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7 10:15:22

文档简介

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四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A. 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B. 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 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D. 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2. 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 )
A. 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 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
C 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 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
3. 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这说明我国( )
A. 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功能增加 B. 科技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D. 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4.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
A.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B. 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D. 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5. 唐朝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其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国家生命线。同时,陆路交通非常发达,有长安附近以及两京之间的驿道、驿馆,还有通向全国道、州、县的11条交通干道,及道、州、县间横向连接的6条交通线。据此推断,唐朝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交通发展 B. 交通建设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C.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密切 D. 经济因素是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动力
6. 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不仅纽约州政府大力支持,而是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伊利运河( )
A. 加强了美国各地间的联系
B 增强了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C. 促进了铁路交通设施建设
D. 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7. 1938年武汉沦陷后,鄂西南成为重要的“联络站”。湖北省政府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对鄂西南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规划,利用已有乡道先后修建了恩万和利来等驿运线,到1942年基本完成了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当时湖北省政府的做法旨在( )
A.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 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和补给
C. 推动国内贸易网络建设 D. 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8. 下图为截至2010年4月部分国家和地区高铁营业总里程的情况。据此可知( )
A. 铁路的运输地位重要 B. 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
C. 中国的高铁发展迅速 D. 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高铁时代
9. 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西方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已建立 B. 疫病的防治取代医院占据主导地位
C. 中西医的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D. 医学进步对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性
10.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B.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
C. 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D. 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11.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 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 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 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 截至2018年,法国有公立医院1058家,床位318000张,大多为综合性医院,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此外,法国还有私立医院(诊所)3045家(所),床位173000张,其中非盈利医院(诊所)792家,床位65834张;营利医院(诊所)2353家,床位107475张,其设备、条件一般较简单。据此可知,法国( )
A. 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发展存在着矛盾 B. 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不断推广
C. 公立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占优势地位 D. 基层医疗网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3. 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 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 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 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 站在相同的阶级立场
14.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族首创了四大发明;蒙古族长于畜牧;西域少数民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种植与纺织;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保存佛教经典的人群很多。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色 B. 少数民族文化聚集而成
C. 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 D.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15. 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出版( )
地区 书籍种类 宗教书籍种类 宗教书籍占比(%) 科学书籍种类 科学书籍占比(%)
香港 60 37 61.7 23 38.3
广州 42 29 69 13 31
福州 42 26 619 16 38.1
厦门 13 13 100 0 0
宁波 106 86 81 20 19
上海 171 138 80.7 33 19.3
A. 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
B. 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C. 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16. 莱布尼茨(1646~1716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曾和在华传教士白晋维持了6年的通信联系,他们有关《易经》的讨论对莱布尼茨的数学研究很有帮助。他们发现,《易经》卦图和莱布尼茨的数学二进位十分相似,从而推动了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数的完善。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东学西传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 中国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于西方国家
C. 传教士占据文化交流的主导地位 D. 东方文化点燃了西方思想解放之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年份 全世界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 (百万)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1800年 978 50 5.1 20 7.3 30 4.3
1825年 1100 60 5.4 25 8.2 35 4.3
1850年 1262 80 6.3 40 11.4 40 4.4
1875年 1420 125 8.8 75 17.2 50 5
1900年 1650 220 13.3 150 26.1 70 6.5
材料二从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
—摘编自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给当代我国的城市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是在政府干预下建立的医疗卫生制度,却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宋代政府对医学的高度重视,进而建立起一整套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特点较为突出的医疗卫生制度,两宋时期从而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医药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宋代是一个着眼防内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文士的培养和选拔,在京师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培养了一般官员的后备人才,还设有律学、算学、医学等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促使医学队伍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宋徽宗时期,在国子监另设医学,以吸引儒生学医,形成特殊的儒医现象,逐步改变了医生在士大夫阶层心目中的形象。
——摘编自刘清明《宋代医疗卫生制度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和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不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关机构,而且积极探索并确立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旧中国文化卫生落后,管理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卫生事业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党和政府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不仅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还积极培养卫生人才,尤其注重改变农村地区卫生落后的状况,卫生部于1951年相继颁布了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卫生机构——卫生所。1952年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悍然发动细菌战,为了粉碎美帝阴谋,政府开展子了遍及城乡,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各种卫生制度随之也健全起来,不仅提高了全民的健康卫生意识,也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摘编自汪勇《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卫生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历史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粟莉《习近平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文化”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四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A. 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B. 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萌发
C. 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D. 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可知神权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神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的削弱和人文精神的萌发,排除A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对民主政治构建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 )
A. 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 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
C. 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 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的影响,,讲究严格有序、尊卑之别,D项正确;古代四合院“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四合院体现出的礼制文化,没有体现出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 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这说明我国( )
A. 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功能增加 B. 科技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D. 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的增加,用水、用气的普及,体现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C项正确; 城市主要功能有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等,材料只提及城市的服务功能,不能得出城市功能增加,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城市化进程新旧交织”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
A.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B. 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D. 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集病很容易扩散”“英国爆发霍乱”“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D项;这些问题正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A项。
5. 唐朝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其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国家生命线。同时,陆路交通非常发达,有长安附近以及两京之间的驿道、驿馆,还有通向全国道、州、县的11条交通干道,及道、州、县间横向连接的6条交通线。据此推断,唐朝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交通发展 B. 交通建设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C.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密切 D. 经济因素是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形成包括大运河和陆路交通线在内的交通网,便利了东南财富的运输和对地方的管控,巩固了国家统一,B项正确;修建大运河以便利东南财富运输,体现交通建设适应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与少数民族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强调交通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不仅纽约州政府大力支持,而是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伊利运河( )
A. 加强了美国各地间的联系
B. 增强了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C. 促进了铁路交通设施建设
D. 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利运河的开通便利了美国东西部交通,方便东部的移民迁入和企业进驻,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D项正确;伊利运河加强了美国东西部的联系,而非“各地间的联系”,排除A项;伊利运河便利美国国内交通,而非对外联系,排除B项;伊利运河修建时,“铁路时代”尚未来临,运河一定程度上替代铁路的作用,故不能促进铁路交通设施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38年武汉沦陷后,鄂西南成为重要的“联络站”。湖北省政府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对鄂西南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规划,利用已有乡道先后修建了恩万和利来等驿运线,到1942年基本完成了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当时湖北省政府的做法旨在( )
A.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 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和补给
C. 推动国内贸易网络建设 D. 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3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鄂西南成为重要的‘联络站’”“利用已有乡道先后修建了恩万和利来等驿运线,到1942年基本完成了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及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积极推动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保障抗日战争时期物资的供应作准备,B项正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该做法对国内贸易网络建设的推动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为截至2010年4月部分国家和地区高铁营业总里程的情况。据此可知( )
A. 铁路的运输地位重要 B. 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
C. 中国的高铁发展迅速 D. 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高铁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表中多个柱状图的差别,对比本世纪初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铁营业总里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以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里程增长最多,发展最为迅速,C项正确;材料仅展示了部分国家的高铁运营里程,不足以说明铁路在各国运输中地位重要,排除A项;仅有高铁营业总里程一项,不能充分说明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排除B项;图中展示的多为发达国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了高铁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 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西方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已建立 B. 疫病的防治取代医院占据主导地位
C. 中西医的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D. 医学进步对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牛痘接种法……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进步利于控制疫病的传播,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疫病防治取代医院,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中西医的结合与医学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B.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
C. 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D. 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可知,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都有总结前人经验,又对医学进行了发展,体现了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A项正确;题干只是介绍了著作,未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的著作属于个人努力的结果,政府未参与,排除C项;无法判断医学理论的创新是在疫病高发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 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 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 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并扩大了公共卫生支出,这些措施利于促进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D项正确;因为国家公共卫生观念的日益深化才促使国家采取了这些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几项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截至2018年,法国有公立医院1058家,床位318000张,大多为综合性医院,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此外,法国还有私立医院(诊所)3045家(所),床位173000张,其中非盈利医院(诊所)792家,床位65834张;营利医院(诊所)2353家,床位107475张,其设备、条件一般较简单。据此可知,法国( )
A. 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发展存在着矛盾 B. 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不断推广
C. 公立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占优势地位 D. 基层医疗网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公立医院大多为综合性医院,科室齐全,设备先进,私立医院(诊所)设备、条件一般较简单,可见,在法国医疗系统中公立医院占据优势地位,C项正确;“存在着矛盾”在材料中并未描述,排除A项:材料比较了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发展情况,而非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国的公立以及私立医院,而不是基层的医疗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 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 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 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 站在相同的阶级立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及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墨子的兼爱及重视发展生产的思想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两者的思想主张呈现融合的趋向,排除A项;功利实用主义是指一种把“功利”或效用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伦理学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儒家和墨家代表的阶级不同,儒家代表贵族统治阶级,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族首创了四大发明;蒙古族长于畜牧;西域少数民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种植与纺织;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保存佛教经典的人群很多。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色 B. 少数民族文化聚集而成
C. 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 D.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族首创了四大发明;蒙古族长于畜牧;西域少数民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种植与纺织;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保存佛教经典的人群很多。”可以看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而成,具有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色,A项正确;少数民族文化聚集而成不能整体反映材料观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而成,不能体现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排除C项;蒙古族的生产方式是以游牧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出版( )
地区 书籍种类 宗教书籍种类 宗教书籍占比(%) 科学书籍种类 科学书籍占比(%)
香港 60 37 61.7 23 38.3
广州 42 29 69 13 31
福州 42 26 61.9 16 38.1
厦门 13 13 100 0 0
宁波 106 86 81 20 19
上海 171 138 80.7 33 19.3
A. 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
B. 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C. 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虽然宗教类书籍占据较大比例,但是科学类书籍也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项正确;“开始”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朝属于被动对外开放,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莱布尼茨(1646~1716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曾和在华传教士白晋维持了6年的通信联系,他们有关《易经》的讨论对莱布尼茨的数学研究很有帮助。他们发现,《易经》卦图和莱布尼茨的数学二进位十分相似,从而推动了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数的完善。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东学西传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 中国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于西方国家
C. 传教士占据文化交流的主导地位 D. 东方文化点燃了西方思想解放之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易经》促进了西方数学的发展,这表明当时东学西传对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易经》卦图和莱布尼茨的数学二进位十分相似,从而推动了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数的完善。”只能看出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无法产生比较是否先进,排除B项;根据材料“莱布尼茨(1646~1716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曾和在华传教士白晋维持了6年的通信联系,他们有关《易经》的讨论对莱布尼茨的数学研究很有帮助。”仅能得出传教士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得出是否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近代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这与中国文化《易经》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年份 全世界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 (百万)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1800年 978 50 5.1 20 7.3 30 4.3
1825年 1100 60 5.4 25 8.2 35 4.3
1850年 1262 80 6.3 40 11.4 40 4.4
1875年 1420 125 8.8 75 17.2 50 5
1900年 1650 220 13.3 150 26.1 70 6.5
材料二从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
—摘编自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给当代我国的城市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主要特征: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发展较慢,呈现不均衡性。
(2)趋势: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化;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城市逐渐走向国际化。
建议: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加快交通运输业等其他基础产业的建设,为城市化进--步发展打好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世界。
主要特征:根据材料“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可知,19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从5.1上升至13.3,因此,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根据材料“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可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而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发展较慢,呈现不均衡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趋势:根据材料“从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可知,城市化速度加快;根据材料“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可知,城市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化;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可知,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根据材料“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可知,城市逐渐走向国际化。
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加快交通运输业等其他基础产业的建设,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等角度进行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是在政府干预下建立的医疗卫生制度,却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宋代政府对医学的高度重视,进而建立起一整套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特点较为突出的医疗卫生制度,两宋时期从而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医药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宋代是一个着眼防内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文士的培养和选拔,在京师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培养了一般官员的后备人才,还设有律学、算学、医学等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促使医学队伍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宋徽宗时期,在国子监另设医学,以吸引儒生学医,形成特殊的儒医现象,逐步改变了医生在士大夫阶层心目中的形象。
——摘编自刘清明《宋代医疗卫生制度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和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不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关机构,而且积极探索并确立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旧中国文化卫生落后,管理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卫生事业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党和政府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不仅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还积极培养卫生人才,尤其注重改变农村地区卫生落后的状况,卫生部于1951年相继颁布了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卫生机构——卫生所。1952年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悍然发动细菌战,为了粉碎美帝阴谋,政府开展子了遍及城乡,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各种卫生制度随之也健全起来,不仅提高了全民的健康卫生意识,也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摘编自汪勇《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卫生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历史经验。
【答案】(1)原因:朝廷的高度重视;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制度和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理学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措施:建立领导机构,健全基层组织,明确指导方针;建立健全制度,发展卫生科学,培养医护人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卫生意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卫生事业正确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维护民众生命和身体健康;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全民卫生运动;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正是因为宋代政府对医学的高度重视,进而建立起一整套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特点较为突出的医疗卫生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宋代是一个着眼防内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文士的培养和选拔,在京师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培养了一般官员的后备人才,还设有律学、算学、医学等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促使医学队伍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制度和教育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医疗卫生制度发展包括理学的影响;宋朝科技的进步。
(2)主要措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和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不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关机构,而且积极探索并确立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可知,建立领导机构,健全基层组织,明确指导方针;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卫生事业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党和政府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不仅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还积极培养卫生人才,尤其注重改变农村地区卫生落后的状况,卫生部于1951年相继颁布了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卫生机构——卫生所”可知,建立健全制度,发展卫生科学,培养医护人才;根据材料“1952年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悍然发动细菌战,为了粉碎美帝阴谋,政府开展子了遍及城乡,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可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历史经验: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和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不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关机构,而且积极探索并确立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可知,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卫生事业正确发展方向;根据材料“各种卫生制度随之也健全起来,不仅提高了全民的健康卫生意识,也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可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维护民众生命和身体健康;根据材料“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可知,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全民卫生运动;根据材料“尤其注重改变农村地区卫生落后的状况,卫生部于1951年相继颁布了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卫生机构——卫生所”可知,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粟莉《习近平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文化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阐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之际,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引领。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思想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中华文化还主张“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生生不息,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而且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人类发展提供了智慧。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因此以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是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首先,根据材料“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可得出论题:中华文化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其次,由材料“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及所学可知,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之际,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引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精神角度说明,例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思想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中华文化还主张“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生生不息,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而且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人类发展提供了智慧。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因此以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同课章节目录