用张仪之计 ⑨王之不王,是折枝类也
A. ①③⑤⑧⑨/②/④⑥/⑦ B. ①③⑤⑧/②⑨/④⑥⑦
C. 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 D. 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句意:百亩大的田地。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③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④代词,代指之前提到的千乘之国。句意:让我(仲由)去治理这个国家。
⑤结构助词,“的”。句意: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鸟兽生长的细毛的末端。
⑥代词,代指刀。句意:将刀擦净,把它收藏起来。
⑦代词,这样的事。句意:然而还不能称王,没有这样的事。
⑧结构助词,“的”。句意:秦惠王使用张仪的计策。
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大王您没有称王,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这一类的原因。
①③⑤⑧结构助词,“的”/②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⑥⑦代词。
故选B。
21.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
A. 如会同,端章甫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蚕食诸侯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A. “端”,名词作动词,穿礼服。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B.“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C. “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D. “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句意:敬重自己的老人一样从而推广到也敬重别人的老人。
故选C。
语言文字应用Ⅱ(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生来就会行走,但未必“懂得”行走。我们每每行走,都只是途经,对身边的事物经常 ① 。没有抬头看过每天都经过的树木,叶子早已大片泛黄,更没低头发现原来雨天的落叶也会打滑;没留意每天都勿勿跨过的水洼,偶尔也会倒映着美丽的天空,更别说观察到为此而羁绊的老人。
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内的人而言,匆匆赶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沿途的风景似乎很难吸引赶路者的目光,始终缠绕他们心间的是尚未完成或即将来临的工作。此时,行走并未真正发生,法国作家弗里德里克·格鲁在《论行走》一书中如此定义行走:它不是单纯的散步,它能给人带来滞缓的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出行、闲连,任凭思绪 ② 。
对赶路者来说,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时,他们也许才能真正迎来一天中难得的行走时间,不必再争分夺秒地追赶疾驰而过的公交车、地铁,可以选择放慢步调,去发现周围,去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瞬间。
也就是在此时,赶路者才成了行者,他们才能发现,上班途中模糊的街景渐渐有了具体形状,周围房子的大小、新旧程度等各有不同,绿化带中的花草种类以及颜色也 ③ 。有些行者甚至有了闲情逸致去默记汽车的车牌号码或车型等,也开始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
22.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双碳战略,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B. 面对胡搅蛮缠的大壮,微微说:“你怎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C. 遛娃时,小胖奶奶跟小花奶奶介绍说:“我们三岁,你们呢?”
D. 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我们是学生。”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 文段划线句子中“美丽的天空”和“为此而羁绊的老人”两个短语有特别的用意,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22. A 23. ①视而不见(熟视无睹)②天马行空③千差万别(五花八门)
24. (1)“美丽的天空”代表美好的自然景物,“为此而羁绊的老人”代表生活中的弱者。
(2)选取这两者来写,表现了匆匆赶路的人对美的忽视和同情心的缺失。
(3)表达了作者对“不懂得行走”的现象的遗憾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例句中的“我们”指“包括自己和听者在内的若干人”,是泛指。
A.“我们”指“包括自己和听者在内的若干人”,是泛指;
B.不包括听者,偏重“我”,指“微微”,是特指;
C.指“我家孩子”,特指“小胖奶奶”家的孩子;
D.指“对方”,特指“学生们”。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强调我们每每行走,都只是途经,对身边的事物经常不关心,不在意,故填“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虽然睁着眼看,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指不注意或不关心。熟视无睹: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第二空,语境强调真正的行走,给人带来的享受,思绪自由驰骋,故填“天马行空”。天马行空:形容才华横溢,气势豪放,不受约束;也形容言论空泛,不着边际。
第三空,语境强调行者此时看到的绿化带中的花草种类和颜色多种多样,故填“千差万别”或“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来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差别很大。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短语词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美丽的天空”“为此而羁绊的老人”都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看到的风景或者人物。前者代表美好的自然景物;后者代表生活中的弱者。但“没留意”,也没有“观察到”,表明我们不懂得“行走”。
由原文“许多人生来就会行走,但未必‘懂得’行走。我们每每行走,都只是途经,对身边的事物经常熟视无睹。没有抬头看过每天都经过的树木,叶子早已大片泛黄,更没……”和下文“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内的人而言,匆匆赶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沿途的风景似乎很难吸引赶路者的目光,始终缠绕他们心间的是尚未完成或即将来临的工作”可知,选取这两者来写,表现了匆匆赶路的人对美的忽视和同情心的缺失。
这些人没有欣赏到沿途的风景,也没有看到周围需要关心的人,作者运用“没有抬头看过……,更没有……”等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不懂得行走”的现象的遗憾之情,情感表达较为强烈。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走出悲剧,收获幸福
朱光潜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有悲剧是世界的“事实”,可更大的事实在于人能与悲剧抗争并改变世界。人生价值何在?在于能从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走出来,在于能化“悲剧”为“喜剧”也。
人生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先生的话是乐观者的人生态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人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痛苦多于快乐;更有人说,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再痛着离开,实在不见活着的意义……即便这是事实,难道我们就可以怨天尤人、悲观怨世吗?难道我们就可以选择“躺平”“佛系”吗?如真这样,人生便真的没有价值和意义了!
人生是不是悲剧,全由自己决定!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史铁生怎么都不会料到正值青春的他会突然从“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废人”跌倒在轮椅上,如果他被疾病打倒,从此“卑微”前行,那就是真的悲剧。但史铁生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他与写作相依相行,活得自立自强自尊,用精神力量攀登文学高峰。当他走出人生的悲剧,不完美的人生变得“最完美”。青年人面对人生的种种悲剧,不应悲观气馁,而应有一颗“扼住命运喉咙”的积极进取之心,不蹉跎岁月,奋斗前行,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
世界充满悲剧,但决定它是否是悲剧的是我们。
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有冲突且得以解决”,那便不是“悲剧”,而应是“喜剧”。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降临,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尽管疫情一直在持续,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而放弃抵抗,任悲剧发展,而是努力与病毒抗争,努力扭转悲剧。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不但积累了应对疫情的成功经验,研制出疫苗,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在疫情中不断发展转型,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人生的确有很多悲剧,但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力量扭转乾坤,化悲剧为喜剧。
人生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全在自己如何书写;中国是一本大书,世界是一本更大的书,属于“我”的那一页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是一个悲剧,但是每个人都有改写的权利。积极的人,总会让自己的人生摆脱悲剧,从而让人生幸福而完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强调“我”对人生悲剧的感受——惊心动魄;第二句话在对比中突出“我”对人生悲剧的看法,人生有意义正因为有悲剧。两句话的关系是,人生有意义正在于面对人生悲剧不悲观厌世。材料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悲剧,悲剧就不再是悲剧。注意:这里的“悲剧”是一个比喻,其本体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等等。材料选取了朱光潜先生谈人生的话,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不完美,特别是面对当下个人和国家面临的困境(困难、挫折)之时,应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困难、挫折),不应该“悲观厌世”,这才是青年人应有的心态,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就本材料而言,朱光潜关于“人生悲剧”的看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面对这人生的悲剧,许多人“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给人留下无尽唏嘘!但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并不悲,人生恰恰因为悲剧的存在,才让人有“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悲剧虽然让人生带有缺陷,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所以,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悲剧”(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
写作时扣住材料中“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这一观点,写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缺陷和不完美。可以列举人生的种种悲剧,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悲剧,此处可以正反对比,是被悲剧压垮,还是把悲剧变成喜剧,如何才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从中可以彰显“人的价值”。
立意:
1.人生有价值,在于积极面对悲剧。
2.积极面对人生悲剧,人生就不再是悲剧。
3.积极面对人生,乐观面对世界。
4.悲观厌世不可取,乐观进取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