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8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示意图旨在说明( )
A. 社会分工的作用 B. 宗教形成的背景 C. 文明产生的条件 D. 聚落形成的优势
2.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强调公平公正 B. 宣扬了君权神授
C. 重视经济发展 D. 体现了人文主义
3.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段话反映的制度是( )
A. 雅典民主制度 B. 西周的分封制
C. 埃及君主专制 D. 印度种姓制度
4. 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 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 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 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5.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25年)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被西方誉为“史学之父”,他的主要贡献是( )
A. 奠定西方政治史传统 B. 通过谈话教授哲学
C. 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D. 首创“历史”一词
6. 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该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税收体系(如下图)。根据以上材料和以下图片,推断该国是( )
A. 罗马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波斯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7. 公元2世纪,演说家阿利斯提德说,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罗马城汇合。他意在说明当时罗马城( )
A. 疆域辽阔 B. 商贸繁荣 C. 法制混乱 D. 农业落后
8. 有学者在《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中写道:“远征加快了此前一直缓慢推进的希腊人向亚洲进军的速度,一下子扩大了希腊式生活和文化所及的范围,可以说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断片还是连续,二者选其一的方式不一定妥当。但可以确定的是,亚历山大的远征,史无前例地扩大了希腊人的世界,培育了下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土壤。”这一论述( )
A. 能够证明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 强调希腊文化促进了亚洲的整体发展
C. 认为远征导致波斯文化“断片”式毁灭 D. 指出战争在客观上扩大了文化的辐射面
9. 屋大维从骑士阶层(不局限于罗马、意大利)中提拔文武官员。骑士不仅可以担任执政官、军团将校、行省长官、近卫军长官等高级官职,而且可以候补为元老。依据这一政策,大商人、包税商和高利贷者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官吏。该做法旨在( )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巩固罗马的共和政体
C. 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 D. 提升国家军队战斗力
10. 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 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 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1.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中亚、印度等地区的古墓中,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甚至出土了带有凤凰图案的中国刺绣;大约同一时期的希腊古典著作称中国为“赛里丝”(丝国)。据此可知( )
A. 中国丝织技术开始西传 B. 西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C. 中国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D. 汉代以前中西交通往来已经出现
12.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B. 尚未产生国家意识
C. 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D. 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13.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实行独裁统治。他为了打击大贵族分立主义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建立莫斯科公国 B. 控制亚欧间的商路
C. 实行“特辖领地制” D. 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14. 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 B. 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成为国教
C. 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国教 D. 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印度河中游
15.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把国家改造成为集权国家。由此说明这场改革使日本( )
A. 走上封建化道路 B. 开启近代化道路 C. 废除封建农奴制 D. 建立起幕府统治
16. 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例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 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 B. 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
C. 规范的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D.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17. 下图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版画《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这幅画可以佐证( )
A. 古代欧洲文明 B. 古代的亚洲文明
C. 古代的非洲文明 D. 古代的美洲文明
18. 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出海航行,他们分别到达过
A. 好望角、印度、美洲、菲律宾 B. 印度、好望角、美洲、菲律宾
C. 好望角、印度、菲律宾、美洲 D. 印度、好望角、菲律宾、美洲
19. 16世纪,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至2倍半。这些变化( )
A. 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B. 沉重打击了西欧制造业
C. 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 D. 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20. 14世纪以来,体育锻炼被视为欧洲“绅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绅士教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认为“这些能使其身体强硬、壮实、敏捷,还能有助其对危险保持警惕,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可见,“绅士教育”( )
A. 摆脱了教会对世俗教育束缚 B. 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C. 适应了近代战争对人才的需要 D. 强化了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
21.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在欧洲毕业于专门提供技术学习教育和从事工商业教育的院校或者提供中产阶级实业生活教育的院校的学生中,新教徒所占百分比远远超过天主教徒。相反,天主教徒更乐于接受人文学科教育。这表明宗教改革( )
A. 重经济发展而轻理性思维 B. 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 使神圣宗教走向世俗化 D. 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22. 16世纪,欧洲区域国别研究逐渐兴起,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储备了大量关于欧洲之外广大区域与众多国家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人口种族等方面的一手信息。这一研究( )
A. 得益于地理学的进步 B. 带有殖民主义的特征
C. 意在推动开辟新航线 D. 开创了近代地理科学
23. 17世纪的欧洲迎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但被视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约翰·道尔顿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创始人的牛顿也热心于炼金术。这表明( )
A. 近代学者缺乏理性追求 B. 封建迷信束缚科学发展进步
C. 教会依然拥有强力影响 D. 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精神内涵
24. 卢梭认为,作为主权承担者的共同体即“集体的生命”,只能由它自己来代表自己,否则就出卖了自由,从而使自己受专制权力的任意支配;而出卖自由就等于出卖自己的生命,无论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反自然又违反理性的。此论
A. 较准确地描述了英国政治模式 B. 旨在说明人民理应掌握国家权力
C. 反映出卢梭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D. 成为“天赋人权”学说的逻辑起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5分,共40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 751年,丕平通过捐赠教皇大量土地,成功窃取法兰克王国王位。至9世纪时,不仅教会占有西欧全部土地的1/3以上,教皇也成为欧洲“精神王国”的首领。9世纪后,随着法兰克王国的解体,欧洲封臣逐渐获得其封地的世袭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领主,甚至皇帝(国王)也被迫屈服于大封建主。虽然教会的腐败一度削弱了其统治的实力,但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奥九世的领导下,不仅推广了禁欲主义,也打击了世俗领主的势力。
——摘编自张劻娟《试析中世纪天主教鼎盛形成的原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鼎盛形成的原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称“哲人”,贬斥、抨击哲人的人自视为“反哲人”。巴黎大主教曾发布训谕斥责卢梭,维护受到攻击的基督教;一些人在《审查周刊》等保守报刊上发表丑化哲人的文章,充当君主政体的“唱诗班”;还有一些人为争夺地位与荣耀而“选择阵营”,不断向哲人发起挑战。“反哲人”把哲人的“危害”总结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这是法国革命中“哲人阴谋论”的核心内容。
“反哲人”花费大量精力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但效果并不明显。启蒙运动时期189部含有哲人角色的戏剧“处处都涌现出对比鲜明、令人震动的哲人形象”。 “反哲人”构想的“哲人阴谋论”在启蒙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体系中并不新颖。虽然集“哲人阴谋论”之大成的《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曾轰动一时,但随着普遍的思维方式的改变,“阴谋论”很快被时代抛弃了。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反哲人”的群体构成及各自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人阴谋论”被时代抛弃的原因。
三、论述题(共1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初开始的西欧航海家的远航探险活动,最终导致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的航线和从欧洲向西航行直达美洲并发现美洲的航线以及环球一周的航线的开通。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面貌,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摘编自杨凤霞、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8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示意图旨在说明( )
A. 社会分工作用 B. 宗教形成的背景 C. 文明产生的条件 D. 聚落形成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示意图中,阶级、国家、文字、城市等,都是文明产生的标志,所以示意图的主旨是分析文明产生的条件,C项正确;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是示意图反映的文明产生的条件之一,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示意图与宗教形成的背景无关,也不是说明聚落形成的技术优势,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这可以用来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强调公平公正 B. 宣扬了君权神授
C. 重视经济发展 D. 体现了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可知,神要把人间交给人间的统治者—汉谟拉比去治理,说明汉谟拉比是受到神的委托而进行统治的,权力来源于神,因此是宣扬了君权神授,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并不是强调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并不能体现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并不能体现是对人的重视,不能体现是人文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3.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段话反映的制度是( )
A. 雅典民主制度 B. 西周的分封制
C. 埃及君主专制 D. 印度种姓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D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排除B项;埃及君主专制是指国王是国家的象征,被赋予种种神性,拥有绝对的权威,集立法、行政、经济、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排除C项。故选D项。
4. 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 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 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 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历法是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涨落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一种方便农业生产的历法,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与农业息息相关,说明在古埃及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项正确;古埃及的太阳历主要来源于经验的总结和细致的观察,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排除A项;生产力水平指生产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古代埃及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排除B项;古代埃及对水利工程作用的认识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
5.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25年)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被西方誉为“史学之父”,他的主要贡献是( )
A. 奠定西方政治史传统 B. 通过谈话教授哲学
C. 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D. 首创“历史”一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罗多德著有《历史》一书,首创了“历史”这一词汇,D项正确;奠定西方政治史传统的是修昔底德,排除A项;通过谈话教授哲学的是苏格拉底,排除B项;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是汉谟拉比,排除C项。故选D项。
6. 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该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税收体系(如下图)。根据以上材料和以下图片,推断该国是( )
A. 罗马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波斯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该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可知,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建立,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帝国的最大版图,C项正确;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晚于波斯帝国,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336年,同样晚于波斯帝国,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建立于63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7. 公元2世纪,演说家阿利斯提德说,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罗马城汇合。他意在说明当时罗马城( )
A. 疆域辽阔 B. 商贸繁荣 C. 法制混乱 D. 农业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2世纪”“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罗马城汇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世纪正是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材料所述“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罗马城汇合”体现了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和商业兴旺,任何商品都能够在罗马城汇合,体现了剧哦吗商贸的繁荣,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罗马疆域的信息,无法得出疆域辽阔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罗马帝国法制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法制混乱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商贸繁荣,任何商品都能够在罗马从汇合,没有涉及其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农业落后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 有学者在《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中写道:“远征加快了此前一直缓慢推进的希腊人向亚洲进军的速度,一下子扩大了希腊式生活和文化所及的范围,可以说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断片还是连续,二者选其一的方式不一定妥当。但可以确定的是,亚历山大的远征,史无前例地扩大了希腊人的世界,培育了下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土壤。”这一论述( )
A. 能够证明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 强调希腊文化促进了亚洲的整体发展
C. 认为远征导致波斯文化“断片”式毁灭 D. 指出战争在客观上扩大了文化的辐射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亚历山大的远征,史无前例地扩大了希腊人的世界,培育了下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土壤”可知这一论述认为亚历山大东征传播希腊文化,所以战争在客观上扩大了文化的辐射面,D项正确;这个论述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并不是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更不能说明希腊文化促进亚洲的整体发展,排除AB项;远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而不是导致波斯文化“断片”式毁灭,排除C项。故选D项。
9. 屋大维从骑士阶层(不局限于罗马、意大利)中提拔文武官员。骑士不仅可以担任执政官、军团将校、行省长官、近卫军长官等高级官职,而且可以候补为元老。依据这一政策,大商人、包税商和高利贷者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官吏。该做法旨在( )
A.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巩固罗马的共和政体
C. 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 D. 提升国家军队战斗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根据材料“从骑士阶层(不仅限于罗马、意大利)中提拔文武官员”“大商人、包税商和高利贷者也有可能成为帝国的官吏”可知,罗马帝国从多个阶层选拔官吏,这有利于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帝国的统治政策,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是君主专制,并非共和政体,排除B项;材料体现罗马的选官,与军队战斗力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 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 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人注重吸收被征服人民的文化和其他域外的优秀文化,这对提升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重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没有体现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加速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中亚、印度等地区的古墓中,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甚至出土了带有凤凰图案的中国刺绣;大约同一时期的希腊古典著作称中国为“赛里丝”(丝国)。据此可知( )
A 中国丝织技术开始西传 B. 西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C. 中国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D. 汉代以前中西交通往来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中国、中亚、印度、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4世纪前后(汉代之前),在中亚、印度等地区的古墓中发现中国丝绸残片,同时在希腊古典著作中称中国为“赛里丝”(丝国),说明汉代以前中西交通往来已经出现,D项正确;中国丝绸西传不等于丝织技术西传,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前后尚在汉代之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存在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B. 尚未产生国家意识
C. 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D. 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可知,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即国家意识尚未产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下的社会意识,无法看出世俗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契约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实行独裁统治。他为了打击大贵族分立主义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建立莫斯科公国 B. 控制亚欧间的商路
C. 实行“特辖领地制” D. 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把全国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皇帝通过特辖领地,加强自身实力,进而打击贵族势力,C项正确;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后,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沙皇俄国,并非建立莫斯科公国,排除A项;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亚欧传统商路,伊凡四世只是扩大统治区域,B项错误,排除B项;基督教会通过征收什一税获取财富,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 B. 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成为国教
C. 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D. 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印度河中游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C项正确;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排除A项;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者支持,排除B项;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中游,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一步一步实施改革,把国家改造成为集权国家。由此说明这场改革使日本( )
A. 走上封建化道路 B. 开启近代化道路 C. 废除封建农奴制 D. 建立起幕府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7世纪日本革新派以唐制为榜样进行了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A项正确;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道路,排除B项;C项不符合日本史实,排除C项;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例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 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 B. 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
C. 规范的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D.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朝鲜王朝实行科举制,国王高度重视,并且会亲临专考儒生的“谒圣试”考场,这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的影响巨大,B项正确;“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考试时间等信息,没有涉及考试对朝鲜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图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版画《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这幅画可以佐证( )
A. 古代的欧洲文明 B. 古代的亚洲文明
C. 古代的非洲文明 D. 古代的美洲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沙漠商队》,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而廷巴克图是西非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尼日尔河北岸,历史上曾是伊斯兰文化中心之一,因此这幅画可以佐证的是古代非洲文明,C项正确;图片与欧洲、亚洲和美洲文明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 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出海航行,他们分别到达过
A. 好望角、印度、美洲、菲律宾 B. 印度、好望角、美洲、菲律宾
C. 好望角、印度、菲律宾、美洲 D. 印度、好望角、菲律宾、美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可知,,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分别到的是好望角、印度、美洲、菲律宾,A项正确;排除BCD项。
19. 16世纪,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至2倍半。这些变化( )
A 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B. 沉重打击了西欧制造业
C. 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 D. 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6世纪,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至2倍半”信息可知,材料现象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C项正确;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壮大而非“受到摧残”,排除A项;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沉重打击了西欧制造业”,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欧洲价格革命的发生,价格革命后西欧没有出现白银大量外流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4世纪以来,体育锻炼被视为欧洲“绅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绅士教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认为“这些能使其身体强硬、壮实、敏捷,还能有助其对危险保持警惕,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可见,“绅士教育”( )
A. 摆脱了教会对世俗教育的束缚 B. 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C. 适应了近代战争对人才的需要 D. 强化了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这些能使其身体强壮、敏捷,还能有助于其对危险保持警惕,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自身身体强壮,敏捷,同时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体现对人的重视,B项正确;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欧洲的教育尚未摆脱教会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欧洲中古时期,与近代战争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绅士教育对贵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1.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在欧洲毕业于专门提供技术学习教育和从事工商业教育的院校或者提供中产阶级实业生活教育的院校的学生中,新教徒所占百分比远远超过天主教徒。相反,天主教徒更乐于接受人文学科教育。这表明宗教改革( )
A. 重经济发展而轻理性思维 B. 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 使神圣的宗教走向世俗化 D. 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新教徒更多学习技术、工商业、实业生活,而天主教徒更多的接受人文学科教育,可知新教徒学习的内容更符合实际和社会需求,可直接转化为谋生的手段,可见宗教与世俗生活联系愈加紧密,走向了世俗化,C项正确;新教重视经济,但不能表明轻视理性思维,实业、工商业是需要理性思维的,排除A项;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6世纪,欧洲区域国别研究逐渐兴起,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储备了大量关于欧洲之外广大区域与众多国家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人口种族等方面的一手信息。这一研究( )
A. 得益于地理学的进步 B. 带有殖民主义的特征
C. 意在推动开辟新航线 D. 开创了近代地理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属于新航路开辟和航路不断拓展之际,据材料信息可知,近代欧洲国家的海外冒险与考察激发了其向外探索和拓殖的野心,区域国别研究有利于这些国家加深对被殖民国家的认知,从而为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和统治提供知识支持,即这一研究具有殖民主义的特征,B项正确;这一研究是地理学进步的表现,而非这一研究的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时间生在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材料研究,并非这一研究目的生推动开辟新航线,排除C项;区域国别研究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的表现,并不能由此得出“开创了”,排除D项。故选B项。
23. 17世纪的欧洲迎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但被视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约翰·道尔顿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创始人的牛顿也热心于炼金术。这表明( )
A. 近代学者缺乏理性追求 B. 封建迷信束缚科学发展进步
C. 教会依然拥有强力影响 D. 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精神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材料信息可知,作为近代科学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约翰·道尔顿信仰新教,牛顿热心于炼金术,这体现了特定时代的影响,虽然近代科技产生并有所发展,但还没有完全冲破旧的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的束缚,反映了时代的特定精神内涵,D项正确;作为“近代科学之父”和“近代物理学创始人”,他们追求科学,存在理性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科技进步仍旧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但此时期科学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排除B项;牛顿热心于炼金术体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与教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卢梭认为,作为主权承担者的共同体即“集体的生命”,只能由它自己来代表自己,否则就出卖了自由,从而使自己受专制权力的任意支配;而出卖自由就等于出卖自己的生命,无论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反自然又违反理性的。此论
A. 较准确地描述了英国政治模式 B. 旨在说明人民理应掌握国家权力
C. 反映出卢梭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D. 成为“天赋人权”学说的逻辑起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看到,卢梭主张主权不能转让,不能被代表,这旨在说明人民理应掌握国家权力,因此B项正确;英国为代议制而非直接民主制,因此A项说法错误;C项“个人自由”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共同体的自由,因此C项错误;D项“逻辑起点”的说法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5分,共40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 751年,丕平通过捐赠教皇大量土地,成功窃取法兰克王国王位。至9世纪时,不仅教会占有西欧全部土地的1/3以上,教皇也成为欧洲“精神王国”的首领。9世纪后,随着法兰克王国的解体,欧洲封臣逐渐获得其封地的世袭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领主,甚至皇帝(国王)也被迫屈服于大封建主。虽然教会的腐败一度削弱了其统治的实力,但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奥九世的领导下,不仅推广了禁欲主义,也打击了世俗领主的势力。
——摘编自张劻娟《试析中世纪天主教鼎盛形成的原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鼎盛形成的原因。
【答案】(1)①王权的加强;②城市的兴起;③工商业的发展;④市民阶级的逐渐强大。
(2)原因: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②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③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城市自治权。
影响:①经济: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②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③文化: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3)原因:①王权对神权具有依赖性;②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经济基础坚实;③天主教控制着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世界;④中世纪的王权出现衰落;⑤教会内部的自我改革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王权的振兴”得出王权的加强;根据材料“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出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逐渐强大。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得出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根据所学,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得出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得出市民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兴起”得出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3)原因:根据材料“丕平通过捐赠教皇大量土地,成功窃取法兰克王国王位”得出王权对神权具有依赖性;根据材料“教会占有西欧全部土地的1/3以上”得出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经济基础坚实;根据材料“教皇也成为欧洲‘精神王国’的首领”得出天主教控制着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世界;根据材料“9世纪后,……欧洲封臣逐渐获得其封地的世袭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领主,甚至皇帝(国王)也被迫屈服于大封建主”得出中世纪的王权出现衰落;根据材料“(教会)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奥九世的领导下,不仅推广了禁欲主义,也打击了世俗领主的势力”得出教会内部的自我改革和发展。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称“哲人”,贬斥、抨击哲人的人自视为“反哲人”。巴黎大主教曾发布训谕斥责卢梭,维护受到攻击的基督教;一些人在《审查周刊》等保守报刊上发表丑化哲人的文章,充当君主政体的“唱诗班”;还有一些人为争夺地位与荣耀而“选择阵营”,不断向哲人发起挑战。“反哲人”把哲人的“危害”总结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这是法国革命中“哲人阴谋论”的核心内容。
“反哲人”花费大量精力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但效果并不明显。启蒙运动时期189部含有哲人角色的戏剧“处处都涌现出对比鲜明、令人震动的哲人形象”。 “反哲人”构想的“哲人阴谋论”在启蒙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体系中并不新颖。虽然集“哲人阴谋论”之大成的《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曾轰动一时,但随着普遍的思维方式的改变,“阴谋论”很快被时代抛弃了。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反哲人”的群体构成及各自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人阴谋论”被时代抛弃的原因。
【答案】(1)
构成:基督教维护者;保守派人士;投机分子。目的:维护宗教权威;维护君主专制;争名夺利。
(2)原因: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哲人阴谋论”观念陈旧;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构成:据材料“巴黎大主教曾发布训谕斥责卢梭”,可得出“反哲人”的群体构成基督教维护者;据材料“充当君主政体的‘唱诗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反哲人”的群体构成为保守派人士;据材料“还有一些人为争夺地位与荣耀”可得出“反哲人”的群体构成为投机分子。
目的:据材料“巴黎大主教曾发布训谕斥责卢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了维护教会统治;据材料“充当君主政体的‘唱诗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维护旧的社会制度,保存自己的特权;据材料“还有一些人为争夺地位与荣耀”可得出争权夺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原因:据材料“随着普遍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并结合所学“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可得出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依据材料“‘反哲人’构想的‘哲人阴谋论’在启蒙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体系中并不新颖”,可得出“哲人阴谋论”观念陈旧;结合材料“《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曾轰动一时,但随着普遍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可得出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论述题(共1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初开始的西欧航海家的远航探险活动,最终导致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的航线和从欧洲向西航行直达美洲并发现美洲的航线以及环球一周的航线的开通。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面貌,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摘编自杨凤霞、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
阐述:新航路开辟前,各地之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范围比较小,联系涉及局部。新航路开辟后,亚非欧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美洲、大洋洲、北冰洋也被纳入了世界航道体系。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等伴随着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总之,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据材料“最终导致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的航线和从欧洲向西航行直达美洲并发现美洲的航线以及环球一周的航线的开通。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面貌,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可概括论题: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在阐述时,主要结合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联系的对比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等方面进行说明。可进行阐述如下:新航路开辟前,各地之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范围比较小,联系涉及局部。新航路开辟后,亚非欧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美洲、大洋洲、北冰洋也被纳入了世界航道体系。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等伴随着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