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4 14:5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烛之武退秦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使……撤退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古代姓氏的由来1 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 以国别地名为姓--
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 以官职或职务为姓--
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 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 杨 柳
5 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 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呼延 独孤背景:
晋文公——重耳
城濮之战晋文公晋公子重耳流亡前632年 城 濮 之 战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形势图《左传》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传--解释,解说,阐发。条理清楚,叙述精确,
详略合宜,委曲简洁,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三传”
按年月日顺序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亡郑以陪( )邻fá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qǐpángbèi课文讲解——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因为于:对▲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地图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
晋 军秦 军本段的段意秦晋围郑第一段
一写形势严峻。
二写围郑原因。
三写驻军位置。秦晋围郑伏笔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一般是主动地说。 告诉。对??????说。是提示具体说的话。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 谓:
曰: 语(yù) :
对:言:第二段:第二段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对……说。介词:对派听从状语后置。正常顺序:“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辞:“推辞”。省略句犹:尚且。已:通假字,同“矣”,语气词。
临危受命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代词,这。
然而
省略句
佚之狐——“师必退”——对烛之武的信任
郑伯见烛之武遭拒——牢骚与不满
郑伯大度、宽容— 第二段“许之”————临危受命侧面表现
未见其人,先之其才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夜,缒而出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夜里,名作状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已经使动用法:使…灭亡状语后置介词,拿,用执事:对对放的敬称。
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过而,连词,表示顺接。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焉:疑问副词,何,为什么以:连词,而,表顺接。增加反问句
判断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放弃以为:古:“以之为”,将…当作
今:认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同“供”,供给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曾经给予恩惠(渡河)而:连词,表转折。
(修筑防御工事)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有何厌,宾语前置满足名作状,向东面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延伸,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疑问代词,哪里。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有利于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考虑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同“悦”,高兴盟:名作动,订立盟约。
派戍守于是,就第三段:智退秦师第四段子犯请击之。请求代词,指秦军。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如果没有代词,那到依靠
敝:形作动,损害(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取代(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用“不仁、不知、不武”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第四段:写晋师撤离事件情节发展郑危佚之狐举荐郑伯请人烛辞郑伯自责夜缒说秦郑知亡飞地难治亡郑陪邻舍郑有益过河拆桥晋国扩张秦退晋攻晋退结 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烛之武形象分析1 久不得志2 深明大义3 有勇有谋4 不卑不亢志士、勇士、辩士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通假字:词类活用1、名词→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 (作疆界)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2、名词→状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3.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在傍晚)3、形容词→名词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4、形容词→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雄厚,变
得削弱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且贰于楚也④若亡而有益于君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③是寡人之过也。 用“也”表示判断。判断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用“也”表示判断。②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 1.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古今异义2.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主办国或主办方3. 夫人 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1. 陈说 动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说 2. 杂说 名词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通“悦” 秦伯说
1 .推脱 动词 不辞劳苦
辞 2. 告别 动词 停数日,辞去。
3. 推辞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 边远的地方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 2. 边境 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